專利名稱: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可以制造藥物的新的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具有通光散苷元乙(又名通光散苷元B,或通光散甙元B,英文名Tenacigenin B)的衍生物,以及二氫肉珊瑚苷元(又名二氫肉珊瑚甙元,英文名Dihydrosarcostin)的衍生物和通光散苷元丙(又名通光散苷元C,或通光散甙元C,英文名Tenacigenin C)的衍生物的甾體結構的天然的或半合成的衍生物,在用于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MDR),是指腫瘤細胞在對一種抗癌藥產生耐藥性以后,可同時對未接觸過的、化學結構和作用機制不同的其他抗癌藥物產生交叉耐藥的現象。癌癥(惡性腫瘤)病人在接受化療的過程中往往由于腫瘤細胞出現多藥耐藥導致化療失敗,危及病人生存。因此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性已經成為腫瘤臨床治療的巨大障礙。引起腫瘤多藥耐藥的機制較為復雜,主要涉及一些轉運蛋白如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藥耐藥相關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s-associated protein,MRP)、肺耐藥相關蛋白(Lung Resistance Asociatedprotein,LRP)、乳腺癌耐藥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等。其中,對由P-糖蛋白(P-gp)介導的MDR機理研究得較為透徹。
針對已知的MDR形成機制,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作用確切的MDR逆轉劑,如異搏定即維拉帕米(verapamil,VER)、環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等。但由于毒副作用等問題,至今無法應用于臨床。尋找療效明確、毒副作用低微的腫瘤MDR逆轉劑成為醫藥界十分迫切的任務。
天然來源的孕甾烷類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蘿藦科(Asclepiadaceae)植物中,由于其結構骨架是由21個碳原子構成,又稱為C21甾體。該類天然甾體化合物往往含有多個羥基和/或酯基,以及往往在3位羥基位置上與2-去氧糖或2,6-雙去氧糖縮合形成甾體苷(苷即甙,亦即配糖體,英文名Glycoside),有時被稱為多氧孕甾酯苷。
多氧孕甾酯苷通過弱酸水解,斷開糖鏈,可以得到3位或其它連糖位置轉變為游離羥基的多氧孕甾酯化合物[參見文獻胡英杰等.華蘿藦的化學成分.化學學報1998,56507;QiuSX et al.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 of Cynanchum versicolor.Phytochem 1989,283175];用堿水解除去原有酯基的話,可以得到含有多個羥基的多氧孕甾化合物[參見文獻沈小玲等.苦繩的一個新甾體成分.云南植物研究1989,1151;陳紀軍等.云南匙羹藤的化學成分.云南植物研究1989,11203];如果與酸酐或酰鹵反應,將游離羥基酯化,則可以形成酯類衍生物。
蘿藦科植物通光散是蘿藦科牛奶菜屬植物Marsdenia tenacissima,含有多種多氧孕甾酯苷類化合物。其中以通光散苷元乙(Tenacigenin B)的衍生物數量居多,如Tenacigenin B、17β-Tenacigenin B、11α-Tigloyl,12β-Acetyl Tenacigenin B、11α,12β-Ditigloyl Tenacigenin B、11α-Benzoyl,12β-Acetyl Tenacigenin B、Tenacissoside A-I(其中Tenacissoside F、G、H依次就是TenacissimosideA、B、C),MarsdenosideA-H等;也有二氫肉珊瑚苷元(Dihydrosarcostin)及通光散苷元丙(Tenacigenin C)的衍生物,如Marstenacisside A-D、Tenacissoside J-M、Tenacigenin C、3-O-6-deoxy-3-O-methyl-β-D-all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yltenacigenin C等[參見文獻楊仁洲等.通光散甙元甲乙丙的結構.云南植物研究,1981,3271;Deng J,et al.Two new C21Steroids from Marsdenia tenacissima.Chin Chem Lett,2005,16487;Miyakawa S,et al.Five glycosides from the Chinese drug″TONG-GUANG-SAN″the stems ofMarsdenia tenacissima.Phytochem,1986,252861;Luo SQ,et al.Polyoxypregnanes fromMarsdeniatenacissima.Phytochem,1993,341615;蔣毅等。通光散中的三個新C21-甾體甙.中國醫藥工業雜志,1996,27391;Chen.JJ,et al.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MarsdeniaTenacissima.Acta Botanica Yunnanica,1999,21369;Deng J et al.Marsdenosides A-H,polyoxy-pregnane glycosides from Marsdenia tenacissima.Phytochemistry,2005,661040;Xia ZH,et al.Pregnane glycosides from the stems of Marsdenia tenacissima.J Asian Nat Prod Res,2004,679;邢旺興等.