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頭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頭盔,包括設置在主盔蓋本體上的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以及下巴防護部,所述下巴防護部的包括左端部和右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分別可樞轉地附接到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上。
背景技術:
如上所述構造的頭盔是常規已知的, 正如在US 2009/0100576A1中公開的。在US2009/0100576A1中公開的頭盔(下文將稱為“常規頭盔”)中,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中的每一個包括固定到主盔蓋本體的左側表面或右側表面上的固定側單元、以及固定到包括下巴防護部的左端部或右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上的樞轉側單元。固定側單元設有傾斜向上向前延伸的第一縱向導向孔、和布置在第一縱向導向孔的下面且傾斜向下向前延伸的第二縱向導向孔。第一縱向導向孔的縱向方向基本垂直于第二縱向導向孔的縱向方向。第一和第二縱向導向孔基本線性地延伸。樞轉側單元設有插入第一縱向導向孔內且由第一縱向導向孔引導的第一連接部分、以及插入第二縱向導向孔內且由第二縱向導向孔引導的第二連接部分。在如上所述構造的常規頭盔中,當下巴防護部從最下位置運動到最上位置時,第二連接部分從第二縱向導向孔的上端側運動到其下端側。同時,第一連接部分從第一縱向導向孔的下端側運動到其上端側且隨后從上端側運動到下端側。因此,在從最下位置運動到升高的中間點期間,下巴防護部也略向前運動。另外,在從升高的中間點升高到最上位置期間,下巴防護部也略向后運動。當反向于升高而從最上位置下降到最下位置時,下巴防護部略向前運動并且隨后略向后運動,正如在升高時一樣。但是,在常規頭盔的左或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中,具有第一和第二縱向導向孔的固定側單元、以及包括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的樞轉側單元需要設置在主盔蓋本體的左側表面或右側表面與包括下巴防護部的左端部或右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之間。為此,每個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結構較復雜,并且可能難以平滑地操作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另外,用于設置固定側單元和樞轉側單元的空間必須位于主盔蓋本體的左側表面或右側表面以及包括下巴防護部的左端部或右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上。為此,位于包括下巴防護部(包括左或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的結構可能是體積龐大的,并且包括左或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頭盔的寬度尺寸可能較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使用較簡單的布置適當地解決常規頭盔的上述問題。本發明由此具有提供一種頭盔的目的,所述頭盔容許能夠較精良升高/降低下巴防護部的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具有較簡單的結構,容許較平滑地操作所述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消除位于包括所述下巴防護部(包括所述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的結構體積特別龐大的必然性,并且消除包括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所述頭盔的寬度尺寸特別大的必然性。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頭盔,所述頭盔容許能夠較精良升高/降低下巴防護部和防護板的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具有較簡單的結構,容許較平滑地操作所述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消除位于包括所述下巴防護部(包括所述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的結構體積特別龐大的必然性,并且消除包括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所述頭盔的寬度尺寸特別大的必然性。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頭盔,所述頭盔能夠防止防護板被多于必要地升高,這是由于當在將下巴防護部保持在最下位置的同時而升高所述防護板時,所述防護板以比第二預定角度小的第一預定角度升高,并且所述頭盔也能夠防止所述下巴防護部和所述防護板多于必要地升高,這是由于當所述下巴防護部以比所述第一預定角度大的角度升高時,所述防護板也能夠隨所述下巴防護部一起以所述較大角度升高并且當所述下巴防護部以比所述第一預定角度大的角度升高時以及當所述下巴防護部和所述防護板均僅以所述第二預定角度升高時不會妨礙所述下巴防護部的升高。