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降低人體血液中內毒素水平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物,具體為一種降低人體血液中內毒素水平的藥物。
背景技術:
“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學說”認為各種致肝損傷因素(如肝炎病毒、乙醇、藥物與向肝性毒物等)除通過各自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造成“原發性肝損傷”外,在肝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大多出現腸源性內毒素血癥(造成人體血液中內毒素水平大幅度提高)。通過大量研究證明,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在肝病發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提出“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學說”。此理論被評為1995年山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編號951011),并在《健康報》(1994,8,17)頭版顯著地位作了報道,后被臺灣《醫藥導報》轉載,刊于《中華肝臟病雜志》(1995,3(3)134)“專論”欄內,隨后多次被國內一級刊物引用,同時也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先后被《GUT》(2005,54(4)556和2005,54(2)289)、《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2004,164(6)1959)和《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ENTEROLOGY》(2003,9(8)1824和2003,9(3)622)等三家影響力較大的世界級刊物引用。
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導致肝損傷的作用大體可歸納為(1)可使患病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對病毒性肝炎而言不利于病毒的殺滅與清除;(2)內毒素可激活枯否細胞釋放大量細胞因子、炎性介質、TNFα(腫瘤壞死因子)、NO(一氧化氮)、內皮素等發揮其細胞毒作用直接損害肝細胞;(3)內毒素可使肝臟發生微循環障礙,致使肝組織發生缺血缺氧而致肝細胞變性和壞死。由此可見,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可由于上述作用使肝臟發生“繼發性肝損傷”,其對肝病的發展與轉歸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腸源性內毒素血癥重者往往引起過度炎癥反應,發生嚴重肝壞死,而導致重癥肝炎,甚至發生急性肝功能衰竭,輕者可出現反復與持續的肝細胞損傷和相伴隨的炎癥細胞浸潤,進而發生肝纖維化,相繼發展為肝硬變以至肝癌,往往以慢性肝功能衰竭而告終。因此,在治療原發性肝損傷的同時應注重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治療。病毒性肝炎或肝病患者往往都存在免疫耐受,而使病毒得不到清除,病情遷延不愈,臨床上多使用干擾素、拉米夫定抗病毒藥物,但通過多年的實踐,對干擾素的評價并不理想(轉陰率僅20%-40%);拉米夫定通過臨床觀察服藥時間長易誘發HBV基因變異,也無抗肝纖維化作用,因此通過降低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使肝病患者自身細胞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從而有利于肝炎病毒的清除,為肝炎的治療提供一條新的途徑。治療與肝病有關的內毒素血癥臨床上過去使用新霉素作對癥治療,由于它對肝損傷無治療作用,是一種僅治標而不治本的藥物,中斷服藥內毒素即會升高,若長期服用又對肝、腎功能有損害作用,現已被淘汰。乳果糖口服可酸化腸道,干擾細菌繁殖,其通便作用能使腸道細菌同內毒素一起排出而降低血漿內毒素作用,但無法阻斷殘存于體內內毒素生物學效應的發揮,無法改善由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介導的肝臟微循環障礙。
專利號為981047483、發明名稱為“雙利肝沖劑及其制備方法”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治療肝病的藥物。該藥物由丹參和大黃以一定比例煎制而成。從該中國專利的說明書中可以看出,該藥物也是在肝病發生發展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學說”基礎上研制的,該藥物也具有減輕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同時又能抗肝損傷、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該藥物(簡稱雙利肝)是由原生的中藥材丹參和大黃通過煎制而成。對其內是哪一種有效成份使該藥物(雙利肝)具有減輕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功能的藥學基理不甚清楚。而且該雙利肝沖劑口服用藥劑量大,對一些重癥肝病并伴隨消化道出血患者不適用,使該藥物的適用患者人群受到限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981047483專利口服用藥劑量大,適用患者人群受到限制等問題,以981047483專利為基礎,明確了丹參、大黃具有對癥藥學作用的有效成份,并以精提的有效成份為組份,提供了一種新的降低人體血液中內毒素水平的藥物。
本發明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降低人體血液中內毒素水平的藥物,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1-25份,丹參素1-10份。
