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非治療目的美容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
背景技術:
自二十一世紀初期,國內外紋繡美容行業如初春的朝陽,蓬勃發展、蒸蒸日上。從事紋繡美容行業的先驅者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嘗試著各種紋繡技巧,尤其是在繡眉技術方面。當今紋繡美容行業出現了種種力求“仿真”效果的繡眉方法,但紋制出的眉毛大都“仿真”效果較差,尤其是在仿真筆法的美學結構方面更是缺乏嚴謹性與合理性。本發明是在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041001021.4的基礎上所作的進一步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按照該方法紋制出的仿真繡眉效果逼真,美學效果好,并且操作簡單易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可采取下述技術方案本發明所述的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先進行整體眉型輪廓制作,根據所要修飾的眉毛疏稀程度將整體眉型從結構上進行劃分,對于無眉、缺眉、眉毛極稀者,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頭、眉坡、眉峰、眉尾四個組成部分;所述四個組成部分共由57根仿生眉株構成,即眉頭層次由23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13根主干仿生眉株,10根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眉坡層次由12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9根主干仿生眉株,3根眉坡啟后轉折修飾仿生眉株;眉峰層次由12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6根主干仿生眉株,6根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眉尾層次由10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5根主干仿生眉株,5根眉梢美學修飾仿生眉株;對于自然眉狀態較稀者,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3、眉中位1/3、眉后位1/3三個組成部分;所述三個組成部分共由38根仿生眉株構成,即
眉前位1/3層次由17根仿生眉株構成;眉中位1/3層次由11根仿生眉株構成;眉后位1/3層次由10根仿生眉株構成;對于眉前位1/2自然眉狀態良好、而眉后位1/2自然眉狀態稀疏或無眉人群,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2、眉后位1/2兩個組成部分;所述兩個組成部分共由40根仿生眉株構成,即眉前位1/2層次由18根仿生眉株構成;眉后位1/2層次由22根仿生眉株構成。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根據所要修飾的眉毛疏稀程度將整體眉型從結構上進行劃分,對于無眉、缺眉、眉毛極稀者,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頭、眉坡、眉峰、眉尾四個組成部分;對于自然眉狀態較稀者,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3、眉中位1/3、眉后位1/3三個組成部分;對于眉前位1/2自然眉狀態良好、而眉后位1/2自然眉狀態稀疏或無眉人群,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2、眉后位1/2兩個組成部分。經過上述層次劃分,從而進一步細化了眉毛各個部分的行針規則,在筆法結構上具有極強的操作規律,便于操作,按照這種結構劃分紋制完成后的仿真繡眉效果酷似自然生長的眉毛,具有極為“仿真”的視覺效果和很好的美學效果,尤其適合斷眉、無眉、殘缺眉、稀疏眉的人群。并且在結構上彌補了當今流行的仿真繡法中層次結構單調、筆法結構分散、用色方法單一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填補了現有繡眉針法中的仿生眉株欠缺粗細、長短、濃淡、深淺、疏密、層次、方向、角度與色度等變化的空白與不足。
圖1為本發明整體眉型劃分為眉頭、眉坡、眉峰、眉尾四個組成部分的整體結構效果圖。
圖2為圖1所述眉頭、眉坡、眉峰、眉尾四個組成部分的結構劃分圖。
圖3、4、5為圖2所述眉坡層次分解圖。
圖6、圖7為圖2所述眉峰層次分解圖。
圖8、9為圖2所述眉尾層次分解圖。
圖10、11、12為圖2所述眉頭層次分解圖。
圖13為本發明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3、眉中位1/3、眉后位1/3三個組成部分的整體結構效果圖。
圖14為圖13所述眉前位1/3、眉中位1/3、眉后位1/3三個組成部分的結構劃分圖。
圖15、16、為圖14所述眉中位1/3的層次分解圖。
圖17為圖14所述眉后位1/3的層次分解圖。
圖18為圖14所述眉前位1/3的層次分解圖。
圖19為本發明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2、眉后位1/2兩個組成部分的整體結構效果圖。
圖20為圖19所述眉前位1/2、眉后位1/2兩個組成部分的結構劃分圖。
圖21、圖22為圖20所述眉后位1/2部分的結構劃分層次分解圖。
圖23為圖20所述眉前位1/2部分的結構劃分層次分解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如圖2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先進行整體眉型輪廓制作,然后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頭、眉坡、眉峰、眉尾四個組成部分;所述四個組成部分共由57根仿生眉株構成,即眉頭層次由23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13根主干仿生眉株,10根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眉坡層次由12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9根主干仿生眉株,3根眉坡啟后轉折修飾仿生眉株。眉峰層次由12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6根主干仿生眉株,6根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眉尾層次由10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5根主干仿生眉株,5根眉尖絨毛美學修飾仿生眉株。