通光散中的兩個新C21-甾體甙.藥學學報,2004,39272;Wang S et al.Two new C-21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Marsdenia tenacissima.Chem Pharm Bull,2006,54696]。測試了部分C21甾體化合物體外對KB、KB-IV和P388腫瘤細胞的作用,發現有三種通光散苷元乙的酯類衍生物11α-O-2-甲基丁酰-12β-O-2-甲基丁烯酰通光散苷元乙、11α-O-2-甲基丁酰-12β-O-苯甲酰通光散苷元乙和11α-O,-12-β-O-雙丁烯酰基-17β-通光散苷元乙對KB-VI細胞有一定細胞毒活性,半數抑制濃度ED50分別是4.1、2.5和3.4μg/ml,其它成分則未見抗腫瘤活性[參見文獻Luo S Q,et al.Polyoxypregnanes from Marsdenia tenacissima.Phytochem,1993,341615]。通光散較為翔實的化學成分研究成為現代藥物開發研究的基礎和本發明的背景。
國內外未見孕甾烷類化合物逆轉腫瘤多藥耐藥性的研究報道和專利公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與已知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的化學結構均不相同的新型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這種MDR逆轉劑可與抗腫瘤藥物或其他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共同使用,提高腫瘤治療的效果。
這種MDR逆轉劑為孕甾烷衍生物,具體地,是通光散苷元乙的衍生物,或二氫肉珊瑚苷元的衍生物或通光散苷元丙的衍生物,具有如下結構通式特征
其中,取代基A可為羥基(OH)或酯基(W-COO-),或為如下基團之一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夾竹桃吡喃糖,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夾竹桃吡喃糖,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取代基B或D可為氫(H),或羥基(OH);或者,取代基B+D可為環氧基氧原子(O);取代基Q或R可為氫(H),或羥基(OH),或酯基(WCOO-);取代基U或V可為氫(H),或羥基(OH),或者,取代基U+V可為酮基氧原子(O);取代基Y可為氫(H),或羥基(OH);其中,當取代基A或Q或R為酯基(A=WCOO-,或Q=WCOO-,或R=WCOO-)時,其中的基團W又可為如下基團之一甲基,乙基,丙基,丙酸基[-(CH2)3CO2H],丁基,1-甲基丙基,1-甲基丙烯基,苯基,對甲苯基,對羥基苯基,對甲氧基苯基,對氨基苯基,對甲基氨基苯基,對二甲基氨基苯基,苯乙烯基,對羥基苯乙烯基,對甲氧基苯乙烯基,對氨基苯乙烯基,對甲基氨基苯乙烯基,對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
例如,化合物通光散苷元乙(通光散苷元B,英文名tenacigenin B)取代基A=OH,取代基Q=R=H,取代基B+D=環氧基氧原子(O),取代基U+V=酮基氧原子(O),取代基Y=H;再例如,化合物11α-O-苯甲酰基-12β-O-乙酰通光散苷元乙取代基A=OH,取代基Q=苯基,R=甲基,取代基B+D=環氧基氧原子(O),U+V=酮基氧原子(O),取代基Y=H;再例如,化合物二氫肉珊瑚苷元取代基A=OH,取代基Q=H,R=OH,取代基B=OH,取代基D=OH,取代基U=H,取代基V=OH,取代基Y=OH;又例如化合物11α-O-(2-甲基丁烯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散苷元乙3-O-[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夾竹桃吡喃糖苷[通光藤新苷A(英文名tenacissimosideA),又名通光散甙G(英文名tenacissoside G)]取代基A=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夾竹桃吡喃糖,Q=2-甲基丁烯酰氧基,R=乙酰氧基,取代基B+D=環氧基氧原子(O),U+V=酮基氧原子(O),取代基Y=H。
具有結構通式所示的天然化合物及其修飾得到的衍生物,以及二者的組合,即可用作藥物制劑的活性成分,或活性成分之一,或藥物賦形劑,用于制備針對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性的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可制成片劑、膠囊、顆粒劑、口服液或者注射劑。
本發明所說的天然化合物,是指從植物中提取的,特別是指從蘿藦科植物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提取的,符合上述化學結構通式的化合物。
本發明所說的從植物中提取,是本領域工作人員都能夠掌握和采用的方法用含水1%-90%(體積百分數,下同)的低級醇(甲醇、乙醇、丙醇),或含水1%-90%的丙酮,或水飽和的丁酮、水飽和的乙酸乙酯、水飽和的氯仿、水飽和的二氯甲烷或者水飽和的正丁醇,在室溫條件下(如0℃到30℃之間)或者在加熱條件下(30℃以上,最高到溶劑沸點溫度)下,從植物,特別是從蘿藦科植物通光散的根莖中溶出并制成含有符合上述化學結構通式的化合物的提取物。
本發明所說的符合上述化學結構通式的天然化合物,是指從上述提取物中,用本領域工作人員都能夠掌握和采用的柱層析方法(柱子的填料為硅膠,或辛烷基烷化硅膠,或十八烷基烷化硅膠,或葡聚糖凝膠)分離純化,并經過波譜解析識別和確定了結構的天然來源的孕甾烷類化合物。