大黃是清熱解毒藥的典型代表,具有多種藥理效應,大黃酸是大黃的主要有效單體成分之一,屬單蒽核類1,8-二羥基蒽醌衍生物,已被證明能有效降低急性肝損傷小鼠血清酶水平,并能通過清除活性氧和抗脂質過氧化等作用而防止肝纖維化的發生,并且通過實驗表明大黃酸在防治急性肝損傷方面作用優于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丹參已分離出30余種化學成分,主要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大量資料顯示丹參的主要成分以水溶性物質為主,丹參素(D(+)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是丹參水溶性各種成分的基本結構成分,已被證明有抗氧化、抑制一氧化氮合成、抗缺氧、抗纖維化等作用。故確認大黃酸、丹參素是大黃、丹參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有效單體成分。基于此分別從大黃、丹參中提取大黃酸、丹參素,進行了現代藥理學研究。大黃酸、丹參素對肝損傷有獨特的防治作用,主要是(1)不僅可降低血漿內毒素水平(見表1),還可通過下調內毒素受體CD14表達,下調KC NF-κB(核轉錄因子-KB)表達,從而減少TNF-α(腫瘤壞死因子)、ET(內皮素)、TXB2(血栓素B2)等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以阻斷內毒素生物學效應的發揮(見表2);(2)可以減少ET、TXB2含量,增加6-k-PGF1(6-酮-前列環素)含量,從而緩解肝臟微血管痙攣,增加肝臟血流,改善肝臟微循環(見表3);(3)可以抑制誘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達,減輕細胞毒性NO(一氧化氮)作用,促進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達,增加擴血管作用NO的產生,改善受損肝臟的微循環障礙(見表5);(4)可使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全血黏度降低,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液流變性,進而改善肝臟微循環障礙(見表4)。(5)降低血漿ALT水平,減輕肝細胞損傷,改善肝功能(見表1)。
從大黃、丹參中提取大黃酸、丹參素的提取方法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使用常規的提取方法即可得到大黃酸、丹參素。
本發明藥物動物實驗療效如下。動物觀察對象是硫代乙酰胺(TAA)所致急性肝損傷大鼠,檢測指標為轉氨酶(ALT)活性變化,它反映肝實質細胞損傷的程度;血漿內毒素水平(LPS)反映肝枯否細胞的吞噬功能;同時還測定了肝組織CD14(內毒素受體)、NF-κB(核轉錄因子-κB)、TNF-α(腫瘤壞死因子)水平以反映內毒素生物學效應的發揮狀況;檢測全血黏度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反映血液流變學變化;檢測肝組織ET-1(內皮素)、NO(一氧化氮)、TXB2(血栓素B2)、6-keto-PGF1α(6-酮-前列環素)含量判定肝臟微循環變化;檢測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誘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肝組織中的表達反映NO變化情況。
表1各組動物ALT與LPS的變化
a.vs Normal b.vs TAA c.vs大黃酸、丹參素*.P<0.05表1表明,模型組與正常組相比,ALT及內毒素水平均顯著升高(P<0.01);大黃酸、丹參素治療組與模型組相比,上述指標均明顯下降(P<0.01或P<0.05),提示大黃酸、丹參素是“雙利肝”組成的有效成分,證明經大黃酸、丹參素治療后,腸源性內毒素水平降低,肝功能好轉。且由上表可見,大黃酸丹參素合劑亦可降低ALT水平及血漿內毒素水平,其治療作用優于大黃酸、丹參素治療組。且作用與“雙利肝”不相上下。
表2各組CD14、NF-kB和TNF-α免疫組化染色結果比較
a.vs正常組 b.vs模型組 c.vs大黃酸、丹參素組 Δ.p<0.05*.p<0.01表2表明,正常組僅見微量CD14、NF-κB和TNF-α表達,模型組CD14、NF-κB和TNF-α表達明顯增多(P<0.01),大黃酸與丹參素治療組CD14、NF-κB和TNF-α表達明顯減少,與模型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1)。提示大黃酸、丹參素對內毒素上調的CD14、NF-κB和TNF-α表達有明顯抑制作用。且大黃酸丹參素合劑組治療作用優于大黃酸、丹參素治療組。
表3肝組織勻漿TXB2、6-keto-PGF1α、ET-1及NO含量的變化
a.vs正常組 b.vs模型組 c.vs大黃酸、丹參素組 Δ.p<0.05*.p<0.01表3表明,模型組與正常組相比,TXB2、6-keto-PGF1α、ET-1及NO均明顯升高(P<0.01或P<0.05);大黃酸組、丹參素組治療組與模型組相比,TXB2、NO均明顯下降(P<0.01或P<0.05),6-keto-PGF1α明顯升高(P<0.05),丹參素治療組與模型組相比ET-1明顯下降(P<0.05)。且大黃酸丹參素合劑組治療作用優于大黃酸、丹參素治療組。
表4各組動物全血粘度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的變化
a.vs正常組 b.vs模型組 c.vs大黃酸、丹參素組 Δ.p<0.05*.p<0.01表4表明,模型組與正常組相比,全血粘度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均明顯升高(P<0.01或P<0.05);大黃酸、丹參素治療組與模型組相比,前組上述指標均有顯降低(P<0.01或P<0.05),提示給予大黃酸、丹參素灌胃后血液流變得到明顯改善。且大黃酸丹參素合劑組治療作用優于大黃酸組、丹參素組治療組。
表5各組eNOS和iNOS免疫組化染色結果比較
