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骨髓炎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物組合物,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骨髓炎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慢性骨髓炎中醫稱無頭疽,俗名陰疽瘡。它是發生在直骨及肌肉深部的腫瘍,初期無頭,具有病灶部位深,皮色不變,癮疼或疼如錐刺,難消、難潰、難斂之特點。慢性骨髓炎是一種病程長、危害重、較難治愈的常見病,輕者形成殘廢,重者形成癌變,甚至危及生命。國內外對此類病癥的治療,均采用抗生素加激素。部分醫院是消炎與手術相結合,但療效較差,費用較高,患者痛苦大,且復發率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治療慢性骨髓炎有顯著效果的藥物組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慢性骨髓炎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選取原料藥斑蟊0.05-0.15重量份 生川烏1-3重量份生草烏1-3重量份生穿山甲2.5-7.5重量份 生乳香5-15重量份 巴豆肉1.5-4.5重量份血竭2.5-7.5重量份 冰片0.5-1.5重量份 麝香0.1-0.3重量份阿魏1.5-4.5重量份 干姜1.5-4.5重量份 肉桂1.5-4.5重量份雄黃0.5-1.5重量份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優選配比為選取原料藥斑蟊0.1重量份 生川烏2重量份 生草烏2重量份生穿山甲5重量份 生乳香10重量份 巴豆肉3重量份血竭5重量份 冰片1重量份麝香0.2重量份阿魏3重量份 干姜3重量份肉桂3重量份雄黃1重量份將冰片、麝香、阿魏、干姜、肉桂、雄黃粉碎成細粉,過120目篩備用;將斑蟊、生川烏、生草烏、生穿山甲、生乳香、巴豆肉、血竭按傳統膏藥的熬制方法,制成黑膏藥,攤時加熱,將細粉撒入膏藥上面即可。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加入藥學上的常規輔料制成臨床可接受的劑型,如栓劑、噴霧劑、軟膏劑、貼膏劑或油膏劑中的任一種。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具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提膿拔毒,生肌長肉之功效,對治療慢性骨髓炎有顯著效果。
下面實驗例用于進一步說明本發明1、臨床資料本發明“陳氏神奇骨炎膏”臨床觀察30例,其中患病時間最長的38年,最短的3個月,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4歲,15歲以下的占80%,15歲以上的占20%,外傷造成的占27%,血源感染的占73%,男性占67%,女性占33%,部位在上肢肱骨的2例,下肢脛骨的4例,下肢股骨的4例,肋骨2例,開刀次數最多的24次,最少的3次,開刀人數占33%。
2、診斷標準病例選擇全部用X線檢查。慢性骨髓炎為骨膜增厚,邊緣不清,骨質破壞,死骨形成,長管骨變粗,骨髓腔變窄或消失為診斷依據。
3、治療方法本發明“陳氏神奇骨炎膏”組方斑蟊0.1kg、生川烏2kg、生草烏2kg、生穿山甲5kg、生乳香10kg、巴豆肉3kg、血竭5kg、冰片1kg、麝香0.2kg、阿魏3kg、干姜3kg、肉桂3kg、雄黃1kg。將冰片、麝香、阿魏、干姜、肉桂、雄黃粉碎成細粉,過120目篩備用;將斑蟊、生川烏、生草烏、生穿山甲、生乳香、巴豆肉、血竭按傳統膏藥的熬制方法制成黑膏藥,攤時加熱,攤成面積為19.5cm×27cm,用時加入細藥2-3克,用時對準病灶部位,超出患病部位三分之二面積進行外貼,貼后用手加壓,保持不漏氣,外纏繃帶固定24-48小時更換一次。
4、治療結果本發明臨床觀察30例中有效率占90%,其中有1例在醫院做脛骨手術時開口過大,肌肉薄不能痊愈。治愈的24例患者,隨訪三年未見復發。
5、病例王××,男,36歲,重慶市涪陵區人。因騎摩托車摔傷,右股骨中斷,導致骨髓炎2年,在重慶市某醫院多次手術加抗生素治療末愈,于96年8月來我專科治療時,大腿中段3處形成竇道,骨質破壞,死骨已形成,長管骨中段變粗,髓腔變窄,不能站立,疼痛不止,用“陳氏神奇骨炎膏”外貼,至第三個月,隨膿汁流出魚刺樣死骨。繼續外貼膏藥6個月痊愈,至今未復發。
6、討論慢性骨髓炎中醫稱無頭疽,俗名陰疽瘡。它是發生在直骨及肌肉深部的腫瘍,初期無頭,具有病灶部位深,皮色不變,癮疼或疼如錐刺,難消、難潰、難斂之特點。本發明“陳氏神奇骨炎膏”中的斑蝥,辛熱,有大毒,歸肝,腎胃經,攻毒逐瘀,散結,主治癰疽不潰,頑癬,瘰疬,惡習瘡死肌等;生川烏,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溫經散寒,止痛。治陰疽腫毒等癥生草烏,苦、辛、熱有大毒,歸心、脾、肝、腎經,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消腫潰癰可治療瘰疬、療瘡瘀血腫痛陰疽腫毒等癥;生穿山甲,味咸,微寒,歸肝胃經。有綬經活絡祛瘀散結消腫排膿之功,主治癥瘕痞塊瘰疬癰疽腫毒等癥。生乳香,味辛、苦性微溫,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功效,主治癰疽、瘡瘍潰別久不收口等癥。血竭,甘、咸,性平。歸心包肝經。外用具有化瘀止痛祛腐生肌,止血斂瘡,收瘡口之功準備,主治外傷出血,傷口久不愈合。巴豆肉,味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外用具有逐水退腫,蝕瘡之功效,可治療癥瘕癰疽惡瘡疥癬等癥。冰片,味辛、苦、微寒、歸民脾肺經香竄善走,無處不到,具有開竅、清熱、止痛之功效。各種瘡瘍腫毒,皆可外用消腫止痛,已潰者還可以祛毒生肌除臭。病在深部者用之。能引藥深入病處。