本發明所說的對天然來源的孕甾烷類化合物開展的化學反應和結構修飾,是指本領域工作人員都能夠掌握和采用的常規化學方法,包括對天然來源的孕甾烷類化合物純品或其混合物實施弱酸水解,斷開糖鏈,得到3位或其它連糖位置為游離羥基的多氧孕甾酯化合物的方法;也包括用堿水解,除去原有酯基,得到含有多個羥基的衍生物的方法;還包括將多羥基衍生物與酸酐或酰鹵反應,將游離羥基酯化,得到半合成多氧孕甾酯衍生物的方法,在本發明的背景技術部分已經有所陳述。例如,當A=OH,Q=CH3CO,R=C6H5CO時的氧孕甾酯衍生物,即是11α-O-苯甲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散苷元乙;A=OH,Q=R=C6H5CO時的衍生物,即是11α-O-,12β-O-雙苯甲酰基通光散苷元乙。
本發明的特點和突出進步在于首次公開了甾體類型腫瘤MDR逆轉劑的結構通式及在治療具有多藥耐藥作用的惡性腫瘤中可能產生的協同作用。在本發明公開的符合結構通式的化合物中還有如下規律性芳酯化衍生物活性較強;去氧糖鏈外端接上葡萄糖類非去氧糖后活性降低或喪失;結構和構型發生顯著改變的人工產物通光散苷元A(tenacigenin A)不具有活性。
本發明首次公開了孕甾烷類化合物逆轉腫瘤MDR的作用。例如,當聯合20μg/mL的化合物MT-1(名稱和結構后述)后,抗癌藥長春堿、阿霉素、嘌呤霉素和紫杉醇在耐藥的HepG2/Dox細胞中的藥物濃度分別能提高10,18,11和6倍。20μg/mL的化合物MT-9(名稱和結構后述)和化合物MT-10(名稱和結構后述)則分別能夠使抗癌藥長春堿、阿霉素、嘌呤霉素和紫杉醇在耐藥HepG2/Dox細胞中的藥物濃度提高18、54、5、15.8倍和3.3、15.9、14.2、315.1倍。機理研究證實,孕甾烷類MDR逆轉劑不是通過調節P-gp蛋白表達,而是通過干擾P-gp的轉運功能,抑制對腫瘤藥底物的外排,從而提高了MDR腫瘤細胞內的抗腫瘤藥物積累。
本發明公開的C21甾體類型腫瘤MDR逆轉劑,可以制成藥物制劑,與抗腫瘤藥物聯合用藥,也可以與抗腫瘤藥物制成復方制劑應用于臨床,使抗腫瘤藥物在多藥耐藥腫瘤細胞中的濃度獲得成倍至數百倍的提高,從而對腫瘤化療產生協同作用。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1是本發明幾個通光散苷元乙衍生物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MT-1逆轉MDR、增加細胞內藥物濃度的倍數的效果圖;圖3是本發明MT-1增強Hepg2/Dox細胞內阿霉素積蓄的效果圖;圖4是本發明MT-1抑制HepG2/Dox細胞內Rh-123外排的效果圖;圖5是本發明MT-1不能抑制HepG2/Dox細胞內Pgp的表達圖;圖6是本發明MT-1增強P-gp與UIC2反應性的效果圖;圖7a是本發明MT-9逆轉MDR、增加細胞內藥物濃度的倍數的效果圖;圖7b是本發明MT-10逆轉MDR、增加細胞內藥物濃度的倍數的效果圖;圖8是本發明20μg/ml濃度MT-1、MT-9、MT-10逆轉MDR、增加細胞內藥物濃度的倍數的效果比較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用一些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內容。但是這些實施例不得理解為對本發明權利要求的限制。
實施例1提取分離通光散粗粉5.0kg,加體積百分數為80%的乙醇,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時。收集提取液,減壓蒸除乙醇,加水形成懸浮液,加石油醚脫脂,分液,水相加乙酸乙酯萃取,分取有機相,減壓濃縮,得到乙酸乙酯浸膏146.5g。取乙酸乙酯部位(80g),加氯仿-甲醇混合液溶解,行硅膠柱(粒度200-300目)層析,用氯仿∶甲醇(100∶0-0∶100,體積比)梯度洗脫,收集洗脫液,用TLC檢測分離結果,合并相近的流份,進行多次重復硅膠柱層析、C-18烷化硅膠反相柱層析和制備HPLC分離,得到13個純化合物MT-1至MT-13(得率0.001%至0.05%)。通過對主要基于NMR(1D-、2D-NMR)、MS(EIMS、ESIMS)技術的波譜解析,鑒定了下述化合物的結構。
為方便結構分析,定義通光散苷元乙(tenacigenin B)所指結構是3β,11α,12β-三羥基-8β,14β-環氧-5αH,9αH,17βH-孕甾-20-酮;17β-通光散苷元乙(17β-tenacigenin B)所指結構是3β,11α,12β-三羥基-8β,14β-環氧-5αH,9αH,17αH-孕甾-20-酮。
實施例2化合物MT-1的結構鑒定(結構式參見附圖,下同)MT-117βH,R=Pachbiosyl,R1=Tig,R2=Ac化合物MT-1,C42H64O14。白色無定型粉末,易溶于氯仿、甲醇、丙酮等有機溶劑,不溶于水。[α]D25-26.3(c0.076,CH3OH),分子式為C42H64O14,ESI-MSm/z 815.2([M+Na]+),1HNMR(400MHz,CDCl3,δin ppm)和13C NMR數據見表1、表3。MT-1的Liebermann反應和Keller-Kiliani反應均呈陽性,表明可能為含有2-脫氧糖的甾體苷。13C NMR(DEPT)譜顯示含有42個碳原子,包括10個甲基,8個亞甲基,16個次甲基和8個季碳。結合該植物含有21碳甾體酯苷的生源特點分析,MT-1的化學位移值及信號多重度支持其由C21+C5+C2+C7+C7片斷構成,即為含有乙酸酯、五碳酸酯、2個甲氧基取代己醛糖的21碳甾體酯苷,NMR譜δC101.1[δH4.655,dd(1.6,9.6)]與δC97.9[δH4.732,d(8.0)]ppm處的兩組信號證實1個2,6-二脫氧己醛糖和1個6-脫氧己醛糖存在。ESI-MS給出m/z 815.2的[M+Na]+準分子離子(基峰),表明分子量應為792。因此可得出分子式為C42H64O14。MT-1的ESI-MS低質量數區域出現兩個離子碎片m/z 145.1和m/z 161.1,亦表明兩個糖基是2,6-脫氧糖(C7H12O3,殘基質量145)、6-脫氧-3-O-甲基己醛糖(C7H13O4,殘基質量161)。