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膽胃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膽胃病的藥物。具體地說是以中草藥為原料制備的中成藥,本發明還涉及該藥物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膽汁返流是慢性胃炎形成的重要原因。近年來膽汁返流在引起胃粘膜癌前病變和胃癌中的作用受到重視。(1)Thomas用BIDA閃爍測定十二指腸返流量,發現其與胃粘膜癌前變化程度有明顯的平行關系。(2)臨床觀察也表明在胃次全切除術后,由于胃十二指腸返流致胃粘膜有較重病變,術后15-20年內發生殘胃癌的危險性增加。
對膽汁返流性胃炎的治療目前無特有效的方法。過去認為轉流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晚年發現約有30-50%的病人手術后癥狀未見改變。目前內科治療主要是應用吸附膽汁和中和膽酸以及抗返流的藥物。但前二者如硫糖鋁,消膽胺和膽固酰胺療效差;后者能增加下食管括約肌張力,提高胃竇收縮的頻率和強度,促進胃排空,減少膽汁返流。但胃排空加速只發生在胃排空延遲的病人,對胃排空正常者則不發生作用,而且胃復安有可能引起椎體外系綜合征的副作用,嗎叮啉作用較弱,西沙必利可引起腹瀉等。因此積極尋找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既有效又無明顯副作用的藥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肝膽濕熱所致的肋痛、黃疸、以及膽汁返流性胃炎、膽囊炎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明是基于祖國醫學對胃病機理的認識和治療原則,參考現代藥理研究成就,從祖國醫藥寶庫中篩選出舒肝利膽、清利濕熱的天然食用植物藥,按中醫理論組方,提取精華,對肝膽濕熱所致的肋痛、黃疸以及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膽囊炎有顯著的療效。
本發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青葉膽100~200,西南黃芩100~200,枳殼100~200,竹葉柴胡100~200,白芍100~200,澤瀉50~150,茯苓50~150,茵陳40~120,淡竹葉25~75,燈心草25~75。
將上述各組分制成本發明藥物的制備方法是1)中藥材的前處理將中藥材揀選、洗凈、切制、干燥、粉碎、滅菌、烘干、粉碎、過篩進中間庫;2)中藥提取將凈藥青葉膽粉碎成細粉;枳殼、柴胡蒸餾提取揮發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與其余西南黃芩等七味加水浸泡12小時,煎煮三次,每次2~3小時,濾過,合并濾液,濾液與上述水溶液合并,合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20(50℃)的浸膏;3)將浸膏與上述細粉混均,制成顆粒、干燥、噴加上述揮發油,裝入膠囊,即得。
也可以按現有的方法制成片劑、散劑、沖劑(顆粒劑)、丸劑。
本發明藥物是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提練出來的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的新方劑。具有抗菌消炎、增強小腸推進運動和胃排空運動、鎮痛及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適用于舒肝利膽,清利濕熱,肝膽濕熱所致的脅痛、黃疸、以及膽汁返流性胃炎、膽汁返流性殘胃炎、膽囊炎。
由于本發明的藥物對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膽囊炎的療效確切,無不良副反應,價格便宜,病人順應性好,是一較理想的中藥新藥,可在臨床上普遍使用。
本發明的藥物采用膠囊劑,改變了傳統中藥服用不便,尤其是對經常出差的患者,膠囊劑克服了這些弊端,提高了藥物的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經臨床驗證,本品對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療效顯著,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0.68%;對治療膽囊炎總有效率為93%。
為表明本發明藥物對膽胃病的治療效果,用以下系統臨床觀察予以說明。
一、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266例療效觀察用本發明的藥物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266例,療效滿意,報告如下1.對象與方法1.1病例選擇本組病例均經胃鏡及活檢病理檢查證實的門診病人,隨機分為2組。(1)治療組;204例,男142例,女62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4.5歲。其中膽汁返流性胃炎96例,胃切除術后膽汁返流性殘胃炎108例(手術畢氏II式86例,畢氏I型22例)。(2)對照組62例,男44例,女18例,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42.8歲。其中膽汁返流性胃炎30例,胃切除后膽汁返流性殘胃炎32例(畢氏II式22例,畢氏I式10例)。以下情況不列入觀察對象;①胃痛及有出血并發癥的患者。②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多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治療組和對照組病種分布
1.2診斷標準(1)上腹和胸骨后燒灼痛,且餐后加重,膽汁性嘔吐。(2)胃鏡下見胃內或殘胃內膽汁存在,呈黃水樣,胃粘膜明顯黃染。(3)內鏡活檢病理有程度不等的炎癥。
1.3方法治療組本發明藥物,每次2粒,每日三次,開水吞服。對照組;氣滯胃痛沖劑(大連長白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5克,每日3次,開水沖服。連續服藥1個月,療程結束復查胃鏡。治療前后并分別測患者血、尿、大便常規;肝功、腎功和心電圖檢查。
