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衛生吸濕用品中的吸濕芯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一次性衛生吸濕用品(比如襯褲墊,衛生巾和成人失禁用品)中的吸濕芯,衛生吸濕用品設計成并且適用于放在穿戴者的內褲的襠部,用來接收和容納月經和其它陰道排泄物。
衛生吸濕用品用于收集和容納陰道分泌物,尤其是月經間期的分泌物,經血,并且失禁時也可以是尿。為了提高舒適性,這種吸收體避免使用厚層的吸收材料。
現有技術中公知的衛生吸濕用品通常由吸收材料體構成,具有基本上為平面和伸長的形狀,它由適于與使用者的身體接觸的透液的上層以及與襯褲結合的不透液體的下層包起來。
透液的上層適于與使用者的骨盆區域接觸,因此它由盡可能柔順和不刺激的材料制成。根據現有技術的現狀,這層可以是穿孔塑料薄膜,多孔或交聯的海綿,一層帶有天然纖維(木纖維或棉纖維),人工纖維(聚酯或聚丙烯),或者由合成纖維與天然纖維混合的織物或無紡布材料。為了使上層保持干燥,所述的上層可以是疏水性材料。
另一方面,所述的下面不滲透層具有防止吸收體中吸收和保存的液體透到使用者的衣服或皮膚上的功能,可供選擇的是,由一聚乙烯薄層制成。所述的下層是透氣的,在這種情況下,下層要帶有許多小孔,或者由不透液體的無紡布材料制成。
由吸收材料構成的吸濕主體基本上包括有兩部分導流層和吸濕芯。所述的吸濕芯又包括包裹超吸濕材料的吸收薄片。
通常,在制造吸收薄片時使用的材料是公知的“氣流成網”紙。這種紙由纖維素構成,結構為非導向纖維結構,從而使其具有很好的分布液體的性能。也有使用一些非纖維結構來代替“氣流成網”紙。
超吸濕材料在現有技術中是已知的,通常是呈粉末狀的吸濕顆粒。這些顆粒粘在吸收薄片上,它們具有吸收和保存在衛生吸濕用品的吸濕芯內的液體的功能。
用于制造吸濕芯的吸收薄片的材料是特別重要的,這樣才能使吸收劑具有很好的吸收性能,因為吸收薄片必須能夠吸收液體、分布液體并且把液體均勻地導流給超吸濕材料。
在文獻EP0146190中描述了一種公知的材料,該材料所具備與以上所述相似的的特征,。這種材料有多層包裹超吸濕材料的吸收層,從而形成進行壓花處理的結構。
在制造衛生吸濕用品中發現的問題是“氣流成網”紙成本太高,導致最終的單個吸收體的成本增高。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衛生吸濕用品,在制造吸濕芯時利用“濕法鋪絮”紙,它代替了目前用于制造所述吸濕芯的“氣流成網”紙。這個目的通過一種衛生吸濕用品來實現,它包括有透過液體的上層,不透液體的下層,一導流層和一吸濕芯,吸濕芯又包括吸收薄片和粘著到薄片內表面上的超吸濕材料,所述薄片有彎曲到其內表面上的縱側部,并且由濕法鋪絮紙構成。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利用“濕法鋪絮”紙代替“氣流成網”紙來制造吸濕芯。這個目的通過提供一種吸濕芯,尤其是衛生吸濕用品的吸濕芯來實現,其中所述吸濕芯包括有吸收薄片和超吸濕材料,超吸濕材料粘著到薄片的內表面上,所述薄片有彎曲到其內表面上的縱側部,,并且由濕法鋪絮紙制成。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吸濕芯的制造方法,利用“濕法鋪絮”紙代替制造所述吸濕芯常用的“氣流成網”紙。這個目的通過一種吸濕芯,尤其是衛生吸濕用品的吸濕芯的制造方法可以實現,該吸濕用品包括透液體的上層和不透液體的下層,該方法包括在適用于制造吸濕芯的濕法鋪絮紙上噴射粘著材料的步驟,以及在粘著材料上加上超吸濕材料,彎曲紙張從而形成所述的吸濕芯,以及對吸濕芯進行壓花和穿孔的步驟。
本說明以權利要求結束,權利要求特別指明和清楚地聲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相信從下面結合附圖的描述中本發明將會更容易被理解,其中相同的參考標號指的是相同的部件。
圖1是本發明的衛生吸濕用品的上表面的透視圖。
圖2圖1所示的吸收體的截面圖。
圖3是本發明的吸濕芯的下表面的透視圖。
圖4是制造圖3所示的吸濕芯中所使用的壓花的類型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吸濕層的上部視圖。
圖6是圖5所示的吸濕層的放大圖。
