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采用防脫位的頸部椎間假體和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頸部椎間假體,包括一個下錨固板和一個上錨固板以及一個設置在其間的用于在錨固板之間形成鉸接的假體芯,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用于植入這樣一種假體的器械。
用于植入脊柱頸部區(qū)域內的椎間假體由于脊柱的尺寸較小必須極其精確地在該區(qū)域內定位。該假體在其骨錨固中的植入之后不應該發(fā)生不希望的移動。即使在假體部分向背側微小的移動時,也能產生碰到脊髓神經的危險。因此特別重要的是,椎間假體在其植入的部位上可靠定位。但恰恰是在脊柱頸段的區(qū)域內這一點非常困難,因為由于尺寸較小因此可供使用的空間非常少。
已知的是(WO-A-03075803),椎間假體的錨固板在其腹側邊緣上具有凸緣,并將其借助于螺釘固定在椎體上。為產生足夠的連接可靠性,螺釘和凸緣的尺寸必然很難與脊柱頸段區(qū)域內困難的植入條件相符。這種困難在另一種結構上得到回避(WO-A-03075804),該結構具有用于防止向背側滑脫的無螺釘固定的縮短凸緣以及用于防止向腹側滑脫的錨固板的制齒表面。這種結構非常適用于狹窄條件下在脊柱頸段區(qū)域內的植入。一定條件下在此方面對提高連接可靠性是值得追求的。
此外還已知,附加于齒,設有在前側-后側(AP)方向上延伸的自切削的肋部(WO 03/075804)。這些肋部自動壓入到椎體的端面內。因此沒有達到防止在AP方向上不希望的運動的目的。由于自切削的特性,裝入時由肋部將部分也在水平方向上作用的明顯的力導入錨固板內。由此提高了誤定位的風險。類似的假體由US-A-6 517 580已知。
此外還已知,為更好地將假體錨固在椎體上,將突起的銷釘設置在錨固板朝向椎體的表面上。但為容納銷釘在椎體上加工出相應的凹陷部位,這存在困難。達不到所要求的精度,從而假體常常具有間隙。已知的還有在錨固板的表面上設置球拱形的突起部(US-A-2001/0016773)。由于其被整圓的構造,因此不能達到足夠的止動效果。此外公開了一種椎間假體(DE-U-203 11 400),該假體在錨固板的朝向椎體的表面上具有錨固突起部。這種假體是無鉸接件的另一種結構,它取代鉸接件具有直接處于錨固板上的球形鉸接面。力的導入由此非常集中,從而所述力必須通過所述錨固突起部來承受。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在保持良好的可植入性的情況下提高頸部椎間假體的固定可靠性。
該目的依據本發(fā)明通過一種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植入一頸部椎間假體的器械得以實現。該目的此外通過具有權利要求13所述特征的頸部椎間假體得以實現。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依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具有優(yōu)點的改進方案為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依據本發(fā)明用于植入開頭所述類型的頸部椎間假體的器械包括一個手柄、一個桿和一個在遠離手柄末端上的端部件,其尺寸這樣選擇,使其可插入到用于容納椎間假體所產生的空間內,其中,所述端部件具有一個用于在顱側-尾側方向上產生凹槽的開鑿元件、并具有一個用于開鑿元件的操作裝置,該開鑿元件可在一個靜止位置和一個工作位置之間移動,在靜止位置中該開鑿元件沉入到端部件中,在工作位置中該開鑿元件橫向于桿地從端部件中凸出來。器械可以利用其端部件推到以本身公知方式預先設置的植入位置上。