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
技術領域:
,特別涉及一種智能手環。
背景技術:
:智能手環具有表盤,表盤包括外殼和設置于外殼內的電子元件,外殼上一般安裝有按鍵,用以對智能手環進行調節,或者對與智能手環通訊連接的終端進行調控。現有技術中,按鍵一般是直接穿插于外殼上開設的通孔中,按鍵與通孔的孔壁之間存在間隙,進而導致表盤的密封性較差。水氣或水珠容易從該間隙進入表盤內部,進而引起智能手環工作異常,嚴重時直接導致智能手環被損壞。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智能手環,旨在提高智能手環的防水性能,進而提高了智能手環的使用壽命。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環具有表盤,所述表盤包括外殼和按鍵,所述外殼具有一內腔,所述內腔安裝有一開關,所述外殼的表面開設有一與所述內腔連通的通孔,所述按鍵包括一穿插于所述通孔并用以按壓所述開關的抵接桿,所述抵接桿上套設有一密封圈,所述抵接桿通過所述密封圈與所述通孔內壁密封抵接。優選的,所述按鍵還包括一按壓部,所述按壓部與所述抵接桿的外端連接,所述通孔外端周向外擴而呈臺階狀設置,形成一容納所述按壓部的容置槽。優選的,所述容置槽內設置有用以供所述按鍵歸位的復位件。優選的,所述容置槽具有一開口和與所述開口相對的槽底,所述槽底開設有盲孔,所述復位件為安裝于所述盲孔中的復位彈簧。優選的,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設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盲孔與所述通孔之間。優選的,所述按壓部的朝向所述槽底的表面設置有與所述復位彈簧位置對應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插設于所述復位彈簧中。優選的,所述抵接桿的側面設置有第一環形槽,所述密封圈卡持限位于所述第一環形槽。優選的,所述抵接桿伸入所述內腔的側面設置有一將所述抵接桿限位于所述通孔的卡簧。優選的,所述抵接桿的側面設有第二環形槽,所述卡簧卡持限位于所述第二環形槽內。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按鍵的抵接桿與安裝按鍵的通孔之間設置一密封圈,可有效提高智能手環的防水性能,進而提高了智能手環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智能手環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智能手環的表盤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表盤殼體內部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2中外殼與按鍵的分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按鍵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中外體的側視圖,其中按鍵被移除;圖7為圖2中表盤的側視圖;圖8為圖7中的表盤沿M-M線的剖視圖。附圖標號說明:標號名稱標號名稱10智能手環11表帶12表盤12a外殼12b按鍵120內腔121通孔122容置槽121a抵接桿122b按壓部123密封圈124復位件125卡簧126盲孔127凹槽128定位柱129a第一環形槽129b第二環形槽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則該方向性指示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另外,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智能手環。參照圖1,智能手環10通常包括表帶11和表盤12,表帶11連接表盤12的相對兩端而形成環狀,以便于用戶佩戴。用戶可以通過智能手環10與手機通訊連接,從而實現記步、記錄行走路線、供用戶觀看時間等功能;也可以與空調器通訊連接,進而便于用戶通過該智能手環10調節空調器的溫度、運行模式等。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所示,智能手環10具有表盤12,所述表盤12包括外殼12a和按鍵12b,所述外殼12a具有一內腔120,所述內腔120安裝有一開關,所述外殼12a的表面開設有一與所述內腔120連通的通孔121,所述按鍵12b包括一穿插于所述通孔121并用以按壓所述開關的抵接桿121a,所述抵接桿121a上套設有一密封圈123,所述抵接桿121a通過所述密封圈123與所述通孔121內壁密封抵接。(參照圖7和圖8)。具體的,該通孔121可以開設于表盤12任意位置,例如表盤12的上表面、下表面或側面等都是可以的(表盤12的下表面與手臂接觸)。為了便于用戶操作,也為了使智能手環10的設計更美觀,按鍵12b一般是設置在表盤12的側面的。按鍵12b安裝于通孔121,通孔121的形狀不作限制,其形狀可以是圓形、橢圓形或方形等。相應的,抵接桿121a的可以是呈圓柱形、橢圓柱形或方柱形。為了提高按鍵12b與通孔121孔壁之間的密封性,密封圈123采用柔性件較好,其材質可以是硅膠、乳膠或橡膠等。另外,密封圈123的外徑要大于通孔121的外徑,以使密封圈123與通孔121過盈配合。密封圈123是將抵接桿121a套設的,密封圈123可以是固定于通孔121內的,例如密封圈123粘接于通孔121內壁,或者在通孔121內壁設置一環形槽,密封圈123安裝于該環形槽中。當按壓抵接桿121a時,抵接桿121a與密封圈123相對移動,在密封圈123的密封作用下,水分難以從抵接桿121a與密封圈123之間進入內腔120中。