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旅行箱拉桿的把手控制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旅行箱拉桿的把手控制柄,尤指一種可雙邊定位控制的把手控制柄。
目前,公知的旅行箱拉桿有缺陷,即定位效果差,如
圖1所示的A部位,因其中內管11和外管12之間存有空隙,造成了整個拉桿1在施力時,形成了偏斜狀態,使用越久,內管11與外管12的間隙越大,則其定位效果越來越無法準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旅行箱拉桿的把手控制柄,把手控制柄內設有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可相互動作,并準確傳動于下方的定位部件。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旅行箱拉桿的把手控制柄,它有把手本體,把手本體是由一長條形、有內凹容室的上蓋和一內凹、可容納控制部件的底座所組成;控制部件呈長條狀,一側邊連接一壓鈕,另一側邊則呈一扣接柄的傳動臂及一側邊與傳動臂相扣合的連動臂;傳動臂和連動臂分別樞接在把手底座的內凹容室內。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使用簡單、雙邊定位準確。
下面通過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公知旅行箱拉桿的把手移動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未施力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已施力的剖視圖。
圖中2把手本體,3下蓋,4控制部件,5桿體,6連動部件,7定位孔套筒,21、31內凹容室,22。311、412、422透孔,41傳動臂,42連動臂,43壓鈕,411、421扣接柄,51桿,52、63彈簧,53彈簧固定位,61砥塊,62閥座,64墊片,65固定筒,66固定片,71數定位孔,B鉚釘。
參見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主要由一把手本體2、一下蓋3、一控制部件4、一桿體5、一連動部件6和一定位孔套筒7所組成;桿體5中有一桿51、一彈簧52和一彈簧固定位53;定位孔套筒7上有數定位孔71;在連動部件6上設有一呈斜邊三角形的砥塊61、閥座62、彈簧63、一墊片64、一固定筒65和一固定片66;把手本體呈長條狀,有內凹容室21,并在一側邊有透孔22,其中穿設壓鈕31;下蓋3也為長條狀,有內凹容室31,并在下蓋設透孔311;控制部件4裝在下蓋3的內凹容室31內,透孔311限制其位移;控制部件4有一傳動臂41,在其一側邊銜接一壓鈕43,另一側端開設一扣接柄411,并在扣接柄411延接一相對呈一扣接柄421的連動臂42,并在傳動臂41和連動臂42上各設透孔412、422,以供鉚釘B穿設,而鉚接在下蓋3上的透孔311。
如圖3所示;組裝后將控制部件4及下蓋3套裝入把手本體2的內凹容室21內,并使壓鈕43及連臂42的下緣恰可抵住桿51的上方,而桿51下方則承接套設有定位孔套筒7及連動部件6中的砥塊61、閥座62和彈簧63。
如圖4所示;操作時,按下壓鈕43,使傳動臂41借鉚釘B的鉚結為中心點而呈杠桿運動,并借一端的扣接柄411帶動連動臂42,進而使連動臂42亦呈相反方向的杠桿運動,并使位于壓鈕43和連動臂42下方的連動部件6往下動作,使其下緣的砥塊61帶動閥座62,使連動部件6上下運動,反之,放開壓鈕63,則由彈簧53的彈力使壓鈕63回復未動作位置,并使砥塊61和閥座62都回復原有的卡摯位置。
權利要求一種旅行箱拉桿的把手控制柄,它有把手本體,其特征在于把手本體是由一長條形、有內凹容室的上蓋和一內凹、可容納控制部件的底座所組成;控制部件呈長條狀,一側邊連接一壓鈕,另一側邊則呈一扣接柄的傳動臂及一側邊與傳動臂相扣合的連動臂;傳動臂和連動臂分別樞接在把手底座的內凹容室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旅行箱拉桿的把手控制柄,其特征是由把手和控制部件所組成;把手由一長條形有內凹容室的上蓋和一可容納控制部件的底座構成;控制部件呈長條形狀,一側邊有壓鈕,另一側邊有為扣接柄的傳動臂和一側邊與傳動臂相扣合的連接臂;傳動臂與連動臂分別接在把手底座中的內凹容室;對壓鈕施力,傳動臂呈杠桿運動,使連動臂反向相對運動,進而帶動定位部件,使定位桿下方的閥座準確定位。本產品可雙邊定位,定位準確。
文檔編號A45C13/00GK2215846SQ95200208
公開日1995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1995年1月4日 優先權日1995年1月4日
發明者王建山 申請人:王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