紋制時,先從眉坡層次紋制,(如圖3、4、5中所示的第1-第12根仿生眉株線)然后依次紋制眉峰層次(如圖6、7中所示的第1-第12根仿生眉株線)、眉尾層次(如圖8、9中所示的第1-第10根仿生眉株線)、眉頭層次(如圖10、11、12中所示的第1-第23根仿生眉株線)。圖1為整體眉型紋制完成后的整體結構效果圖。
在紋制眉頭層次時,眉頭下緣層次引導線漸陡、漸短、漸稀(如圖10中第1-第5根仿生眉株線所示);眉頭上緣層次引導線漸彎、漸長兼叉入(如圖11中第6-第19根仿生眉株線所示);眉頭中間層次引導線交叉紋制(如圖12中第20-第23根仿生眉株線所示)。
紋制前,首先對設計好的整體眉型區域進行清潔、消毒、麻醉;采用續斷劃柔法用繡眉機在整體眉型區域皮膚的真皮層與乳突層之間入色行針;首遍固色操作采用深棕色系,重復補色采用淺咖啡、淺棕色系;對于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的區域采用淺咖啡、淺棕色系。
實施例2
如圖14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先進行整體眉型輪廓制作,然后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3、眉中位1/3、眉后位1/3三個組成部分;所述三個組成部分共由38根仿生眉株構成,即眉前位1/3層次由17根仿生眉株構成(如圖18中所標示的第1-第17根仿生眉株線);眉中位1/3層次由11根仿生眉株構成(如圖15、16中所標示的第1-第11根仿生眉株線);眉后位1/3層次由10根仿生眉株構成(如圖17中所標示的第1-第10根仿生眉株線)。圖13為整體眉型紋制完成后的整體結構效果圖。
紋制前,首先對設計好的整體眉型區域進行清潔、消毒、麻醉;采用續斷劃柔法用繡眉機在整體眉型區域皮膚的真皮層與乳突層之間入色行針;首遍固色操作采用深棕色系,重復補色采用淺咖啡、淺棕色系;對于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的區域采用淺咖啡、淺棕色系。
實施例3如圖19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對于眉前位1/2自然眉狀態良好、而眉后位1/2自然眉狀態稀疏或無眉人群,先進行整體眉型輪廓制作,然后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2、眉后位1/2兩個組成部分,如圖20所示;所述兩個組成部分共由40根仿生眉株構成,即眉前位1/2層次由18根仿生眉株構成(如圖23中所標示的第1-第18根仿生眉株線);眉后位1/2層次由22根仿生眉株構成(如圖21、22中所標示的第1-第22根仿生眉株線)。
在紋制過程中,對于眉前位1/2自然眉狀態良好、而眉后位1/2自然眉狀態稀疏或無眉人群,眉前位1/2層次的仿生眉株數量可相應的減少或取消,直接采用棕灰色系進行素描立體暈染和底色銜接。
紋制前,首先對設計好的整體眉型區域進行清潔、消毒、麻醉;采用續斷劃柔法用繡眉機在整體眉型區域皮膚的真皮層與乳突層之間入色行針;首遍固色操作采用深棕色系,重復補色采用淺咖啡、淺棕色系;對于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的區域采用淺咖啡、淺棕色系。
權利要求
1.一種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先進行整體眉型輪廓制作,其特征在于根據所要修飾的眉毛疏稀程度將整體眉型從結構上進行劃分,對于無眉、缺眉、眉毛極稀者,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頭、眉坡、眉峰、眉尾四個組成部分;所述四個組成部分共由57根仿生眉株構成,即眉頭層次由23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13根主干仿生眉株,10根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眉坡層次由12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9根主干仿生眉株,3根眉坡啟后轉折修飾仿生眉株;眉峰層次由12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6根主干仿生眉株,6根美學修飾仿生眉株;眉尾層次由10根仿生眉株組成;其中5根主干仿生眉株,5根眉梢美學修飾仿生眉株;對于自然眉狀態較稀者,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3、眉中位1/3、眉后位1/3三個組成部分;所述三個組成部分共由38根仿生眉株構成,即眉前位1/3層次由17根仿生眉株構成;眉中位1/3層次由11根仿生眉株構成;眉后位1/3層次由10根仿生眉株構成;對于眉前位1/2自然眉狀態良好、而眉后位1/2自然眉狀態稀疏或無眉人群,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前位1/2、眉后位1/2兩個組成部分;所述兩個組成部分共由40根仿生眉株構成,即眉前位1/2層次由18根仿生眉株構成;眉后位1/2層次由22根仿生眉株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仿真繡眉行針筆法的結構劃分方法,先進行整體眉型輪廓制作,根據所要修飾的眉毛疏稀程度將整體眉型從結構上進行劃分,對于無眉、缺眉、眉毛極稀者,將整體眉型劃分為眉頭、眉坡、眉峰、眉尾四個組成部分,或劃分為眉前位1/3、眉中位1/3、眉后位1/3三個組成部分,或劃分為眉前位1/2、眉后位1/2兩個組成部分。經過上述層次劃分,從而進一步細化了眉毛各個部分的行針規則,在筆法結構上具有極強的操作規律,便于操作,按照這種結構劃分紋制完成后的仿真繡眉效果酷似自然生長的眉毛,具有極為“仿真”的視覺效果和很好的美學效果,尤其適合斷眉、無眉、殘缺眉、稀疏眉的人群。
文檔編號A61B17/00GK1653984SQ200510017420
公開日2005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05年3月15日
發明者劉雁梅 申請人:劉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