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重力肩帶及具有該反重力肩帶的單肩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包用肩帶,特別是涉及一種反重力肩帶和具有該反重力肩帶的單肩包。
【背景技術】
[0002]單肩包是指單邊肩膀受力的包,肩帶是背包時負重的主要部位,特別是單肩包,肩帶承載了所有的重力。
[0003]肩帶過硬則會對使人的肩膀產生較大的負重感甚至會使人不適,而肩帶過軟則強度不足以承載重物。目前,為了提高使用者的舒適度,有在肩帶上與使用者肩部相接觸的部位加入氣墊或海綿墊,但起不到有效的緩解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反重力肩帶,以減少由于負重而使人產生的不適感。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反重力肩帶,其包括肩帶和護套,所述肩帶包括位于中部的彈性段和設于所述彈性段兩側的加強段,所述加強段的長度可調,所述護套套裝在所述彈性段的外部;所述彈性段為扁平狀,其包括松緊織帶和編織于所述松緊織帶內部的橡膠絲。
[0006]作為優選方案,上述的反重力肩帶中,所述彈性段通過連接組件與所述加強段連接,所述連接組件包括連接環和連接扣,所述連接扣為U型,所述彈性段的端部固定在所述連接扣內,且所述連接扣套設于所述連接環的一端,所述加強段套設于所述連接環的另一端。
[0007]作為優選方案,上述的反重力肩帶中,所述護套包括內層、中間層和外層結構,所述彈性段設于所述護套的中間層結構和外層結構之間。
[0008]作為優選方案,上述的反重力肩帶中,所述護套的內層結構采用透氣防水面料制成,所述護套的中間層結構采用潛水料制成。
[0009]作為優選方案,上述的反重力肩帶中,所述護套的內層結構的長度大于其外層結構的長度。
[0010]作為優選方案,上述的反重力肩帶中,所述橡膠絲為直徑為0.8-1.5mm的圓形橡膠絲。
[0011]進一步地,所述橡膠絲為直徑為0.8-0.9mm的圓形橡膠絲。
[0012]作為優選方案,上述的反重力肩帶中,所述護套的下表面設有防滑紋。
[0013]為了實現相同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單肩包,其包括包體和前述的反重力肩帶,所述反重力肩帶的肩帶與所述包體連接。
[0014]作為優選方案,上述的單肩包中,所述肩帶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包體的正反面連接。
[0015]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反重力肩帶,肩帶上設置了彈性段,彈性段為扁平狀,其包括松緊織帶和編織于松緊織帶內部的橡膠絲,肩帶能夠靠其自然的伸縮力,行走時彈性段可以產生回彈力,良好地緩解由于負荷傳遞到使用者肩部的壓力感,為使用者帶來緩沖效果,一方面借助了回彈力減少使用者需要付出的力,另一方面可減輕肩膀的負重,讓使用者如置身于反重力的空間,由此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適度。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反重力肩帶使用狀態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護套的結構示意圖。
[0018]其中,1、肩帶;11、彈性段;12、加強段;2、護套;21、護套的內層結構;22、護套的中間層結構;23、護套的外層結構;3、包體;4、連接組件;41、連接環;42、連接扣。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一種反重力肩帶,其包括肩帶I和護套2,肩帶I包括位于中部的彈性段11和設于該彈性段11兩側的加強段12,加強段12的長度可調,該加強段12的強度相對于彈性段11要加強,加強段12則可采用尼龍編織而成;護套2套裝在彈性段11的外部;彈性段11為扁平狀,其包括松緊織帶和編織于該松緊織帶內部的橡膠絲。本實用新型的肩帶I能夠靠其自然的伸縮力,行走時彈性段11可以產生回彈力,良好地緩解由于負荷傳遞到使用者肩部的壓力感,為使用者帶來緩沖效果,一方面借助了回彈力減少使用者需要付出的力,另一方面可減輕肩膀的負重,讓使用者如置身于反重力的空間,由此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適度。
[0021]本實施例的護套2可相對于彈性段11滑動,由此可根據重心做適當的調節。彈性段11由橡膠絲編織在松緊織帶上所構成,由此形成橡根帶,其具有很強的回彈力,可以大幅度減輕肩膀的負重。橡膠絲可為直徑為0.9-1.5mm的圓形橡膠絲,橡膠絲的直徑優選為0.8-1.2mm,更優選為 0.8-0.9mm。
[0022]進一步地,彈性段11的織帶的上下表面均織造有瑋紗,可以采用雙針織帶機織造而成,雙面瑋紗的設計使得織帶中的橡膠絲不會從任意一面顯露出來。在瑋紗織造過程中,采用雙瑋針織造,瑋紗和橡膠絲一起織造在織帶內部,這樣不僅能夠讓織帶具有非常好的開口柔韌度和高回縮力,還能實現橡膠絲完全由瑋紗包合在織帶內部。
[0023]彈性段11通過連接組件4與加強段12連接,連接組件4包括連接環41和連接扣42,連接扣42為U型,彈性段11的端部固定在連接扣42內,U型的連接扣42對于彈性段11的連接具有加強的作用,且連接扣42套設于連接環41的一端,加強段12套設于連接環41的另一端。
[0024]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護套2包括內層結構21、中間層結構22和外層結構23,彈性段11設于護套2的中間層結構22和外層結構23之間。護套的內層結構21采用透氣防水面料制成,如透氣潛水物料,使得護套2與肩膀的接觸部透氣、舒爽、防水、防汗、防污和耐磨;而護套的中間層結構22采用潛水料制成,使得護套2具有防震功能,帶來緩沖的效果,可以化解壓力及重擊對肩頸背部所造成的傷害,有效減小肩膀長時間負重而阻礙血液循環及導致的麻痹感。護套的外層結構23則可以采用皮質或皮革材料制成,使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硬度,足以制成護套的內層結構21和中間層結構22變形所引起的反作用力。