現有技術中已經公知,衛生吸濕用品由基本上為平面的吸濕材料主體5構成,吸濕材料主體由適于與使用者的骨盆區直接接觸的透液上層2以及能夠與襯褲(未示出)結合起來的不透液下層3包起來。
圖中還可以看到柔性的側翼4,它向側面延伸成為上層2和下層3的伸出部分,或者向側面延伸成為其中一層的伸出部分,或者側翼仍舊與上層和下層分開,但是與吸濕用品1相連。每一個側翼的下表面仍有一個粘附區(未示出),從而使其固定到使用者襯褲的襠部。在吸濕用品1的下層3的縱向的中心部分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個粘附區(也未示出)。
如圖2所示,吸濕主體5(由虛線區域界定)由鄰近吸濕芯8的導流層7構成,吸濕芯8又由吸收薄片9構成,吸收薄片的內表面由超吸濕材料10覆蓋。
依據本發明,吸濕芯8的吸收薄片9采用“濕法鋪絮”紙制做,取代普通衛生巾吸收體的“氣流成網”紙。
現有技術中已知,“濕法鋪絮”或“水鋪絮”紙,甚至棉紙都是在透水濾網上粘著纖維素而制成的,通過擠壓形成紙層,從而獲得很細的吸收紙。
然而,由于“濕法鋪絮”紙存在著一系列本發明將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利用“濕法鋪絮”紙,對目前用于制做吸收薄片9的“氣流成網”紙做簡單的改變是不可能的。
例如,“濕法鋪絮”紙在用于制造吸收薄片時發現的技術問題是由于這種紙由導向纖維構成這樣的事實而導致的,導向纖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吸濕芯8吸收和分布液體,因此增加了吸濕芯8吸收液體的時間,也增大了所述芯8中飽和點出現的可能性。因此,在衛生巾吸收體中會發生滲漏。
在“濕法鋪絮”紙中發現的另一個問題是由于制作工藝導致的紙表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滲透性,從而阻礙了其應用于制作吸收薄片9。“濕法鋪絮”紙的另一個問題是這種材料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硬度,導致吸收體1的使用者不舒適,因此沒有適當的前處理,在衛生巾吸收體1中使用這種紙是不可取的。
因此,為了解決以上提到的使用“濕法鋪絮”紙產生的問題,希望提供一種吸收體1的制造方法,對吸濕芯8預先進行壓花和穿孔,從而使使用這種紙成為可行的。
如圖3所示,吸收薄片9分成三部分中心部分A和兩個外側部B。中心部分A包括有大約為薄片9的寬度的1/2的縱向中心帶。外側部B由薄片9的縱向側部形成。
要制造所希望的吸濕芯8,首先是在吸收薄片9的內表面噴射粘著劑。在吸收薄片9上噴射粘著劑的方法也是公知的利用熱塑粘附材料的“熱融噴霧”法。
優選地,噴在吸收薄片9的內表面上的粘著材料量是0.01g-1.00g/100cm2。更優選地為0.30g-0.40g/100cm2。在粘著層上加上一層現有技術已知的并且為粒狀的超吸濕材料10,最好把超吸濕材料相對均勻地分布在粘著層上。
已經發現,對于產品來說,選擇特殊的超吸收劑對于液體的控制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優選的超吸收劑的吸收性能的負荷(AUL)值至少為24ml鹽水/克超吸收劑。AUL的測試方法已在1992年9月15日授權于Kellenberger的美國專利5147343中定義。高的AUL值降低了超吸收劑成為凝膠塊的可能,尤其在具有濕法鋪絮紙層壓的結構中,其中有助于流體毛細分布的纖維材料量是有限的。在美國專利US5562646中(1996年10月8日授權于Goldman)公開了在這樣一種結構中能夠使超吸收劑很好地進行吸附的其它性能,它們涉及多孔性,抗壓性以及鹽液傳導率。這些性能的數值相對較高時,即使不使用任何濕法鋪絮材料也將會使超吸收劑層以所需要的速度收集和傳送流體,從而具有上述性能。優選的數據是多孔性大于0.15,在0.7psi的限定壓力下抗壓性至少為23g/g,鹽液傳導率至少為30×10-7cm3sec/gr。
在優選實施例中,在加上超吸收劑后,使吸收薄片9彎曲,從而使外側部B接近中心部分A,覆蓋住粘著到內表面上的超吸濕材料層10,從而使所述吸收薄片9把超吸濕材料層10保護起來。
