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型涉及一種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具體地講是用中草藥為原料而制備的外用中成藥,本發(fā)明還涉及該藥物的制備方法。
在人體頭部突遇風寒時,或每逢冷暖交替季節(jié),由于保護不利,常常發(fā)生面癱急癥,患者口歪眼斜,流淚,不能合眼,飲食不便,十分痛苦。目前,多采用針灸或內(nèi)服藥物的辦法治療。針灸治療時,一般需一個月至一個半月療程,還需配以內(nèi)服藥物,對暈針的患者,只能采用內(nèi)服藥物的辦法治療,如服用大活絡丹,再造丸等中成藥或其它藥物;采用內(nèi)服藥物的辦法治療,療效較慢,常有患者產(chǎn)生胃腸不適、嘔吐等反應,且藥費較貴。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療程較短、患者痛苦較少、醫(yī)療費用較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該外用藥物的簡單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經(jīng)稀釋后,通過在患者面部患側(cè)的有關穴位處貼敷,達到治愈面癱的目的的。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是由下列按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藥劑姜粉 20-120 川椒 2-10去皮巴豆 2-10 斑毛 2-10。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各原料優(yōu)選重量份配比為姜粉 20-85 川椒 2-6去皮巴豆 2-7斑毛 2-7。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各原料最佳重量份配比為姜粉 70 川椒 6去皮巴豆 7 斑毛 7。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的制備方法是1.將干巴豆去皮,作為去皮巴豆;2.取干川椒及干斑毛作為所述的川椒及斑毛;3.將川椒,去皮巴豆及斑毛粉碎成50-120目細粉;4.取粉碎后的川椒,去皮巴豆及斑毛與姜粉均勻混合;5.將混合好的藥物用紫外線消毒15-45分鐘,得到散劑;6.按每4-6克散劑為單位,作一小包裝。
作為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的制備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將消毒過的散劑加入適量的注射用水或水溶性粘結(jié)劑后,按每份含4-6克散劑為單位,壓成圓柱形小塊,烘干,作為小包裝,其體積較散劑小,且便于包裝和攜帶。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所用原料中的姜粉為鮮生姜經(jīng)干燥粉碎而得,生姜是中藥及烹飪常用原料,生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出產(chǎn),其特性為辛、微溫,生用可發(fā)散、解表;川椒在熱帶及我國南方出產(chǎn),其特性為辛、熱,可溫中散寒;巴豆產(chǎn)于四川,廣西,云南及貴州等地,其特性為辛、熱、大毒,外用可逐水、退腫、蝕疙,還可殺斑毛毒;斑毛(即斑蝥)產(chǎn)于南方,其特性為辛、溫、有毒,外用可散結(jié)、攻毒、蝕疙。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經(jīng)一千三百余病例的臨床使用統(tǒng)計,總療程為半月至一個月,有效率為百分之九十五,治愈率為百分之八十五。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使用時,每三次為一療程,而每次將小包裝中重4-6克的散劑或塊劑用注射用水,即藥店有售的小瓶裝注射用水,稀釋后,均分地涂放在兩塊醫(yī)用紗布塊上,再用醫(yī)用膠布貼敷于下述穴位第一次面癱患側(cè)太陽穴四白穴第二次面癱患側(cè)陽白穴頰車穴第三次面癱患側(cè)地倉穴下關穴從每次貼敷所指一對穴位時起,到三個鐘頭時將紗布及藥物取下不再用,隔五天換藥,作下次貼敷。由于該藥物的拔毒作用,個別患者在患側(cè)穴位處皮膚上會滲出黃色液體,要用消毒棉輕輕擦拭,過約五個小時后,滲出自然停止。本發(fā)明的外用藥物,對及時就醫(yī)的面癱患者,一般一個療程即可治愈,即只用三個小包裝的散劑或塊劑,半個月可治愈;對延誤的或較重的患者,一般經(jīng)兩個療程,用六個小包裝的散劑或塊劑,一個月即可治愈。上述三對穴位在面部的位置分別為太陽穴 在眉梢與目梢之間,向后約一中指寬的凹陷處;四白穴 在瞳孔直下的眶下孔凹陷處;陽白穴 在眉中上30mm處;頰車穴 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中指寬的凹陷處;地倉穴 在口角外側(cè)的上直瞳孔處;下關穴 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下面列出用本發(fā)明的外用藥物治療的幾個病例病例1.魯風蘭 女 35歲 1995年11月20日就診病因及癥狀 三天前,帶汗入睡,醒后嘴斜向右,左眼閉不合,左耳后疼痛。