[0025]護套2的的下表面即內層結構21的下表面設有防滑紋,可使肩帶I長期位于合適位置。
[0026]本實施例的護套的內層結構21的長度大于其外層結構23的長度,以減少護套的外層結構所受到的反作用力。
[0027]護套2的內層結構21上設有防滑線,該防滑線設于合適的位置,該防滑線的長度方向與護套的內層結構21的長度方向平行,由此起到防滑功能。護套2的內層結構21為外凸內凹結構,其包括凸起的外環結構和設于外環結構內層的內環結構。
[0028]護套2的外層結構23設有魔術貼,可方便拆卸肩帶。
[0029]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單肩包,該單肩包包括包體3和前述的反重力肩帶,該反重力肩帶的加強段12與包體3連接。肩帶I的兩端分別與包體3的正反面連接,即肩帶I的一根加強段12與包體3的正面連接,另一根加強段12則與包體3的反面連接,這種結構可使得肩帶I與人體肩部形成更好的服帖,減少包體3在使用者走動時發生較大的晃動,且相比于連接于包體左右兩側的肩帶結構,本實施例的肩帶I更易于與包體3連接在一起。
[0030]綜上,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反重力肩帶,肩帶I能夠靠其自然的伸縮力,行走時彈性段11可以產生回彈力,良好地緩解由于負荷傳遞到使用者肩部的壓力感,為使用者帶來緩沖效果,一方面借助了回彈力減少使用者需要付出的力,另一方面可減輕肩膀的負重,讓使用者如置身于反重力的空間,由此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適度;本實施例的肩帶通過防寒及高溫測試,可抵制-20度至70度的溫度而完全不發生變形,并通過高頻率拉力測試,機械拉扯150000次而完全不發生變形。
[003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反重力肩帶,其特征在于,包括肩帶和護套,所述肩帶包括位于中部的彈性段和設于所述彈性段兩側的加強段,所述加強段的長度可調,所述護套套裝在所述彈性段的外部;所述彈性段為扁平狀,其包括松緊織帶和編織于所述松緊織帶內部的橡膠絲。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重力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段通過連接組件與所述加強段連接,所述連接組件包括連接環和連接扣,所述連接扣為U型,所述彈性段的端部固定在所述連接扣內,且所述連接扣套設于所述連接環的一端,所述加強段套設于所述連接環的另一端。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重力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套包括內層、中間層和外層結構,所述彈性段設于所述護套的中間層結構和外層結構之間。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重力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套的內層結構采用透氣防水面料制成,所述護套的中間層結構采用潛水料制成。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重力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套的內層結構的長度大于其外層結構的長度。6.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反重力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膠絲為直徑為0.8-1.5mm的圓形橡膠絲。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反重力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膠絲為直徑為0.8-0.9_的圓形橡膠絲。8.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反重力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套的下表面設有防滑紋。9.一種單肩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體和如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反重力肩帶,所述反重力肩帶的肩帶與所述包體連接。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單肩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帶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包體的正反面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反重力肩帶及具有該反重力肩帶的單肩包,反重力肩帶包括肩帶和護套,所述肩帶包括位于中部的彈性段和設于所述彈性段兩側的加強段,所述加強段的長度可調,所述護套套裝在所述彈性段的外部;所述彈性段為扁平狀,其包括松緊織帶和編織于所述松緊織帶內部的橡膠絲。本實用新型的肩帶能夠靠其自然的伸縮力,行走時彈性段可以產生回彈力,帶來緩沖效果,一方面借助了回彈力減少使用者需要付出的力,另一方面可減輕肩膀的負重,讓使用者如置身于反重力的空間,由此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適度。
【IPC分類】A41F15/00, A45F3/02
【公開號】CN204908086
【申請號】CN201520618902
【發明人】吳栢濤
【申請人】吳栢濤
【公開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