走竄甚速。無處不達,能透骨髓,散邪外出。麝香,味辛、性溫。功能通經絡,通行十二經上下,內透骨髓,外徹皮毛,為芳香走竄之品善能開關利竅,其通經活絡的效力強于冰片,孕婦忌用。阿魏味苦、辛、性溫。入肝,脾胃經。消積解毒,辟惡氣。辛則走而不守,溫則通而能行。故能利諸竅除穢惡。常外用熬制藥膏或研末入膏藥內。肉桂,味辛、 甘大熱,歸肝,腎,脾經,具有散熱止痛,溫中補陽,宣導血脈的作用。現代研究本品有中樞性和末梢性擴張血管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雄黃,味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具有解毒燥濕祛風。外用主治瘡癤疔毒,疥癬,臁瘡痔瘺。燥濕殺蟲,為瘡家要藥。此病多因肝腎陰血虧虛,病后余毒未清,外傷或風寒濕熱毒邪,乘虛侵入筋骨而成。采用此膏藥外貼,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提膿拔毒,生肌長肉,使凝滯阻絡之邪,隨血脈流動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愈之目的。
下面實施例用于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實施例1斑蟊0.1kg 生川烏2kg 生草烏2kg 生山甲5kg生乳香10kg 巴豆肉3kg 血竭5kg冰片1kg麝香0.2kg 阿魏3kg 干姜3kg肉桂3kg雄黃1kg將冰片、麝香、阿魏、干姜、肉桂、雄黃粉碎成細粉,過120目篩備用;將斑蟊、生川烏、生草烏、生山甲、生乳香、巴豆肉、血竭按傳統膏藥的熬制方法制成黑膏藥,攤時加熱,攤成面積為19.5cm×27cm,用時加入細藥2-3克,用時對準病灶部位,超出患病部位三分之二面積進行外貼,貼后用手加壓,保持不漏氣,外纏繃帶固定24-48小時更換一次。
實施例2斑蟊0.06kg 生川烏2.5kg 生草烏1.5kg 生山甲7kg生乳香7 kg 巴豆肉4kg血竭3kg 冰片1.3kg麝香0.15kg 阿魏4kg 干姜2kg 肉桂4kg雄黃0.7kg將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噴霧劑。
實施例3斑蟊0.14kg 生川烏1.5kg 生草烏2.5kg 生山甲3kg生乳香13kg 巴豆肉2kg血竭7kg 冰片0.7kg麝香0.25kg 阿魏2kg 干姜4kg 肉桂2kg雄黃1.3kg將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軟膏劑。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骨髓炎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是由如下原料藥制成斑蟊0.05-0.15重量份 生川烏1-3重量份 生草烏1-3重量份生穿山甲2.5-7.5重量份生乳香5-15重量份 巴豆肉1.5-4.5重量份血竭2.5-7.5重量份冰片0.5-1.5重量份麝香0.1-0.3重量份阿魏1.5-4.5重量份干姜1.5-4.5重量份肉桂1.5-4.5重量份雄黃0.5-1.5重量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是由如下原料藥制成斑蟊0.1重量份 生川烏2重量份 生草烏2重量份生山甲5重量份 生乳香10重量份巴豆肉3重量份血竭5重量份冰片1重量份 麝香0.2重量份阿魏3重量份干姜3重量份 肉桂3重量份雄黃1重量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是由如下原料藥制成斑蟊0.06重量份生川烏2.5重量份生草烏1.5重量份生山甲7重量份 生乳香7重量份 巴豆肉4重量份血竭3重量份 冰片1.3重量份 麝香0.15重量份阿魏4重量份 干姜2重量份肉桂4重量份雄黃0.7重量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是由如下原料藥制成斑蟊0.14重量份 生川烏1.5重量份生草烏2.5重量份生山甲3重量份 生乳香13重量份 巴豆肉2重量份血竭7重量份冰片0.7重量份 麝香0.25重量份阿魏2重量份干姜4重量份肉桂2重量份雄黃1.3重量份。
5.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加入藥學上的常規輔料制成臨床可接受的外用劑型。
6.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為將冰片、麝香、阿魏、干姜、肉桂、雄黃粉碎成細粉,過120目篩備用;將斑蟊、生川烏、生草烏、生穿山甲、生乳香、巴豆肉、血竭按傳統膏藥的熬制方法,制成黑膏藥,攤時加熱,將細粉撒入膏藥上面即可。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制成的劑型為栓劑、噴霧劑、軟膏劑、貼膏劑或油膏劑。
8.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在制備治療慢性骨髓炎的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慢性骨髓炎的藥物組合物,由斑蟊、生川烏、生草烏、生穿山甲、生乳香、巴豆肉、血竭、冰片、麝香、阿魏、干姜、肉桂和雄黃組成。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具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提膿拔毒,生肌長肉之功效,對治療慢性骨髓炎有顯著效果。
文檔編號A61P29/00GK1887341SQ200510079758
公開日2007年1月3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28日
發明者陳光勝 申請人:陳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