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降血脂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降血脂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據衛生部中國居民健康現狀調查報告表明,我1國民健康現狀存在隱憂。主要問題是脂肪攝入多,體力活動少導致患多種慢性疾病機會增多。調查統計報告中指出,我國成人血脂異常人數1.6億,患病率為18.6%;高血壓患者為1.6億。高血脂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始動因,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全世界每年約有3600多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我國每年因高血脂引起的心梗、腦梗、中風、偏癱、致殘、致死人數以每年遞增12%的速度上升。目前,我國1/3的成年人血脂普遍偏高,每年導致中風的病人近350萬人。所以研制開發能標本兼治,進行整體治療的新型心腦血管藥不僅是醫學臨床的急需,也是上述患者的急需。
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心腦血管疾病是當前危及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美國心腦血管研究院進行7年的冠心病防治研究證實降脂藥物的應用可減少心腦死亡率24%,減少非致死性心臟病發作率19%。降血脂能延緩或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并促進其消退。目前,雖多種西藥有降脂作用,但長期應用多有不良反應。因此,通過對中醫藥的研究,尋找出一種安全、可靠、有效的降低血脂的藥物就顯得非常重要。
中藥制劑具有療效肯定、配方靈活,副作用少,藥物食品化等一系列優點。中醫藥降低血脂的臨床研究進展,隨著近年來研究的深入,無論實驗研究還是臨床研究,均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現有的降脂藥品多數都沒有達到綜合協調治療,標本兼治的功能。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的降血脂中藥具有組方不合理、療效不確切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明顯降低血脂作用且療效確切的降血脂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一種降血脂中藥,它是由占以下重量的各成分制備而成丹參140g、黨參70g、當歸70g、三七47g、天麻90g、地龍70g、決明子70g、山楂70g、黃精70g、何首烏70g、菟絲子70g、陳皮90g、半夏70g、柴胡70g。
一種降血脂中藥的制備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a.將三七47g、當歸70g、柴胡70g和地龍70g干燥后研成120目的細粉備用;b.丹參140g用占其6倍重量的、體積濃度為95%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1.5小時,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80℃時的相對密度1.30的浸膏;c.將黨參70g、天麻90g、決明子70g、山楂70g、黃精70g、何首烏70g、菟絲子70g、陳皮90g、半夏70g和b步驟提取后的丹參殘渣加入占總重量12倍量的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80℃時的相對密度為1.35的浸膏;d.將c步驟所得浸膏與b步驟的丹參浸膏混合均勻,加入a步驟的細粉,60℃烘干,粉碎成120目細粉,即得。
本發明所述中藥從人體整體觀的角度出發,針對病因、病機進行科學組方,該藥不僅可以益氣活血、通脈散瘀,而且還可以疏調氣機,祛痰導滯。既能活血通脈,降低血脂,還能益氣以治本,祛痰、疏調氣機以治標,做到針對多種因素疾病進行標本兼治的協調治療。據試驗統計表明,本發明所述中藥能明顯降低高血脂癥、甘油三酯、膽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治療高脂血癥、腦血栓及其后遺病等癥有極好的效果,藥效試驗證明也可以降低血脂,改變血液流性的作用。
因此,本發明所述中藥以其組方的合理,配伍的精良,標本兼治的卓越,不僅疏通血脈、降低血脂,而且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和增強機體適應原樣的能力,充分發揮培本扶正,調動機體自身調節的能力。在這些方面,本發明所述中藥不僅優于化學藥,而且優于同類中成藥,藥效學實驗與臨床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并且所述制備方法簡單容易操作,利于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本實施方式是一種降血脂中藥,它是由占以下重量的各成分制備而成丹參140g、黨參70g、當歸70g、三七47g、天麻90g、地龍70g、決明子70g、山楂70g、黃精70g、何首烏70g、菟絲子70g、陳皮90g、半夏70g、柴胡70g。
本實施方式所述組份中,丹參為君藥,補血和血、活血化瘀;以黨參、當歸、陳皮為臣藥、補之氣、和氣血、潤燥滑腸、散瘀血;又以三七、天麻、地龍、決明子、山楂、黃精、何首烏、菟絲子、半夏、柴胡為佐藥。其中三七、天麻、地龍助君藥活血通絡、兼以益氣平喘;決明子清肝明目;與山楂同伍可清積滯、除血脂;黃精、何首烏、菟絲子補中氣、益精血、明目可助臣藥黨參、當歸補益之功;半夏、柴胡一升一降,疏調氣機。綜合此方,君、臣、佐藥共同配伍,遣藥有序、通補兼施、共奏益氣活血通脈散瘀,逐痰導滯、疏調氣機之功效。