如果開鑿元件處于該靜止位置上——在該位置中該開鑿元件沉埋在端部件內,那么端部件可以毫無困難地向前推到預先規(guī)定的植入位置上。是否達到準確位置,最好通過X射線造影來驗證。為此最好在端部件上設置分開的X射線標記。為了在椎體端面上產生凹槽(在該椎體中可以形狀配合連接地嵌入設置在椎間假體錨固板上的肋狀突起部),所述開鑿元件運動到其工作位置內。通過操作開鑿元件就可以產生凹槽。為取出器械,那么就可以將開鑿元件重新送入到其沉埋的靜止位置中。開鑿元件可以單側或者雙側移出。本發(fā)明因此提供一種用于植入依據本發(fā)明的椎間假體的器械,該器械易于推到預先規(guī)定的植入位置上、并在該位置上產生用于在椎體內形狀配合連接地容納著所述突起部的凹槽。
端部件可以同時用作拉刀(具有橫齒的粗銼),如同該拉刀為了產生植入床而在前側/后側方向上在椎體中去除骨所使用的那樣,或者也可以用作試樣假體,利用它人們在X射線控制的情況下對于以后所要植入假體的尺寸和位置進行評估。
所述開鑿元件最好是一種盤形刀。該盤形刀最好具有至少一對在圓周上錯開地設置的切削飛刀。在靜止位置上,切削飛刀處于這樣一種位置上,使其不從端部件中凸出來。如果盤形刀通過操作件進行扭轉,那么切削飛刀從端部件中與桿的方向垂直地從端部件的顱側/尾側的側面中凸出來,并因此在已插入的端部件的情況下嵌入到相鄰的椎體內。通過盤形刀的運動就會產生所述凹槽。一對切削飛刀精確地相對置地設置在盤形刀上。由此可以達到在同一切削過程中在兩個相鄰的椎體上產生凹槽的目的。由此確保凹槽處于一條直線上。此外,這樣就在整體上沒有水平力作用于端部件上。但切削飛刀也可以不是精確地相對置地進行設置,而是以確定的角度錯開,該角度這樣確定,在盤形刀從其靜止位置扭轉出來時首先使一個切削飛刀與所述兩個相鄰的椎體之一相接觸,并在其中切削出凹槽,并且只有在該切削飛刀在該椎體內進行掏制的情況下,另一個切削飛刀才從端部件的相對置的顱側-尾側表面出來,并切削到所述兩個椎體的另一個之中。它的優(yōu)點是操作所需的力較小,因為不是同時,而是相繼在兩個椎體上進行切削。
為了較輕的切削以及骨材料斷裂,最好使切削飛刀具有不同的高度。切削飛刀這樣設置,在從靜止位置運動出來時使高度較低的切削飛刀首先凸出來,并切削到椎體內,并且此后使高度較大的切削飛刀凸出。不言而喻,也可以設有兩個以上不同高度的切削飛刀。為了能夠同時在兩個相鄰的椎體上進行切削,最好使不同的高度的切削飛刀成對地相對置地進行設置。
但也可以設置其他類型的開鑿元件。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開鑿元件作為鉆頭構成。為了進行操作,最好設置一種推移/螺旋傳動件。也可以設置多個鉆頭,最好設置至少兩個橫向于桿設置的鉆頭。
開鑿元件最好具有一個可移動的旋轉軸線。這樣可以借助于一可旋轉的軸簡單操作。
開鑿元件最好可沿導向件移動,從而可以銑出縫隙。
操作件最好包括一個手柄和一個傳動軸。這樣一種手動操作使得易于握持器械,并可以使手術醫(yī)生根據其感覺來使開鑿元件運動。事實證明有效的是,操作裝置具有對靜止位置作出標記的指示裝置。因此手術醫(yī)生可以確保在其插入或者拉出器械之前所述開槽元件處于其靜止位置中。但也不一定非得手動操作,同樣可以設置用于馬達操作的旋轉傳動離合器。
頸部椎間假體包括一個下錨固板和一個上錨固板,它們分別利用一個錨固板表面與相鄰的椎體進行接觸;該椎間假體還包括一個設置在其間的假體芯,該假體芯在錨固板之間形成鉸接連接。依據本發(fā)明,在這種頸部椎間假體中,所述兩個錨固板表面中的至少一個對著椎體具有一個肋狀的突起部,用于形狀配合連接地嵌入到椎體中。
本發(fā)明以該設想為基礎,即借助于依據本發(fā)明的肋狀突起部來實現將基礎板或者錨固板形狀配合連接地保持在椎體上的目的。嵌入椎體內的突起部防止錨固板相對于椎體所不希望的移動。作為整體的頸部椎間假體的脫位由此可以得到避免。情況表明,利用形狀配合連接地嵌入到椎體中的突起部實現將椎間假體這樣牢固地固定在椎體上,而無需擔心向背側轉移的意義上的不全脫位。不言而喻,所述突起部不僅可以防止不希望的向背側方向的移動,而且也可以防止在相反的方向上向腹側的移動。具有依據本發(fā)明的突起部的椎間假體的工作可靠性由此得到明顯提高。
