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加工織物末端部分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針織加工織物末端部分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由至少兩個針床針織而成的一個筒形織物或多塊前、后織物片,將以織物末端部分相互連接的方式,被針織在一起,以此最后結束該織物的針織過程。
當采用針織成筒形的織物坯料來生產服裝時,這類服裝的制作通常需要按照人們的身材,將上述針織坯料裁剪成一定的長度,然后在其上裁剪出袖孔部分和領口部分,再將這兩部分之間的部分裁成一條肩線,最后將袖子、領口等部分用縫紉機縫合到該肩部上去。如果是制作背心等服裝的話,還需要將一條帶子縫到該肩部上去。
但是,在上述工藝過程中,將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來裁剪袖孔、領口等部分。困此,人們便想出了一種方法,先將織物針織成預定的形狀,這樣就不再需要上述的裁剪工序,但即使采用了這種方法,還是需要最后縫合肩部。
但是,在制作一件背心的時候,便需要在圓形針織機上將袖孔和領口部分各織成預定的長度,然后剪下這段織物,縫合肩部,再使腰帶部分連接到腰部上去、并使一條帶子連接到袖孔部分上去。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人曾經發明出一種織物及其針織方法,它們記載在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91254號上,目的在于節省在上述需花費大量時間的傳統操作過程中所需的人力,并產生高質最的產品。按照這種方法,以針織產品所需形狀針織而成的一個圓筒形織物,或者多個前、后織物片,將在最后成型編織過程中,在末端部分被織成一個整體,并且在該最后成型編織過程中所織成的末端部分是防脫散的。使前后針床上的織針所分別鉤住的各自衣片的最后一個橫列上的線圈,依次轉移到各自相對的另一針床上去,以使線圈重疊然后織在一起,在線圈逐漸成形之后,這些線圈是被移圈并重疊在其它線圈上去的,從而可防止脫散。這樣,便制成了一種織物片的連接部分凸出于編物表面的最終加工產品。
本發明便是針對上述問題而做出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加工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對根據針織服裝的形狀,在平型針織機上織成了的一個筒形或多塊前、后織物片的最后橫列部分進行末端部分的加工,以使各織物片結合在一起,并防止在結束編織的末端部分的脫散,并且連結部分并不凸出于織物表面,也就不會出現在現有技術中的損害服裝美觀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提出的方法包括采用帶有一個前針床和一個后針床的平型針織機,從而該兩針床的頭部便呈相對設置狀態;采用兩個喂紗器,該兩喂紗器在各針床上分別相應于前針床上鉤有織物最后一個橫列線圈的織針,和后針床上鉤有織物最后一個橫列線圈的織針,沿兩種不同軌道運行;將位于前針床側的導紗器上的紗線喂給后針床上的織針,將后針床側的導紗器上的紗線喂給前針床上的織針,從而在兩導紗器上的兩根紗線便相互纏繞在一起,以形成與最后橫列相連的織物線圈;將成形的線圈轉移到相鄰織針上,在該相鄰織針上使線圈重疊,以整體地連接織物;然后,逐針反復進行預定次數的該防脫散編織步驟。
附圖的簡要說明如下圖1為采用本發明的方法針織而成的一件背心的前視圖;
圖2為實施例1的織物線圈圖;
圖3-1至3至圖3-19表示了實施例1的在兩針床平型針織機上進行編織的各步驟的編織過程;
圖4-1至圖4-19表示了實施例1在四針床平型針織機上進行編織的各步驟的編織過程;
圖5為實施例2的織物線圈圖;
圖6-1至圖6-22表示了實施例2的在四針床平型針織機上進行編織的各步驟的編織過程;
圖7為實施例3的織物線圈圖;
圖8-1至圖8-18表示了實施例3的在四針床平型針織機上進行編織的各步驟;
圖9至圖11分別為本發明方法的其它幾個實施例的織物線圈圖。
