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微創NUSS法的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
背景技術:
先天性漏斗胸是兒童最常見的胸壁畸形,占小兒胸壁畸形的90%。臨床表現為以胸骨體下端及劍突為中心,胸骨連同兩側肋骨向內凹陷,形似漏斗,故名漏斗胸。此病在新生兒即可發現,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逐漸加重,畸形較重的壓迫心臟和肺,影響呼吸和循環功能,使人體心血管機能受損,活動后呼吸困難、脈快、心悸、甚至心前區疼痛,漏斗胸有時合并肺發育不全,Marfan綜合癥、哮喘等疾病,成為患者不可耐受的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壽命,據報道,漏斗胸患者一般40歲以前就已去世,因此需要盡早手術糾正。
漏斗胸術式演變及改進總趨勢是向減少創傷、簡化術式、減少復發、外形美觀的方向發展。國內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國外的術式進行漏斗胸的治療,胸廓矯形術、胸骨翻轉術是兩種最早的術式。以后的術式均是在這兩種術式的基礎上改良或簡化而形成的,如胸骨上舉法、改良胸骨翻轉法、胸肋骨V形截骨內固定術、胸肋骨抬高成形術等,但缺點是這些方法因創傷大而難以被患者所接受,需要被擯棄或者再改進。近幾年,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較流行用微創NUSS法進行漏斗胸的治療,即通過植入矯形器來矯正患者的漏斗胸畸形,這種方法不開胸,只需在患者前胸開兩個長約2-4cm小口即可,并且創傷小、出血少、術中鋼板可以按患者胸廓畸形程度的不同進行塑形,更適應個體差異,使手術效果更好,術后患者痛苦小,第二天即可離床活動,是現代進行漏斗胸治療的發展趨勢。對矯形器進行塑形及植入的工具直接影響矯形手術的效率及效果,傳統的方式是根據特定患者情況在專用工作臺上將矯形器彎制成需要的特定形狀,該種方法效率低、準確率低;手術時引導矯形器穿入胸腔的工具為不銹鋼材料,強度低、彈性差,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漏斗胸整形手術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微創NUSS法的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借助這種工具對矯形器進行塑形及植入的矯形手術效率高且效果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設計方案一種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它是由彎制鉗、引導鉤及翻轉手柄組合構成;所述的彎制鉗,包括左、右一對彎制手柄及一對輥壓套和中部的支撐機構;在各彎制手柄的頭端開有供銷軸穿設的透孔,銷軸上套設輥壓套;左、右彎制手柄的結合部為對應可相互對插的片狀凸環,經由支撐軸穿設連接;一支撐輥套設在支撐軸上并固定在一彎制手柄結合部的凸環上;一引導鉤,由手柄和鉤體組成,鉤體端部有穿線孔;一翻轉手柄,其手柄把持一端過渡段為兩段以上的圓柱體相互彎曲光滑連接,另一端開有供矯形板穿過的腰形孔。
所述的支撐輥為上下等粗的中空柱體,其橫截面外周由一個以上的曲率弧線圍合而成;支撐輥內周上端壁有一環形凹槽,凹槽內置有壓簧。
本實用新型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用于NUSS法矯形手術其中彎制鉗能夠在手術現場根據患者的患病情況及時將矯形器彎制成特定形狀,引導鉤能夠安全可靠地將矯形器引入胸腔并有足夠強度將胸骨上舉,翻轉手柄能夠將植入胸腔的矯形器方便穩定地翻轉。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可方便、快捷、準確地幫助醫生完成NUSS法漏斗胸手術。
2、彎制鉗的采用,不需再到專用工作臺上彎制矯形器,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彎制精度,還可減少其他金屬粘連物進入體內。
3、使用引導鉤、翻轉手柄,可根據患處的不同情況,配合彎制鉗實現平穩、準確地手術,避免傷及臟器。
4、該套器械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有效、設計結構獨特,能大大提高NUSS法治療漏斗胸的手術效率、手術質量,推動微創NUSS法治療漏斗胸手術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a為本實用新型彎制鉗的結構示意圖圖2-b為本實用新型彎制鉗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引導鉤結構示意圖圖4-a為本實用新型翻轉手柄結構示意圖(立體圖)圖4-b為本實用新型翻轉手柄結構示意圖(側視圖)圖4-c為本實用新型翻轉手柄結構示意圖(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由彎制鉗1、引導鉤2及翻轉手柄3組合構成。