突起部的形狀本身是任意的。重要的主要是,在椎間假體沿著AP方向進入到相鄰椎體之間空間內的插入方向上,突起部與椎體形狀配合連接地進行嵌接,這作為咬合部位來實現。事實證明有效的是,突起部構成為肋部。它最好設置在與錨固板的腹側和背側邊緣平行的平面上。在植入狀態(tài)下,肋部因此橫向于AP方向,以使其盡可能防止不希望的移動。肋部的上緣最好可以凸面地構成。事實證明有效的是,曲率直徑為3至10mm。將錨固板利用其突起部裝入到其在椎體上的位置內,這由此得到簡化,因為錨固板由于凸面造型就可以找出其位置。此外,凸面的被整圓的構造的優(yōu)點是,避免了在椎體上凸起的尖角。尖角區(qū)內不希望的應力集中的危險因此受到抵制。最后,肋部的凸面的理想地扇形段形狀的構造的優(yōu)點還在于,利用一種可與形狀相應的、旋轉的切削工具可以易于在椎體上產生一致的凹槽。
在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突起部被劃分為其間留有間隙的兩個或者多個扇形段。然而在多個扇形段的情況下,不一定非得需要每個扇形段均嵌入到自己的凹槽內。作為用于形狀配合連接地嵌接的凹槽完全可以設有一個縫隙,所述設置在平面中的扇形段嵌入其中。
所述突起部最好設置在錨固板表面的邊緣區(qū)之外。邊緣區(qū)是指錨固板表面的外部區(qū)域,約占整個錨固板表面的1/10。在該區(qū)域內,降低了在高負荷的情況下突起部從在椎體內形狀配合連接的嵌合狀態(tài)中脫落的危險。雖然椎體在其邊緣區(qū)上、特別是在腹側和背側邊緣上強度要高于處于其間的區(qū)域,但是若突起部設置在前側或者后側區(qū)域內則有這種缺點會在椎體的硬且脆的區(qū)域內形成用于形狀配合連接地容納突起部的凹槽。這會存在骨部分碎裂的危險。業(yè)已表明,對于突起部的布置大致向背側偏移,最好設置在AP方向上延伸部位的3/5與3/4之間的范圍內,這既可以提供很高的力傳遞可能性,也能可靠并無碎裂危險地進行植入。
突起部可以具有高出錨固板表面水平面0.3至5.0mm、最好1.0至3.0mm的高度。如果該錨固板表面具有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連接可靠性的齒,那么所述錨固板表面的水平面通過齒的上緣來確定。具有優(yōu)點的是,突起部向上逐漸變小。因此在將錨固板安裝在椎體上時可以達到自定心的作用。少量的不精確度按照這種方式可以得到補償。使植入變得簡單。
下面借助于其中示出了具有優(yōu)點的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說明。其中示出
圖1示出依據本發(fā)明的頸部假體實施例的透視圖;圖2示出依據圖1頸部假體的后部視圖;圖3示出后側-顱側視圖;圖4示出依據本發(fā)明的器械的一種實施例的后部端部的視圖;圖5示出依據圖4的器械端部件的剖面圖;圖6示出器械一種可替代的實施例的剖面圖;圖7示出依據本發(fā)明的器械向后傾斜的透視圖;圖8示出器械端部件的放大圖;圖9示出依據本發(fā)明器械的俯視圖;圖10示出其間植入依據本發(fā)明的頸部假體的兩個相鄰椎體的示意圖;圖11示出在準備植入位置時依據圖9的兩個椎體的示意圖;圖12示出依據圖10準備過程的另一階段;以及圖13示出植入到相鄰椎骨之間的頸部假體。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至3所示的實施例為依據本發(fā)明的頸部假體,其整體上設有附圖標記1。它們用于植入到脊柱頸段(參見圖13)的兩個相鄰椎骨的間隙內。
