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補鈣劑及其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補鈣劑及其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補鈣劑及其制造方法。目前用于補鈣的藥品、保健品很多,劑型也很多。如片劑、膠囊劑、沖劑、口服液等,使用的主原料有非離子型鈣如碳酸鈣;離子型鈣如葡萄糖酸鈣、L-蘇阿糖酸鈣、醋酸鈣、乳酸鈣等。上述補鈣劑中均以鈣劑為主成份,為了促進人體對鈣質的充分吸收,現有的補鈣劑中多含維生素D和維生素A,作為促進吸收利用的成份與主成份配伍。上述維生素D和維生素A大多被制成顆粒后,與主原料一起混合后制成各種劑型,維生素D和維生素A很難充分發揮其活性,影響了人體對鈣質的吸收。現有技術中諸如CN1121417A公開的“珍珠牡蠣補鈣制劑”、CN1132074A公開的“高效鈣血雙補口服液及其配制方法”、CN1130999A公開的“VC補鈣飲料及其生產方法”、CN1154358A公開的“氨基酸鈣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CN1173333A公開的“健腦高鈣素及制作”、CN1176103A公開的“多配鈣”等,均是有關補鈣劑的專利文獻方面的報道。
上述CN1173333A公開的“健腦高鈣素及制作”,它包括酶解牛骨粉、卵磷脂、滑石粉、β-環糊精、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將牛骨粉與卵磷脂經乙醇處理后,再粉碎與其它組分混合制出產品。該產品是將維生素與牛骨粉、卵磷脂等原料一起混合變為固體的粉末或顆粒狀后制成各種劑型。該補鈣劑中盡管含有卵磷脂和維生素組分,但是由于卵磷脂和維生素為固體形態存在于補鈣劑中,所以維生素仍然很難充分發揮其活性作用,不利于促進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本發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油脂基質中保持維生素最佳活力狀態、適合于中老年人服用的補鈣劑。
其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種新的補鈣劑——低分子褐藻酸鈣,除補鈣外,還可對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為中老年人的首選補鈣劑。
本發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制備上述補鈣劑的制造方法。
對抗骨質疏松病特別是老年性的骨質疏松癥,應重視補鈣,這是正確的。但補鈣應側重與維生素D和維生素A的同時攝入。實際上人們通常膳食中的鈣攝入量也不少,但由于不少人特別是老年人維生素D和維生素A,特別是維生素D的攝入量不足,因而影響了攝入鈣質的吸收利用。另外攝入的維生素D分布在皮下脂質組織中,需經日光的作用轉變為活性的維生素D2,才能直接參與鈣質在骨中的沉積。因此,補充定量的維生素D,在配以適度的室外運動或散步是最好的補鈣方式。
眾所周知,維生素D和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在油脂基質中才能保持它們的最佳活力狀態。例如市售的魚肝油,這類軟膠囊進入消化道與其它食物形成乳糜狀,最易被吸收利用。反之,原本是脂溶性的維生素D和維生素A,硬被制成固體的粉末或顆粒狀,其中部份活力就要降低乃至喪失,進到消化道中也很難找到它們能溶解的脂質環境,難以形成乳糜狀而被吸收。
油脂基質采用卵磷脂,這是因為卵磷脂是血液乳化劑,能溶解膽固醇,阻止其沉積,甚至能使沉積的膽固醇重新乳化而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特別對骨質疏松和高脂血癥均易高發的老年人起到雙重作用。
本發明基于以上機理,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實現了本發明上述目的。