本實施方式所述降血脂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三七47g、當歸70、柴胡70g和地龍70g干燥后研成120目的細粉備用;b.丹參140g用占其6倍重量的、體積濃度為95%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1.5小時,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80℃時的相對密度1.30的浸膏;c.將黨參70g、天麻90g、決明子70g、山楂70g、黃精70g、何首烏70g、菟絲子70g、陳皮90g、半夏70g和b步驟提取后的丹參殘渣加入占總重量12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80℃時的相對密度為1.35的浸膏;d.將c步驟所得浸膏與b步驟的丹參浸膏混合均勻,加入a步驟的細粉,60℃烘干,粉碎成120目細粉,即得。
本實施方式根據組方中各味藥物的性質和化學成分的情況將其分為三部分(1)當歸、三七、地龍、柴胡以細粉加入,其中三七較為貴重,當歸、柴胡含揮發性成分,地龍含酶類成分,因此既可以保證療效又可以代替賦型劑起吸收劑的作用;(2)方中君藥丹參中有效成分丹參醌類脂溶性較強,而其水溶性成分尚含,故丹參以醇提取,其殘渣同水提部分混煎,以保有效成分不流失;(3)其余成分以水提取,在群煎中有效成分均可以被提取出來。
丹參提取工藝的優選用正交試驗法加以考察,考察的條件為四因素三水平,考察指標是丹參酮IIA的含量。經試驗最佳條件優選為95%乙醇6倍量提取3次,每次1.5小時。
水提取部分工藝的優選亦采用正交試驗法加以考察,考察的條件是三因素三水平,考察指標是總固形物的含量。經試驗最佳條件優選為加12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2小時。
關于揮發油的問題進行了如下研究(1)陳皮中揮發油與藥物適應癥無關,僅與胃腸道疾病有關,故只考慮了其非揮發油的黃酮類成分;(2)柴胡中的揮發油和當歸中的揮發油,以細粉形式加入。
關于成型工藝的研究,由于丹參浸膏收率較低,僅有約8.33%,故為避免損失便于分散,其相對密度定為1.30(80℃熱測)。水提浸膏部分則濃縮至相對密度1.35(80℃熱測),此相對密度下分散吸收均較適合。三批中試樣品表明正交試驗所優選的工藝條件及成型工藝是可行的,可用于大批量生產。
另外,本發明所述各組分的重量描述目的在于說明各組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在實際使用中,只要是所述比例,即應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而不限于具體的重量。另外,各成分的比例也不是絕對數值,允許在實際使用中有上下誤差,因此都應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藥效學實驗綜述將本發明所述組份丹參140g、黨參70g、當歸70g、三七47g、天麻90g、地龍70g、決明子70g、山楂70g、黃精70g、何首烏70g、菟絲子70g、陳皮90g、半夏70g、柴胡70g按上述制備方法制成細粉,裝入膠囊,每粒膠囊0.5g。
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I期臨床人體耐受性試驗統計報告書統計結論。
(1)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單次給藥,在初始劑量(降血脂中藥2粒/次/日)及臨床推薦劑量2倍(降血脂中藥8粒/次/日)范圍內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安全。24小時未見重要生命體征(心率、呼吸、血壓、體溫)有明顯改變,未見血液學、肝腎功能等異常改變,未見不良反應發生,用藥后隨訪三天未見異常反應。
(2)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連續給藥(降血脂中藥4粒/次,3次/日)7天,未見重要生命體征(心率、呼吸、血壓、體溫)有明顯改變。未見頭暈、乏力、流涎、耳鳴、腹脹、思睡、鼻塞等不良反應發生,用藥后隨訪三天未見異常反應。統計報告時間2004年8月14日。
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I期臨床人體耐受性試驗總結結論。
降血脂中藥I期臨床耐受性試驗單次給藥組及多次給藥組(累計)組共25例健康受試者,在其初始劑量及臨床推薦劑量2倍范圍內,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安全。建議II期臨床試驗推薦劑量為降血脂中藥4粒/次,3次/日。總結報告時間2004年8月14日。
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治療高脂血癥(痰瘀阻滯證)II期臨床試驗統計報告。
本試驗共入組234例,其中A組入組116例,用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每次4粒,每日3次;完成106例,脫落2例,剔除8例。B組入組118例,用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脂脈康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完成103例,脫落5例,剔除10例。
治療前A組和B組年齡、身高、體重、心率、收縮壓、舒張壓、性別、民族、藥物過敏史、既往治療史、血常規、肝腎功能、尿便常規和心電圖檢查以及中醫癥狀評分及總積分、血脂、載脂蛋白和血流變等治療前基線檢查均具可比性(P>0.05)。
1、血脂療效綜合分析(1)PP分析治療4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26.42%、總顯效率45.28%、總有效率64.15%(n=106),B組臨床控制率15.53%、總顯效率40.78%、總有效率58.25%(n=103)。臨床控制率A組優于B組(P<0.05),總顯效率、總有效率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36.79%、總顯效率64.15%、總有效率89.62%(n=106),B組臨床控制率23.30%、總顯效率48.54%、總有效率71.84%(n=103)。臨床控制率、總顯效率、總有效率均為A組優于B組(P<0.05)。