頸部假體1由上蓋板11和下蓋板12以及設置在其間的滑動芯10組成。頸部假體1用于植入到人的脊柱頸段的兩個相鄰椎骨之間的間隙內。在此方面,上錨固板11固定在顱側椎骨的底側面上,而下錨固板12固定在尾側椎骨的上側面上。錨固板11、12由具有抵抗能力的硬材料、特別是鈦或者其他生物兼容的材料制成。最好至少錨固板11、12的用于與相鄰椎體接觸的表面具有促進骨生長的涂層,例如羥磷灰石。假體芯10由聚乙烯或者其他有益于滑動和足夠耐磨的塑料制成。假體芯10與下錨固板12即使是可松開的也進行固定連接。為了進行連接,使用了下錨固板12的前側面(圖1中左側)上側凹的邊緣板條14,其中可插入設有互補槽的假體芯。在其插入位置上,假體芯10借助于小板條15進行固定。假體芯10的上側面和上錨固板11的底側面形成最好是球面構造的共同作用的互補滑動面。
錨固板11、12在其前側邊緣上具有作為凸緣構造的棱邊,該棱邊在上錨固板11上的顱側、并且在下錨固板12上的尾側突起。凸緣16朝向后側(圖1中的右側)的背側面具有用于椎體腹側邊緣的止擋面。為了避免錨固板11、12向腹側突起、并由此可能引發(fā)刺激內部器官,椎體的腹側邊緣最好這樣加工,使其產生一凹槽,錨固板11、12的凸緣16埋入到該凹槽中。凸緣16的前側邊緣最好被整圓,以達到凸緣16可靠地緊貼在椎體上的目的。由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希望的側向移動。為了使凸緣16的埋入布局不致過多削除椎體的材料,其尺寸依據目的設計得較小。特別是它僅應略高于錨固板11的上側面,或者在錨固板12的下邊緣之下。它應處于0.5與2mm之間,最好處于0.8與1.3mm之間。相對于椎間假體的尺寸來說,所述高度應為在前側/后側方向(AP方向)上測量的總尺寸的約0.5至2/10。
錨固板11、12的上側面在其表面的大部分上具有齒17。這些齒鋸齒狀地構成,其中,比較陡峭的齒面向前側對著凸緣16指向,而略微不陡峭的齒面對著后側指向。齒17的陡峭的齒面最好與錨固板11、12的平面呈70至90度的角度。齒17這樣構成,使其與AP方向橫向地進行定向。由于這種定向,齒17向頸部椎間假體1施加一種向后側作用的力,并因此防止頸部假體1向前側所不希望的移動。凸緣16也防止頸部假體1向后側移動。結果因此在這兩個方向上防止頸部假體不希望的移動。
為了提高保護作用并防止不全脫位,在錨固板11、12的表面上各自設置一個向顱側或向尾側突起的肋部。它平行于齒17橫向于AP方向地進行定向。其上側面作為圓弧段構成。肋部18的厚度在整個高度上最好不變,但它也可以向上逐漸變小。沒有設置自切削的功能。肋部18通過焊接或者硬焊分別與錨固板11、12固定連接。但錨固板11、12和肋部18也可以總是由一個部件制造。
如果連接著椎體的帶狀器械被削弱了并存在這種危險因此所述由椎體施加到頸部假體1上的壓力減小,那么可以建議,肋部18具有通孔19。正如圖2中虛線所示的那樣。在將錨固板植入各自的椎體內之后,通孔19可以使骨材料通過該通孔19生長。因此錨固板在椎體上以這種方式固定,使其不能從椎體上取下。
肋部18具有1.5mm的高度。它如已經詳細介紹的那樣并非是自切削的。因此需要在預先準備植入位置時在相應的椎間表面上加工出相應的凹槽。為此使用圖3至9中示出的器械。該器械在其整體上采用附圖標記2進行標注。它包括手柄40、桿50以及端部件60。端部件60起到試樣件的作用,并具有所要植入的頸部假體1的輪廓和尺寸。在端部件60的前邊緣上設有一個與頸部假體1的凸緣16相應的凸緣66。該器械因此可以作為所要植入的頸部假體1用的校準樣板使用。
在端部件60內設置一個作為開鑿元件的盤形刀7。為此端部件60具有一個縫隙65,它在端部件的整個高度上從端部件60的上側面63一直延伸到底側面上。盤形刀構成為具有兩副對置飛刀的雙飛刀刀具。第一對飛刀為具有各自一個在圓周方向上作用的切削刃的粗切削飛刀72。第二對飛刀為兩個主切削飛刀71,它們彼此對置并具有與在粗切削飛刀72中指向相同方向的切削刃,但該切削刃在切削方向上看退回約35度的角度。盤形刀7在其中心上具有正方形的傳動開口73。