其中,1-背心,2-大身部分,3-領口部分,4-袖孔部分,5-左身部分,6-右身部分,7-后身部分,8-肩線,9-肩線。
下面參照
一個實施例,在這個實施例中,本發明的針織方法將用來針織一件如圖1所示的背心1。
本發明的針織方法即可用于所謂兩針床平型針織機,也就是其上帶有兩個針床,一個前針床、一個后針床的平型針織機,也可以用于所謂四針床的,也就是其上帶有四個針床,兩個前針床、兩個后針床的平型針織床。為了敘述上的方便,將參照編織圖對實施例1在這兩種針織機上進行編織的各步驟進行說明,而對實施例2和3來說,則僅對其用于四針床平型針織機進行編織的過程進行說明。
在所用的平型針織機上,裝有帶有編織三角座和轉移三角座的三角滑架(未圖示),該三角滑架裝在針床上部在紗線移送區域內還裝有多條軌道,它們在針床的整個長度上平行地設置,每根軌道上都裝有一個導紗線,用來把紗線喂給織針。對各針床來說,在兩針床平型針織機中,前針床F上設有織針A至I,后針床B上也設有織針A至I,這兩組織針相對設置,在四針床平型針織機中,低位前針床FD和低位后針床BD上裝有織針A至I,而高位前針床FU和低位后針床BU上則裝有織針a至i,它們也是相對設置。
在針織一件背心1的時候,先應將大身部分2織成一個筒形,然后,位于領口部分3和袖孔部分4處的左右身部分5和6(在圖1中,所說左前身部分位于右側,而所說右前身部分位于左側),以及后身部分7分別基本由前針床和后針床織成。當左右身部分5、6和后身部分7織好以后,將沿肩線8和9,在該前后身部分織好后,編織防脫散的末端部分,將各織物片連結成一個整體,并最后結束編織。
在這些實施例中,一個導紗器(以下稱之為導紗器F)安裝在針織機前側,用來把紗線喂給前針床的織針,以編織前身部分;另一導紗器(以下稱之為導紗器B)安裝在上述導紗器的后面,用來把紗線喂給后針床的織針,以編織后身部分,在接下來的在身體部分織好后所要進行的防脫散的末端部分的編織過程中,導紗器F和B相互交換,也就是說,將導紗器F上的紗線喂給后針床的織針,而把導紗器B上的紗線喂給前針床的織針,以進行編織。肩線8,9處的針織加工將左右對稱地以相同方法織成,故在此僅就肩線8參照附圖進行說明。在下面將要敘述的實施例中,將省略去背心1中的大身部分2、領口部分3、袖孔部分4、以及左右身部分5和6的編織過程。在身體部分織好后所要進行的肩線加工方法,也就是構成本發明的主要內容的加工過程,將參照編織圖和線圈圖在下面進行說明。在附圖中,僅示出了與說明有關的線圈和織針數目等等,其它省略之。
實施例1圖2為一線圈圖,表示了背心1的肩線8編織過程中的一個中間部分正在編織的狀態。
首先應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將參照圖3所示在兩針床平行針織機上進行編織的編織過程圖進行說明。
在圖3-1中,由導紗器F將紗線喂給前針床上的織針I、H、…C、B,以形成前身部分的最后橫列21。在圖3-2中,由導紗器B將紗線喂給后針床B上的織針I、H、…、C、B,以形成后身部分的最后橫列22。在圖3-3中,則不進行線圈的成形編織,而是進行導紗器F和B的移動。在圖3-4中,由導紗器B將紗線喂給前針床上的織針B,以形成一個線圈23,再將該線圖23轉移到后針床B上的織針A上去,然后,再將其轉移到鉤著所說最后橫列的線圈的前針床F上的織針C上,以形成一個重疊線圈(見圖3-5,圖3-6)。接下來,導紗器B向右橫移(見圖3-7)。在圖3-8中,由導紗器F將紗線喂給后針床B上的織針B,以形成線圈24,這時如圖所示,由導紗器F輸送來的紗線越過延伸到織針C上的導紗器B的紗線。然后,將線圈24轉移到前針床F上的織針B上,隨后,該線圈又被轉移到鉤著上述最后橫列的后針床B上的織針C上,以形成一個重疊線圈(見圖3-9至圖3-10)。接著,使導紗器F向右橫移,使該導紗器F上的紗線越過導紗器B上的紗線(見圖3-11)。接下來,使導紗器B帶著紗線,以使其紗線與導紗器F的紗線交叉纏繞的方式,將紗線喂給前針床F上的織針C,以形成線圈25(見圖3-12)。將線圈25轉移到后針床上的織針B上,然后再將其轉移到鉤著上述最后橫列線圈的前針床F上的織針D上,以形成一個重疊線圈(見圖3-13、圖3-14)。接下來,使導紗器B向可移動,越過導紗器F上的紗線(見圖3-15)。在圖3-16中,使導紗器F上的紗線以與導紗器B的紗線交叉纏繞的方式,喂給后針床B上的織針C,以形成線圈26。再將由此成形的線圈26轉移到前針床F上的織針C上,然后再將其轉移到鉤著上述最后橫列線圈的后針床B上的織針D上,以形成一個重疊線圈(見圖3-17和圖3-18)。然后,在依次織針上重復進行如上述從圖3-11至3-18的編織動作,從而使由前針床F和后針床B上的織針鉤著的織物線圈以相互穿套的形式相互連接起來,而且在進行這一防脫散編織的過程中,鉤在針床的織針上的線圈逐漸減少。在本實施例的編織過程中,編織到最后一根織針I、I總共需要五次重復操作。雖然沒有進一步的圖示,但可以說,在由最后織針I、I鉤著的線圈已被重疊之后,將以公知方法連續編織某個橫列,以防脫散形式結束編織。