2.結果2.1療效判斷顯效癥狀消失,胃鏡下無膽汁返流又無粘膜黃染,活檢病理粘膜炎癥明顯好轉;有效;癥狀明顯減輕,內鏡下僅見膽汁返流呈泡沫狀,粘膜輕度黃染,活檢病理粘膜炎癥好轉;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內鏡下膽汁返流呈黃水樣,粘膜明顯黃染,活檢病理粘膜炎癥改變不明顯。
2.2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結果分別見表2及表3
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疾病療效表2(治療組)
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疾病療效表3(對照組)
*兩組比較P<0.05由此可見,治療組本發明藥物臨床治愈者69例,顯效67例,好轉49例,總有效者185例,占90.68%。對照組氣滯胃痛沖劑,臨床治愈者7例,顯效17例,好轉20例,總有效者44例,占70.97%。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兩組治療中均無藥物反應。兩組治療前后血、尿、大便常規和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等均無明顯變化。
典型病例李×女37歲初診2000年10月28日。患者上腹燒灼痛、噯氣、口苦心煩2年,近3月經常嘔吐黃水樣。舌紅苔質黃,脈弦。胃鏡見胃竇粘膜充血、水腫、胃腔內見大量膽汁,胃粘膜明顯黃染,活檢取胃竇粘膜3塊,癥狀報告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癥狀分析;胃脘痛,熱郁型。治療前查尿、大便常規正常;肝腎功能和心電圖正常。給本發明藥物(膠囊)治療,每次2粒,每日3次,患者服藥3天后,上腹燒灼痛,口苦咽干和嘔吐膽汁樣物開始減輕;服至15日上述癥狀明顯減輕;連續服用30天,上述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胃鏡見胃粘膜恢復正常桔紅色無黃染,未見膽汁返流;活檢病理顯示胃粘膜炎癥明顯減輕。
用本發明的藥物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膽汁返流性殘胃炎204例。治療組膽胃康臨床治愈者69例,顯效67例,好轉49例,總有效者185例,占90.68%。對照組氣滯胃痛沖劑,臨床治愈者7例,顯效17例,好轉20例,總有效者44例,占70.97%。臨床癥狀中,曾做過相對的比較,治療結果如下(1)治療前上腹燒灼痛治療組168例,對照組52例,兩組比較P>0.05;膽汁性嘔吐治療組52例,對照組16例,兩組比較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用藥前消化道癥狀發生率差異無顯著性。用藥后上腹燒灼痛治療組癥狀改善136例,未改善32例,對照組癥狀改善12例,未改善40例兩組比較P<0.05;膽汁性嘔吐治療組癥狀改善40例,未改善40例。兩組比較P<0.05;膽汁性嘔吐治療組癥狀改善40例,未改善12例,對照組癥狀改善0例,未改善16例,兩組比較P<0.05。由此可見,兩組消化道癥狀用藥后比較,治療組緩解上腹燒灼痛及減輕膽汁性嘔吐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2)上腹部燒灼樣痛緩解率80.95%,膽汁性嘔吐緩解率76.96%,明顯優于對照組。本方劑由于上述藥理作用故能增加胃腸運動,促進胃排空,減輕膽汁返流。此外尚有保護胃粘膜的功效,因此尤其適用于膽汁返流性胃炎的治療。
二、本發明的藥物治療膽囊炎130例療效觀察用本發明的藥物對膽胃康膠囊進行臨床驗證工作,近期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1.病例選擇選擇1998年1月-3月我院內、外科門診的膽囊炎疾病患者130例,其中男67例,女63例,年齡18-65歲,病程半個月-20年,經B超診斷為慢性膽囊炎80例,急性膽囊炎50例,130例中治療組100例,對照組織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分布相近,兩組病種分布見表1
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病種分布
2、方法1).治療組口服本發明的藥物(膠囊),每次2粒,每日三次,連續服用15日。
2).對照組口服消炎利膽片(云南金柯制藥有限公司),每次6片,每日三次,連續服用15日。
3).服藥前后分別記錄兩組的臨床癥狀,體征、大小便常規化驗,血常規化驗,并作B超檢查。
4).統計學處理采用X四格表及筒捷X檢驗。
3.療效標準A.、慢性膽囊炎1).臨床治愈消化不良(上腹胞脹、噯氣、惡心嘔吐、返酸)等胃腸道癥狀消失、對脂肪餐耐受性較好。晚上或餐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常持續性疼痛消失,B超復查顯示膽囊大小、膽囊、膽管結構、內透聲好。
2).顯效消化不良(上腹胞脹、噯氣、惡心嘔吐、返酸)等胃腸道癥狀消失、對脂肪餐耐受性較好。晚上或餐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常持續性疼痛消失B超復查顯示膽囊大小、膽囊、膽管結構、內透聲好。
3).好轉消化不良(上腹胞脹、噯氣、惡心嘔吐、返酸)等胃腸道癥狀消失、對脂肪餐耐受性較好。晚上或餐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常持續性疼痛消失。
4).無效消化不良等胃腸道反應癥狀仍存在,對脂肪餐耐受性較差,腹疼(晚上或餐后)仍存在。
B、急性膽囊炎1).臨床治愈疼痛消失(上腹劍突下至右上腹部,由輕而重的持續性疼痛消失、惡心、嘔吐、畏寒、寒戰癥狀消失、血液檢查正常,B超復查顯示膽囊大小、囊壁厚度正常,莫非征陰性。
2).顯效疼痛消失(上腹劍突下至右上腹部,由輕而重的持續性疼痛消失、惡心、嘔吐、畏寒、寒戰癥狀消失、血液檢查正常,B超復查顯示膽囊大小、囊壁厚度正常,莫非征陰性。B超復查顯示較好3).好較疼痛消失(上腹劍突下至右上腹部,由輕而重的持續性疼痛消失、惡心、嘔吐、畏寒、寒戰癥狀消失、血液檢查正常,B超復查顯示膽囊大小、囊壁厚度正常,莫非征陰性。
