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式內鏡下粘膜回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一種內鏡下切除的粘膜或息肉用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由于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西方化,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明顯上升。許多研究表明,利用大腸鏡檢查發現早期大腸癌(earlycolorectal cancer)或上皮內瘤變(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從而早期治療,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有效舉槽之一。通過腸鏡下粘膜染色、放大、超聲等手段發現早期病變,而淺表型病變可通過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切除并達到治愈效果。目前,內鏡下粘膜切除述已經成為治療粘膜層及粘膜下淺層病變的理想方法。
內鏡下切除之粘膜或息肉等標本必須回收,以進行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目前,粘膜回收的方法主要采用三抓鉗或活檢鉗隨內鏡起出,若患者為多發性病變,則需反復進鏡,因此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對于小于0.4cm的粘膜或息肉雖然可以從活檢孔道吸出來,但微小粘膜病變切下后容易被胃腸黏液及內容物掩蓋,難以尋找,可導致標本無法回收。實踐證明,對于小于0.6cm的切除粘膜,可采用負壓吸引直接將其經活檢鉗道吸引出來,但是,吸引器吸引出的粘膜必須有合適的裝置回收。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斷摸索,研制出了本專利申請提供的內鏡下粘膜回收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目前的現有技術狀況,提供一種旋轉式內鏡下粘膜回收器,用于回收吸引出的粘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旋轉式內鏡下粘膜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圓筒形的座體及與其筒腔密封配合的柱狀塞體,座體上端開放,下端封有底蓋,座體上開有通孔,分別為底蓋上的入口孔及周壁的出口孔,與座體相配合的塞體的底面與周壁間開有連通入口孔與出口孔的連通孔,該連通孔有多組,分別于塞體旋至不同位置時,與座體上的孔連通,至少有一組連通孔其位于塞體周壁的一端裝有回收用過濾網。
連通孔其一端部位于塞體的底面,另一端部位于塞體的周壁上,并通過塞體內部導通。
座體底蓋上的入口孔為偏心孔,周壁上出口孔的位于該偏心孔較近一側的周壁上,兩孔的中心軸線在同一平面內,并分別平行或垂直于座體的中心軸線。
塞體底面與周壁間所開的連通孔為二組、四組或六組,各組連通孔沿著塞體的中心軸線對稱排列。
六組連通孔中,有兩組孔為不設過濾網的“0”位。
塞體的頂端設有旋轉把手。
座體的外周壁對應配合后的塞體周壁上的孔口位置,開有相應的肓孔。
塞體的連通孔的上方開有一周凹槽,對應凹槽內設置有密封圈。
座體上裝有用于塞體上的連通孔與座體上的入口孔及出口孔連通時定位的定位單元,其固定端連接在座體上,活動端與配合后的塞體上的相應位置的凹槽相抵定位。
定位單元位于座體出口孔的正上方,凹槽開于連通孔位于塞體周壁上的孔口的正上方。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實用新型主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便于觀察粘膜的吸收情況。設計為多孔可旋轉式結構,可連續回收多塊粘膜,并設置有“0”位,不用時旋至“0”位,不影響吸引器的正常使用。由于人體組織有彈性,直徑為1cm左右的薄層粘膜也可吸引回收。本實用新型整體采用活塞式結構,開取、操作和清洗均十分方便,經久耐用。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以透明有機玻璃為主要材料的內膜回收器,體積小,重量輕,直徑約為5.5cm,重量約為160g左右,價廉物美,經初步試用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旋轉把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旋轉式內鏡下粘膜回收器,為了方便觀察回收情況,一般主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如透明有機玻璃、塑料等,整體結構為活塞式結構。它包括圓筒形的座體1及與座體筒腔密封配合的柱狀塞體2,座體1上端開放,下端封有底蓋,座體1上開有通孔,分別為底蓋上的入口孔3,周壁的出口孔下,與座體1相配合的塞體2的底面與周壁間開有連通入口孔3與出口孔4的連通孔5,該連通孔5有多組,分別于塞體2旋至不同位置時與座體1上的孔連通,至少有一組連通孔5其位于周壁的一端裝有過濾網。當連通孔5為兩組時,可設為一個裝過濾網,一個不裝過濾網。過濾網一般可采用銅濾網等,用于過濾回收吸引出的粘膜。裝過濾網的孔端可將孔徑適當擴大,以便于濾網的拆裝。