密封圈123還可以是固定在抵接桿121a上的。例如密封圈123粘接于抵接桿121a的側壁,或者在抵接桿121a的側壁設置環形槽,密封圈123安裝于該環形槽中。當用戶按壓抵接桿121a時,抵接桿121a與密封圈123同時移動,在密封圈123的密封作用下,水分難以從通孔121內壁與密封圈123之間進入內腔120中。從而提高了表盤12的防水性能。當然,密封圈123也可以是活動自如的,當用戶對按鍵12b施壓時,密封圈123可以保持靜止,也可以與抵接桿121a一起移動,還可以是相對于抵接桿121a移動。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按鍵12b的抵接桿121a與安裝按鍵12b的通孔121之間設置一密封圈123,可有效提高智能手環10的防水性能,進而提高了智能手環10的使用壽命。參照圖4和圖5,智能手環10自身尺寸較小,表盤12的長度一般在3cmm-4cm,寬度1cm左右。表盤12內部的開關也較小,為了與開關配合,抵接桿121a的直徑較小。對于用戶而言,因抵接桿121a直徑較小,用戶用手指直接按壓抵接桿121a不夠方便。另外,因抵接桿121a的直徑較小,用戶按壓抵接桿121a也不夠舒適(抵接桿121a對手指的壓強較大)。鑒于上述情況,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按鍵12b還包括一按壓部122b,所述按壓部122b與所述抵接桿121a的外端連接,所述通孔121的外端周向外擴而呈臺階狀設置,形成一容納所述按壓部122b的容置槽122。按壓部122b是呈扁平狀的,主要是用于增加按鍵12b與用戶手指的抵接面積,便于用戶按壓。上述實施例中,當用戶用手指按壓按鍵12b后,按鍵12b需要歸位,以便于下次按壓。實現按鍵12b歸位的實施方式有多種,例如,在開關處設置彈片,當用戶按壓按鍵12b時,抵接桿121a抵觸彈片,將開關導通,當用戶解除給按鍵12b施壓后,在彈片的作用下,按鍵12b可以歸位。另外,還可以通過用戶手動將按鍵12b回拔,以使按鍵12b歸位。上述兩種實施例中,前者的彈片不夠穩定(彈片一發生不可恢復的形變),一旦彈片損壞,更換難度較大;后者不利于用戶操作,費時費力。在本實施例中,繼續參照圖3,所述容置槽122內設置有用以供所述按鍵12b歸位的復位件124。該復位件124可以是具有彈性的橡膠墊、彈簧、彈片等。如此,復位件124可以使按鍵12b復位自如,并且復位件124的更換較容易,成本較低。上述復位件124的安裝缺乏限位結構,復位件124容易在容置槽122中位移,進而可能會影響按壓部122b的平衡性(例如復位件124位移至按壓部122b的邊緣位置,當用戶對按壓部122b施壓時,抵接桿121a可能會偏離通孔121的軸心,進而導致按壓阻力增大)。在一較佳實施例中,一并參照圖6,為了提高使復位件124安裝的穩定性,所述容置槽122具有一開口和與所述開口相對的槽底,所述槽底開設有盲孔126,所述復位件124為安裝于所述盲孔126中的復位彈簧。當用戶給按壓部122b施壓時,復位彈簧發生彈性形變,抵接桿121a向內腔120中延伸,以抵持開關。當用戶解除對按壓部122b的施壓后,復位彈簧恢復形變,按鍵12b復位。在上一實施例中,容置槽122的槽底同時開設有通孔121和盲孔126,鑒于表盤12的外殼12a體積較小,其機械強度較差。在用戶反復按壓按鍵12b時,密封圈123長時間對通孔121的孔壁施壓,通孔121會發生形變,進而會擠壓通孔121周邊的槽底部分,使盲孔126變形,影響按鍵12b的復位。于本實施例中,繼續參照圖6,所述容置槽122的槽底設有一凹槽127,所述凹槽127位于所述盲孔126與所述通孔121之間。設置所述凹槽127后,即便密封圈123對通孔121的孔壁施壓,通孔121發生形變,該凹槽127給通孔121的形變留有預度,進而對盲孔126有保護作用,從而不會影響按鍵12b的復位性能。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參照圖5,為了進一步提高復位件124的復位性能,所述按壓部122b的朝向所述槽底的表面設置有與所述復位彈簧位置對應的定位柱128,所述定位柱128穿插于所述復位彈簧中。一方面,所述定位柱128對復位彈簧具有定位作用,使復位彈簧不易偏移原始位置;另一方面,定位柱128對復位彈簧具有導向作用,使復位彈簧定向彈性形變。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參照圖5,為了加強密封圈123安裝的牢固性,所述抵接桿121a的側面設置有第一環形槽129a,所述密封圈123卡持限位于所述第一環形槽129a。在此,如果密封圈123相對于通孔121的孔壁,以及抵接桿121a均可相對移動,那么,最終密封圈123可能會從通孔121的內端口進入內腔120中,也可能會從通孔121外端口脫出,進而導致按鍵12b失效,影響智能手環10的工作性能。設置第一環形槽129a之后,第一環形槽129a對密封圈123具有限位作用,在用戶按壓按鍵12b時,密封圈123隨抵接桿121a一起來回伸縮移動,密封圈123也不會從抵接桿121a脫落。參照圖3,為了防止按鍵12b從通孔121處脫落,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抵接桿121a伸入所述內腔120的側面設置有一將所述抵接桿121a限位于所述通孔121的卡簧。設置卡簧125后,卡簧125可與外殼12a的內壁抵接,按鍵12b難以從通孔121中脫出。另外,為了便于卡簧125的安裝,還可以在限位桿121a的側面設置第二環形槽129b,卡簧125卡持限位于所述第二環形槽129b內。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
技術領域:
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