圖4表示了在四針床平型針織機上進行編織的編織圖。由于其編織成形過程與兩針床平型針織機的過程相同。因此,在以引用圖3所示參考文字。圖4-1至圖4-19分別相應于圖3-1至圖3-19,由于在其相應各步驟中的編織過程看來是不難理解的,因此在此省略說明。
實施例2圖5為線圈圖,表示了背心1的肩線8的編織過程中正在進行編織的一個部分。
在圖6-1中,由導紗器F將紗線喂給前針床FD上的織針I、H、…C、B,以形成前身部分的最后橫列31。然后,在圖6-2中,由導紗器B將紗線喂給后針床BD上的織針I、H、…C、B,以形成后身部分的最后橫列32。在圖6-3中,由導線器B將紗線喂給前針床FD上的織針B,以形成線圈34。正如圖6-5所示,通過使導紗器F、B移動,從而使導紗器B在織物的左側從上面越過導紗器F。使以上述形式鉤在前針床上的織針B上的線圈33轉移到后針床BU的織針b上,然后,再將其轉移到正在鉤著上述最后橫列線圈的前針床FD的織針C上,以形成重疊線圈(見圖6-6、圖6-7)。鉤在后針床BD的織針B上的線圈34也是同樣,被轉移到前針床FU上的織針C上,之后,再被轉移到正在鉤著上述最后橫列線圈的后針床BD的織針C上,以形成重疊線圈(見圖6-8、圖6-9)。在圖6-10中。使如圖6-5中所示的從下面與導紗器B的紗線相交叉的導紗器F的紗線喂給后針床BD的織針C,同時繞過導紗器B的紗線并形成線圈35。在圖6-11中,使導紗器B的紗線喂給前針床FD的織針C,以形成線圈36。之后,使兩導紗器F和B橫移,從而它們便如圖6-12所示,在織物的左側相交叉。使經上述編織形成的線圈35和36,分別轉移到正在鉤著最后橫列線圈的后針床BD的織針D上,和轉移到正在鉤著最后橫列線圈的前針床FD的織針上,分別形成重疊線圈(見圖6-13至圖6-16)。接下來,在圖6-17中,使如圖6-12所示的從下面與導紗器F的紗線相交叉的導紗器B的紗線喂給前針床FD的織針D,在纏繞住導紗器F的紗線的同時,形成線圈37。在圖6-18中,使導紗器F的紗線喂給后針床BD的織針D,以形成線圈38。
然后,在接下來的織針上依次重復進行如圖6-5至圖6-18所示的編織過程。在本實施例的這種情況下,如上所述的編織過程將被重復兩次,從而在前針床FD和后針床BD的織針H、H上形成線圈,將該形成的線圈轉移到前針床FD和后針床BD的織針I和I上,其轉移過程與上面所述過程相同,以形成重疊線圈(見圖6-19和圖6-22)。然后,進行如實施例1同樣的防脫散編織(未示出),以結束編織。
實施例3圖7為一線圈圖,表示了背心1的肩線8的編織過程中的一部分正在編織的狀態。;在圖8-1中,使導紗器F的紗線喂給前針床FD的織針I、H、…C、B,以形成前身部分的最后橫列41。在圖8-2中,使導紗器B的紗線喂合后針床BD的織針I、H、…C、B,以形成后身部分的最后橫列42。在圖8-3中,使導紗器B的紗線喂給前針床FD的織針B,使由此形成的線圈43轉移到正在鉤著最后橫列線圈的相鄰織針C(該織針C在前針床上)上,正如圖8-4和圖8-5所示,以形成重疊線圈。接下來,使織成線圈43的該導紗器B向織物的左側橫移,(見圖8-6),當使導紗器F的紗線喂給后針床BD的織針B時(形成線圈44),導紗器F和B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便使這兩導紗器F和B的紗線交叉并相互纏繞在一起了(見圖8-7)。使所形成的線圈44轉移到鉤著上述最后橫列線圈的后針床BD的相鄰織針C上(見圖8-8和圖8-9)。接著,用來成形線圈44的導紗器F向織物左側橫移,從上面越過導紗器B的紗線(見圖8-10)。
