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經絡穴位度量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我國傳統醫學,具體是一種用來精確確定人體經絡穴位位置的經絡穴位度量衡。
背景技術:
經絡穴位是人類在長期的醫療、保健實踐中發現的人體反應病痛的特定部位,并經世代的繼承發展不斷完善。然而在選經定穴的方法手段上則明顯的滯后,影響了降低臨床療效。《黃帝內經》對人體經絡穴位的形成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到了隋唐時期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首創了“阿是穴”和“指寸法”;清朝李學川《針灸逢源》收集了歷代針灸醫籍,人體穴位定為361個,沿用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將經穴名稱,定位標準化進行了統一。
迄今為止,人體的經穴定位方法主要是根據①體表解剖標志定位(固定標志、活動標志),②骨度折量定位法;⑧指寸定位法。上述三種定位方法中的前兩種方法穴位是靠體表解剖,骨節為標志確定,大多穴點需用“指寸法”來操作確定。而“指寸法”是由醫生采用手指的長度或寬度按照“指寸法”所給出的各穴位與特點標志之間的尺寸來定位取穴。例如如取“孔最穴”,將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為12直寸,用手指從腕橫紋開始測量7寸,就確定為“孔最穴”。這就出現了不分患者體征(高矮、胖瘦)區別而按照相同尺寸定位,造成了取穴的不準確性,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治病療效。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經絡穴位度量衡,以解決現有的穴位定位方式存在的定位不準確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彈性伸縮尺、直尺和游標,游標滑動連接在直尺上,彈性伸縮尺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直尺的一端與游標之間,彈性伸縮尺處于伸直狀態時與直尺平行;在所述的游標上設有與直尺之間的緊固旋紐;在所述的彈性伸縮尺上設有等分刻度。
所述的彈性伸縮尺位于所述直尺的一側外或位于直尺沿長方向的溝槽或長孔內。
所述的彈性伸縮尺由柔性的彈性材料或拉簧制成。
本實用新型通過它的彈性伸縮尺整體成比例地可變縮功能,可實現對不同的體長,不同周長,不同性別特征的體形的穴位等比例地定位,降低了誤差,提高取穴精確度,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包括彈性伸縮尺1、直尺2和游標3,游標3滑動套在直尺2上,彈性伸縮尺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直尺2的一端與游標3之間,彈性伸縮尺1處于伸直狀態時與直尺2平行。在所述的游標3上設有與直尺之間的緊固旋紐31,在所述的彈性伸縮尺1上設有等分刻度11。所述的彈性伸縮尺1可由柔性的彈性材料或拉簧制成。
圖1中的彈性伸縮尺1由松緊帶制成,位于所述直尺2的一側外。圖2中的彈性伸縮尺1由拉簧(也可是制成,位于直尺2中間的沿長方向的長孔21(也可是溝槽)內。
在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先根據穴位兩端的標志之間的總尺寸(由“骨度法”和“指寸法”給出)確定彈性伸縮尺1的長度,該長度應略小于被測量的實際尺寸,避免伸縮尺1彎曲;然后將直尺2置于人體被測量的部位,使直尺2的連接伸縮尺1的一端與確定穴位的起始標志對齊;再通過游標3將伸縮尺1拉伸使其另一端與另一標志對齊,伸縮尺1上的穴位刻度(由“骨度法”和“指寸法”給出)就是需要確定的穴位。
例如確定“孔最穴”,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為12直寸,把伸縮尺1定為12等分(即直尺2的一端與游標3之間的伸縮尺1分為12等分)。然后,從肘橫紋伸拉到腕掌(背)側橫紋處固定,這樣身體的實際12等分就測量出來了。找到伸縮尺1的7寸刻度處,就是“孔最穴”。
權利要求1.一種經絡穴位度量衡,其特征在于包括彈性伸縮尺、直尺和游標,游標滑動連接在直尺上,彈性伸縮尺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直尺的一端與游標之間,彈性伸縮尺處于伸直狀態時與直尺平行;在所述的游標上設有與直尺之間的緊固旋紐;在所述的彈性伸縮尺上設有等分刻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絡穴位度量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伸縮尺位于所述直尺的一側外或位于直尺沿長方向的溝槽或長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經絡穴位度量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伸縮尺由柔性的彈性材料或拉簧制成。
專利摘要一種經絡穴位度量衡,包括彈性伸縮尺、直尺和游標,游標滑動連接在直尺上,彈性伸縮尺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直尺的一端與游標之間,彈性伸縮尺處于伸直狀態時與直尺平行;在所述的游標上設有與直尺之間的緊固旋鈕;在所述的彈性伸縮尺上設有等分刻度。本實用新型通過它的彈性伸縮尺整體成比例地可變縮功能,可實現對不同的體長,不同周長,不同性別特征的體形的穴位等比例地定位,降低了誤差,提高取穴精確度,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
文檔編號A61H39/02GK2706156SQ20042006455
公開日2005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31日
發明者黃鑫, 黃世杰 申請人:黃鑫, 黃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