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超臨界co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超臨界CO2提取雷公藤有效成分萜類化合物的方法及組成,屬于中藥雷公藤藥效成分的提取分離技術。
背景技術: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系衛(wèi)矛科雷公藤屬植物,中藥大辭典記載,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消腫止痛、解毒殺蟲的功效,臨床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腎炎和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來用于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應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代研究相繼發(fā)現(xiàn)雷公藤有抗炎、抗免疫、抗生育、抗腫瘤、抗菌活性等作用。至今從雷公藤中已分離出200多種化學單體,其中二萜類、倍半萜生物堿類、三萜類為主要活性成分。
在雷公藤制劑研究方面,有市售雷公藤多甙片及雷藤片;90年代以后,雷公藤制劑研究發(fā)展迅猛,特別在緩釋、控釋方面的研究,對提高雷公藤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將產(chǎn)生重要作用。目前雷公藤制劑有雷公藤總萜片、雷公藤微囊片、雷公藤滴丸、雷公藤雙層栓、雷公藤巴布劑。
雷公藤化學成分復雜,藥理作用廣泛,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但由于雷公藤毒副作用較大,限制了臨床應用的推廣。應進一步加強對雷公藤的藥物化學和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的研究,提取、純化、合成出高效低毒的有效成分或衍生物,提高其安全性和應用價值,為雷公藤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奠定基礎。
傳統(tǒng)雷公藤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主要有水提醇沉法、水提氯仿萃取法、醇提醋酸乙酯萃取法等,依據(jù)物質(zhì)的極性“相似相溶”原理以不同極性的溶劑去溶解提取極性與其相似的成分。傳統(tǒng)提取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點(1)提取效率低很多有效成分有時只提取出來一部分,剩余部分卻隨藥渣倒掉,造成中草藥資源的浪費;(2)生產(chǎn)周期長,生產(chǎn)效率較低;(3)選擇性不好許多無效雜質(zhì)和毒性成分隨有效成分一同提取出來,有效成分的濃度低,毒性成分含量較高,多種溶劑提取工藝均無法克服毒性大的缺點;(4)有效成分易被破壞由于溫度高、與空氣接觸等,使藥物中熱敏性成分、易氧化成分受到破壞;
(5)藥品質(zhì)量和檔次較低親脂性有效成分提取后有機溶劑有殘留。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超臨界CO2提取雷公藤有效成分萜類化合物的方法及組成,該方法提取的雷公藤有效成分萜類化合物的藥效高而毒副作用低。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加以實現(xiàn)的,一種超臨界CO2提取雷公藤有效成分萜類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過程將雷公藤粉碎至10~200目,按雷公藤與乙醇質(zhì)量比2∶1-1.5浸于質(zhì)量濃度55~85%的乙醇夾帶劑中,在萃取釜以超臨界CO2為溶劑進行萃取,其操作條件為溫度為30~50℃,壓力為20-40MPa,CO2流速為10-30kg/h,進行萃取60~150min。
以上述方法提取雷公藤有效成分萜類化合物的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倍半萜生物堿、松香烷型二萜和三萜羧酸類,三類化合物的質(zhì)量比為倍半萜生物堿30-50%,松香烷型二萜25-45%,三萜羧酸類5-15%;另外,雷公藤甲素的質(zhì)量含量為0.05-0.15%,雷公藤紅素質(zhì)量含量為0.1-0.5%。
本發(fā)明與其他提取方法相比較,工藝過程簡單,有效地調(diào)節(jié)萃取物中三類有效化學成分的比例,明顯區(qū)別于傳統(tǒng)工藝的提??;有效成分提取率高,雷公藤甲素提取率為200-400%。藥效為市售產(chǎn)品的3-4倍,而毒性為市售產(chǎn)品的20-50%。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超臨界CO2萃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圖。
圖中△生物堿類;○松香烷型二萜類;*三萜羧酸類。
三類化合物占指紋圖譜總峰面積90.15%,其中倍半萜生物堿45.65%,松香烷型二萜類35.5%,三萜羧酸類9.0%具體實施方式
下列實施例旨在進一步舉例描述本發(fā)明,而不是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fā)明,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主旨和原則的前提下,對本發(fā)明所作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容易實現(xiàn)的任何改動或改變都將落如本發(fā)明的待批權利要求范圍之內(nèi)。
實施例1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循環(huán)裝置完成萃取,取10-120目產(chǎn)于湖南岳陽的雷公藤藥材粉末180.53克裝于萃取器里,以CO2為溶劑,設定萃取柱、分離器的溫度分別為40-45℃和35℃、壓力分別為25MPa和5MPa、CO2用量與原料比約為100,夾帶劑加入質(zhì)量75%乙醇108毫升,萃取時間1.67h,得到萃取物1.95克,萃取率1.08%。