MT-1分子中δC210.8的信號符合甾體20位酮基特征;δ170.7和20.5歸屬為乙酰基;δ167.2表明有共軛不飽和酯存在,連同138.0、128.6的雙鍵和高場區14.4、12.6的甲基,應為2-甲基-2-丁烯酸酯(Tiglic acid);HMBC譜中,11β-H(δ5.326,t,10.0Hz)和12α-H(δ5.019,d,10.0Hz)分別與δC167.2和δC170.7的酰基碳相關,說明2-甲基-2-丁烯酸酯和乙酸酯分別連接在苷元的11α-和12β-位。此外,2個含氧季碳(δ66.7和δ71.8)為苷元8β,14β環氧特征。苷元部分與11α-O-2-甲基-2-丁烯酰-12β-O-乙酰-通光散苷元乙(11α-O-tigloyl-12β-O-acetyl-tenacigenin B)一致。與文獻報道的通光散新甙A(tenacissimoside A)的13C NMR數據相對照(表1),二者完全一致[蔣毅等.通光散中的三個新C21甾體甙.中國醫藥工業雜志,1996,27391]。因此,MT-1的結構確定為11α-O-2-甲基-2-丁烯酰-12β-O-乙酰-通光散苷元乙-3-O-β-D-3-O-甲基-6-去氧阿洛吡喃糖(1-4)-β-D-夾竹桃吡喃糖苷。
弱酸水解反應與糖的鑒定取MT-1樣品10mg溶解于甲醇2.5ml,加0.1mol/L H2SO4水溶液2.5ml,60℃水浴攪拌60min,加水2.5ml,減壓蒸出甲醇,加水飽和Ba(OH)2中和,離心,濾液蒸干,加甲醇0.5ml溶解,TLC檢查,與標準品對照,檢出D-Oleandrose和D-3-O-methyl-6-deoxyallose。
實施例3化合物MT-9、MT-10的結構鑒定MT-917βH,R=H,R1=Bu,R2=AcMT-1017βH,R=H,R1=Bz,R2=AcMT-9,C28H42O7。白色粉末,易溶于氯仿、甲醇、丙酮等有機溶劑,不溶于水。[α]D25-9.6(c 0.052,CH3OH),ESI-MSm/z 513.1([M+Na]+),1H NMR(400MHz,CDCl3,δin ppm)和13CNMR數據見表1、表3。化合物MT-9的13C NMR(DEPT)譜顯示含有28個碳原子,其中包括MT-8苷元部分的全部特征C21孕甾+乙酸酯+2-甲基-2-丁烯酸酯。包括C-20酮基(δC210.8);乙酰基(δC170.7/20.5),2-甲基-2-丁烯酸酯(Tiglic acid)(δC167.2,138.0,128.6,14.4,12.6);8β,14β環氧(δ66.7和δ71.8)等。MT-9的1H NMR譜中,δ5.330(1H,t,J=10.0Hz)和5.013(1H,d,J=10.0Hz)為11α-,12β-酯基取代C21甾體的11β-H、12α-H特征;2.988(1H,d,J=7.6Hz)為17β-H信號,0.888(3H,t,J=7.6Hz)和1.042(3H,d,J=7.6Hz)為2-甲基-2-丁烯酸酯4-和5-甲基特征,其它包括1.026(3H,s,H-19),1.035(3H,s,H-18)角甲基信號等。所以,MT-9的NMR數據與文獻報道的11α-O-2-甲基-2-丁烯酰-12β-O-乙酰-通光散苷元乙完全相同[參見文獻LuoSQ,et al.Polyoxypregnanes from Marsdenia tenacissima.Phytochem,1993,341615]。
MT-10,C30H44O7。白色粉末,易溶于氯仿、甲醇、丙酮等有機溶劑,不溶于水。[α]D25+16.2(c 0.037,CHCl3),ESI-MSm/z 533.2([M+Na]+),1H NMR(400MHz,CDCl3,δin ppm)和13CNMR數據見表1、表3。MT-10亦為游離的C21甾體雙酯苷元。1HNMR譜低場區5個芳氫信號[δ7.920(2H,d,J=7.6,3’,7’-H),δ7.530(1H,t,J=7.6,5’-H),δ7.397(2H,t,J=7.6,4’,6’-H)證實苯甲酰基存在;5.581(1H,t,J=10.0Hz)和5.095(1H,d,J=10.0Hz)為11α-,12β-酯基取代C21甾體的11β-H、12α-H特征,13C NMR(DEPT)譜顯示,另一個酰基亦為Ac,結構類型包括11-和12-C化學位移值與MT-9的相近似(表1和表3);因此其結構鑒定為11α-O-Benzoyl-12β-O-acetyltenacigenin B。前人曾將通光散根莖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用0.05N硫酸-50%甲醇加熱回流處理,再從水解產物中分離鑒定出MT-9和MT-10[參見文獻Luo SQ,et al.Polyoxypregnanes from Marsdenia tenacissima.Phytochem,1993,341615]。我們的研究結果則表明,通光散植物中存在這2個成分的原形結構。
表1化合物MT-1、MT-9和MT-10的13C NMR數據(100MHz,以TMS作為內標)
注化合物I#是文獻報道的通光散新甙A(tenacissimoside A),即通光散甙G(tenacisside G)。數據引自文獻[蔣毅等.通光散中的三個新C21-甾體甙.中國醫藥工業雜志,1996,27391;Chen.JJ,et al.New C21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Marsdenia Tenacissima.Acta Botanica Yunnanica,1999,21369]*為溶劑。