一種補鈣劑,包括維生素組分、油脂基質組分和鈣劑組分,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補鈣劑是由維生素D組分和油脂基質組分混合制成補鈣吸收劑,將補鈣吸收劑與鈣劑組分混合攪拌均勻制成軟膠囊;或者將補鈣吸收劑單獨制成軟膠囊與單獨制成片劑或膠囊的鈣劑,以二合一方式組成補鈣劑。上述維生素組分還包括維生素A;鈣劑組分可以采用褐藻酸鈣,也可以采用一種或一種以上任意比例組合的離子鈣,如醋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L-蘇阿糖酸鈣等,或者采用任意比例組合的褐藻酸鈣和離子鈣;油脂基質組分包括卵磷脂、腦磷脂、心磷脂、肌醇磷脂。
本發明的關鍵所在是發現液態油脂基質,能夠充分提高液態維生素D和維生素A活力,促進鈣劑吸收。因此,上述補鈣劑中的各種組分重量配比可按人體常規日服用量,采用標準配方制造。在通常情況下,補鈣劑中的鈣劑組分包括褐藻酸鈣和離子鈣,當褐藻酸鈣的重量比范圍為5%~95%、離子鈣的重量比范圍為95%~5%時,每日服用鈣劑量一般為0.2克~8.0克,每片(粒)為0.5克。褐藻酸鈣的分子量可以選擇在2,000~70,000之間。補鈣吸收劑每粒膠囊中含有維生素D和維生素A各為100~600國際單位,油脂基質卵磷脂為100~800毫克,每日服用補鈣吸收劑為1粒~8粒。換句話說,通常情況下,上述補鈣劑各組分重量配比范圍是鈣劑重量為0.2克~8.0克;補鈣吸收劑膠囊中含有維生素D和維生素A重量各為100~4,800國際單位,油脂基質重量為100~6,400毫克。
一種制備上述補鈣劑的制造方法,將維生素組分和油脂基質卵磷脂組分混合制成補鈣吸收劑,再將補鈣吸收劑與鈣劑組分繼續混合攪拌均勻,通過滴丸機制成油質型混懸物軟膠囊,采用標準配方制成補鈣劑;或者將補鈣吸收劑通過滴丸機單獨制成軟膠囊與單獨制成片劑或膠囊劑鈣劑組分,以二合一方式形成包裝,采用標準配方制成補鈣劑。由此可見,本補鈣劑最后形成制劑的方式有兩種。
上述離子型鈣如醋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L-蘇阿糖酸鈣等,在腸道中溶解后迅速吸收。褐藻酸鈣則采用低分子化、分子量在2000~70,000之間,褐藻酸鈣為非離子型,它在體內利用需要胃酸的參于。在胃的酸性環境里,使褐藻酸鈣變為海藻酸,鈣質被吸收利用。形成的海藻酸在腸道中優先與鈉離子結合,并網絡腸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等隨糞便排除起到防治高血壓、高血脂的作用。
綜合上述,這種新概念補鈣劑較之目前市售補鈣劑有以下優點1、采用油脂為基質的維生素D和維生素A,能使維生素D和維生素A更好地吸收利用、發揮其活力,促使鈣質在骨質中的沉積,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癥。
2、油脂基質采用卵磷脂,是血漿的乳化劑、能治療和預防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癥。另據報導、維生素A還具有抗癌功效。
3、鈣劑采用離子鈣,能在腸道中吸收利用。
4、鈣劑采用的褐藻酸鈣,除具有補鈣作用外,還能在腸道中排鈉、網絡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起到防治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癥效果。
本發明所提供的補鈣劑是一種新穎、高效、多功能的補鈣劑,與現有補鈣劑比較能夠提高維生素活力、促進鈣劑吸收,這無疑是補鈣人群特別是中老年人群的最佳選擇。上述的敘述已看出了這種新型補鈣劑的配方
配方維生素D、維生素A、卵磷脂、離子鈣、褐藻酸鈣、其它輔料。其中離子鈣包括醋酸鈣、乳酸鈣、葡糖酸鈣、L-蘇糖酸鈣等。
實施例一一種軟膠囊補鈣劑,每粒膠囊中含有維生素D200國際單位;維生素A200國際單位;卵磷脂300毫克;醋酸鈣、乳酸鈣、葡糖酸鈣、L-蘇糖酸鈣各100毫克。每次2~3粒、每日兩次。
實施例二一種軟膠囊補鈣劑,每粒膠囊中含有維生素D300國際單位;維生素A300國際單位;卵磷脂200毫克;褐藻酸鈣500毫克;或者褐藻酸鈣和乳酸鈣各300毫克。每次2~3粒、每日兩次。