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頭盔,所述頭盔能夠使用較簡單的布置而在第一活動側構件相對于第二固定側構件向前和向后樞轉時較適當地防止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的不必要的線性向前和向后的運動。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頭盔,所述頭盔能夠使用較簡單的布置而在第一活動側構件相對于第二固定側構件向前和向后樞轉時更加適當地防止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的不必要的線性向前和向后的運動。本發明涉及一種頭盔,包括設置在主盔蓋本體上的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以及下巴防護部,所述下巴防護部的包括左端部和右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分別可樞轉地附接到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上;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中的每一個包括固定到所述主盔蓋本體上的第一固定側構件、以及固定到所述下巴防護部上的第一活動側構件,其中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中的每一個還包括固定到所述第一固定側構件上的第二固定側構件;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上;能夠在跟隨所述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和向后樞轉的凹入或凸起環形跟隨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上;并且當所述下巴防護部從下位置沿升高方向向前樞轉時,所述環形跟隨表面在跟隨所述環形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樞轉,以使所述下巴防護部在向前運動的同時升高。注意到,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所述頭盔還包括防護板,所述防護板的包括左端部和右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分別可樞轉地附接到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上;其中,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中的每一個還包括第二活動側構件,所述第二活動側構件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基本沿向前和向后的方向向前和向后運動;第二被跟隨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上;能夠在跟隨所述第二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和向后運動的第二跟隨表面設置在所述防護板上;并且當所述防護板從所述下位置相對于所述下巴防護部沿升高方向向前樞轉時,所述第二跟隨表面在跟隨所述第二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運動,以使所述防護板在向前運動的同時升高。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模式,所述頭盔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動側構件上的第一止擋部分、和設置在所述防護板上以能夠抵靠所述第一止擋部分的第一被止擋部分;設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側構件上的第二止擋部分、和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上的第二被止擋部分;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上的第三止擋部分、和設置在所述防護板上的第三被止擋部分;其中,當所述防護板相對于所述下巴防護部以第一預定角度升高時,所述第一被止擋部分抵靠所述第一止擋部分以防止所述防護板進一步升高;當所述下巴防護部相對于所述主盔蓋本體以比所述第一預定角度大的第二預定角度升高時,所述第二被止擋部分抵靠所述第二止擋部分以防止所述下巴防護部進一步升高;并且當所述防護板相對于所述主盔蓋本體以所述第二預定角度顯著升高時,所述第三被止擋部分抵靠所述第三止擋部分以防止所述防護板進一步升高。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第一預定角度優選地范圍為從30°至60°,并且更優選地范圍為從40°至56°。所述第二預定角度優選地范圍為從60°至100°,并且更優選地范圍為從70°至90°。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所述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包括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而所述凹入或凸起環形跟隨表面包括凹入環形跟隨表面。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所述凹入或凸起環形跟隨表面基本不管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的向前和向后樞轉位置而總是在彼此間隔開的三個部分處接觸所述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并且在所述三個部分處的接觸防止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的不必要的線性向前和向后的運動。