a.vs Normal b.vs TAA c.vs大黃酸、丹參素組*.P<0.01 Δ.P<0.05表5表明,正常組未見iNOS表達,模型組iNOS表達明顯增多,大黃酸與丹參素治療組iNOS表達明顯減少,與模型組染色結果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正常組有少量eNOS表達,模型組未見eNOS表達,大黃酸與丹參素治療組eNOS表達明顯增多,與正常組染色結果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1)。且大黃酸丹參素合劑組治療作用優于大黃酸組、丹參素組治療組。
從上述動物實驗證實,大黃酸丹參素合劑的治療既可降低腸源性內毒素水平、阻斷內毒素生物學效應的發揮又可改善肝臟微循環從而達到抗肝損傷的目的,且通過實驗證實其作用與“雙利肝”不相上下,提示大黃酸、丹參素是“雙利肝”組成的有效成分,可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
臨床病例1、張慶華,男,58歲,急性肝炎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9.2EU/ml,高于正常人9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3.1EU/ml,同時ALT水平也由治療前1127U/L降到49U/L,其臨床癥狀也大大緩解。
2、張丹紅,女,38歲,急性肝炎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8.7EU/ml,高于正常人9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2.5EU/ml,同時ALT水平也由治療前1057U/L降到42U/L,其臨床癥狀也大大緩解。
3、劉春紅,女,72歲,慢性肝炎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12.9EU/ml,高于正常人13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7.6EU/ml,同時ALT水平也由治療前549U/L降到57U/L,其臨床癥狀也大大緩解。
4、黃正一,男,75歲,慢性肝炎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10.7EU/ml,高于正常人10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6.2EU/ml,同時ALT水平也由治療前463U/L降到49U/L,其臨床癥狀也大大緩解。
5、劉玉柱,男,63歲,肝硬化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13.3EU/ml,高于正常人13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8.5EU/ml,同時ALT水平也由治療前282U/L降到60U/L。
6、李梅芳,女,74歲,肝硬化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11.7EU/ml,高于正常人11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7.3EU/ml,同時ALT水平也由治療前257U/L降到58U/L。
7、李興旺,男,47歲,重癥肝炎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14.2EU/ml,高于正常人14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8.1EU/ml,同時ALT水平也由治療前598U/L降到69U/L。
8、張玉梅,女,62歲,重癥肝炎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13.8EU/ml,高于正常人14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5.6EU/ml,同時ALT水平也由治療前420U/L降到47U/L。
9、王勇強,男,37歲,急性胰腺炎病人剛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5.83EU/ml,高出正常人50倍,(正常人血漿內毒素低于0.1EU/ml),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測定內毒素水平降到2.3EU/ml。
10、張梁,男,63歲,菌血癥休克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7.2EU/ml,高出正常人7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2.1EU/ml。
11、趙潔,女,32歲,創傷性休克,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5.7EU/ml,高出正常人5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2.6EU/ml。
12、王新民,男,57歲,因阻塞性黃疸入院治療,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6.3EU/ml,高出正常人60倍,用該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3.4EU/ml。
本發明所述的藥物為大黃酸、丹參素分別提取、制備成溶劑服用,便于患者吸收。也可制成片劑、注射劑和沖劑等多種形式。這兩味單體均可由人工提取,符合藥政法規定,對人體無毒無害。
本發明是主要針對降低腸源性內毒素水平、阻斷內毒素生物學效應的發揮和改善肝臟微循環的新藥,是在研究肝病發生發展機理基礎上國內外首創藥物。另外,由于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對于阻塞性黃疸、胰腺炎、各種休克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與轉歸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本發明所述藥物對于以上幾種疾病伴有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也有積極的治療作用。隨著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對疾病影響的深入研究,必將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