實施例4化合物MT-4的結構鑒定MT-417αH,R=Pachbiosyl,R1=R2=H;C35H56O12。白色無定型粉末,易溶于氯仿、甲醇、丙酮等有機溶劑,不溶于水。[α]D25+5.3(c 0.077,CH3OH),ESI-MSm/z 691.2([M+Na]+),1H NMR(400MHz,CDCl3,δin ppm)和13CNMR數據見表1、表3。化合物MT-4的Liebermann反應和Keller-Kiliani反應均呈陽性,表明可能為含有2-脫氧糖的甾體苷。13C NMR(DEPT)譜顯示含有35個碳原子,包括7個甲基,8個亞甲基,15個次甲基和5個季碳。與MT-1參照,MT-4的化學位移值及信號多重度支持其由C21+C7+C7片斷構成,即C21甾體雙去氧糖苷。糖部分δC97.5[δH4.568,dd(1.2,9.6)]與δC102.1[δH4.776,d(8.0)]ppm處的兩組端基信號,糖部分其它位置的NMR信號與MT-1的完全一致(表2、表3)。MT-4的ESI-MS給出m/z691.2的[M+Na]+準分子離子(基峰),表明分子量應為668,聯合NMR分析可得出分子式C35H64O14。苷元部分的13C NMR與文獻[2]報道的tenacissoside F[tenacigenin B 3-O-β-D-3-O-methyl-6-deoxyall-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ide]對照,MT-4的C-12化學位移值(δ79.6)和C-17化學位移值(δ62.9)分別比tenacissoside F偏低場5.0和3.1ppm,同時18-CH3化學位移值(δ11.3)比tenacissosideF偏高場7.1ppm。與17β-tenacigenin B以及17β-tenacigenin C3-O-β-D-3-O-methyl-6-deoxyall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ide的相應碳原子化學位移值相吻合[Deng J,et al.Marsdenosides A-H,polyoxypregnane glycosides from Marsdeniatenacissima.Phytochem,2005,661040],因此,化合物MT-4的結構確定為17β-tenacigenin B3-O-β-D-3-O-methyl-6-deoxyall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ide,是個新化合物。
實施例5化合物MT-12的結構鑒定MT-1217βH,R=Pachbiosyl,R1=R2=HC35H56O12。白色無定型粉末,易溶于氯仿、甲醇、丙酮等有機溶劑,不溶于水。[α]D25-25.3(c 0.075,CHCl3),ESI-MSm/z 691.3([M+Na]+),1H NMR(400MHz,CDCl3,δin ppm)和13C NMR數據見表1、表3。
實施例6化合物MT-13的結構鑒定MT-1317βH,R=Pachbiosyl,R1=R2=Ac
化合物MT-13,C39H60O14。白色無定型粉末,易溶于氯仿、甲醇、丙酮等有機溶劑,不溶于水。[α]D25-13.2(c 0.136,CHCl3),ESI-MSm/z 775.3([M+Na]+),1H NMR(400MHz,CDCl3,δin ppm)和13C NMR數據見表1、表3。化合物MT-13的13C NMR(DEPT)譜顯示含有39個碳原子。結合1H NMR可見其包括tenacigenin B類型苷元的特征;端基為δC97.5[δH4.568,dd(1.2,9.6)]與δC102.1[δH4.776,d(8.0)]的雙去氧糖Pachbiose的特征(表2、表3)。與MT-8對照,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有兩個乙酸酯。所以,MT-13的結構確定為11α-,12β-O,O-乙酰通光散苷元乙3-O-β-D-3-O-甲基-6-去氧阿洛吡喃糖(1-4)-β-D-夾竹桃吡喃糖苷[參見文獻Deng J,et al.Marsdenosides A-H,polyoxypregnane glycosides from Marsdenia tenacissima.Phytochem,2005,661040]。
表2化合物MT-4、MT-12、MT-13和MT-2的13CNMR化學位移(以TMS作為內標)
*為溶劑表3化合物MT-1、MT-4、MT-9、MT-10、MT-12和MT-13的1H NMR化學位移[400MHz,以CDCl3為溶劑,以TMS作為內標,δin ppm(J in Hz)]
實施例7腫瘤細胞MDR逆轉劑活性的檢測方法1、藥物與試劑阿霉素(Doxorubicin)、長春堿(vinblastine)、嘌呤霉素(puromycin)、紫杉醇(paclitaxel)、維拉帕米(verapamil)、羅丹明(rhodamine 123)和硫氰酸鹽B(Sulforhodamine B)及其它化學試劑購自Sigma/Aldrich公司(St.Louis,MO,USA);碘化丙啶(PI)購自Molecular Probes;RPMI 1640培養基,胎牛血清(FBS)和雙抗為GibcoBRL產品(Invitrogen Coporation,USA)。
2、細胞系與細胞培養人肝癌細胞系HepG2及其多藥耐藥株HepG2/Dox培養于含10%FBS和100U抗生素的RPMI1640培養液中,并置于飽和濕度,含5%二氧化碳的37℃培養箱中。HepG2/Dox細胞培養在含1.2μM阿霉素的培養液中以維持其耐藥性,測試前7天撤去阿霉素。
3、增殖抑制試驗3.1藥物應用將待檢測細胞分散成單個細胞懸液,按5×103細胞/孔分種于96孔板,24小時后換用含藥培養液,每3孔為一個檢測濃度。藥物與細胞作用72小時后用sulforhodamine B(SRB)法測定藥物細胞毒性,實驗另設培養液空白對照組-I及未加藥處理的細胞對照組-II。
3.2SRB法測定藥物對細胞生長的半數抑制濃度(IC50)藥物處理后的細胞用預冷的50%三氯乙酸于4℃固定一小時,棄去固定液,蒸餾水洗漂5次,晾干。用0.4%的SRB染色10分鐘,再1%的乙酸洗去多余的染色液并風干。最后,將與細胞結合的SRB溶解于10mM的Tris緩沖溶液(pH10.5)中,與515nm波長出測定吸光度A值,此時SRB的顏色強度與細胞數目呈正相關,可以此作為細胞數量進行估算比較。細胞存活率(%)=(實驗孔A值/對照孔-IIA值)×100%,IC50為細胞存活率為50%時的藥物濃度。
4、MDR逆轉效果評價待測樣品的MDR逆轉能力通過比較腫瘤藥物與代測樣品聯合使用前后腫瘤藥物IC50的降低倍數作為評價。P-gp調節劑維拉帕米作為陽性對照藥,含有代測樣品的培養液作為陰性對照。所有試驗至少重復三次。
