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摩托車頭盔,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
背景技術:
在傳統的摩托車中,一般均需要在車尾處設置轉向燈,以對車輛轉向時,對后方行駛的車輛進行提示,減少車禍發生可能性。這種現有技術中,控制轉向燈的開關一般位于車輛前方且距離把手較遠,故駕駛員在需要扳動轉向燈開關時就會不方便操作,甚至需要減速后才能處理,導致操作不便且存在安全隱患的缺陷。同時,轉向燈位于車尾處,不便于后方行駛者觀察,也容易因未及時察覺前方轉向而造成安全隱患。同時,現有技術中,還出現了一些將轉向顯示燈設置在頭盔上的技術,例如專利申請號93236715所公開的一種摩托車頭盔,申請號200720049860所公開的一種具警示功能的安全頭盔,申請號201120008859所公開的一種報警指示頭盔。這些技術中,均將轉向顯示機構設置在了頭盔上,可以方便后方車輛駕駛者進行觀察。但這些技術中,頭盔上的顯示機構均是依靠接受無線信號進行顯示,無線信號的開關仍然是設置在車輛上,由駕駛者手動發送開關指令進行轉向顯示,這樣仍然是靠駕駛者手部操作,仍然會對駕駛者的安全駕駛造成影響,存在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和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怎樣提供一種操作方便,無需用手操作,能夠提高車輛行駛安全性的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種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包括頭盔本體,頭盔本體上設置有轉向顯示系統,轉向顯示系統包括位于頭盔本體左右兩側的顯示器以及位于頭盔本體上的蓄電池,蓄電池與頭盔本體左右兩側的顯示器分別連接為顯示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頭盔本體左右兩側還各設置有一個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分別連接到所在側顯示器所在的顯示電路中,所述頭盔本體左右兩側下端還具有一個向下延伸并用于與駕駛員肩部接觸的施力凸起。所述駕駛員轉頭時能夠靠肩部與定位凸起接觸使頭盔本體保持固定進而靠臉頰與控制開關的接觸使其接通。本發明中,將控制開關設置在頭盔上,然后在頭盔本體設置一個施力凸起,然后當需要轉向時,駕駛員肩部稍微向上聳起與施力凸起接觸使其固定,同時頭部轉動使臉頰與控制開關的接觸施力使其接通,即可控制該側的顯示電路接通,進行轉彎顯示。故無需手動操作控制,非常方便快捷,提高了車輛行駛安全性。所述控制開關,可以采用普通的按鈕開關,也可以采用后述優化結構的控制開關。作為優化,頭盔本體頂部外表面還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與蓄電池相連并為其供電。這樣,可以充分吸收利用太陽能,當不工作時,太陽能電池板對蓄電池充電,當工作時蓄電池對LED點陣供電。作為優化,所述頭盔本體左右兩側的顯示器分別為紅色和綠色的LED點陣顯示屏,該LED點陣顯示屏外表為圓弧形并在頭盔本體左右兩側表面形成向外凸起的結構。這樣優化后,左右轉彎顯示更加明顯,后方駕駛員更能夠辨別。 作為優化,所述控制開關包括分別接入到顯示電路中的一個金屬靜觸片和一個金屬動觸片,金屬靜觸片固定在頭盔本體上,金屬動觸片通過一個彈簧設置在頭盔本體上,并靠彈簧保持使其與金屬靜觸片之間形成一個相鄰設置并用于供顯示電路接通的部分,所述控制開關還包括一個轉動杠桿和一個擠壓桿,所述擠壓桿沿垂直于頭盔本體側壁的方向可滑動地安裝在駕駛員臉頰對應處,擠壓桿的一端向內凸起于頭盔本體側面內壁的最內側表面并用于受力,擠壓桿另一端與轉動杠桿的短支臂端轉動連接,轉動杠桿的長支臂端與所述金屬動觸片軟連接,所述轉動杠桿被動受力旋轉時能夠帶動金屬動觸片克服彈簧阻力與金屬靜觸片接觸形成電連通。本優化結構的控制開關,使用時,駕駛員頭部轉動,頭盔本體下端施力凸起與肩膀接觸被固定,同時臉頰與擠壓桿接觸施力,帶動轉動杠桿旋轉,進而帶動金屬動觸片克服彈簧阻力與金屬靜觸片接觸形成電連通,該側的顯示電路接通,顯示器亮燈進行顯示提醒。頭部轉回時,松開擠壓桿,金屬動觸片在彈簧作用下復位,顯示器熄滅。控制開關這樣優化后,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采用了杠桿機構作為轉換,可以使一個比較短距離的輸入轉化為一個比較長距離的輸出以供電路接通,這樣電路連接更加靈敏。同時杠桿機構使得電路實際接通處(即兩個金屬觸片位置)的位置遠離駕駛員臉頰處,避免誤操作。另外,本控制開關使用時,當擠壓桿被壓下時,顯示電路即接通,松開時,金屬動觸片靠彈簧自動復位使顯示電路自動斷開,無需兩次擠壓的操作,彈簧設置時應使其具備足夠的回復力。故存在操作更簡單快捷的優點,不會過多的影響駕駛員正常駕駛。作為控制開關進一步優化,擠壓桿向內凸起于頭盔本體側面內壁的最內側表面的一端還設置有一個用于與駕駛員臉頰接觸受力的墊塊,墊塊內表面面積大于擠壓桿橫截面面積。這樣,可以使得臉頰施力更加方便和可靠。綜上所述,本發明的頭盔具有車輛駕駛轉向提示功能,且提示時無需用手控制進行操作,具有操作方便快捷,不影響駕駛員正常駕駛,駕駛安全性高的優點。說明書附圖