4).無效疼痛、惡心、嘔吐、畏寒、寒戰、高熱、腹脹、壓痛、肌衛等癥狀存在,mwphy(莫非征陽性)血液,B超檢查均不正常。
四.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結果分別見表2及表3。
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疾病療效表2
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疾病療效表3
五.療效評定1.治療組(本發明的藥物)臨床治愈者48例,顯效31例,好轉14例,總有效者93例,占93%。對照組(消炎利膽片)臨床治愈者9例,顯效9例,好轉6例,總有效者24例,占80%。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值<0.05=。說明本發明藥物治療效果顯著,治療效果較消炎利膽片好。
2.本發明的藥物治療急、慢性膽囊炎效果顯著。
3.本組100例,服用本發明藥物(膠囊)后均無自覺不良反應。
4.無效病例可能與患者局部病理損害較重,病程長,用藥時間短有關。
5.本發明的藥物特點是效果顯著,緩解癥狀明顯,顯效快,療程短、消炎、利膽、抗菌效果好、深得患者贊譽。
圖1是本發明的中藥材前處理工藝流程圖。
圖2是本發明的中藥提取工藝流程圖。
圖3是本發明的膠囊劑生產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千克)青葉膽100,西南黃芩100,枳殼100,竹葉柴胡100,白芍100,澤瀉50,茯苓50,茵陳40,淡竹葉25,燈心草25。
用上述原料按以下步驟制備1)中藥材的前處理將中藥材揀選、洗凈、切制、干燥、粉碎、滅菌、烘干、粉碎、過篩進中間庫;2)中藥提取將凈藥青葉膽粉碎成細粉;枳殼、柴胡蒸餾提取揮發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與其余西南黃芩等七味加水浸泡12小時,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濾液與上述水溶液合并,合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20(50℃)的浸膏;3)將浸膏與上述細粉混均,制成顆粒、干燥、噴加上述揮發油,裝入膠囊,每粒0.4克。
實施例2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千克)青葉膽150,西南黃芩150,枳殼150,竹葉柴胡150,白芍150,澤瀉100,茯苓100,茵陳80,淡竹葉50,燈心草50。
用上述原料按以下步驟制備1)和2)同實施例1。
3)將浸膏與上述細粉混均,按現有技術的方法制成片劑。
實施例3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千克)青葉膽200,西南黃芩200,枳殼200,竹葉柴胡200,白芍200,澤瀉150,茯苓150,茵陳120,淡竹葉75,燈心草75。
用上述原料按以下步驟制備1)和2)同實施例1。
3)將浸膏與上述細粉混均,按現有技術的方法制成散劑。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膽胃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藥物青葉膽100~200,西南黃芩100~200,枳殼100~200,竹葉柴胡100~200,白芍100~200,澤瀉50~150,茯苓50~150,茵陳40~120,淡竹葉25~75,燈心草25~75。
2.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膽胃病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驟制備1)中藥材的前處理將中藥材揀選、洗凈、切制、干燥、粉碎、滅菌、烘干、粉碎、過篩進中間庫;2)中藥提取將凈藥青葉膽粉碎成細粉;積殼、柴胡蒸餾提取揮發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與其余西南黃芩等七味加水浸泡12小時,煎煮三次,每次2~3小時,濾過,合并濾液,濾液與上述水溶液合并,合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20(50℃)的浸膏;3)將浸膏與上述細粉混均,制成顆粒、干燥、噴加上述揮發油,裝入膠囊,即得。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治療膽胃病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制成片劑、散劑、沖劑、丸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治療膽胃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藥物青葉膽100~200,西南黃芩100~200,枳殼100~200,竹葉柴胡100~200,白芍100~200,澤瀉50~150,茯苓50~150,茵陳40~120,淡竹葉25~75,燈心草25~75。本發明的藥物對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膽囊炎的療效確切,無不良副反應,價格便宜,病人順應性好,是一較理想的中藥新藥,可在臨床上普遍使用。本品對膽汁返流性胃炎和膽汁返流性殘胃炎療效顯著,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0.68%;對治療膽囊炎總有效率為93%。本發明的藥物采用膠囊劑,改變了傳統中藥服用不便,尤其是對經常出差的患者,膠囊劑克服了這些弊端,提高了藥物的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文檔編號A61K9/48GK1562219SQ20041002232
公開日2005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15日
發明者段興 申請人:段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