(2)ITT分析治療4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25.93%、總顯效率45.37%、總有效率63.89%(n=108),B組臨床控制率14.81%、總顯效率39.81%、總有效率56.48%(n=108)。臨床控制率A組優于B組(P<0.05),總顯效率、總有效率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36.11%、總顯效率63.89%、總有效率88.89%(n=108),B組臨床控制率22.22%、總顯效率47.22%、總有效率69.44%(n=108)。臨床控制率、總顯效率、總有效率均為A組優于B組(P<0.05)。
2、TC(mmol/L)療效分析(1)PP分析治療8周后A組TC下降1.374±1.032mmol/L(n=44);B組下降0.727±0.842mmol/L(n=38),A組優于B組(P<0.05)。
(2)ITT分析治療8周后A組TC下降1.374±1.032mmol/L(n=44);B組下降0.674±0.833mmol/L(n=41),A組優于B組(P<0.05)。
3、TG(mmol/L)療效分析(1)PP分析治療8周后A組TG下降1.181±2.266mmol/L(n=95);B組下降0.442±2.011mmol/L(n=92),A組優于B組(P<0.05)。
(2)ITT分析治療8周后A組TG下降1.188±2.255mmol/L(n=96);B組下降0.430±1.991mmol/L(n=94),A組優于B組(P<0.05)。
4、HDL-C(mmol/L)療效分析(1)PP分析治療8周后A組HDL-C上升0.350±0.448mmol/L(n=8);B組上升0.390±0.400mmol/L(n=12),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ITT分析治療8周后A組HDL-C上升0.350±0.448mmol/L(n=8);B組上升0.390±0.400mmol/L(n=12),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5、LDL-C(mmol/L)療效分析(1)PP分析治療8周后A組LDL-C下降0.929±1.008mmol/L(n=45);B組下降0.992±1.287mmol/L(n=49),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ITT分析治療8周后A組LDL-C下降0.929±1.008mmol/L(n=45);B組下降0.924±1.260mmol/L(n=53),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6、中醫證候療效綜合分析(1)PP分析治療8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8.49%、總顯效率41.51%、總有效率94.34%(n=106),B組臨床控制率5.83%、總顯效率25.24%、總有效率86.41%(n=103)。臨床控制率和總有效率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總顯效率A組優于B組(P<0.05)(2)ITT分析治療8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8.33%、總顯效率40.74%、總有效率93.52%(n=108),B組臨床控制率5.56%、總顯效率24.07%、總有效率83.33%(n=108)。臨床控制率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總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為A組優于B組(P<0.05)。
7、中醫癥狀總積分變化值分析(1)PP分析治療8周后A組中醫癥狀總積分下降8.057±4.105(n=106);B組下降7.388±4.171(n=103),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ITT分析治療8周后A組中醫癥狀總積分下降7.972±4.128(n=108);B組下降7.130±4.271(n=108),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8、安全性分析A組發生不良反應2例,發生率為1.72%;B組無不良反應發生,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報告時間2005年6月29日。
II期臨床研究總結報告結論。
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治療高脂血癥(痰瘀阻滯證)療效確切,臨床試驗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檢查未發現毒副作用。建議繼續進行III期臨床試驗。總結報告時間2005年6月29日。
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治療高脂血癥(痰瘀阻滯證)III期臨床試驗統計報告。
試驗共入組479例,其中A組入組359例,用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每次4粒,每日3次;A組完成319例,脫落35例,剔除5例。B組入組120例,用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脂脈康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B組完成107例,脫落9例,剔除4例。
治療前A組和B組年齡、性別、民族、身高、體重、心率、收縮壓、舒張壓、藥物過敏史、既往治療史、高脂血癥分類以及中醫癥狀評分及總積分、血脂、載脂蛋白等治療前基線檢查均具可比性(P>0.05)。除剔除和脫落病例外,兩組病例依從性均良好(P>0.05)。
1、血脂療效綜合分析(1)PPS分析治療8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67.40%、總顯效率72.10%、總有效率80.56%(n=319),B組臨床控制率54.21%、總顯效率60.75%、總有效率74.77%(n=107)。臨床控制率、總顯效率均為A組優于B組(P<0.05)。
