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鞋底結構、高跟鞋以及高跟鞋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及制鞋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高跟鞋鞋底結構和高跟鞋。
【背景技術】
[0002] 高跟鞋已經成為女性必備的鞋子種類之一,而且女性鐘愛高跟鞋,穿著高跟鞋時, 身體會因為腳跟提高,人的身體會自然前傾,為保持平衡必須挺胸抬頭才能達到平衡的目 的,因此腹部和臀部隨之收緊挺高,從而令步伐體態更加優美;后跟的存在可W增加身高, 拉長腿的比例,使身材更加修長,因此可W搭配很多不同類型的服裝。
[0003] 但是美麗的背后,是要付出健康的代價的。對人體穿著高跟鞋走路時腿部發出行 走的力進行分解,分解成為水平方向的水平分力和垂直方向的豎向分力,豎向分力遠遠大 于水平分力。水平分力通過鞋底與地面的摩擦力使人向前走;豎向分力最終影響足部落地 的瞬間速度,且根據公式F = mV(其中F為沖量、m為質量、V為瞬間速度)和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可計算出腳在行走過程中的地面對腳的沖擊力,沖擊力會通過腳傳遞給人身體的各個 部位,沖擊力主要被人體內的關節軟骨所吸收,即人體內的關節軟骨承擔了吸震功能,穿著 高跟鞋走路過多會嚴重增加對關節軟骨的傷害。
[0004] 人的腳掌分為前腳掌、腳底外側、腳后跟和足弓,涌泉穴位于腳掌卷足時前腳掌凹 陷處,約當足底第二、第S腳趾趾縫頭端與腳后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的交點上,在涌泉穴 往前推一定范圍內為穿高跟鞋的著力部。
[000引在穿高跟鞋站立的時候,身體60%重量需要前腳掌支撐,尤其是8厘米長后跟的高 跟鞋,人體重量幾乎全部都靠前腳掌支撐;在穿著高跟鞋走路的時候,腳部的受力發力位置 改變,由腳后跟瀉力和前腳掌發力變成前腳掌既瀉力又發力,腳與地面接觸的瞬間,地面反 作用力將腳向下方向的分力變成向上方向的分力,前腳掌將承受雙倍的壓強,因此前腳掌 容易發酸發痛。
[0006] 現在市場上高跟鞋追求后跟高度,因此在鞋子前腳掌部位鞋墊與大底之間設置有 防水臺將前腳掌也相應墊高一些前腳掌W降低腳掌的傾斜度,運類型的高跟鞋制作工藝 上一般將鞋面猛在防水臺底部,再將大底貼合在防水臺下方,即大底與防水臺粘合夾緊鞋 面的邊緣,從外觀上只能看到鞋面和大底看不見防水臺(即防水臺內置),同時該結構也更 為穩定不至于防水臺輕易脫落,同時也是為了美觀。但是防水臺的設置也增加了鞋體的重 量,在走路過程中也會增加地面沖擊力。現有的緩震方案是在防水臺上面鋪上鞋墊,再在鞋 墊上放置軟膠,高跟鞋制作鞋內空間原本就是貼合腳型制作,放置軟膠會減少鞋內空間,因 此存在使用限制;而且軟膠滑動或壓縮變形,高跟鞋走路比較難掌握平衡,軟膠滑動使人更 加難W掌握平衡。
[0007] 綜上所述,穿著高跟鞋走路會造成人體傷害為前腳掌接觸地面產生的直接撞擊, 撞擊會帶來腳掌疼痛,W及沖擊力傳導到人關節處對關節軟骨增加負擔,前腳掌疼痛,前腳 掌疼痛會使人感覺穿著高跟鞋走路很累,而且負荷過重容易損傷關節軟骨,現有技術的緩 震效果不高而且具有缺陷。
[0008] 因此亟需一種新型的高跟鞋,能合理設置緩震結構但又不會額外增加空間。
【發明內容】
[0009]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高跟鞋走路累腳疼,對關節軟骨損傷大的缺陷。提供 一種高跟鞋鞋底結構、高跟鞋W及高跟鞋制作方法。本發明的目的可采用W下技術方案來 達到:
[0010] -種高跟鞋鞋底結構,包括中底防水臺組件和鞋墊,所述中底防水臺組件包括防 水臺與所述防水臺連接的中底,所述中底防水臺組件的上表面具有承擔腳掌壓力的接觸 面,所述鞋墊放置在所述接觸面上;所述鞋墊位于與前腳掌接觸位置設有第一凸塊,所述第 一凸塊設于鞋墊的底部,所述第一凸塊由緩震材料制成;所述防水臺位于與前腳掌接觸的 位置設有容置所述第一凸塊的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第一凸塊形狀相配合。
[0011]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塊為圓弧形凸塊,所述圓弧形凸塊中間厚邊緣薄,底部圓弧 過渡。
[0012] 優選的,所述第一凸塊為平面偏屯、圓弧凸塊,即頂部中間為平面,平面的側部厚度 圓弧過渡逐漸減小。
[0013]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塊的中間厚度為3~12mm,厚度越大緩震效果越好。