5、細胞周期分布2×105/ml濃度的細胞懸液培養在35mm培養皿中,培養過夜。加入不含有藥物或含有各種濃度藥物的培養液1ml,繼續培養48小時。收集細胞,離心,PBS漂洗一次,用70%的乙醇于-20℃固定過夜。固定后的細胞再次離心并重懸于1ml含有100μg/mL Rnase的PBS中,37℃孵化30分鐘。加入終濃度為40μg/mL的PI染色劑,室溫放置5-10分鐘。細胞樣品最后置于12×75的Faclon管中用FACSCalibur流式細胞儀進行分析。
6、細胞內阿霉素積蓄1×106個細胞懸浮于1mL含10μM阿霉素的培養液中,加入不同濃度待測樣品,37℃培養1h,孵育后細胞用冰浴PBS漂洗兩次,然后重懸于1ml冰浴PBS中。于FACSCAN流式細胞儀(Becton Dickinson Immunocytometry Systems,San Jose,CA)測定細胞內阿霉素熒光強度,分析待測樣品對阿霉素在細胞內繼續的影響。數據分析運用Macintosh CellQuest software軟件。P-gp抑制劑維拉帕米作為陽性對照。
7、細胞內藥物外排細胞內羅丹明-123外排1×106個細胞懸浮于1ml含5μg/mL羅丹明-123的培養液中,于37℃培養1小時。吸收羅丹明之后的細胞用冰浴PBS漂洗兩次,重懸于不含羅丹明的新鮮培養液中,加入或不加入不同濃度的待測樣品,于37℃培育1小時。細胞用冰浴PBS漂洗兩次,重懸于1ml冰浴PBS中,于流式細胞儀測定細胞內羅丹明-123的熒光強度,分析待測樣品對藥物外排的影響。維拉帕米作為P-gp抑制劑陽性對照。
細胞內H33342外排HepG2/Dox細胞以每孔5×104個接種于96孔板中,培養過夜。貼壁后的細胞改用含20μg/mL H33342的新鮮培養液,37℃繼續培養1小時。細胞以冰浴PBS輕柔洗滌兩次,加入含有不同濃度待測樣品的新鮮培養液,37℃培養1小時,再以冰浴PBS沖洗兩次后用,于λex=365nm,λem=460nm處測定每孔的熒光強度,分析待測樣品對藥物外排的影響。
8、蛋白印記分析法檢測P-gp表達HepG2/Dox細胞分別于不含或者含有5μg/mL,10μg/mL或20μg/mL待測藥物MT-1的培養液中培養72小時。收集細胞置入冰浴裂解緩沖液(50mM Tris pH7.4,100mM NaCl,1mM EDTA,5%Glycerol,0.5mM MgCl2,0.5%NP 40,0.05%SDS,1mM PMS F,1μg/ml leupeptin,1%aprotinin,1%pepstatin A,2mM Na3VO4 and 50mM NaF)中20分鐘后,離心,收集上清液,用Bradford法測定蛋白質濃度。
在上清中加入1/4體積的5×buffer(50mM Tris-HCl pH6.8,40%Glycerol,5%SDS,0.05%Pyronin Y and 1%2-Mercaptoethanol),在37℃溫浴10min以變性蛋白(可保存于-80℃備用)。將變性后的樣品(含50μg蛋白)經10%的SDS-PAGE分離,隨后電轉移至硝化纖維膜上。用4%脫脂牛奶/0.1%Tween-20/TBS(10mM Tris pH7.5,100mM NaCl)封閉封閉該膜,隨后在室溫下加入抗-P-gp抗體反應1小時,再在室溫下加入辣根過氧化酶標記的二級抗體反應1小時,最后被抗體標記的蛋白通過ECL方法檢測蛋白條帶。
實施例8MT-1對多藥耐藥腫瘤細胞的MDR逆轉活性及其機理1、MT-1可顯著增加HepG2/Dox細胞對P-gp底物藥物的敏感性以四種P-gp底物抗腫瘤藥物長春堿、阿霉素、嘌呤霉素和紫杉醇單獨或聯合20μg/mL,10μg/mL或5μg/mL的MT-1給藥HepG2/Dox耐藥細胞株及其敏感株。72小時后測定IC50值,分析MT-1對細胞耐藥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相對于敏感株,耐藥細胞株顯示出極高的抗腫瘤藥物耐藥性,HepG2/Dox細胞對四種藥物的耐藥率(=IC50(MDR)/IC50(sensitive))分別達到1000倍(長春堿),121倍(阿霉素),119倍(嘌呤霉素)和226倍(紫杉醇)(表4)。
MT-1(分子量792)單獨使用時對耐藥株和敏感株均無顯著細胞增值抑制作用(IC50>80μg/mL)。然而當MT-1與抗腫瘤藥物聯合作用于細胞時,能明顯增強耐藥細胞的化學敏感性。如表5所示,5μg/mL(6.3μM)的MT-1即可中等程度的增強耐藥細胞的藥物敏感性。而在20μg/mL(25.3μM)的MT-1存在下,長春堿、阿霉素、嘌呤霉素和紫杉醇對HepG2/Dox細胞的IC50值分別下降了10、18、11和6倍,逆轉MDR活性高于4μM陽性對照維拉帕米。4μM維拉帕米存在下,四種藥物的IC50值下降倍數分別為4.6,5.7,7.6和4.9倍。MT-1的MDR逆轉活性具有劑量依賴性。
同樣條件下,MT-1不能增強敏感細胞株HepG2的化學敏感性(表5)。表明MT-1的MDR逆轉作用與對P-gp的調節有關。
表4腫瘤藥物抑制敏感腫瘤細胞和耐藥腫瘤細胞的活性
Resistant ratio=IC50(MDR)/IC50(Sensitive)表5MT-1對腫瘤藥物抑制耐藥性腫瘤細胞效果的增強作用Table5.Effect of MT-1 on increasing drug sensitivity in HepG2/Dox cells(IC50,μM)
2、MT-1可增強阿霉素誘導的HepG2/Dox細胞G2/M期停滯P-gp抑制劑本身對細胞周期無影響,但通過對P-gp的調節能增強細胞內底物藥的積蓄,增強藥物原有的藥理作用,由此逆轉細胞的耐藥性。為了證明MT-1及類似化合物是否通過調節P-gp逆轉MDR,我們測定了MT-1對阿霉素誘導的HepG2/Dox細胞周期停滯的作用。阿霉素是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可以誘導細胞周期停滯于G2/M期。如表6所示,0.2μM阿霉素即可獲得HepG2細胞G2/M期的完全靜止,而在HepG2/Dox細胞中,由于P-gp對阿霉素的外排作用,要達到相應效果所需要阿霉素的濃度為50μM。若MT-1可以調節P-gp,則可以抑制阿霉素的轉運從而增加耐藥細胞內藥物濃度,也就相應增強了阿霉素對細胞周期的靜止作用。