如圖2-a、圖2-b所示,所述的彎制鉗1包括左、右一對彎制手柄101、101’及一對輥壓套102和中部的支撐機構;在各彎制手柄的頭端開有供銷軸103穿設的透孔1011,銷軸103上套設輥壓套102;左、右彎制手柄的結合部為對應可相互對插的片狀凸環1012、1012’,經由支撐軸104穿設連接;一支撐輥105套設在支撐軸104上并固定在一彎制手柄結合部的凸環(本實施例為固定在右彎制手柄結合部的凸環1012’)上,支撐輥105可繞支撐軸104自由旋轉,所述的支撐輥可為上下等粗的中空柱體,其橫截面外周由一個以上的曲率弧線(本實施例采用三種曲率的四段圓弧)圍合而成;支撐輥105內周上端壁有一環形凹槽,凹槽內置有壓簧。通過它可以在矯形板上彎制成多種曲率半徑的圓弧,形狀更適合患處;壓簧位于支撐輥的凹槽內,可以將支撐輥壓向彎制手柄平面,從而靠定位銷限制支撐輥在圓周方向的自由旋轉,使得彎制鉗使用起來方便可靠。彎制鉗操作簡單,能夠在手術現場根據患者的患處情況及時將矯形器彎制成特定形狀,不需再到專用工作臺上彎制矯形器,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彎制精度;輥壓套與銷軸為小間隙定位配合,彎制矯形板時,輥壓套在矯形板表面滾動,無相對滑動,保證矯形板植入體內時有一高質量的表面,同時輥壓套與矯形板之間還不會出現金屬粘連,減少其他金屬粘連物進入體內。彎制鉗整體為高強度醫用不銹鋼材料,這樣,在彎制過程中即使有微量金屬材料粘結在漏斗胸矯形器上進入體內,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本實用新型引導鉤2的結構參見圖3,由手柄201和鉤體202組成,鉤體端部有穿線孔2021。引導鉤的手柄和鉤體均采用醫用鈦合金材料制成,鉤體呈三段圓弧連接狀,整個鉤體邊緣均倒有圓角,鉤體端部的穿線孔為一小腰形孔。根據眾多漏斗胸患者患處的共同特點及不同之處,引導鉤鉤體設計成由三段圓弧連接而成,可以根據患處的不同情況,用鉤體的適當部位將胸骨舉起;鉤體端部的腰形孔可很方便地拴系引導線,引導矯形板穿過胸腔;鉤體材料為鈦合金(Ti6AL4V),強度高,質量輕,彈性好,使得其在手術中既不會斷裂造成醫療事故,也不容易變形。
本實用新型翻轉手柄3的結構參見圖4-a、圖4-b、圖4-c,其手柄把持一端過渡段為兩段以上(本實施例采用四段)的圓柱體301相互彎曲光滑連接,另一端開有供矯形板穿過的腰形孔302。翻轉手柄各段的圓柱體相互間彎曲的夾角為140~160°,且圓柱體內鏤空。手術時,在翻轉矯形板過程中能很好地避讓患者胸部、肩部、手臂等部位,從而實現平穩、準確地翻轉矯形板,避免傷及臟器。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過程如下手術前,均行X線胸片、CT及心電圖檢查,并測量Haller指數,根據畸形程度,胸骨扭曲肋骨骨化情況,確定矯形板應彎制的形狀。將矯形板卡入輥壓套與支撐輥之間,用手收攏鉗子手柄,對矯形板進行彎制,先用支撐輥上的大曲率曲面進行彎制,若覺彎曲不夠,再用小曲率曲面對其進行彎制。總之,用此彎制鉗可將矯形板彎制成不同曲率,以使其盡量適合患處。
在胸兩側各開2cm左右的開口,在胸腔鏡配合下,把引導鉤由一側穿入,另一側穿出,手握引導鉤兩端,用引導鉤上合適的曲線段將胸腔塌陷部分上舉,鉤體材料為高強度鈦合金材料,有足夠柔韌性,不易斷裂、變形;將引導線一端拴在引導鉤端部的腰形孔內,另一端拴住矯形板的一端,沿原路將引導鉤抽回,將彎制好的矯形板引入體內。
將矯形板的一端插入翻轉手柄的腰形孔內,旋轉翻轉手柄,將矯形板翻轉180度。
權利要求1.一種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彎制鉗、引導鉤及翻轉手柄組合構成;所述的彎制鉗,包括左、右一對彎制手柄及一對輥壓套和中部的支撐機構;在各彎制手柄的頭端開有供銷軸穿設的透孔,銷軸上套設輥壓套;左、右彎制手柄的結合部為對應可相互對插的片狀凸環,經由支撐軸穿設連接;一支撐輥套設在支撐軸上并固定在一彎制手柄結合部的凸環上;一引導鉤,由手柄和鉤體組成,鉤體端部有穿線孔;一翻轉手柄,其手柄把持一端過渡段為兩段以上的圓柱體相互彎曲光滑連接,另一端開有供矯形板穿過的腰形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輥為上下等粗的中空柱體,其橫截面外周由一個以上的曲率弧線圍合而成;支撐輥內周上端壁有一環形凹槽,凹槽內置有壓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鉤的手柄和鉤體均采用醫用鈦合金材料制成,鉤體呈三段圓弧連接狀,整個鉤體邊緣均倒有圓角,鉤體端部的穿線孔為一小腰形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轉手柄的把持端過渡段為四段空間彎曲的圓柱體光滑連接組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轉手柄的空間彎曲四段圓柱體的各相鄰兩段體間夾角為140~160°。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漏斗胸矯形手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轉手柄的把持端過渡段的圓柱體內鏤空。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它是由彎制鉗、引導鉤及翻轉手柄組合構成;所述的彎制鉗,包括左、右一對彎制手柄及一對輥壓套和中部的支撐機構;在各彎制手柄的頭端開有供銷軸穿設的透孔,銷軸上套設輥壓套;左、右彎制手柄的結合部為對應可相互對插的片狀凸環,經由支撐軸穿設連接;一支撐輥套設在支撐軸上并固定在一彎制手柄結合部的凸環上;一引導鉤,由手柄和鉤體組成,鉤體端部有穿線孔;一翻轉手柄,其手柄把持一端過渡段為兩段以上的圓柱體相互彎曲光滑連接,另一端開有供矯形板穿過的腰形孔。支撐輥內周上端壁有一環形凹槽,凹槽內置有壓簧。本漏斗胸矯形手術套用工具可用于微創NUSS法矯形手術。
文檔編號A61B17/00GK2855344SQ20052014438
公開日2007年1月1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15日
發明者于學保, 柳美榮, 扈玉玲, 郭錦芳, 寇亞明, 劉坤鵬 申請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有研億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