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人體矯正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人體矯正器,特別涉及作為針對內翻尖足矯正用人體矯正器而有效,而且在上下方向上鄰接的人體保護部件中,相對一邊的人體保護部件使另一邊的人體保護部件在與其鄰接方向垂直方向的軸心周圍可旋轉地構成的人體矯正器。
并且,為了不致在步行時如上述那樣跌交,一般通過將腳尖向上方矯正腳尖使其不向下方垂下,作為實現上述目的的人體矯正器,以往也有各種提案。再者,如圖5C所示,將腳放置為相對與垂直方向平行姿勢的腳垂直相交的水平方向平行的狀態(實線所示)作為正常狀態,并在該狀態下以踝(未圖示)為中心將腳按照假設線(2點虛線)所示出的那樣向上方臺起的情況稱為背屈,從上述正常的狀態在向下方垂下的情況叫底屈。
現有的人體矯正器中,譬如相對在上下方向上鄰接的上側人體保護部件使下方的人體保護部件旋轉自由地構成,將從上述正常狀態向背屈側在規定角度(譬如45度)內使下方人體保護部件旋轉自由地設定,由此,雖不能由正常狀態底屈,而可進行背屈。
在使用現有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于水平地的情況下,將健康側腳邁出一步而抬起人體保護部件側的腳之前,腳成為向前方稍微傾斜的狀態(參照圖7B),因此,在背屈側旋轉的下側人體保護部件,在抬起腳的同時以腳的重量恢復到上述正常狀態,與腳尖向下方垂下的情況相比較可以減少跌交。但是,在下坡地步行的情況下,相對于腳側(上側)的人體保護部件,有必要使腳側(下側)的人體保護部件向底屈側旋轉,但是以上述結構不能進行底屈,從而在前傾姿勢下形成不穩定的步行,而存在以接近自然的狀態步行困難的不利情形。另外還存在這樣情況,在上坡地步行時僅通過將腳著地可使載置并支撐腳的下側人體保護部件背屈,而在抬起背屈狀態的腳的情況下,由于腳的重量人體保護部件恢復水平姿勢,并使腳尖接觸坡地導致跌交。而且,通過將其變更為具有對于下坡面可進行底屈的旋轉角度的結構,能夠步行于下坡地,但是,從下坡地到水平地或上坡地上不能以該結構步行,所以非常不易操作。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人體矯正器,在其上下方向上鄰接的多個人體保護部件中,相對一邊的人體保護部件將另一邊的人體保護部件旋轉自由地構成,其特征在于設置了旋轉負荷設定裝置,其用于,將對上述旋轉自由地構成的人體保護部件一邊旋轉方向的旋轉負荷,設定為比對另一邊旋轉方向的旋轉負荷大。
因此,通過將底屈側的旋轉負荷設定為大于背屈側的旋轉負荷,將著地的腳抬起時,利用人體矯正器使其保持在抬腳之前的腳的角度的狀態。另外,由于通過將腳著地增加的體重的一部分負荷轉換為將人體保護部件旋轉的旋轉力,因此即使將旋轉負荷設定為大,也可以將人體保護部件平滑地旋轉。
上述人體保護部件,由載置并支撐足內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足底板、和保護腳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腳保護板構成,將這些部件的鄰接的側端部之間通過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連結,構成了下肢裝具。
在使用由上述腳保護板與足底板構成的人體保護部件進行步行的情況下,利用在上述足底板著地時增加的負荷旋轉上述足底板,使其底面與地面平行,設定上述旋轉負荷的大小為,在將足底板抬起時使該足底板及上述腳保護板維持抬起該足底板之前的狀態。
通過如上所述設定旋轉負荷,不僅可以避免在將腳抬起的情況下使腳尖接觸坡面而跌交,在足底板著地的情況下,根據著地時增加的負荷(體重的一部)可將足底板平滑旋轉。
上述腳保護板由保護腿肚子的下腿后面護套所組成,并且上述足底板的后面的踵骨部及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下端部后面的阿基里斯腱部開放型地構成。
通過開放型地構成在強度上不成問題的足底板后面的踵骨部和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下端部后面的阿基里斯腱,不僅可以使其輕量,還可以穿鞋容易。此外,也可以進行調節足底板及下腿后面護套的可繞性。
通過將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旋轉中心與人體生理學足關節軸的上下高度位置設定為大致相同高度,可以使人體的足關節軸與下腿后面護套的旋轉中心或足底板的旋轉中心大致相同,所以人體的足關節軸變得容易移動。