圖1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時頭盔的正視圖。圖2是圖1的右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電路模塊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時控制開關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本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一種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藍,包括頭藍本體1,頭盔本體I上設置有轉向顯示系統,轉向顯示系統包括位于頭盔本體I左右兩側的顯示器2以及位于頭盔本體I上的蓄電池(蓄電池隱藏于頭盔本體內部而未顯示),蓄電池與頭盔本體I左右兩側的顯示器2分別連接為顯示電路,所述頭盔本體I左右兩側還各設置有一個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分別連接到所在側顯示器2所在的顯示電路中,所述頭盔本體I左右兩側下端還具有一個向下延伸并用于與駕駛員肩部接觸的施力凸起3。頭盔本體I頂部外表面還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4,所述太陽能電池板4與蓄電池相連并為其供電。所述頭盔本體I左右兩側的顯示器2分別為紅色和綠色的LED點陣顯示屏(即圖3中的紅色LED燈和綠色LED燈),該LED點陣顯示屏外表為圓弧形并在頭盔本體左右兩側表面形成向外凸起的結構。本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控制開關如圖4所示,包括分別接入到顯示電路中的一個金屬靜觸片5和一個金屬動觸片6,金屬靜觸片5固定在頭藍本體I上,金屬動觸片6通過一個彈簧7設置在頭盔本體I上,并靠彈簧7保持使其與金屬靜觸片6之間形成一個相鄰設置并用于供顯示電路接通的部分,所述控制開關還包括一個轉動杠桿8和一個擠壓桿9,所述擠壓桿9沿垂直于頭盔本體側壁的方向可滑動地安裝在駕駛員臉頰對應處,擠壓桿9的一端向內凸起于頭盔本體側面內壁的最內側表面并用于受力,擠壓桿9另一端與轉動杠桿8的短支臂端轉動連接,轉動杠桿8的長支臂端與所述金屬動觸片6軟連接,所述轉動杠桿8被動受力旋轉時能夠帶動金屬動觸片6克服彈簧阻力與金屬靜觸片5接觸形成電連通。擠壓桿9向內凸起于頭盔本體側面內壁的最內側表面的一端還設置有一個用于與駕駛員臉頰接觸受力的墊塊10,墊塊10內表面面積大于擠壓桿9橫截面面積。本發明能方便的控制轉向燈,頭部向左,左側紅色LED點陣亮,頭部向右,右側綠色LED點陣亮,方便操作,不需減速;解決了傳統的轉向燈控制問題。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包括頭盔本體,頭盔本體上設置有轉向顯示系統,轉向顯示系統包括位于頭盔本體左右兩側的顯示器以及位于頭盔本體上的蓄電池,蓄電池與頭盔本體左右兩側的顯示器分別連接為顯示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頭盔本體左右兩側還各設置有一個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分別連接到所在側顯示器所在的顯示電路中,所述頭盔本體左右兩側下端還具有一個向下延伸并用于與駕駛員肩部接觸的施力凸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其特征在于,頭盔本體頂部外表面還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與蓄電池相連并為其供電。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頭盔本體左右兩側的顯示器分別為紅色和綠色的LED點陣顯示屏,該LED點陣顯示屏外表為圓弧形并在頭盔本體左右兩側表面形成向外凸起的結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開關包括分別接入到顯示電路中的一個金屬靜觸片和一個金屬動觸片,金屬靜觸片固定在頭盔本體上,金屬動觸片通過一個彈簧設置在頭盔本體上,并靠彈簧保持使其與金屬靜觸片之間形成一個相鄰設置并用于供顯示電路接通的部分,所述控制開關還包括一個轉動杠桿和一個擠壓桿,所述擠壓桿沿垂直于頭盔本體側壁的方向可滑動地安裝在駕駛員臉頰對應處,擠壓桿的一端向內凸起于頭盔本體側面內壁的最內側表面并用于受力,擠壓桿另一端與轉動杠桿的短支臂端轉動連接,轉動杠桿的長支臂端與所述金屬動觸片軟連接,所述轉動杠桿被動受力旋轉時能夠帶動金屬動觸片克服彈簧阻力與金屬靜觸片接觸形成電連通。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其特征在于,擠壓桿向內凸起于頭盔本體側面內壁的最內側表面的一端還設置有一個用于與駕駛員臉頰接觸受力的墊塊,墊塊內表面面積大于擠壓桿橫截面面積。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轉向提示功能的頭盔,包括頭盔本體及其上的轉向顯示系統,轉向顯示系統包括位于頭盔本體左右兩側的顯示器以及位于頭盔本體上的蓄電池,蓄電池與頭盔本體左右兩側的顯示器分別連接為顯示電路,其中,所述頭盔本體左右兩側還各設置有一個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分別連接到所在側顯示器所在的顯示電路中,所述頭盔本體左右兩側下端還具有一個向下延伸并用于與駕駛員肩部接觸的施力凸起。所述駕駛員轉頭時能夠靠肩部與定位凸起接觸使頭盔本體保持固定進而靠臉頰與控制開關的接觸使其接通。本發明的頭盔具有車輛駕駛轉向提示功能,且提示時無需用手控制進行操作,具有操作方便快捷,不影響駕駛員正常駕駛,駕駛安全性高的優點。
文檔編號A42B3/04GK103099372SQ20131007970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3日
發明者吳曄晨, 陳杰, 邢暉 申請人: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