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鞋面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鞋類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鞋面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如今,消費者在買鞋子的時候不再是單一的考慮鞋子的美觀度,同時還著重考慮鞋子的舒適度。從而,鞋子的美觀度和舒適度是決定一款鞋子暢銷的關鍵所在,而鞋面作為鞋子很重要的一部分,其穿著是否合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對舒適度好壞的評價。
[0003]現有技術中,運動鞋的鞋面一般都是通過貫穿于鞋面上鞋眼孔的鞋帶來進行松緊合腳性的調整,但是,這種情況存在著一個問題,也就是不同的消費者在系鞋帶時,對各鞋眼孔和鞋面材料產生的拉力效果不一,進而影響到消費者對于鞋子的舒適度和合腳性要求。而且,也缺乏對足后跟的穩定支撐和保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鞋面結構,解決系鞋帶時對鞋眼孔和鞋面材料拉力不一而影響鞋子穿著的舒適性和合腳性的問題,且賦予后跟良好的穩定感和包覆感。
[0005]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6]—種鞋面結構,用于固定連接在鞋底上表面邊緣,包括與足跟位置對應的套腳口、與足背位置對應的U形開口以及分別設在所述U形開口內外側的內腰幫面和外腰幫面,所述U形開口與所述套腳口前端相通,所述U形開口包括靠近所述內腰幫面的開口內邊緣及靠近所述外腰幫面的開口外邊緣,還包括一編織帶和鞋帶,所述編織帶由內幫段、后跟段及外幫段組成,
[0007]所述內幫段覆蓋設置在所述內腰幫面上,其起于所述開口內邊緣前端并在所述開口內邊緣和所述內腰幫面底邊上下區間彎折向后而止于所述開口內邊緣后端,所述內幫段在所述開口內邊緣前后方向上間隔形成多個內側彎折部,所述內側彎折部具有內側鞋帶穿孔;
[0008]所述外幫段覆蓋設置在所述外腰幫面上,其起于所述開口外邊緣前端并在所述開口外邊緣和所述外腰幫面底邊上下區間彎折向后而止于所述開口外邊緣后端,所述外幫段在所述開口外邊緣前后方向上間隔形成與所述內側彎折部相應數量的外側彎折部,所述外側彎折部具有外側鞋帶穿孔;
[0009]所述后跟段環繞設置在所述套腳口外圍,其一端與所述內幫段末端相接,另一端與所述外幫段末端相接;
[0010]所述鞋帶穿設于所述內側鞋帶穿孔和所述外側鞋帶穿孔并固定在所述U形開口后端。
[0011]優選地,所述內腰幫面在與所述套腳口前端縱向對應的底邊設有內側連接片,所述外腰幫面在與所述套腳口前端縱向對應的底邊設有外側連接片,所述內側連接片和所述外側連接片上均設有連接孔,所述后跟段穿過所述連接孔分別與所述內幫段末端和所述外幫段末端相接。內側連接片和外側連接片使得后跟段對套腳口外圍的包覆更緊密更結實,提供后跟穩定作用力。
[0012]優選地,所述編織帶為扁帶體,其寬度為5mm?12_。
[0013]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由于編織帶分為內幫段、后跟段和外幫段,內幫段設在內腰幫面上并于開口內邊緣處形成內側彎折部和內側鞋帶穿孔,后幫段設在外腰幫面上并于開口外邊緣處形成外側彎折部和外側鞋帶穿孔,一方面分別在內腰幫面和外腰幫面上形成交叉網狀結構,提升內腰幫面和外腰幫面支撐的穩定和美觀,另一方鞋帶通過編織帶形成的內側鞋帶穿孔和外側鞋帶穿孔后打結固定在U形開口后端,對各內側鞋帶穿孔和外側鞋帶穿孔的拉力基本一致,與編織帶共同作用,調整鞋面的松緊度,達到最佳的合腳性和穿著舒適性;而且,本實用新型編織帶還環繞套腳口外圍,且與編織帶的內幫段和外幫段連接,形成對鞋面的內腰幫面、外腰幫面以及后跟套腳口處的幫面的共同協調機制,大大提升鞋面尤其是后跟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不意圖。
[0015]附圖標記說明:
[0016]11.套腳口; 12.U形開口; 13.內腰幫面;14.外腰幫面;121.開口內邊緣;122.開口外邊緣;130.內側連接片;140.外側連接片;100.連接孔;21.內幫段;22.后跟段;23.外幫段;210.內側鞋帶穿孔;230.外側鞋帶穿孔;30.鞋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8]在本文中,所述的“內側”是指鞋底或鞋面靠近雙足中心的一側,所述的“外側”是指鞋底或鞋面遠離雙足中心的一側。即左只鞋的內側為其右邊,右只鞋的內側為其左邊。
[0019]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鞋面結構,用于固定連接在鞋底上表面邊緣,包括與足跟位置對應的套腳口 11、與足背位置對應的U形開口 12以及分別設在所述U形開口 12內外側的內腰幫面13和外腰幫面14,所述U形開口 12與所述套腳口 11前端相通,所述U形開口12包括靠近所述內腰幫面13的開口內邊緣121及靠近所述外腰幫面14的開口外邊緣122。