通過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上下中間部上形成開口,可以進一步謀求輕量化,同時可以謀求提高可撓性。
通過在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左右前端之間或者足底板的左右上端之間設置用于將人體固定于該下腿后面護套或者足底板上的固定部件,可以避免在行走中人體矯正器脫落的現象。
通過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由在上述旋轉自由地構成的人體保護部件的旋轉軸部上設定的單向軸承構成,可以將一側(例如背屈側)的旋轉負荷設定為盡可能沒有,而將向另一側(例如底屈側)的旋轉負荷設定為不能用承載于足底板上的腳重量而旋轉足底板的程度的大小。
在使用將支撐并載置上述腳掌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足底板和保護腳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腳保護板自由旋轉地構成的人體矯正器進行步行的情況下,由在上述足底板著地時增加的負荷旋轉該足底板,使其底面與地面平行,為了在抬起足底板時,使該足底板及上述腳保護板維持抬起的足底板之前狀態,而在上述腳保護板的旋轉軸部中設定了單向軸承,通過由此構成人體矯正器,可如上所述那樣可盡可能使一側(例如背屈側)的旋轉負荷沒有,而將作用于另一側(例如底屈側)的旋轉負荷設定為利用承載于使足底板不能旋轉的程度的大小,因此,不會限制底屈或背屈,而且可以進一步接近自然的狀態進行步行。
此外,本發明預先設置在鞋內部的結構也是可以的。并且由于在鞋內部預先設置了載置部等,可以沒有失調感地進行安裝,同時可以提供在運動時等的使用中也耐用的人體矯正器。
另外,也可以構成將上腕部與前腕部的保護板利用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連結的人體矯正器或將大腿部及下腿部的保護板利用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連結的人體矯正器。
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的后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安裝在下肢的人體矯正器的側視圖。
圖4A是表示制動器與內側圓筒部件之間的關系的正視圖。
圖4B是表示在圖4A中示出的制動器旋轉180度的狀態的圖。
圖4C是表示使用圖4A中的部件時的旋轉范圍的說明圖。
圖5A是表示比圖4的制動器幅度大的制動器與內側圓筒部件之間的關系的正視圖。
圖5B是表示在圖5A中示出的大幅度的制動器旋轉180度的狀態的圖。
圖5C是表示使用圖5A中部件時的旋轉范圍的說明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保護部件的旋轉部的斷面圖。
圖7A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平坦路的情況下,將兩腳對齊的狀態的圖。
圖7B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平坦路的情況下,將左腳邁出一步的狀態的圖。
圖7C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平坦路的情況下,將邁出右腳著地之前的狀態圖。
圖7D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平坦路的情況下,邁出的右腳著地的狀態的圖。
圖8A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上坡路的情況下,將兩腳對齊的狀態的圖。
圖8B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上坡路的情況下,將左腳邁出一步的狀態的圖。
圖8C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上坡路的情況下,邁出右腳著地之前的狀態的圖。
圖8D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上坡路的情況下,邁出的右腳著地的狀態的圖。
圖9A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下坡路的情況下,將兩腳對齊的狀態的圖。
圖9B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下坡路的情況下,將左腳邁出一步的狀態的圖。