外用本發(fā)明的藥物一次后,11月24日觀察,病癥已消除近半;作第二次治療后,11月29日觀察,病癥已基本消除,眉略低;作第三次治療后,12月4日觀察,已全愈。
病例2.洪恩榮 男 63歲 1998年3月2日就診病因及癥狀 年事稍高,二十天前,起居不慎,醒后嘴斜向左,右眼閉不合,右耳后疼痛,在別處針灸未治好。
外用本發(fā)明的藥物一次后,3月7日觀察,右眼已能閉合;作第二次治療后,3月12日觀察,嘴斜見效近半;作第三次治療后,3月17日觀察,基本病除;繼續(xù)下一療程的治療后,已全愈。
病例3.趙鳳蓮 女 57歲 1997年9月6日就診病因及癥狀 兩個月前,受風寒,引起嘴斜向右,左眼閉不合,時有痙攣,流淚不止,在幾處治療,未見好。
外用本發(fā)明的藥物一次后,9月11日觀察,嘴部明顯見效;作第二次治療后,9月16日觀察,痙攣減輕,病癥已大半消除;作第三次治療后,9月20日觀察,痙攣更輕,病癥已基本消除;繼續(xù)下一療程的第一次治療后,已全愈。
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的優(yōu)點是1.患者治愈所花的費用較少,如果內(nèi)服大活絡丹、再造丸等中成藥,藥費較貴,是本發(fā)明的外用藥物的十倍以上;若采用針灸治療,其花費約是本發(fā)明的外用藥物的三倍左右。
2.總療程較短,為半月至一個月。
3.所用成分,符合藥政法規(guī)定,因外敷于患者病患處,對病人的副作用較小。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作進一步說明。
取下列原料,按重量(千克)份配比姜粉 70 川椒 6去皮巴豆 7斑毛 7制備方法是1.將干巴豆去皮,作為去皮巴豆;2.取干川椒及干斑毛作為所述的川椒及斑毛;3.將川椒,去皮巴豆及斑毛粉碎成80目細粉;4.取粉碎后的川椒,去皮巴豆及斑毛與姜粉均勻混合;5.將混合好的藥物用紫外線消毒30分鐘,得到散劑;6.按每4克散劑為單位,作小包裝。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按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藥劑姜粉 20-120川椒 2-10去皮巴豆 2-10 斑毛 2-1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按下述重量配比姜粉 20-85 川椒 2-6去皮巴豆 2-7 斑毛 2-7。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按下述重量配比姜粉 70川椒 6去皮巴豆 7 斑毛 7。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劑為散劑或塊劑。
5.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將干巴豆去皮,作為去皮巴豆,取干川椒及干斑毛作為所述的川椒及斑毛,將川椒,去皮巴豆及斑毛粉碎成50-120目,再與姜粉均勻混合后,用紫外線消毒15-45分鐘,得到散劑,最后,按每4-6克作為一小包裝。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消毒過的散劑加入適量的注射用水或水溶性粘結(jié)劑后,按每份含4-6克散劑為單位,壓成圓柱形小塊,烘干,作為一小包裝。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及其制備方法,該藥以姜粉,川椒,去皮巴豆,及斑毛為原料,按一定的重量份配比,經(jīng)粉碎,紫外線消毒制成散劑或塊劑,用注射用水稀釋后,依次貼敷于患側(cè)下述一對穴位數(shù)小時:太陽穴,四白穴,陽白穴,頰車穴,地倉穴∴下關穴;半個月至一個月可治愈,總療程較短,患者治愈所花的費用較少,因外敷于面部病患側(cè),對病人的副作用較小。
文檔編號A61P25/02GK1306835SQ00100630
公開日2001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月25日
發(fā)明者楊日輝 申請人:楊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