試驗結果顯示MT-1不能影響細胞周期,卻可明顯增強阿霉素誘導的HepG2/Dox細胞G2/M期靜止1μM阿霉素單獨應用對細胞周期的作用較弱,而聯合5μg/mL,10μg/mL and20μg/mL的MT-1一同給藥后,細胞處于G2/M期的時間呈劑量依賴性。20μg/mL的MT-1可以輔助阿霉素獲得完全G2/M期靜止。結果進一步證明了MT-1逆轉MDR機制與P-gp調節有關。
表6MT-1輔助阿霉素對耐藥性HepG2/Dox細胞的細胞周期產生靜止的效果Table 6 Effect of MT-1 on doxorubicin-induced cell cycle arrest in HepG2/Dox cells
3、MT-1具有增強MDR細胞內藥物積蓄、降低藥物外排的作用P-gp調節劑能抑制P-gp的轉運功能,增加耐藥細胞內藥物的濃度。試驗結果表明,MT-1能增強HepG2/Dox細胞對阿霉素的攝入,減少細胞內羅丹明-123和Hoechst 33342的外排,并呈劑量依賴性。
藥物攝入HepG2/Dox細胞經10μM阿霉素分別聯用不同濃度的MT-1或維拉帕米處理,細胞對阿霉素的攝入如圖3所示,MT-1在提高阿霉素的HepG2/Dox細胞攝入中顯示出弱于維拉帕米但仍然呈劑量依賴性的活性。
藥物的外排P-gp具有多個藥物結合位點,不同結構類型的底物可結合于不同的位點。羅丹明-123和Hoechst 33342是分別結合于P-gp的R-位點和H-位點的兩個熒光底物,在本試驗測試MT-1對P-gp轉運外排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MT-1能明顯減弱細胞內羅丹明-123或Hoechst 33342的外排,增加其在耐藥細胞內的殘留。MT-1的這一活性弱于維拉帕米,但具有劑量依賴性。在80μg/ml的MT-1存在下,細胞內羅丹明-123的殘留量增加為90%,而在10μM的維拉帕米存在下,羅丹明-123的殘留量增加達210%(圖4)。
4、MT-1不影響耐藥細胞中P-gp表達水平另外一種逆轉P-gp介導的MDR的路徑是抑制細胞內P-gp的表達。在實驗中我們通過蛋白印記(Western blot)法分析了MT-1對于P-gp表達的活性。結果表明,HepG2/Dox細胞分別用5μg/mL、10μg/mL或者20μg/mL的MT-1作用72小時后,細胞內P-gp表達水平沒有變化(圖5)。說明MT-1不能抑制MDR1基因的表達,對P-gp介導的MDR的逆轉是通過抑制P-gp的轉運功能實現的。
5、MT-1顯示具有底物樣活性上述實驗提示MT-1與P-gp有相互作用,但不能提示與P-gp的作用機制。MDR1反應性位移分析法(MDR1 reactivity shift assay)是通過對P-gp與單克隆抗體UIC2的反應性的檢測,間接反映MDR逆轉劑與P-gp相互作用。UIC2是一個對P-gp構象敏感的單克隆抗體,作用于P-gp位于細胞膜外的糖支鏈,并優先識別結合了底物或者競爭性抑制劑的P-gp構象。與底物或者競爭性抑制劑結合的P-gp構象改變能增加UIC2與P-gp的結合,而由于非底物作用于P-gp變構位點導致的P-gp構象改變,則減弱UIC2與P-gp的結合。P-gp與UIC2的反應可通過熒光標記的第二抗體進行觀察。試驗結果表明,P-gp底物環孢霉素A能增加HepG2/Dox細胞的熒光強度;非底物物質釩酸鈉(Na3VO4)與P-gp的結合能減少細胞的熒光強度。而MT-1在試驗中顯示出底物樣活性,在10μg/mL,20μg/mL或者40μg/mL時都能增強細胞的熒光強度(圖6),提示MT-1可能作用于P-gp底物結合位點。
實施例8MT-9和MT-10對多藥耐藥腫瘤細胞的MDR逆轉活性在確定多藥耐藥細胞株HepG2/Dox對四種抗腫瘤藥物長春堿、阿霉素、嘌呤霉素和紫杉醇顯示出極高的耐藥性[耐藥率=IC50(MDR)/IC50(sensitive)]分別達到1000倍(長春堿),121倍(阿霉素),119倍(嘌呤霉素)和226倍(紫杉醇)]并系統研究了C21甾體類MDR逆轉劑MT-1之后,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測定了類似結構的MT-9和MT-10在逆轉HepG2/Dox細胞對該四種抗腫瘤藥物耐藥性的作用。
結果如下
MT-9(分子量為490)和MT-10(分子量為510)單獨使用對耐藥株和敏感株均無任何細胞增值抑制作用(IC50>100μg/mL)。然而當二者分別聯合抗腫瘤藥物共同作用于HepG2/Dox細胞時,細胞的化學敏感性被明顯提高,并呈劑量依賴關系在HepG2/Dox細胞中,5、20μg/mL(10.2、40.8μM)的MT-9聯合長春堿,能使后者在細胞中的濃度分別提高3.9和18.0倍;當聯合阿霉素時,能使后者在HepG2/Dox細胞中的濃度分別提高3.0和5.0倍;當聯合嘌呤霉素時,能使后者在HepG2/Dox細胞中的濃度分別提高1.9和3.3倍;當聯合紫杉醇時,能使后者的藥物濃度分別提高3.3和14.2倍;在HepG2/Dox細胞中,5、10、20μg/mL(9.8、19.6、39.2μM)的MT-10聯合長春堿,能使后者在細胞中的濃度分別提高6.8、13.5和54.0倍;當聯合阿霉素時,能使后者在HepG2/Dox細胞中的濃度分別提高4.6、10.1和15.8倍;當聯合嘌呤霉素時,能使后者在HepG2/Dox細胞中的濃度分別提高9.0、7.9和15.9倍;當聯合紫杉醇時,能使后者的藥物濃度分別提高19.9、41.7和315.1倍(表7和圖7a、7b、8)。
表7MT-9和MT-10增加藥物在HepG2/Dox細胞中藥物敏感性的效果(IC50,μM)Table 7 Effect of MT-9 and MT-10 on increasing drug sensitivityin HepG2/Dox cells(IC50,μM)
權利要求