優選地,吸收薄片9拆疊起來的剖面基本上為“C形”(見圖3)。另一種實施例包括有“G形”剖面,或者可以假定具有基本上同效的不同剖面。從圖3可以看出,由于粘著劑本身就使外側部B接近中心部分A,所以當外側部B彎曲時,外側部B的端部相接觸,兩個側部從一端到另一端就不用固定。
優選地,芯體8的吸收薄片9的外側部相接觸的那一表面正對著吸收體1的下部不透液層3的側部。
在優選實施例中,吸收薄片9一彎曲,吸濕芯8就進行壓花和穿孔操作。
對材料進行壓花是公知技術,壓花應用于形成平面,切割,或用于其它等效造型。這種技術增大了吸收薄片9的接觸表面,從而提高了吸濕芯8的吸收能力。
利用兩個壓花輥進行壓花,上面一個壓花輥,下面一個壓花輥,每一個輥的表面都帶有浮雕花紋,浮雕花紋是由帶有特殊格式的齒狀物形成的。這種浮雕花紋可以轉移到待壓的材料上,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壓花期間可以把花紋轉移到吸濕芯8上。同樣公知的是,在壓花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量具叫深度限制器。這個量具表示的是一個輥的齒狀物或浮雕花紋的末端邊緣進入另一個輥的齒狀物的末端邊緣的多少。
在現有技術中,這種優選應用于吸濕芯中的壓花技術是公知的,稱為“邊×中心邊”(side*side entered)。從圖4可以看出,在這種壓花技術中,上面的輥所壓的定界40位于下面的輥所壓的三個定界41的中間。優選地,本發明使用的所述深度限制器在0.030-0.040英寸(0.762-1.016mm)范圍內,最優選地為0.035英寸(0.889mm)。壓花速度優選為30英尺/分鐘(9.144米/分鐘)。
如圖5和圖6所示,對吸濕芯8進行壓花改變了吸收薄片9的表面。這使從所述的薄片9的表面突出的隆起E的標準一致。每一個隆起E基本上都為三角形剖面,其中一個側面R有一個呈坡狀的平緩隆起,而與側面R正對著的側面P的隆起更陡,從而形成一個基本上與薄片9的表面相垂直的墻。
以上所述的這種壓花使吸濕芯8的表面S上出現了一定數目的洞H,因此除了具有更高的吸收速度以外,還能夠使月經適當分布,即使制造芯8時使用“濕法鋪絮”紙也能夠使月經適當分布。
在墻P的底部與薄片9的表面接觸的地方出現了所述的洞H,由于在這個區域中,薄片9的紙的表面壓力增高,使紙纖維斷裂,在材料中出現小的撕裂,從而出現所述的洞。
吸濕芯8內存在的超吸收劑顆粒10也導致所述洞的出現,原因是這些顆粒與吸收薄片9摩擦,從而在紙上產生洞。
優選地,對吸濕芯8進行壓花從而產生墻P,墻P相對于衛生吸濕用品1的縱軸方向縱向設置。墻P的這種設置能夠使月經更多地沿著吸濕芯8縱向擴散,由超吸濕材料10通過洞排走。
在洞的邊緣的超吸濕材料10可以更好地吸收月經,原因是這種材料10與流體直接接觸,從而可以更快地吸收流體。
在優選實施例中,吸濕芯8表面上的隆起按如下方式分布在上表面上每平方厘米大約有8-15個隆起,在其下表面有相同數目的隆起。更優選地,在上表面上每平方厘米大約有12個隆起,在其下表面也有12個隆起。
在優選實施例中,吸濕芯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每平方厘米大約有2-15個洞。更優選地,吸濕芯8的所述上層和下層每平方厘米大約有6個洞。
除了制造吸收體1的材料的成本經濟以外,其它的優點得益于以上所述的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對吸濕芯8的吸收薄片9進行穿孔使超吸濕材料10部分地暴露出來,從而使由所述吸濕芯8吸收的液體直接由超吸濕材料10吸收,使上面的可滲透液體層2以及導流層7迅速干燥,使衛生吸濕用品1的使用者感覺更舒適。
除了由于穿孔而打破了這種材料的導向纖維,從而提高了“濕法鋪絮”紙的柔性以外,對吸濕芯8進行穿孔改進了液體的吸收和分布,降低了吸收體1滲漏的可能性。
另外,穿孔打破了“濕法鋪絮”紙表面上發現的不可滲透性,從而提供一種吸濕芯8,它的吸收液體的性能得以提高。
本發明的另一個優點是壓花與穿孔結合起來,產生一種吸濕芯8,它與現有技術中的衛生吸濕用品相比,這種衛生吸濕用品稍微厚一些,從而使使用者感覺更安全。