圖9C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下坡路的情況下,邁出右腳著地之前的狀態的圖。
圖9D是表示在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人體矯正器步行下坡路的情況下,邁出的右腳著地的狀態的圖。
圖10A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0B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變形例的后視圖。
圖11A是表示將本發明的實施例2安裝于腕部上的斜視圖。
圖11B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正視圖。
圖11C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側視圖。
圖12A是表示將本發明的實施例3安裝于腳部上的側視圖。
圖12B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正視圖。
圖12C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后視圖。
圖12D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施例3中負荷的設定的圖。
上述下腿后面護套1及足底板2,為使其具有可繞性,而由聚乙烯等各種合成樹脂或在這些各種合成樹脂中混入合成橡皮或金屬等其他物質構成,可以謀求輕量化,而且也不會因長期使用而引起變形或變質等問題,并且可以將步行中由身體所受的搓轉負載良好地吸收,同時還具有在沒有負載作用時可以恢復原狀的益處,但是用合成樹脂以外的材料構成也可以。
如圖1所示,通過將上述下腿后面護套1的下端部后面的阿基里斯腱部1B及足底板2的后面的踵骨部2C構成為開放型,可以謀求人體矯正器整體輕量化,同時可以容易穿鞋,而且可以進行下腿后面護套1及足底板2的可繞性調節。圖中,省略了鞋。圖中所示的1C為在上述下腿后面護套2的上下方向上大致中央部形成的開口部,可進一步謀求人體矯正器整體的輕量化。
下面,對將上述下腿后面護套1的下端左右兩側與足底板2的上端左右兩側旋轉自由地支撐的支撐構造進行說明。再者,由于左右任一邊的支撐構造相同,因此僅說明其中一方。
如圖6所示,在上述下腿后面護套1下側的左右兩側上形成圓形的開口1K,在該開口1K從內側插入在一端具備凸緣6A的金屬制(若是合成樹脂等具有剛性的部件則均可以)的內側插入圓筒部件6,將該凸緣6A與下腿后面護套1等由多個螺釘固定。另外,在上述足底板2的上端形成圓形開口2K,在該開口2K從內側插入具備凸緣7A及環狀的圓形凹部7B的外形為圓形且金屬制(若是合成樹脂等具有剛性的部件則均可以)的外方側部件7,將該凸部7A與足底板2由多個螺釘B2固定。此外,在上述外方側部件7的中心部形成的圓形旋轉軸部7C上外嵌作為旋轉負荷設定裝置的環狀單向軸承8,通過將該單向軸承8外嵌而在失去部分空間的上述凹部7B的剩余空間內嵌合上述內側圓筒部件6。另外,將在上述旋轉軸部7C的軸柱方向一端形成的突出部7D上嵌合的后述的制動器9,在該突出部7D上由一個螺釘B3所固定。通過將上述單向軸承8的設定,可以使對一邊的旋轉方向,即將上述足底板2背屈的背屈側方向的旋轉負荷,成為0或者接近0的狀態,并且,對另一邊的旋轉方向,也就是將對將上述足底板2底屈的底曲側方向的旋轉負荷設定為,在抬起足底板2時使足底板2及下腿后面護套1保持將足底板2抬起之前狀態的大小,這對進行平滑的步行是最好的,但在抬起足底板2時,只要能夠使足底板2及下腿后面護套1維持抬起足底板2之前的狀態,并且,利用將足底板2著地時增加的負荷旋轉足底板2使其底面與接地面(地面)成為平行或者形成沿接地面的姿勢,那么,旋轉負荷可以設定為任何大小。將上述內側圓筒部件6及外方側部件7省略,在足底板2及下腿后面護套1的一方安裝單向軸承8,旋轉自由地構成兩者也可以。此外,在這里,作為旋轉負荷設定裝置使用了單向軸承8,但是也可以使用使一邊的旋轉負荷比另一邊的旋轉負荷大的各種的軸承或者摩擦機構等實施。
如圖3所示,將上述下腿后面護套1的旋轉中心X設定在與人體生理學的足關節軸(稱為距舟關節軸)的上下高度位置H相同的高度,同時設定在圖3所示的與垂直線交接的位置,也就是在前后方向大致中心位置。如上所述,將下腿后面護套1的旋轉中心X按照圖設定是最合適的,但是設定在稍微偏離的位置也可以。