1.一種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這種甾體化合物是通光散苷元乙的衍生物,或二氫肉珊瑚苷元的衍生物或通光散苷元丙的衍生物,具有如下結構通式所示的化學結構 式中,粗實線表示為β取代基;虛線表示為α取代基;波紋線表示既可為α取代基,又可為β取代基;取代基A可為羥基(OH),或酮基(=O),或酯基(WCOO-),或為如下糖鏈之一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夾竹桃吡喃糖,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夾竹桃吡喃糖,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取代基B或D可為氫(H),或羥基(OH);或者,取代基B+D可為環氧基氧原子(O);取代基Q或R可為氫(H),或羥基(OH),或酯基(WCOO-);取代基U或V可為氫(H),或羥基(OH),或者,取代基U+V可為酮基氧原子(O);取代基Y可為氫(H),或羥基(OH);其中,當取代基A或Q或R為酯基(A=WCOO-,或Q=WCOO-,或R=WCOO-)時,其中的基團W又可為如下基團之一甲基,乙基,丙基,丙酸基[-(CH2)3CO2H],丁基,1-甲基丙基,1-甲基丙烯基,苯基,對甲苯基,對羥基苯基,對甲氧基苯基,對氨基苯基,對甲基氨基苯基,對二甲基氨基苯基,苯乙烯基,對羥基苯乙烯基,對甲氧基苯乙烯基,對氨基苯乙烯基,對甲基氨基苯乙烯基,對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例如,化合物通光散苷元乙(通光散苷元B,英文名tenacigenin B)取代基A=OH,取代基Q=R=H,取代基B+D=環氧基氧原子(O),取代基U+V=酮基氧原子(O),取代基Y=H;化合物11α-O-苯甲酰基-12β-O-乙酰通光散苷元乙取代基A=OH,取代基Q=苯基,R=甲基,取代基B+D=環氧基氧原子(O),U+V=酮基氧原子(O),取代基Y=H;化合物二氫肉珊瑚苷元取代基A=OH,取代基Q=H,R=OH,取代基B=OH,取代基D=OH,取代基U=H,取代基V=OH,取代基Y=OH;化合物11α-O-(2-甲基丁烯酰基)-12β-O-乙酰基通光散苷元乙3-O-[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夾竹桃吡喃糖苷[通光藤新苷A(英文名tenacissimoside A),又名通光散甙G(英文名tenacissoside G)]取代基A=3-O-甲基-6-脫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夾竹桃吡喃糖,Q=2-甲基丁烯酰氧基,R=乙酰氧基,取代基B+D=環氧基氧原子(O),U+V=酮基氧原子(O),取代基Y=H。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是從植物提取得到的天然化合物,以及該天然化合物經過化學反應得到的衍生物,以及二者的組合。
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是指從蘿藦科(Asclepiadaceae)的植物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提取的化合物,該化合物結構符合權利要求1所聲明的化學結構通式;以及該化合物經過化學反應得到的結構符合權利要求1所聲明的化學結構通式的衍生物,以及二者的組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是用于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是用于制備通過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性發揮療效的抗腫瘤藥物,及作為藥物賦形劑或載體。
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物可以是一種組合物,該組合物至少含有1種以上結構符合權利要求1所聲明的化學結構通式的化合物,也可以含有抗腫瘤藥物。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組合物中,結構符合權利要求1所聲明的化學結構通式的化合物,能夠影響多藥耐藥腫瘤細胞P糖蛋白(P-gp)的功能,顯著提高多藥耐藥腫瘤細胞中抗腫瘤藥物的濃度。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腫瘤藥物是腫瘤細胞P-gp的底物,包括紫杉烷類、蒽環類、鬼臼毒素類、長春堿類藥物。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甾體化合物在制備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物可以被制成藥學上可接受的劑型,包括片劑、膠囊、顆粒劑、口服液、緩釋制劑、控釋制劑、納米制劑,或者注射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該逆轉劑為孕甾烷衍生物,具體地,是通光散苷元乙(又名通光散苷元B,或通光散甙元B,英文名Tenacigenin B)的衍生物,以及二氫肉珊瑚苷元(又名二氫肉珊瑚甙元,英文名Dihydrosarcostin)的衍生物和通光散苷元丙(又名通光散苷元C,或通光散甙元C,英文名Tenacigenin C)的衍生物。本發明這種孕甾烷化合物具有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性質的優異特性,可制成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孕甾烷類MDR逆轉劑藥物與抗腫瘤藥物或其他腫瘤細胞多藥耐藥逆轉劑藥物共同使用,可以提高腫瘤化療的效果。
文檔編號A61K31/7028GK1911234SQ200610037029
公開日2007年2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15日
發明者胡英杰, 沈小玲, 盧鴻龍, 符林春 申請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