上面已經對本發明的特殊實施例進行了描述和說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顯然可以做各種變化和修正。因.比本發明的范圍之內的所有修正和變化都包括在權利要求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衛生吸濕用品,包括透過液體的上層;不透液體的下層;導流層;以及具有上部和下部的吸濕芯,所述吸濕芯還包括吸收薄片和粘著在薄片內表面上的超吸濕材料,所述薄片基本上由濕法鋪絮紙制成,包括有兩個正對著的縱向側部,每一個所述縱向側部都彎在內表面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其中吸濕芯被壓花和穿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體,其中吸濕芯在其表面上包括有許多隆起,隆起的剖面基本為三角形,其中一側隆起平緩,另一個相對側隆起陡峭,隆起陡峭的一側與吸濕芯的縱軸基本上平行設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體,其中在吸濕芯上部和下部,每平方厘米都包括有8-15個隆起。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體,其中吸濕芯的上部和下部每平方厘米都包括有2-15個穿孔。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其中超吸濕材料的吸收性能負荷值為至少24ml鹽水/克超吸濕材料。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其中超吸濕材料的多孔性至少約為0.15。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其中超吸濕材料在0.7psi的限定壓力下抗壓性至少為23g/g。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其中超吸濕材料的鹽液傳導率至少為30×10-7cm3sec/g。
10.一種用于衛生吸濕用品中的吸濕芯,所述芯有一上部和下部,它包括有吸收薄片和超吸濕材料,超吸濕材料粘著到薄片的內表面上,所述薄片基本上由濕法鋪絮紙構成,并且包括有兩個相對的縱向側部,每一個所述的縱向側部都彎曲到內表面上。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吸濕芯,其中吸濕芯被進行壓花和穿孔。
12.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濕芯,其中吸濕芯在其表面上包括有許多隆起,隆起的剖面基本為三角形,其中一側隆起平緩,另一個相對側隆起陡峭,隆起陡峭的一側與吸濕芯的縱軸基本上平行設置。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吸濕芯,其中在吸濕芯上部和下部,每平方厘米都包括有8-15個隆起。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吸濕芯,其中吸濕芯的上部和下部每平方厘米都包括有2-15個穿孔。
15.一種制造用于衛生吸濕用品中的吸濕芯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濕法鋪絮紙張上噴射粘著材料;在粘著材料上加上超吸濕材料;彎曲紙張,從而形成所述的吸濕芯;以及對吸濕芯進行壓花和穿孔。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壓花步驟在吸濕芯的表面上產生了許多隆起,隆起的剖面基本為三角形,其中一側隆起平緩,另一個相對側隆起陡峭,隆起陡峭的一側與吸濕芯的縱軸基本上平行設置。
全文摘要
一種衛生吸濕用品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吸收體包括有含有濕法鋪絮紙的吸收薄片。這種濕法鋪絮紙利用粘著劑進行處理,將超吸濕材料覆蓋住,并且將吸收體的吸濕芯折疊起來。
文檔編號A61F13/15GK1337214SQ0111968
公開日2002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00年5月5日
發明者I·P·P·普羅格霍夫 申請人:約翰遜·約翰遜工商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