如圖4A所示,上述制動器9由隨上述內側圓筒部件6的旋轉并用于將該圓方側內筒部件6的凸緣6A的圓筒部件側端面(徑方向內側端面)滑動導向的圓盤部9A、和該圓盤部9A的外周緣的一部分向徑方向突出的大致呈逆臺形狀的突出部9B構成,此外,在上述內側圓筒部6的凸緣6A的圓筒部件側端緣(徑方向內側端緣)的外周方向的2處形成不同長度的長槽6B、6C,并成為在這些長槽6B、6C中一方(圖中的上方)的長槽6B中進入上述突出部9B的狀態。因此,足關節0度的狀態,也就是圖4C所示,從足B與足A大致形成90度的狀態(以實現表示),足底板2可以旋轉與底屈側形成20度(圖4A、4C所示的C1的角度范圍),與背屈側形成45度(圖4A、4C所示的D1的角度范圍)。再者,上述長槽6B或6C的兩端分別向徑方向外方側形成圓弧狀切割的切口部6b或者6c,使長槽6B、6C雖然分別到兩端為止沒有高精度地形成但在兩端部可進行平滑的旋轉。
另外,如圖4B所示,通過將上述制動器9旋轉180度而使突出部9B形成進入上述另一方(圖中的下方)的長槽6C中的狀態,如上所述從足關節0度的狀態,足底板2可以旋轉與背屈側形成旋轉45度(圖4B所示的D2的角度范圍)。
另外,圖5A中,表示上述制動器9的突出部9B的外周方向大小(寬度尺寸)比上述制動器9大(寬),如上所述從足關節0度的狀態,足底板2可以旋轉僅與背屈側形成45度。
另外,也可以通過將圖5A中所示的制動器9旋轉180度使突出部9B成為進入上述另一邊的長槽6C中的狀態,如上述中從足關節0度的狀態,足底板2可以旋轉與底屈側形成45度(圖5B所示的C3的角度范圍),與背屈側形成45度(圖5B所示的D4的角度范圍)。
并且,人體足關節的可動范圍為底屈,背屈(根據情況未滿35度)均不超過45度,如上所述通過將旋轉角度設定為45度,對人體而言形成沒有角度限制的與自由狀態相同的狀態。而且,上述旋轉角度限制不限于上述設定的角度。此外,上述旋轉角度限制在根據內翻尖足的癥狀情況(程度)等而進行變更時是必要的,但是將上述制動器9省略而以完全自由的狀態實施也沒有任何問題。
下面說明將如上所述構成地人體矯正器安裝在患部側之后步行的情況。首先,在行走地面水平的平坦路的情況下,圖7A所示,從健康側的左腳與安裝了人體矯正器的右腳在側視中對齊的狀態,若將健康測的左腳邁出一步,那么如圖7B所示,補裝具側的右腳的腳A成為與垂直角度傾斜15度(圖7B的E1的角度)姿勢。這時,因為向背屈側的旋轉負荷處在0度或者接近0的狀態,因此可以平滑地旋轉為下腿后面護套1與腳A的角度調整一致。接著,若為了補裝具側的右腳邁出一步而從地面抬起,那么如圖7C所示,在保持抬起右腳之前狀態(上述右腳的腳A在前方傾斜15度的姿勢)的姿勢情況下原樣可以移動右腳,不會發生右腳的腳尖向前方落下而腳尖鉤住地面的情況。然后,若將從上述地面抬起的右腳著地,那么由于其著地面時增加的重量,足底板2在底屈側旋轉15度(圖7D的E2的角度),將足底板2變更姿勢為其底面與地面平行。
接著,若說明步行上坡(上坡地)的情況,那么如圖8A所示,健康側的左腳與安裝了人體矯正器的右腳在側視中對齊的狀態,詳細而言對任一只腳在腳從垂直姿勢向前方傾斜15度(圖8A的F1的角度)的傾斜姿勢,若將健康側的左腳邁出一步,那么如圖8B所示,補裝具側的右腳的腳A從上述前傾姿勢進一步傾斜15度形成傾斜30度(圖8B的F2的角度)的前傾姿勢。這時,因為向背屈側的旋轉負荷處在0度或者接近0的狀態,因此可以平滑地旋轉為下腿后面護套1與腳A的角度調整一致。接著,若為了補裝具側的右腳邁出一步而從地面抬起,那么如圖8C所示,在保持抬起右腳之前狀態(上述右腳的腳A在前方傾向30度的姿勢)的姿勢情況下原樣可以移動右腳,不會發生右腳的腳尖向前方落下而腳尖鉤住地面的情況。然后,若將從上述地面抬起的右腳著地,那么由于其著地面時增加的重量,足底板2在底屈側旋轉30度(圖8D的F3的角度),將足底板2變更姿勢為其底面與地面平行。
最后,若說明步行下坡情況,則如圖9A所示,健康側的左腳與裝著人體矯正器的右腳在側視中對齊的狀態,詳細而言對任一只腳,在腳從垂直姿勢向后方傾斜15度(圖9A的G1的角度)的傾斜姿勢,若邁出一步健康側左腳,那么如圖9B中所示,補裝具側的右腳的腳A從上述的后傾姿勢向前方傾斜成為相對地面垂直姿勢。這時,因為向背屈側的旋轉負荷處在0度或者近似0的狀態,所以可以平滑地旋轉為下腿后面護套1與腳A的角度調整一致。接著,若為了將補裝具側的右腳邁出一步而從地面抬起,那么如圖9C所示,可以保持抬起右腳之前的狀態(上述右腳的腳A與地面形成垂直的姿勢)下原樣移動右腳,不會發生右腳的腳尖向前方落下而腳尖鉤住地面的情況。然后,若將從上述地面抬起的右腳著地,則由于其著地時增加的重量,足底板2在底屈側旋轉30度(圖9D的G2的角度),將足底板2變更姿勢為其底面與地面平行。
圖10A、10B是上述實施例1的變形例的人體矯正器側視圖。在該變形例中是在上述實施例1由外方側部件7將下部分與鞋15一體設置的結構。
