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骨科牽引復位固定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醫療器具,尤其是采用閉合復位交叉針內固定法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醫療器具。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見也最易致殘的一種疾病,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手法復位外固定,4周左右去除外固定,如復位失敗則采用手術方法切開,將斷端復位后用兩根鋼針交叉釘固定,使之保持正確對位并愈合。當采用手術治療時易發生感染、關節粘連、血管神經受損等各種并發癥。目前,小兒肱骨髁骨折最新的治療方法是閉合復位交叉針內固定,此法與前述方法的區別是,手法復位后直接通過皮膚將交叉針釘人斷端。此法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創傷及術后并發癥。用此法接骨時,先牽引,后復位、經X光檢驗無誤后,再將交叉釘釘入斷端,故對設備和技術要求較高,尤其是要求交叉釘應準確、快速地釘入,這是保證準確復位的關鍵。目前,交叉釘釘入位置及角度的準確性主要靠大夫的手感控制,釘入角度不易控制,操作技術要求較高,為使該法易于操作,臨床中急需相應的牽引復位醫療器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骨科用牽引復位固定鉗,該鉗應能方便地牽引復位并使交叉釘準確快速地釘入。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骨科牽引復位定位鉗,它包括一夾持鉗,其改進在于,所述夾持鉗的兩個夾持端頭設有小孔2。
為提高導向精確度,上述定位鉗,所述小孔中固定有空心針管3。
為防止滑脫,上述定位鉗,所述空心針管的針形端頭彎折,彎折角a為5°-60°。
為便于調節,上述位定位鉗,所述空心針管帶有管座4,管座端面帖靠在小孔端面上,管座上的螺桿或螺釘位于小孔中。
上述定位鉗,所述管座、小孔相互帖靠端面上分別設有嚙合的端面齒。
本實用新型在鉗口夾持端頭設計小孔及空心針管,使交叉釘可方便地由小孔及針管釘入接骨處,穿釘基本無手術創傷,并具有定位導向準確、使用操作方便、結構簡單等特點,不僅適宜小兒肱骨髁上骨骨折接骨使用,還可用于股骨遠端骺滑脫等骨傷的治療使用。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
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另一種管座結構示意圖。
參閱
圖1、2,
圖1所示實施例為管座和小孔貼靠端面設有嚙合齒的一實施例。圖中1為夾持鉗鉗體,小孔2設于夾持端頭上,空心針管3針形端頭的彎折角a至少為5°,否則夾持斷端牽引時,因鉗口張開、空心針管向外傾斜,斷端易于沿針管斜面滑脫,設此彎折后,夾持的同時可牢牢將斷端鉤掛住,不僅夾持牢靠,還可減少所需夾持力。管座4為盤狀,小孔內的螺釘7旋入管座螺孔中,旋松螺釘時,管座、小孔相互嚙合的端面齒脫開,轉動管座可調節空心針管的導入角度。
圖3所示管座結構中,管座4為柱狀,空心針管2固定插于管座中,管座貼合端面上的螺桿5由小孔2內伸出,旋松螺桿上的鎖母6、轉動管座4可調節空心針管的導入角度。當然,管座的結構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兩種,夾持端頭的小孔還可是圓錐形孔,管座可設置成相應的圓錐形桿,旋緊圓錐桿上的螺桿也可方便實現空心針管導入角度的調節。
權利要求1.一種骨科牽引復位定位鉗,它包括一夾持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鉗的兩個夾持端頭設有小孔[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中固定有空心針管[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針管的針形端頭彎折,彎折角a為5°-6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針管帶有管座[4],管座端面帖靠在小孔端面上,管座上的螺桿或螺釘位于小孔中。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座、小孔相互帖靠端面上分別設有嚙合的端面齒。
專利摘要一種骨科牽引復位定位鉗,它包括一夾持鉗,其獨特之處在于,鉗的兩個夾持端頭設有小孔,小孔中固定有空心針管。使用本實用新型可使交叉釘可方便地由小孔及針管釘入接骨處,穿釘基本無手術創傷,并具有定位導向準確、使用操作方便、結構簡單等特點,不僅適宜小兒肱骨髁上骨骨折接骨使用,還可用于股骨遠端骺滑脫等骨傷的治療使用。
文檔編號A61B17/28GK2412535SQ0020178
公開日2001年1月3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1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1日
發明者吳希瑞, 林偉峰 申請人:吳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