實施例三二合一補鈣劑,軟膠囊每粒中含有維生素D 600國際單位;維生素A 600國際單位;卵磷脂580毫克制成補鈣吸收劑。鈣劑異型片中每片含有乳酸鈣400mg;褐藻酸鈣400mg。將上述補鈣吸收劑通過滴丸機單獨制成軟膠囊,與單獨制成片劑的鈣劑,以二合一方式包裝,采用標準配方制成補鈣劑。每次服軟膠囊一粒、異型片1~2片,日服兩次。
卵磷脂采用衛生部批準使用的,并有企業標準的產品,其中含有腦磷脂、心磷脂、肌醇磷脂等,只要符合標準,應不妨礙使用。軟膠囊外衣或硬膠囊及片劑輔料采用常規標準配方制造。
上述單一軟膠囊補鈣劑或二合一補鈣劑用鋁箔或瓶裝,配以抗氧化劑和干燥劑后,再入箱包裝。
權利要求
1.一種補鈣劑,包括維生素組分、油脂基質組分和鈣劑組分,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補鈣劑是由維生素D組分和油脂基質組分混合制成補鈣吸收劑,將補鈣吸收劑與鈣劑組分混合攪拌均勻制成軟膠囊;或者將補鈣吸收劑單獨制成軟膠囊與單獨制成片劑或膠囊的鈣劑,以二合一方式制成補鈣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補鈣劑,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補鈣劑采用的鈣劑組分可以是褐藻酸鈣;也可以是一種或一種以上任意比例組合的離子鈣;或者是任意比例組合的褐藻酸鈣和離子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補鈣劑,其特征在于所說的鈣劑組分中褐藻酸鈣的重量比范圍為5%~95%、離子鈣的重量比范圍為95%~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補鈣劑,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油脂基質組分包括卵磷脂、腦磷脂、心磷脂、肌醇磷脂。
5.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補鈣劑,其特征在于所說的維生素組分包括維生素A。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補鈣劑,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補鈣劑日服用鈣劑量為0.2克~8.0克;補鈣吸收劑膠囊中維生素D和維生素A含量各為100~4800國際單位、油脂基質重量為100~6400毫克。
7.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1所述補鈣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維生素組分和油脂基質組分混合制成補鈣吸收劑,再將補鈣吸收劑與鈣劑組分繼續混合攪拌均勻,通過滴丸機制成油質型混懸物軟膠囊補鈣劑;或者將補鈣吸收劑通過滴丸機單獨制成軟膠囊與單獨制成片劑或膠囊的鈣劑組分,以二合一方式制成補鈣劑。
全文摘要
一種補鈣劑及其制造方法,其中維生素D和維生素A與油質基質卵磷脂混合制成軟膠囊補鈣吸收劑,用低分子褐藻酸鈣或者低分子褐藻酸鈣與一種或幾種離子型鈣混合制成鈣劑,將補鈣吸收劑與鈣劑混懸物制成軟膠囊補鈣劑;或者將補鈣吸收劑制成軟膠囊與單獨制成片劑或膠囊的鈣劑,以二合一形式制成補鈣劑。本補鈣吸收劑采用卵磷脂作為油脂基質,有利于發揮維生素D和維生素A活力,促使鈣質在骨質中沉積,預防骨質疏松。鈣劑采用褐藻酸鈣除具有補鈣作用外,還能在腸道中排鈉、網絡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起到防治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癥效果。本發明與現有補鈣劑比較能夠提高維生素活力、促進鈣劑吸收。
文檔編號A61P3/02GK1461641SQ0210987
公開日2003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2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02年5月28日
發明者譚攸恒, 陳玉琦, 周建端 申請人:譚攸恒, 陳玉琦, 周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