在該變形例中,因為腳由鞋15的前革部17及舌革部16固定,因此省略作為上述固定部件的皮帶4。另外,在前革部17設置繩或伸縮自由的橡皮等,由此固定腳背部分也可以。另外,向外突出部2B是沿鞋內部的內側部18預先設計的。同樣,載置部2A與鞋內部的內底部12或者與鞋底部11形成一體。此時,利用螺釘將載置部固定就可以。
其它部分,由于與上述實施例1實質上相同,因此省略重復記述。再者,在該變形例中,與鞋形成一體的部分大致位于比腿肚子的下方的部分,但是,可以根據鞋種類或用途將向外突出部1A或下肢護套1的形狀適當調整。另外,作為旋轉負荷調整裝置的調整用,也可以在鞋內部設置調整用開口部。
在安裝上述實施例1之后在穿鞋等情況下,鞋內部空間減小向外突出部2或載置部2A的厚度,而且由于鞋與人體矯正器為分體,因此在進行運動時不方便。在該變形例中,由于向外突出部或載置部預先置于鞋內部,因此在進行運動等時也可以減輕感覺失調感。另外,由于外方側部件7置在鞋內部,因此連結部分被保護。
圖11A~圖11C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圖。
人體矯正器20由具備用于保護上腕部后部的左右一對向外突出部21A、具有21A的護套21、同樣用于保護前腕部后部的左右一對向外突出部22A、具有22A的下腿部用護套22等的圓弧狀彎曲形成。這些上腕部及前腕部的護套21、22,從肘窩相對掛在肘上在水平軸柱周圍旋轉自由地連結。此時,上述外方側部件7及內側部件6,由上腕部護套21用連結部件25A和前腕部護套22用連結部件25B連結。此外,該兩個連結部件25A、25B分別用螺絲29等固定在護套21、22上。
另外,由該人體矯正器20中具備的4條皮帶23A~23D,將上腕及前腕可以固定于人體矯正器20中。作為固定部件的皮帶23A~23D,與上述實施例1中說明的固定用皮帶3、4同樣都可以無階段地調整系緊位置。此外,該固定部件,只要是能夠固定人體矯正器20部件就可以,其數量也不足四條也可以,且其由繩構成也是可以的。另外,雖然圖中未示出,但使用上述金屬零件5等進行調整也可以。
另外,上述上腕部及前腕部用護套21、22上,大致上腕部的背面部和相關前腕部的背面的部分分別設計有開放部27、28,由此謀求輕量化。此外其它部分,因為與上述實施例1實質上相同,因此省略重復記述。
根據該實施例的人體矯正器20,不同于只固定腕部的石膏繃帶,通過調整適當負荷的設定,形成適合使用者狀態的人體矯正器。
圖12A是該實施例的人體矯正器30的側視圖。人體矯正器30由具備用于保護大腿部后部的左右一對向外突出部31A、具有31A的大腿部用護套31、同樣用于保護下腿部后部的左右一對向外突出部32A、具有32A的下腿部用護套32等的圓弧狀彎曲形成。這些下腿部及大腿部的護套31、32,大致從膝窩相互掛在膝上在水平軸柱周圍旋轉自由地連結。此時,上述外方側部件7及內側部件6,由大腿部用護套31用連結部件37A與下腿部用護套32用連結部件37B連結。此外,該兩個連結部件37A、37B分別由護套31、32用螺釘29等固定。另外,由該人體矯正器30具備的5條皮帶33A~33E,可將下腿部及大腿部固定于人體矯正器30上。另外,雖然圖中未示出,但使用上述金屬零件5等進行調整也可以。上述大腿部及下腿部用護套31、32上,大致大腿部的后視圖及相關腿肚子周圍的部分分別設置有開放部35、36,由此謀求輕量化。
例如,在該人體矯正器30中如圖12D所示,膝部在一邊的旋轉方向R1上彎曲時,旋轉負荷設計為大致成為0,反過來在旋轉方向R2方向上旋轉時將旋轉負荷設定為比R1方向的負荷大。根據該設定,例如在上階梯時,可以支撐健康側的腳,并在抬起反對側的安裝人體矯正器30的腳時,由于R1方向的負荷大致為0,因此隨大腿部的彎曲可將膝部彎曲到上階梯時足夠的位置。下面,通過將健康側的腳體重移動到支點上,而將安裝人體矯正器30側的腳到達的階梯下一階為止,因為旋轉方向R2的負荷被設定為大,因此在上述位置可以保持膝部的角度。體重移動之后,裝著該人體矯正器30側的腳落在階梯的梯面上,則由該腳部上增加的重量的一部分將人體矯正器30旋轉。
通過使用實施例3的人體矯正器30,不僅在進行正常的步行時,而且在上下階梯等比平地上的步行需要較大負荷作用于一邊膝的運動中,也可以支援步行的同時可以吸收沖擊力。
另外上述實施例1可用于腳腕的同時將該實施例3用于膝部的結構也可以。其它部分由于與上述實施例實質上同樣,所以省略重復記載。
另外本發明的人體矯正器,除上述實施例外也可以適用于手腕或肩部等關節接合部,人體矯正器的形狀及具體的結構是可以適當自由變更的。
根據本發明,提供通過將作用于底屈側的旋轉負荷設定為比作用于背屈側的旋轉負荷大,在抬起著地的腳時,因利用人體矯正器使其可以保持在將腳抬起之前的腳的角度,不僅不會出現在將腳抬起的同時腳尖向下方而腳尖被地面鉤住的情況,而且向背屈側可輕快并平滑旋轉。另外,通過將足著地而增加的體重的一部分負荷轉換為旋轉人體保護部件的旋轉力,即使旋轉負荷被設定大,也可將人體保護部件平滑旋轉,從而能夠進行以往不可能的底屈。因此,在水平地上是當然,在(上或下)坡地之外,從水平面向坡地步行或者從坡地向水平面步行等情況下(變化的路面狀況),也能夠一邊平滑地進行底屈或背屈,一邊又可以接近自然的狀態進行步行。