根據第三方面的模式,所述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包括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所述凹入或凸起環形跟隨表面包括凹入環形跟隨表面;并且在所述三個部分處的接觸包括(i)介于所述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的第一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與所述凹入環形跟隨表面的、包括具有與所述第一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基本相同形狀的第一凹入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之間的接觸;(ii)介于所述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的第二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與所述凹入環形跟隨表面的、包括沿周向方向比所述第二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長的第二凹入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之間的接觸;以及(iii)介于所述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的、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與所述第二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之間的、具有大致環形形狀的被跟隨表面主體部分的周表面與所述凹入環形跟隨表面的具有彎曲形狀的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之間的接觸。從下面將結合附圖進行閱讀的對本發明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將變得顯而易見。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頭盔的立體圖,其中下巴防護部處于最下狀態中;圖2是圖1中所示的頭盔的立體圖,其中下巴防護部處于最上狀態中;圖3是圖1中所示的頭盔的左側視圖;圖4是圖3中所示的頭盔的左側視圖;圖5是左側視圖,示出了其中在組裝過程的初始階段中支承板附接到圖4中所示的頭盔的主盔蓋本體外殼體的左側表面上的狀態;
圖6是左側視圖,示出了其中附接到圖5中所示的主盔蓋本體外殼體上的下巴防護部和附接到下巴防護部上的防護基部彼此間隔開的狀態;圖7是左側視圖,示出了其中圖6中所示的、附接有防護基部的下巴防護部和附接到防護基部上的防護樞轉構件彼此間隔開的狀態;圖8是左側視圖,示出了其中圖7中所示的、防護樞轉構件附接到防護基部上的下巴防護部和可樞轉地支承防護基部的帶有墊圈的軸構件彼此間隔開的狀態;圖9是左側視圖,示出了其中通過將帶有墊圈的軸構件螺栓接合到支承板上而將圖8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結合到主盔蓋本體外殼體中的狀態;圖10是圖3中所示的防護板的左側視圖;圖11是圖3中所示的頭盔的局部左側視圖;圖12是圖11中所示的頭盔的左側視圖,其中防護板處于最上狀態中;圖13是局部左側視圖,示出了圖3中所示的頭盔的下巴防護部的最下狀態以及其中下巴防護部已經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1°的狀態;圖13A是圖13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的最下狀態的局部放大左側視圖;圖13B是圖13中所示狀態的局部放大左側視圖,其中下巴防護部已經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1° ;圖14是左側視圖,示出了圖13中所示的、其中圖13中的頭盔的下巴防護部已經升高1°的狀態,以及其中下巴防護部已經從圖13中所示的狀態沿升高方向進一步樞轉以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2°的狀態;圖15是左側視圖,示出了圖14中所示的、其中圖14中的頭盔的下巴防護部已經升高2。的狀態,以及其中下巴防護部已經從圖14中所示的狀態沿升高方向進一步樞轉以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4°的狀態;圖16是左側視圖,示出了圖15中所示的、其中圖15中的頭盔的下巴防護部已經升高4°的狀態,以及其中下巴防護部已經從圖15中所示的狀態沿升高方向進一步樞轉以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8°的狀態;圖17是局部左側視圖,示出了其中圖3中所示的頭盔的下巴防護部已經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16°的狀態;圖18是局部左側視圖,示出了其中圖3中所示的頭盔的下巴防護部已經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80°而到達最上狀態的狀態;以及圖19是局部左側視圖,示出了其下巴防護部已經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1°的頭盔并且圖示了其中圖13中所示的頭盔的下巴防護部的樞轉支承部假定為設定在固定位置處的一個參考實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將在“1.