在手柄40上T形地設置一個傳動軸51,它通過作為空心圓柱體構成的桿50通到端部件60內。傳動軸51在其遠離手柄40的末端上具有一個隨動件四邊形52。傳動軸51在桿50上可旋轉運動并縱向運動地進行引導。在桿50的手柄側末端上設置一個指示裝置45、46。該指示裝置包括桿50邊緣上的凹槽45和傳動軸51的手柄側末端上的標記銷46。在靜止位置上,手柄40隨同傳動軸51這樣旋轉并推入到桿50內使標記銷46處于凹槽45內。為使手柄40在其工作位置上運動,手柄40隨同傳動軸51從桿50的邊緣拉出一段,直至標記銷46脫離凹槽45,并且手柄40可以隨同傳動軸51扭轉。傳動軸51在遠離手柄的末端上的隨動件四邊形52至少在此距離上作為四方形構成手柄為使標記銷46脫離必須經過該距離從凹槽45拉出。由此確保四方形始終在端部件60的縫隙65的區(qū)域上延伸,確切地說與手柄40是處于其靜止位置還是處于其已扭轉的工作位置中無關。
圖4詳細示出盤形刀7的工作原理。在圖4a中示出靜止位置。盤形刀7處于也在圖3中所示的位置上。切削飛刀71、72埋入。器械在該靜止位置上可以推入到植入空間內或者從中拉出。圖4b和c示出工作位置。為達到該位置而將手柄40這種程度地拉出使標記銷46脫離桿50上的凹槽45。手柄40然后可以在切削飛刀71、72的切削刃所指向的方向上運動。通過盤形刀7的旋轉,切削飛刀71、72在一個圓形軌跡上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粗切削飛刀72首先離開端部件60的縫隙65,并在椎體的相鄰表面內切削一個第一淺縫隙。粗切削飛刀這樣進行構造,使其穿透椎體比較硬的邊緣。此后主切削飛刀71從縫隙65中運動出來,并在與邊緣相比較軟的椎體骨材料中切削較大的開口。所述旋轉這樣進行,使主切削飛刀71在對置的側面上又開始沉入到端部件60的縫隙65中。需要時該過程可以反復進行。由于盤形刀7對稱地構成,所以可以同時在上椎體和下椎體中切削縫隙。如果為降低操作力不希望這樣做,那么可以僅單側設置飛刀,或者飛刀以一種不同于180度的角錯位進行設置,從而首先一組粗切削飛刀和主切削飛刀71、72從縫隙65中升起,而另一組只有稍后在旋轉時才升起。
圖5示出開鑿元件的另一實施例。這是一種組合的鉆頭/銑削裝置8。它包括兩個橫向于桿50的方向設置在端部件60內的鉆頭82。鉆頭82在其下段內具有切削曲線81。鉆頭在其上段內具有外螺紋83。該螺紋在固定設置在端部件60內的配對螺紋84內引導。在鉆頭82的上端部處設置一個從動齒輪85。它與又通過傘齒輪傳動裝置87由傳動軸51傳動的驅動輪86嚙合。驅動輪86具有大于從動輪85的厚度。其厚度最好相應于預先規(guī)定的鉆頭行程,也就是說,相應于利用鉆頭82所要產生的凹槽的深度。在相對置的側面上鉆頭裝置鏡像地進行設置。鉆頭/銑削裝置8工作原理如下借助于最好為機械的傳動件使傳動軸51旋轉,由此通過傘齒輪傳動裝置87使得驅動輪86同樣旋轉。鉆頭在其靜止位置上處于圖5所示的位置上,其中,從動輪85嵌入到驅動輪86的上部邊緣內。通過驅動輪86的旋轉,也使從動輪85旋轉,由此使得鉆頭82進行旋轉運動。鉆頭82由于旋轉運動利用其螺紋83旋入到外螺紋84內,由此鉆頭82向下運動。鉆頭82由此利用其切削曲線81加工到椎體的骨材料內。由于鉆頭82向下的推移運動,所以從動輪85也向下運動,其中,該輪始終與驅動輪86保持嚙合。后者為此具有與鉆頭82的行程至少同樣大的厚度。如果達到所希望的凹槽深度,那么通過使旋轉方向反向而達到使鉆頭82重新進入其靜止位置的目的。
肋部18在一種可選擇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劃分成扇形段18’(參見圖3)。扇形段劃分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在此情況下所產生的側面,附加地保護假體,防止它在橫向軸線上有不希望的移動。肋部18可以分成兩個或者三個扇形段18’,如圖3中通過虛線所示那樣。為提高椎體上的固定性,椎體上用于容納肋部扇形段18’的凹槽可以不貫通地構成,而是同樣分成扇形段。對此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鉆頭/銑削裝置8。