另外根據本發明,利用在足底板著地時增加的負荷旋轉足底板使其底面與地面成為平行,將旋轉負荷的大小設定為,在抬起足底板時使足底板及上述腳保護板維持抬足底板之前的狀態,從而不僅可以避免在抬起腳的情況下使腳尖接觸坡地而跌交,且在足底板著地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著地時增加的負荷(體重的一部分),平滑地旋轉足底板,構成更加易于操作的人體矯正器。
另外根據本發明,通過開放型地構成對強度沒有問題的足底板后面的踝骨部及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下端部后面的阿基里斯腱部,不僅可以使其輕量化,而且可以穿鞋容易。此外,可以進行調整足底板及下腿后面的護套的可繞性,可以構成對應患者的人體矯正器。
另外根據本發明,通過將下腿后面護套的旋轉中心設定為大致與人體生理學的足關節軸的上下高度位置同一高度,可以使人體足關節軸與下腿后面護套的旋轉中心或足底板的旋轉中心大致相同,因此,人體的足關節軸易于運動,進一步可以構成易于操作地的人體矯正器。
另外根據本發明,通過在下腿后面護套的上下中間部形成開口,可以謀求進一步輕量化,同時可以謀求可繞性的提高,可以構成對任何患者都最適合的人體矯正器。
另外根據本發明,通過在下腿后面的護套左右的前端之間或者足底板左右的上端部件之間設置用于將人體固定于該下腿后面護套或者足底板上的固定部件,可以回避步行中人體矯正器脫落的現象,具有可以良好地步行的益處。
另外根據本發明,通過旋轉負荷設定裝置為由旋轉自由地構成的人體保護部件的旋轉軸部上設置的單向軸承構成,可以使向一邊側(例如背屈側)的旋轉負荷盡可能沒有,可以將向另一方側(例如底屈側)的旋轉負荷設定為用足底板上承載的腳重量不能使足底板旋轉的程度的大小,由此進一步可以進行自然(平滑)步行。
另外根據本發明,可以使向一側(例如背屈側)的旋轉負荷盡可能沒有,可以將向他方側(例如底屈側)的旋轉負荷設定為不能用承載的腳重量使足底板旋轉的程度的大小,因此,底屈或背屈不會被限制,由此提供可以進一步接近自然狀態步行的人體矯正器。
另外,可將本發明預先安裝在鞋內部結構也是可以的。由于在鞋內部預先置有載置部等,因此,可以提供一種即使是在運動時等使用也耐用的人體矯正器。
另外根據本發明,可以構成將上腕部與前腕部的保護板利用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連結的人體矯正儀器,在該結構中通過將一邊的旋轉負荷設定為比另一邊的旋轉負荷大,由此提供適合于使用者狀態的肘部用人體矯正器。
另外根據本發明,可以構成將大腿部及下腿部的保護板利用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連結的人體矯正器,在該結構中通過將一邊的旋轉負荷設定為比另一邊的旋轉負荷大,由此提供上下階梯等時使膝部的彎曲適中地補充而可防止跌交等的膝部用人體矯正器。
權利要求
1.一種人體矯正器,在上下方向上鄰接的多個人體保護部件中相對一邊的人體保護部件使另一邊的人體保護部件旋轉自由地構成,其特征在于,設置了旋轉負荷設定裝置,其用于,將對上述旋轉自由地構成的人體保護部件一邊旋轉方向的旋轉負荷,設定為比對另一邊旋轉方向的旋轉負荷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人體保護部件,由載置并支撐腳掌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足底板、和保護腳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腳保護板構成,將這些部件的鄰接的側端部之間通過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連結構成下肢裝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在使用由上述腳保護板與上述足底板組成的人體保護部件進行步行的情況下,由將上述足底板著地時增加的負荷,使該足底板旋轉使其底面與地面平行,將上述旋轉負荷的大小設定為,在抬起上述足底板時,使該足底板及上述腳保護板維持抬起該足底板之前的狀態。