頭盔作為整體的示意性布置”、“2.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布置”和“3.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操作”中參照附圖描述其中本發明被應用到包括能夠升高/降低的下巴防護部的全臉式頭盔的實施例。1.頭盔作為整體的示意性布置如圖1至圖4中所示,具有能夠升高/降低的下巴防護部6的全臉式頭盔I包括待置于佩戴者(例如摩托車騎手)的頭部上并且包括能夠升高/降低的下巴防護部6的全臉式盔蓋本體2、能夠敞開/閉合在盔蓋本體2的前部中形成的窗口開口 3以面對介于佩戴者的前額與下巴之間的部分(即,臉部的大致中央部分)的防護板4、以及附接到盔蓋本體2的內側上的一對左和右下巴系帶(未示出)。圖1至圖4中所示的盔蓋本體2包括主盔蓋本體5,主盔蓋本體5能夠具有與噴氣式頭盔的盔蓋本體的形狀基本相同的形狀;以及用作輔助盔蓋本體的下巴防護部6,下巴防護部6經由位于主盔蓋本體5的左側和右側上的一對左和右樞轉支承裝置7附接到主盔蓋本體5上以向前和向后樞轉,正如已知的。因此,通過從下端部較大地切割前表面而在主盔蓋本體5中形成較大的窗口部分8。下巴防護部6包括下巴蓋6a,其彎曲以向前隆起;以及一對左和右附接部分6b,其從下巴蓋6a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向上延伸并且通過成對的左和右樞轉支承裝置7 (換言之,下文所述的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可樞轉地支承在盔蓋本體2的左側和右側上以向前和向后樞轉,正如已知的。當下巴防護部6已經相對于主盔蓋本體5向下樞轉以位于下位置(具體為圖1和圖3中所示的最下位置)中時,下巴防護部6用作下巴覆蓋裝置以用于覆蓋佩戴者的下巴并且閉合窗口部分8的下部分。窗口開口3由此由窗口部分8的上部分形成。因此,窗口開口 3由被主盔蓋本體5的窗口部分8的上邊緣和下巴防護部6的上邊緣11圍成的區域形成。圖1至圖4中所示的防護板4能夠由較硬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或其他較硬的合成樹脂)形成,正如已知的。防護板4經由位于主盔蓋本體5的左側和右側上的一對左和右樞轉支承裝置12 (換言之,下文所述的防護樞轉構件25)附接到主盔蓋本體5上。注意到,當下巴防護部6位于下位置(具體為圖1和圖3中所示的最下位置)中且用作下巴覆蓋裝置時,防護板4在其向后位置卿,下位置)使窗口開口 3閉合并且在其向前位置(即,上位置)使窗口開口 3敞開。圖1至圖4中所示的主盔蓋本體5能夠包括噴氣式外殼體13,其構成主盔蓋本體5的外壁;邊緣構件14,其具有大致U形截面并且通過粘合劑等基本完全圍繞外殼體13的端部附接;以及主盔蓋本體背襯構件(未示出),其通過粘合劑等以鄰接外殼體13的內表面的方式附接,正如已知的。注意到,外殼體13能夠由復合材料制成,該復合材料通過將由FRP或其他較硬的合成樹脂制成的較強的外殼體主體的內表面裝襯上柔性板(例如無紡織物)而形成,正如已知的。具有大致U形截面的邊緣構件14能夠由高柔性彈性材料(例如發泡聚氯乙烯、合成橡膠或其他柔軟合成樹脂)制成,正如已知的。主盔蓋本體背襯構件能夠包括主盔蓋本體減震襯里,其通過粘合劑等附接到圖1至圖4中所示的主盔蓋本體外殼體13的內表面上;以及主盔蓋本體塊狀內墊和主盔蓋本體背襯蓋,其依序附接以基本覆蓋減震襯里的內表面,正如已知的。主盔蓋本體減震襯里能夠由具有合適剛性和合適塑性的材料(例如發泡聚苯乙烯或其他合成樹脂)制成,正如已知的。主盔蓋本體塊狀內墊能夠由一種或多種高柔性彈性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或其他合成樹脂)、以及覆蓋彈性材料的內表面和外表面的袋狀多孔無紡織物形成,正如已知的。主盔蓋本體背襯蓋能夠由多孔無紡織物制成,多孔無紡織物的面對主盔蓋本體減震襯里的表面層壓有一層高柔性彈性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或其他合成樹脂),正如已知的。圖1至圖4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6能夠包括外殼體15,其構成下巴防護部6的外壁;邊緣構件(未示出),其具有大致E形截面并且通過粘合劑等附接到外殼體15的端部(更具體地,外殼體15的上端部)的一部分上;以及下巴防護部背襯構件(未示出),其通過粘合劑等以鄰接外殼體15的內表面的方式附接,正如已知的。注意到,外殼體15和具有大致E形截面的邊緣構件能夠由與已經關于主盔蓋本體的外殼體13和具有大致U形截面的邊緣構件14所述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正如已知的。下巴防護部背襯構件能夠包括下巴防護部減震襯里,其通過粘合劑等附接到圖1至圖4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外殼體15的內表面上;以及下巴防護部背襯蓋,其附接以基本覆蓋減震襯里的內表面,正如已知的。下巴防護部減震襯里能夠由具有合適剛性和合適塑性的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橡膠或其他合成樹脂)制成。下巴防護部背襯蓋能夠由人工皮革(由諸如聚氯乙烯的合成樹脂或其他織物形成)制成。另外,如圖1至圖4中所示,用于頭頂部的通氣口成型構件16在包括頭頂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附接到主盔蓋本體5的外表面上。通氣口 17在下巴防護部6的下巴蓋6a中形成。注意到,下巴防護部6設有解鎖操作按鈕18,所述解鎖操作按鈕18被迫壓以解開用于將下巴防護部6鎖定在最下位置(如圖2中所示)的鎖定裝置(未示出)(例如鎖定棘爪)。另外,主盔蓋本體5在其外表面上包括鎖定銷19,鎖定銷19與鎖定裝置(未示出)相接合以將下巴防護部6保持在最下位置,正如圖2、圖4和圖5中所示。