在使用依據本發(fā)明的工具的情況下,用于植入依據本發(fā)明的假體的方法可以如下進行。在第一步驟中,對在其間隙內所要植入的頸部假體1的相互鄰接的椎體準備一個撐開裝置91的容納處。這一點這樣進行,將撐開工具91的側腿92、93借助于螺絲固定件固定在兩個椎體的前側面上。撐開工具91以這種方式彎折地構成,使得在間隙內留出可從前面直接通入的區(qū)域。在椎骨分開到預先規(guī)定的距離之后,準備所述用于容納頸部假體1的間隙。這一點通過削除多余的骨材料進行,以便為錨固板11、12并為凸緣16產生適當的止擋面(參見圖10)。在這樣準備好植入位置后,使用依據本發(fā)明的器械2。將端部件60插入準備好的椎間空間內。通過操作手柄40來操作盤形刀7,其中,切削飛刀71、72在顱側和尾側相鄰的椎體上切削肋部18的容納處。此后將盤形刀7重新導入其靜止位置中并可以將器械2拉出。因此準備工作完成?,F在可以裝入頸部假體1,其中,需要時將椎體借助于撐開工具91略微擴張,以便產生使肋部18導入到凹槽內的足夠空間。在取出張開裝置91后植入工作完成。
權利要求
1.用于植入頸部椎間假體(1)的器械,該椎間假體包括兩個錨固板(11、12)和一個設置在其間的假體芯(10),所述器械具有一個手柄(40)、一個桿(50)和一個端部件(60),該端部件設置在遠離手柄(40)的末端上,其尺寸這樣選擇,使該端部件可插入到相鄰椎體之間的、用于容納椎間假體(1)所產生的空間內,其特征在于,端部件(60)具有用于在椎體內的顱側-尾側方向上產生一凹槽的開鑿元件(7、8),并設有用于該開鑿元件(7、8)的操作裝置(40、51、52),所述開鑿元件可以在一個靜止位置和一個工作位置之間移動,在靜止位置中該開鑿元件沉入在端部件(60)中,在工作位置中該開鑿元件橫向于桿(50)地從端部件(60)凸出來。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開鑿元件是盤形刀(7)。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盤形刀(7)具有至少一副在圓周上錯開地設置的切削飛刀(71、72)。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切削飛刀(71、72)具有不同的高度。
5.按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切削飛刀(71、72)成對地相對置地設置。
6.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開鑿元件(8)是鉆頭(82)。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設有用于操作鉆頭(82)的推移/螺旋傳動件(85、83、84)。
8.按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橫向于桿(50)地設置至少兩個鉆頭(82)。
9.按權利要求6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開鑿元件(8)具有球面銑刀段。
10.按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開鑿元件(8)可沿導向件(84)縱向移動。
11.按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操作件包括手柄(40)和傳動軸(51)。
12.按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操作件具有旋轉傳動離合器。