以雷公藤生藥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紅素含量測定方法-索氏甲醇提取法,雷公藤生物總堿索氏95%乙醇提取法得到的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生物總堿、雷公藤紅素的量為基準,與超臨界萃取得到的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生物總堿、雷公藤紅素的量作比較,定義提取率為提取率(%)=(超臨界流體萃取量/索氏提取量)×100%。
本實施例有效成分萃取物的各項性能檢測結果如下(1)超臨界萃取物各項參數(shù)和各成分的萃取效率指標
由此得出,超臨界流體萃取工藝可以有效的增加松香烷型二萜類成分的提取率,同時降低主要毒性成分之一雷公藤紅素的提取率,針對性地將三類有效成分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從而達到協(xié)同增效和減毒的作用。
(2)超臨界萃取物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總生物堿以及雷公藤紅素的含量采用本實驗室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本工藝條件下的萃取物中雷公藤甲素質(zhì)量含量0.090%,雷公藤紅素質(zhì)量含量0.348%,總生物堿的質(zhì)量含量為30.42%。
實施例2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循環(huán)裝置進行萃取,取10-120目產(chǎn)于湖南岳陽的雷公藤藥材粉末180.78克裝于萃取器里,以CO2為溶劑,設定萃取柱、分離器的溫度分別為40-45℃和35℃、壓力分別為25MPa和5MPa、CO2用量與原料約為100,夾帶劑加入質(zhì)量80%乙醇108毫升,萃取時間1.67h,得到萃取物1.70克,出膏率0.94%。
本實施例有效成分萃取物的各項性能檢測結果如下(1)超臨界萃取物各項參數(shù)和各成分的萃取效率指標
(2)超臨界萃取物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總生物堿以及雷公藤紅素的含量采用本實驗室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本工藝條件下的萃取物中雷公藤甲素質(zhì)量含量0.079%,雷公藤紅素質(zhì)量含量0.213%,總生物堿的質(zhì)量含量為23.04%。
實施例3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循環(huán)裝置進行萃取,取10-120目的湖南岳陽產(chǎn)的雷公藤藥材粉末180.65克裝于萃取器里,以CO2為溶劑,設定萃取柱、分離器的溫度分別為40-45℃和35℃、壓力分別為25MPa和5MPa、CO2用量與原料約為100,夾帶劑加入質(zhì)量60%乙醇108毫升,萃取時間1.67h,得到萃取物1.31克,出膏率0.72%。
本實施例有效成分萃取物的各項性能檢測結果如下(1)超臨界萃取物各項參數(shù)和各成分的萃取效率指標
(2)超臨界萃取物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總生物堿以及雷公藤紅素的含量采用本實驗室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本工藝條件下的萃取物中雷公藤甲素質(zhì)量含量0.077%,雷公藤紅素質(zhì)量含量0.197%,總生物堿的質(zhì)量含量為24.42%。有效成分萃取物(實施例1)的有關藥效和毒性實驗雷公藤超臨界萃取物對淋巴細胞轉化的抑制作用Control(ConA)=0.248±0.010,無ConA=0.111±0.012刺激指數(shù)2.23地塞米松(OD)=0.093±0.017;抑制率=62.5%
ED50=5.08μg/mL,細胞數(shù)為5×106個/mL
A廠家產(chǎn)雷公藤片淋轉實驗Control(ConA)=0.476±0.021
ED50=19.94μg/mLB廠家產(chǎn)雷公藤片淋轉實驗Control(ConA)=0.476±0.021
ED50=14.6μg/mL體外淋巴細胞轉化實驗計算得出雷公藤超臨界萃取物的ED50為5.08μg/mL,A雷公藤片的ED50為19.94μg/mL,B雷公藤片的ED50為14.60μg/mL.達到了提高藥效的目的。
毒性實驗取本法雷公藤有效成分萃取物,以昆明種小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作為毒性考察指標,測定半數(shù)致死量(LD50)值。實驗共分五組,每組10只小鼠。應用簡化幾率法計算得出LD50。
雷公藤有效成分萃取物的LD50為312.54±34.21mg/kg;A廠家產(chǎn)雷公藤片中雷公藤多甙的LD50為159.7±14.3mg/kg。降低毒性約1倍。
權利要求
1.一種超臨界CO2提取雷公藤有效成分萜類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過程將雷公藤粉碎至10~200目,按雷公藤與乙醇質(zhì)量比2∶1-1.5浸于質(zhì)量濃度55~85%的乙醇夾帶劑中,在萃取釜以超臨界CO2為溶劑進行萃取,其操作條件為溫度為30~50℃,壓力為20-40MPa,CO2流速為10-30kg/h,進行萃取60~150min。
2.一種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臨界CO2提取雷公藤有效成分萜類化合物方法提取的化合物的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倍半萜生物堿、松香烷型二萜和三萜羧酸類,三類化合物的質(zhì)量比為倍半萜生物堿30-50%,松香烷型二萜25-45%,三萜羧酸類5-15%;另外,雷公藤甲素的質(zhì)量含量為0.05-0.15%,雷公藤紅素質(zhì)量含量為0.1-0.5%。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超臨界CO
文檔編號A61P37/00GK1915280SQ20061001559
公開日2007年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9月6日
發(fā)明者段宏泉, 李淑芬, 周雯, 李紅茹, 滕杰, 張彥文 申請人:天津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