[0020]本實施例還包括一編織帶和鞋帶30,所述編織帶由內幫段21、后跟段22及外幫段23組成,其為扁帶體,寬度為5mm?12mm。
[0021]所述內幫段21覆蓋設置在所述內腰幫面13上,其起于所述開口內邊緣121前端并在所述開口內邊緣121和所述內腰幫面13底邊上下區間彎折向后而止于所述開口內邊緣121后端,所述內幫段21在所述開口內邊緣121前后方向上間隔形成多個內側彎折部,所述內側彎折部具有內側鞋帶穿孔210。
[0022]所述外幫段23覆蓋設置在所述外腰幫面14上,其起于所述開口外邊緣122前端并在所述開口外邊緣122和所述外腰幫面14底邊上下區間彎折向后而止于所述開口外邊緣122后端,所述外幫段23在所述開口外邊緣122前后方向上間隔形成與所述內側彎折部相應數量的外側彎折部,所述外側彎折部具有外側鞋帶穿孔230。
[0023]內側鞋帶穿孔210和外側鞋帶穿孔230用于供鞋帶30在U形開口12處穿設并固定在所述U形開口后端,從而調整鞋面的松緊度,以期達到最佳的合腳性和穿著舒適度。
[0024]本實施例所述后跟段22環繞設置在所述套腳口11外圍,其一端與所述內幫段21末端相接,另一端與所述外幫段23末端相接。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加強后跟的包覆感和穩定性,即所述內腰幫面13在與所述套腳口 11前端縱向對應的底邊設有內側連接片130,所述外腰幫面14在與所述套腳口 11前端縱向對應的底邊設有外側連接片140,所述內側連接片130和所述外側連接片140上均設有連接孔100,所述后跟段22穿過所述連接孔100分別與所述內幫段21末端和所述外幫段23末端相接。內側連接片130和外側連接片140使得后跟段對套腳口 11外圍的包覆更緊密更結實,提供后跟穩定作用力。
[0025]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鞋面結構,用于固定連接在鞋底上表面邊緣,包括與足跟位置對應的套腳口、與足背位置對應的U形開口以及分別設在所述U形開口內外側的內腰幫面和外腰幫面,所述U形開口與所述套腳口前端相通,所述U形開口包括靠近所述內腰幫面的開口內邊緣及靠近所述外腰幫面的開口外邊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編織帶和鞋帶,所述編織帶由內幫段、后跟段及外幫段組成, 所述內幫段覆蓋設置在所述內腰幫面上,其起于所述開口內邊緣前端并在所述開口內邊緣和所述內腰幫面底邊上下區間彎折向后而止于所述開口內邊緣后端,所述內幫段在所述開口內邊緣前后方向上間隔形成多個內側彎折部,所述內側彎折部具有內側鞋帶穿孔; 所述外幫段覆蓋設置在所述外腰幫面上,其起于所述開口外邊緣前端并在所述開口外邊緣和所述外腰幫面底邊上下區間彎折向后而止于所述開口外邊緣后端,所述外幫段在所述開口外邊緣前后方向上間隔形成與所述內側彎折部相應數量的外側彎折部,所述外側彎折部具有外側鞋帶穿孔; 所述后跟段環繞設置在所述套腳口外圍,其一端與所述內幫段末端相接,另一端與所述外幫段末端相接; 所述鞋帶穿設于所述內側鞋帶穿孔和所述外側鞋帶穿孔并固定在所述U形開口后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鞋面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腰幫面在與所述套腳口前端縱向對應的底邊設有內側連接片,所述外腰幫面在與所述套腳口前端縱向對應的底邊設有外側連接片,所述內側連接片和所述外側連接片上均設有連接孔,所述后跟段穿過所述連接孔分別與所述內幫段末端和所述外幫段末端相接。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鞋面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織帶為扁帶體,其寬度為5mm ?12mm 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鞋面結構,包括套腳口、U形開口及內腰幫面和外腰幫面,其改進在于還包括一編織帶和鞋帶,編織帶由內幫段、后跟段及外幫段組成;內幫段起于開口內邊緣前端并在開口內邊緣和內腰幫面底邊上下區間彎折向后而止于開口內邊緣后端,在開口內邊緣前后方向上間隔形成內側鞋帶穿孔;外幫段起于開口外邊緣前端并在開口外邊緣和外腰幫面底邊上下區間彎折向后而止于開口外邊緣后端,在開口外邊緣前后方向上間隔形成外側鞋帶穿孔,鞋帶穿設于內側鞋帶穿孔和外側鞋帶穿孔并固定在U形開口后端;后跟段環繞設在套腳口外圍,兩端分別與內幫段末端和外幫段末端相接。本實用新型鞋面具有良好的包覆感和穩定感,對各鞋帶穿孔的拉力基本一致。
【IPC分類】A43B23/00, A43B23/02
【公開號】CN205053033
【申請號】CN201520841498
【發明人】陳長渠
【申請人】駱駝(福建)戶外用品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