13.頸部椎間假體,它包括一個下錨固板和一個上錨固板(11、12),它們分別利用一個錨固板表面與相鄰的椎體形成接觸;所述椎間假體還包括一個設置在上述錨固板之間的假體芯(10),該假體芯在錨固板(11、12)之間形成鉸接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錨固板表面(11、12)中的至少一個對著椎體具有一個肋狀的突起部(18),用于橫向于AP方向形狀配合連接地嵌入到椎體中。
14.按權利要求13所述的頸部椎間假體,其特征在于,突起部(18)設置在錨固板表面(11、12)邊緣區(qū)域之外。
15.按權利要求14所述的頸部椎間假體,其特征在于,突起部在后側與中心偏移地設置,最好設置在AP方向上延伸部分的3/5與3/4之間的范圍內。
16.按權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頸部椎間假體,其特征在于,突起部(18)具有高出錨固板表面(11、12)水平面0.3至5.0mm、最好1.0至3.0mm的高度。
17.按權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頸部椎間假體,其特征在于,突起部(18)為球面段。
18.按權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頸部椎間假體,其特征在于,突起部(18)劃分為其間留有間隙的兩個或者多個扇形段(18’)。
19.按權利要求18所述的頸部椎間假體,其特征在于,扇形段(18’)銷栓狀地構成。
20.用于植入頸部椎間假體(1)的方法,該椎間假體具有兩個蓋板(11、12)以及設置在其間的假體芯(1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撐開(91)兩個相鄰的椎體,b)加工(94)椎體的端面以產生用于蓋板(11、12)的容納處,c)裝入具有端部件(60)和可由該端部件在顱側-尾側方向上取出的開鑿元件(7、8)的器械(2),以在至少一個端面上產生顱側/尾側方向上的凹槽,d)移去器械(2)并裝入椎間假體(1),該椎間假體在蓋板(11、12)的面對椎體的至少一個表面上具有一個嵌入凹槽內的突起部(18)。
21.按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按權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器械。
22.按權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按權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椎間假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頸部椎間假體,它包括上錨固板和下錨固板(11、12)連同設置在其間的用于鉸接連接的假體芯(10)。錨固板(11、12)利用其錨固板表面與相鄰的椎體形成接觸。依據本發(fā)明,至少一個錨固板表面(11、12)具有肋狀突起部(18),利用該突起部形狀配合連接地嵌入到椎體內。此外,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用于在椎體上產生相應凹槽的器械,它具有一個手柄、一個桿和一個端部件,該器械在端部件內具有可沉入的開鑿元件。因此達到明顯提高防止頸部椎間假體不希望的運動的目的。因此防止損傷在脊柱后緣上通過的椎管。
文檔編號A61B17/16GK1953722SQ200580007059
公開日2007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3月5日
發(fā)明者H·D·林克, A·凱勒 申請人:頸椎修復技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