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腳保護板由保護腿肚子的下腿后面護套構成,將上述足底板后面的踵骨部及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下端部后面的阿基里斯腱部構成為開放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將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旋轉中心設定在與人體生理學足關節軸的上下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上下中間部形成有開口。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設有固定部件,該固定部件設置在上述下腿后面護套的左右前端之間或足底板的左右上端之間,而將人體固定于該下腿后面護套或足底板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由上述旋轉自由地構成的人體保護部件的旋轉軸部上設置的單向軸承構成。
9.一種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其具備將腳掌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載置并支撐的足底板、將腳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保護的腳保護板、以及在上述腳保護板的旋轉軸部上設置的單向軸承,該單向軸承在步行時,利用將上述足底板著地時增加的負荷旋轉該足底板,使其底面與地面平行,在將上述足底板抬起時,使該足底板及上述腳保護板維持抬起該足底板之前的狀態。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其由將大腿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覆蓋的大腿保護部和將下腿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覆蓋的下腿保護部構成,將這些部件的相互鄰接的一側通過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連結構成腳部裝具。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其由將上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覆蓋的上腕保護部與覆蓋前腕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前腕保護部構成,將這些部件的相互鄰接的一側通過上述旋轉負荷設定裝置連結構成腕部裝具。
12.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體矯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足底部被設置為與鞋底部一體。
13.一種人體矯正器用旋轉負荷設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備在內部具有圓形凹部的外方側部件、具有與上述外方側部件嵌合的圓形凸部的內側圓筒部件、在被上述兩個部件的凹凸部夾持的部分插入的圓形單向軸承、與設置在該單向軸承與上述內側圓筒部件上的圓盤部嵌合的制動器部、貫通上述制動器部上設置的螺釘孔及上述外方側部件上設置的螺釘孔的螺釘。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人體矯正器用旋轉負荷設定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動器具有突出部,該突出部嵌合在設置于上述內側圓筒部件的圓盤部上的長槽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人體矯正器,在上下方向上鄰接的多個人體保護部件中,相對一邊的人體保護部件(1)使另一邊的人體保護部件(2)自由旋轉地構成,其中設置旋轉負荷設定裝置(8),該裝置用于將對上述旋轉自由地構成的人體保護部件(2)的一邊的旋轉方向的旋轉負荷設定為比對另一邊的旋轉方向的旋轉負荷大。
文檔編號A61F5/01GK1474673SQ01818837
公開日2004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1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00年11月15日
發明者森中茂 申請人:有限會社之攸美義肢制作所, 醫療法人北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