如圖3至圖5中所示,主盔蓋本體5設有一對左和右支承板21以用來支承位于主盔蓋本體5上的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如圖5中所示,該對左和右支承板21中的每一個能夠為由合適材料例如合成樹脂(例如聚縮醛樹脂或ABS樹脂)制成的大致板狀構件。支承板21可以通過附接螺釘22固定到主盔蓋本體外殼體13上。注意到,在“2.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布置”和“3.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操作”中將詳細描述用于將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可樞轉支承在主盔蓋本體5上的該對左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的布置和操作。2.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布置該對左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的位于左側上的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和位于右側上的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形成為彼此兩側對稱。因此,將在下面參照附圖描述位于左側上(換言之,從佩戴者的左側看去時)的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并且如所需地省略對位于右側上的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的描述。位于左側上的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包括在(a)至(d)中所述的組成構件(a)支承板21,其用作支承部分、基部板部分或第一固定側構件,并且如圖5中所示,通過用作附接裝置的附接螺釘22附接和固定到主盔蓋本體5上;(b)防護基部24,其用作防護板支承部分、防護板基部部分或第一活動側構件,并且如圖6和圖7中所示,附接和固定到下巴防護部6的附接部分6b上;(c)防護樞轉構件25,其用作防護樞轉部分或第二活動側構件,并且如圖7和圖8中所示,附接到防護基部24上以能夠向前和向后線性運動;以及(d)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其用作第二固定側構件,并且如圖8和圖9中所示,通過用作固定裝置的螺栓26附接和固定到支承板21上。當通過(a)至(d)中所述的組成構件組裝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23時,如圖5中所示,支承板21附接到主盔蓋本體5上。另一方面,如圖7中所示,防護基部24附接到下巴防護部6的附接部分6b上。下一步,如圖8中所示,防護樞轉構件25附接到防護基部24上。如圖9中所示,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通過螺栓26固定到支承板21上。另外,包括防護板4的左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附接到防護樞轉構件25上,從而獲得圖1至圖4中所示的頭盔I。如圖5中所示,支承板21在大致中心處具有插入孔31,在將螺栓26旋擰和固定到外殼體13上時插入孔31接收螺栓26。例如,四個螺釘插入孔32a至32d沿著其外周緣在防護基部24中形成。插入螺釘插入孔32a至32d內的螺釘(未示出)被旋擰到位于下巴防護部6的內表面中的螺釘孔(未示出)內,從而將防護基部24附接到下巴防護部6的附接部分6b的內表面上。為此目的,附接部分6b具有基本向上彎曲的形狀,并且形成為在側路下落的大致U形形狀。防護基部24的外周緣的外側表面沿著大致U形附接部分6b的外周緣的內周緣的外周緣的內表面與附接部分6b重疊。如圖6中所示,具有圓筒形形狀等且用作第二被止擋部分的、從防護基部24的內表面向外(換言之,進一步向內)突出的圓筒形突出部33圍繞防護基部24的螺釘插入孔32b設置。如圖5中所示,具有細長圓筒形形狀等的、尺寸大于圓筒形突出部33且具有較小輪廓的圓筒形突出部34與圓筒形突出部33相對應地設置在支承板21的外表面上。另外,具有側路下落的大致三角棱柱形狀、且圓筒形突出部33能夠爬過的柱狀突出部35、以及與柱狀突出部35相鄰的用作第二止擋部分的止擋突出部36與圓筒形突出部33基本對應地設置在支承板21的外表面上。如圖5中所示,能夠具有大致平坦板形狀且具有大致矩形平行六面體形狀等的突出部41在支承板21的外表面的大致中心處形成以圍繞插入孔31。在這種情況下,當圖5被二維觀察時,突出部41的側部中彼此面對的一對長側部形成為彼此基本平行。如圖9中所示,由于突出部41裝配在裝配孔42 (其在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的內表面中形成)中,因此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能夠沿基本平行的方向向前和向后滑動(換言之,向前和向后運動)。因此,在將用作固定裝置的螺栓26旋入且固定到外殼體13內之前執行向前和向后的滑動容許容易地調節下巴防護部6 (以及通過延伸調節防護板4)沿向前和向后方向的位置(例如最下位置)。一對開口 43a和43b在包括突出部41的沿縱向方向的兩側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形成。設置在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的內表面上的一對突出部44a和44b分別裝配到該對開口 43a和43b中。這種裝配能夠防止突出部41在裝配孔42中拍擊振動(rattling)。