在圖8-11中。由導紗器將紗線喂給前針床FD的織針C,以形成線圈45。將所形成的線圈45轉移到鉤著上述最后橫列線圈的前針床FD上的相鄰織針D上,如圖8-12和圖8-13所示,以形成重疊線圈。然后,用來成形線圈45的該導紗器B向織物的左側橫移(見圖8-14)。在圖8-15中,由導紗器F將紗線喂給后針床BD的織針C,以形成線圈46。將所形成的線圈46轉移到鉤著上述最后橫列線圈的后針床BD上的相鄰織針D上,如圖8-16和圖8-17所示,以形成重疊線圈,然后,在接下來的織針上依次進行與從圖8-10至圖8-17的過程相同的重復編織操作,從而使掛在前針床FD和后針床BD上的織針上的織物線圈以相互纏繞的方式相互連接起來,并且在使掛在織針上的線圈逐漸減少的時候,進行上述防脫散加工。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下,這種加工過程將重復五次,直到最后織針I、i處。再使用來織成線圈46的導紗器向織物的左側橫移(見圖8-18),然后,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進行防脫散加工(未示出),以結束編織。
圖9所示的線圈圖基本上與實施例1相同,只是待轉移線圈的重疊方向相反。圖10表示了實施例2的一個改進例,圖13表示了實施例3的一個改進例。
本發明的針織方法的特點是,使筒形織物或多塊前、后織物片通過末端部分的紗線相互纏繞而連結在一起,并且從該織物末端部分還進行了防脫散加工。本發明并不僅限于上述的那些實施例,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都是由各導紗器將與最后橫列相連的紗線喂給各單根織針的,但應該注意的是,也可將紗線依次喂給相鄰的兩根織針,以進行織物末端部分的加工,而且不超出本發明的范圍。
正如可從以上所述各實施例中所看到的那樣,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和針織方法,僅靠用來進行防脫散編織的紗線的相互纏繞,便可使兩塊分別掛在前、后針床的織針上的織物相互連結在一個整體。因此,這兩塊織物便不再需要象現有技術那樣相互重疊在一起了,也就不再需要在重疊在一起的線圈上再編織一個新線圈來防止脫散了。因此,在此不再需要進行額外的會使縫合部分凸出在織物表面的成型加工,也就不會破壞織物成品的美觀。
圖中
-織物前片停止編織;
-織物前片在前針床上編織線圈;
◎-織物前片在前針床上與前針床線圈重疊;
○-織物后片停止編織;
-織物后片在后針床上編織線圈;
◎-織物后片在后針床上與后針床線圈重疊;
-導紗器F;
-導紗器B;
↑-前針床線圈轉移到后針床上去。
↓-后針床線圈轉移到前針床上去;
權利要求
加工織物末端部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采用裝有前針床和后針床的平型針織機,從而各頂端面對面相對設置;使用在針床上沿兩不同軌道移動的兩個導紗器,該兩導紗器各自對應于鉤著織物最后橫列的前針床,和鉤著織物最后橫列的后針床;使位于前針床一側的導紗器的紗線喂給后針床,而使位于后針床一側的導紗器的紗線喂給前床,從而在兩導紗器上的兩根紗線便相互纏繞起來,以形成與該最后橫列相連的線圈;將該形成的線圈轉移到相鄰的織針上,以重疊線圈并整體地連接織物;然后在各依次織針上反復進行預定次數的上述防脫散編織步驟。
全文摘要
加工織物末端部分的方法包括用帶前針床和后針床的平型針織機,從而各頂端面對面相對設置;用在針床上沿兩不同軌道移動兩導紗器,它們各自對應于鉤著織物最后橫列前針床和后針床;使位于前針床一側的導紗器的紗線喂給后針床,而使位于后針床一側的導紗器的紗線喂給前針床,使兩導紗器上的紗線相互纏繞以形成與該最后橫列相連的線圈;將該形成的線圈轉移到相鄰的織針上,以重疊線圈并整體地連接織物;然后在各次織針上反復進行預定次數的防脫散編織步驟。
文檔編號A41D1/04GK1058816SQ9110480
公開日1992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1991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1990年7月17日
發明者山本重信, 奧野昌生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