(2)FAS分析治療8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65.82%、總顯效率70.62%、總有效率79.38%(n=354),B組臨床控制率51.72%、總顯效率58.62%、總有效率72.41%(n=116)。臨床控制率、總顯效率均為A組優于B組(P<0.05)。
2、TC(mmol/L)療效分析(1)PPS分析治療8周后A組TC下降1.45±1.27mmol/L(n=97);B組下降1.16±1.45mmol/L(n=24),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FAS分析治療8周后A組TC下降1.36±1.25mmol/L(n=112);B組下降1.11±1.44mmol/L(n=25),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TG(mmol/L)療效分析(1)PPS分析治療8周后A組TG下降1.29±1.71mmol/L(n=286);B組下降0.89±1.38mmol/L(n=98),A組優于B組(P<0.05)。
(2)FAS分析治療8周后A組TG下降1.26±1.73mmol/L(n=312);B組下降0.88±1.40mmol/L(n=106),A組優于B組(P<0.05)。
4、中醫證候療效綜合分析(1)PPS分析治療8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6.27%、總顯效率45.77%、總有效率90.28%(n=319),B組臨床控制率6.54%、總顯效率37.38%、總有效率89.72%(n=107)。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FAS分析治療8周后A組臨床控制率5.93%、總顯效率44.35%、總有效率90.11%(n=354),B組臨床控制率6.90%、總顯效率36.21%、總有效率87.93%(n=116)。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5、中醫癥狀總積分變化值分析(1)PPS分析治療8周后A組中醫癥狀總積分下降8.04±4.63(n=319);B組下降7.54±4.45(n=107),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FAS分析治療8周后A組中醫癥狀總積分下降7.77±4.57(n=354);B組下降7.21±4.48(n=116),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6、安全性分析A組無不良反應發生;B組發生不良反應3例,發生率為2.50%。不良反應發生率B組高于A組(P<0.05)。
III期臨床研究總結報告結論。
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治療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脂血癥和混合型高脂血癥均有良好療效,其最主要的臨床特點是對高甘油三脂血癥血脂療效顯著。臨床試驗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檢查未發現毒副作用。降血脂中藥作為一種降脂藥,臨床用于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是安全、有效的藥物。
權利要求
1.一種降血脂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占以下重量的各成分制備而成丹參140g、黨參70g、當歸70g、三七47g、天麻90g、地龍70g、決明子70g、山楂70g、黃精70g、何首烏70g、菟絲子70g、陳皮90g、半夏70g、柴胡70g。
2.一種權利要求1所述降血脂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驟a.將三七47g、當歸70g、柴胡70g和地龍70g干燥后研成120目的細粉備用;b.丹參140g用占其6倍重量的、體積濃度為95%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1.5小時,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80℃時的相對密度1.30的浸膏;c.將黨參70g、天麻90g、決明子70g、山楂70g、黃精70g、何首烏70g、菟絲子70g、陳皮90g、半夏70g和b步驟提取后的丹參殘渣加入占總重量12倍量的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80℃時的相對密度為1.35的浸膏;d.將c步驟所得浸膏與b步驟的丹參浸膏混合均勻,加入a步驟的細粉,60℃烘干,粉碎成120目細粉,即得。
全文摘要
降血脂中藥及其制備方法,涉及一種中藥及其制備方法。針對現有的降血脂中藥療效不確切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降血脂中藥及其制備方法。降血脂中藥由丹參140g、黨參70g、當歸70g、三七47g、天麻90g、地龍70g、決明子70g、山楂70g、黃精70g、何首烏70g、菟絲子70g、陳皮90g、半夏70g、柴胡70g制備而成。它的制備方法包括將三七、當歸、柴胡和地龍制成細粉、醇提丹參,對其它成分進行水提再混合的過程。本發明所述降血脂中藥治療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脂血癥和混合型高脂血癥均有良好療效,其最主要的臨床特點是對高甘油三脂血癥血脂療效顯著,并且所述制備方法簡單容易操作,利于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A61P3/06GK1883660SQ200610010108
公開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31日
發明者李堅毅 申請人:李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