連通孔5其一端部位于塞體2的底面,另一端部位于塞體2的周壁上,并于塞體2內部導通。即該孔在塞體2底面的一端的孔口與配合后的座體的入口孔3相對應,在周壁上的一端的孔口與座體1上的出口孔4相對應,該連通孔5保證了使用時吸引出的物質從座體1的入口孔3經塞體2的連通孔5與座體1上的出口孔4引出。座體1上的入口孔與出口孔外端分別連有接頭,通過接頭將本實用新型的回收裝置連接在吸引器中。
座體1底蓋上的入口孔3為偏心孔,周壁上出口孔4的位于該偏心孔較近一側的周壁上,座體1上兩孔的中心軸線最好在同一平面內,并且兩孔的中心軸線分別平行或垂直于座體的中心軸線。
塞體2底面與周壁間所開的多組連通孔5沿著塞體1的中心軸線對稱排列。連通孔5為二組、四組或六組,當連通孔5為二組或四組時,一般設一個不設濾網的“0”位。當連通孔5為六組時,可設兩組為不設過濾網的“0”位,一般“0”位可對稱設置,不回收時,不用從吸引器上取下,將塞體2上的“0”位的連通孔5與座體1的入口孔3和出口孔4對準即起到導通的作用。連通孔5除了不設過濾網的“0”位以外,其它各組連通孔5依次編號,以起到區別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該結構保證了粘膜回收器可以使用不同組的連通孔5,用于分別回收多塊粘膜或息肉。使用時只需旋轉塞體2,其上的連通孔4的孔口分別與座體1上的入口孔3及出口孔4對應,即可分別吸引。
另外座體1上的入口孔3也可位于底蓋的中心位置,為一中心通孔,相對應的連通孔5也是由塞體2的底面中心開孔,塞體1周壁上的孔口沿塞體1的中心軸線對稱排列。這樣就形成了連通孔5軸向共用一中心孔,徑向孔平均分布。
如圖2所示,塞體2的頂端設有旋轉把手6,旋轉把手6上對稱開有若干個凹槽12,以便于旋轉塞體2時實現防滑的目的。
如圖1所示,座體1的外周壁對應配合后的塞體2的周壁上的孔口位置,開有相應的不導通的肓孔7。以便于吸收粘膜時便于觀察吸收的情況,以及對吸引出的各組粘膜進行對比。
塞體2的連通孔5的上方開有一周凹槽,對應凹槽內設置有橡膠密封圈8。用于增加配合后的座體1與塞體2間的密封性。
本實用新型的座體1上裝有用于塞體2上的連通孔5與座體的入口孔3及出口孔4連通時定位的定位單元,其固定端連接在座體1上,活動端與配合后的塞體2上的相應位置的凹槽相抵定位。凹槽也可對應塞體上的各組連通孔依次編號。
定位單元位于座體1出口孔4的正上方,凹槽開于連通孔5位于塞體2周壁上的孔口的正上方。定位單元包括螺釘11、壓簧9及滾珠10,螺釘11對應旋入座體1上的一個通孔內,壓簧9套于螺釘11上并由其固定,壓簧9末端與滾珠10固定連接。當每一組連通孔5與座體1上的入口孔3及出口孔4配合時,定位單元即通過滾珠10與凹槽進行準確定位。
權利要求1.一種旋轉式內鏡下粘膜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圓筒形的座體及與其筒腔密封配合的柱狀塞體,座體上端開放,下端封有底蓋,座體上開有通孔,分別為底蓋上的入口孔及周壁的出口孔,與座體相配合的塞體的底面與周壁間開有連通入口孔與出口孔的連通孔,該連通孔有多組,分別于塞體旋至不同位置時與座體上的孔連通,至少有一組連通孔其位于塞體周壁的一端裝有回收用過濾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通孔其一端部位于塞體的底面,另一端部位于塞體的周壁上,并通過塞體內部導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座體底蓋上的入口孔為偏心孔,周壁上出口孔的位于該偏心孔較近一側的周壁上,兩孔的中心軸線在同一平面內,并分別平行或垂直于座體的中心軸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塞體底面與周壁間所開的連通孔為二組、四組或六組,各組連通孔沿著塞體的中心軸線對稱排列。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六組連通孔中,有兩組孔為不設過濾網的“0”位。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塞體的頂端設有旋轉把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座體的外周壁對應配合后的塞體周壁上的孔口位置,開有相應的肓孔。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塞體的連通孔的上方開有一周凹槽,對應凹槽內設置有密封圈。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座體上裝有用于塞體上的連通孔與座體上的入口孔及出口孔連通時定位的定位單元,其固定端連接在座體上,活動端與配合后的塞體上的相應位置的凹槽相抵定位。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單元位于座體出口孔的正上方,凹槽開于連通孔位于塞體周壁上的孔口的正上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旋轉式內鏡下粘膜回收器,用于回收吸引出的粘膜。該粘膜回收器,包括圓筒形的座體及與其筒腔密封配合的柱狀塞體,座體上端開放,下端封有底蓋,座體上開有通孔,分別為底蓋上的入口孔及周壁的出口孔,與座體相配合的塞體的底面與周壁間開有連通入口孔與出口孔的連通孔,該連通孔有多組,分別于塞體旋至不同位置時,與座體上的孔連通,至少有一組連通孔其位于塞體周壁的一端裝有回收用過濾網。
文檔編號A61B17/00GK2740139SQ20042007999
公開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04年10月9日
發明者朱人敏, 汪芳裕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