中藥的精制是現代藥理學研究、發展的趨勢,本發明在現有“雙利肝”的基礎上,通過對大黃、丹參有效成份的確認、提取,給出了一種精制的中藥制品,適應了現代藥理學研究、發展的趨勢。本發明所述藥物的組份配比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確定的,其組份配比精確、合理;該藥物可制成多種劑型(片劑、注射劑),大大減少了病人服藥劑量,擴大了適用患者人群。除肝病外,創傷性休克、燒傷患者及各型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在發病后皆伴有嚴重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一旦發生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往往使病情急驟惡化。本發明所述藥物不僅適用于急慢性肝炎患者,也適用于外科各種創傷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搶救治療。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大黃酸的提取取大黃粗粉1000g置于5000ml圓底燒瓶中,加20%硫酸1000ml、乙醚2000ml,水浴回流提取2h,傾出提取液,燒瓶中生藥殘渣加20%硫酸1000ml、乙醚1500ml,同上法提取2次,每次1小時,合并提取液,分取乙醚層,水洗2次。取乙醚提取液1000ml置于2000ml分液漏斗中,以2.5%碳酸氫鈉水溶液1000ml分3次萃取,合并碳酸氫鈉萃取液,加鹽酸酸化至pH2-3得黃色沉淀,將沉淀濾出并重結晶得大黃酸固體。濾出的大黃酸用蒸餾水分三次洗滌。產品用真空干燥箱干燥,干品重量為1.3g,顏色為淡黃色,即為大黃酸干粉。
丹參素的提取取粉碎的丹參生藥400g,置于5000ml圓底燒瓶中,加入4800ml的蒸餾水,在回流裝置中加熱、煎煮兩次,每次1.5h,合并煎液,減壓濃縮至大約250ml,加入5%的明膠適量,以慢加快攪的方式加入濃縮液中,放置1h,然后加入95%乙醇940ml進行沉淀,于4℃冷藏過夜,濾出沉淀后,回收乙醇,再將溶液濃縮至135ml,再加入95%乙醇1150ml(含醇量約為85%)進行沉淀,濾去沉淀,減壓蒸出乙醇,然后再加入約200ml蒸餾水,即得丹參素水溶液。取上述丹參素水溶液加入160ml乙醚,振搖,待靜置分層后,除去乙醚層,然后在水溶液中加入640ml飽和氯化鈉溶液進行鹽析,將第一次析出物過濾,濾液放置后有白色長針狀沉淀析出,此沉淀用水重結晶,濾出沉淀,并用5ml冰水洗滌三次。產品用真空干燥箱干燥,即得丹參素1.02g,產率約0.26%。
本發明所述藥物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5份,丹參素2份。
實施例2大黃酸和丹參素的提取與實施例1相同。
本發明所述藥物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20份,丹參素5份。
實施例3大黃酸和丹參素的提取與實施例1相同。
本發明所述藥物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10份,丹參素10份。
實施例4大黃酸和丹參素的提取與實施例1相同。
本發明所述藥物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2份,丹參素8份。
實施例5大黃酸和丹參素的提取與實施例1相同。
本發明所述藥物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18份,丹參素8份。
權利要求
1.一種降低人體血液中內毒素水平的藥物,其特征為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1-25份,丹參素1-10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人體血液中內毒素水平的藥物,其特征為;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5份,丹參素2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物,具體為一種降低人體血液中內毒素水平的藥物。本發明針對98104748.3專利口服用藥劑量大,適用患者人群受到限制等問題,以98104748.3專利為基礎,明確了丹參、大黃具有對癥藥學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精提的有效成份為組份。該藥物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黃酸1-25份,丹參素1-10份。本發明是主要針對降低腸源性內毒素水平、阻斷內毒素生物學效應的發揮和改善肝臟微循環的新藥,是在研究肝病發生發展機理基礎上國內外首創藥物。另外,由于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對于阻塞性黃疸、胰腺炎、各種休克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與轉歸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本發明所述藥物對于以上幾種疾病伴有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也有積極的治療作用。
文檔編號A61K31/192GK1695605SQ20051001256
公開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2日
發明者韓德五, 趙正保, 周鑫, 趙海珍 申請人:韓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