[0014]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塊的中間厚度最大點設置在涌泉穴前方不大于5~~25mm 范圍內,即根據跟差的改變,腳掌傾斜度隨之改變,前腳掌與地面的直接撞擊點會從涌泉穴 位置往巧趾線移動。
[0015] 進一步的,所述緩震材料的壓縮變形率小于百分之十。優選的,壓縮變形率小于百 分之五。
[0016] 進一步的,所述緩震材料的硬度為20~25度。
[0017] 進一步的,所述鞋墊的上表面在腳掌足弓位置設有第二凸塊,所述第二凸塊的上 部圓弧過渡,中間厚邊緣薄,與腳掌足弓凹陷部位相配合。
[0018] -種高跟鞋,包括上述高跟鞋鞋底結構W及大底、鞋跟和鞋面,所述鞋面包合所述 中底防水臺組件;所述大底貼合在中底防水臺組件底部;所述鞋跟固定在大底的底部且位 于腳掌后跟的位置。
[0019 ] -種局跟鞋的制作方法,包括W下步驟;
[0020] SI:裁剪縫合成鞋面,并制作帶有凹槽的中底防水臺組件W及帶有第一凸塊的鞋 墊;
[0021 ] S2:將中底防水臺組件臺固定在植頭上;
[0022] S3:將鞋面套在植頭上,將鞋面的邊沿粘合在中底防水臺組件下方,即鞋面包合所 述中底防水臺組件;
[0023] S4:將大底粘合在中底防水臺組件下方;
[0024] S5:將鞋跟安裝在大底上;
[0025] S6:取出植頭,在所述中底防水臺組件上放置鞋墊,將所述第一凸塊嵌入在所述凹 槽內,優選的,將第一凸塊粘合在凹槽內進一步防滑。
[0026] 與現有技術相比,實施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7] 1、在鞋墊的下方設置第一凸塊是增加緩震材料厚度,提升緩震率,與帶凹槽的防 水臺搭配組合成高跟鞋既有緩震效果又不增加鞋內空間;調整填充的緩震材料厚度和形 狀,根據不同跟差對應調整緩震材料厚度可W最大程度節省成本。
[0028] 2、圓弧形過度的第一凸塊能將受力均勻分散,使得腳掌感覺各個方向柔軟度相 同。
[0029] 3、鞋墊與第一凸塊均為緩震材料,直接與腳掌接觸,使得腳掌感受的柔軟度提升; 中底與防水臺一體成型,縮減工藝流程,提升高跟鞋裝配的質量和效率。
【附圖說明】
[0030]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 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 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W 根據運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31] 圖1是人體腳掌示意圖;
[0032] 圖2是防水臺剖視示意圖;
[0033]圖3是中底和防水臺側視不意圖;
[0034]圖4是中底和防水臺仰視不意圖;
[0035] 圖5是鞋墊側視示意圖;
[0036] 圖6是優選實施例鞋墊側視示意圖。
[0037] 其中各部件如下:100、腳掌;110、前腳掌;120、腳底外側;130、腳后跟;140、足弓; 150、涌泉穴;160、著力部;2、防水臺;21、凹槽;22、涌泉穴對應點;23、中間厚度最大點;3、中 底;31、第一弧狀部;32第二弧狀部;4、鞋墊;41、第一凸塊;42、第二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38]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 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 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39] 如圖1所示,人的腳掌100分為前腳掌110、腳底外側120、腳后跟130和足弓140,涌 泉穴150位于腳掌100卷足時前腳掌110凹陷處,約當足底第二、第S腳趾趾縫頭端與腳后跟 130連線的前1/3與后2/3的交點上,在涌泉穴150往前到巧趾線范圍內為穿高跟鞋的著力部 160,穿平底鞋時主要是前腳掌110的外邊沿和腳底外側120對地面施加翻轉力W達到調整 平衡的作用,穿著高跟鞋后腳底外側120懸空,前腳掌110也與地面之間隔著大底、防水臺W 及鞋墊,因此不易調整平衡。
[0040] 高跟鞋鞋底結構實施例1:
[0041] 如圖2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高跟鞋鞋底結構,包括防水臺2、中底3和 鞋墊4,所述防水臺2與中底3連接構成中底防水臺組件,所述中底3包括第一弧狀部31和第 二弧狀部32,所述第一弧狀部31表面設有與足弓140位置對應的凹陷,即所述防水臺2、第一 弧狀部31W及第二弧狀部32分別與前腳掌11、腳底外側12W及腳后跟13接觸構成接觸面; 所述中底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