如圖5中所示,形成為大致弧形形狀的沿大致豎直方向的肋狀突出壁45設置在包括支承板21的前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當下巴防護部6進一步升高為居中的上位置時,防護基部24的突出壁46在突出壁45上運行。為此,防護基部24和下巴防護部6在突出壁46的周緣中向外敞開。因此,下巴防護部6的與主盔蓋本體5的窗口開口 3上方的邊緣構件14重疊(參見圖4)的部分從不會與窗口開口 3上方的邊緣構件14顯著接觸(換言之,較強地摩擦)。由此,下巴防護部6在升高/降低時從不會破壞窗口開口 3上方的邊緣構件14。如圖5中所示,細長突出部51 (當其向前和向后樞轉時能夠以與防護基部24的內表面抵接的方式滑動)設置在包括支承板21的外表面的上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注意到,細長突出部51能夠沿著包括支承板21的上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彎曲為弧形形狀。多個細長突出部51 (在圖示實施例中為兩個)優選地以大致相等的間距延伸。支承板21優選地具有多個(在圖示實施例中為四個)較大通孔52以例如減小重量和節省材料。如圖6和圖7中所示,一對接合棘爪53和54設置在防護基部24的外表面上。接合開口 55在防護基部24中形成。注意到,該對接合棘爪53和54以及接合開口 55設置在與大致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相對應的位置處。另一方面,防護基部24設有在接合棘爪53附近的第一彈簧接合凸起部分56。防護基部24還設有在突出壁46附近的第二彈簧接合凸起部分57。注意到,防護基部24設有分別與第一和第二彈簧接合凸起部分56和57相對應的第一和第二彈簧釋松開口 61和62。另外,與設置在包括下巴防護部6的附接部分6b的遠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的接合棘爪64相接合的接合開口 63在包括防護基部24的前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設置在包括上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如圖6和圖7中所示,邊緣形成凹入環形跟隨表面65的開口 66形成在防護基部24的大致中心處。前端表面形成用作第二被跟隨表面的凸起被跟隨表面71的突出壁72設置在包括防護基部24的前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的大致中心處。優選地,在下巴防護部6的附接部分6b的內表面上形成的多個細長突出部73優選地裝配在其中的多個接合溝槽74形成在包括防護基部24的上側和下側的外部分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如圖7和圖8中所示,防護樞轉構件25包括樞轉構件主體75、附接到樞轉構件主體75上以能夠向前和向后線性運動的解鎖操作構件76、以及設置在樞轉構件主體75上以引導解鎖操作構件76而使得其能夠向前和向后線性運動的導向銷77。操作構件76具有長孔81以接收導向銷77。操作構件76還包括接合棘爪82,接合棘爪82的位置由樞轉構件主體75保持以用于良好的向前和向后的線性運動。解鎖操作構件76還包括彎曲部分83以在遠端部處抓住指狀件。由臺階形成的用作第一止擋部分的第一止擋表面109設置在操作構件76的接合棘爪82的內表面上。解鎖操作構件76在近端部側上包括突出部80,突出部80具有由一個側表面形成的用作第一止擋部分的第二止擋表面79并且基本向后突出。如圖7和圖8中所示,樞轉構件主體75具有用作卸載開口的開口 84以將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插入到其大致中心。樞轉構件主體75包括與圖10中所示的防護板4的第一接合棘爪85相接合的第一接合棘爪87、以及與用作防護板4的第二被止擋部分的第二接合棘爪86相接合的第二接合棘爪88。注意到,向前和向后線性運動的活動側接合棘爪82形成第二接合棘爪88的一部分。另外,將由防護基部24的接合開口 55引導的接合突出部91設置在樞轉構件主體75的內表面上。如圖10中所示,防護板4設有導向突出壁92,導向突出壁92以大致半環形狀在第一接合棘爪85與第二接合棘爪86之間延伸。由于缺失部分90存在于第二接合棘爪86附近,因此導向突出壁92由第一導向突出壁92a和第二導向突出壁92b形成。圖7和圖8中所示的樞轉構件主體75設有導向突出壁93,導向突出壁93通過其外表面引導導向突出壁92。如圖8中所示,用作彈性偏置裝置的斥力盤簧94插置在樞轉構件主體75與解鎖操作構件76之間。各用作彈性偏置裝置的第一和第二斥力盤簧95和96插置在防護基部24與樞轉構件本體75之間。更具體地,第一斥力盤簧95插置在第一彈簧接合凸起部分56與樞轉構件主體75的第一彈簧接合凹入部分97之間。第二斥力盤簧96插置在第二彈簧接合凸起部分57與樞轉構件主體75的第二彈簧接合凹入部分98之間。形成為面對開口 84的側部的波紋狀卡齒部分(clicking tooth portion) 101設置在圖7和圖8中所示的樞轉構件主體75上。能夠與卡齒部分101相接合的卡齒部分102設置在圖10中所示的防護板4的內表面上。能夠基本沿著由防護基部24的突出壁72的被跟隨表面71的相對側上的后端表面形成的被跟隨表面70向前和向后運動的定位保持突出部104設置在防護板4的內表面上。另外,能夠基本沿著圖6至圖8中所示的防護基部24的突出壁72的被跟隨表面71向前和向后運動的用作第二跟隨表面的突出部105設置在防護板4的內表面上。如圖8和圖9中所示,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包括軸部分106、與軸部分106成一體的墊圈部分107、以及延伸穿過整個軸構件27 (包括軸部分106和墊圈部分107在內)的中央開口 108。軸部分106的外表面設有彼此基本面對的一對大致前和后凸起被跟隨表面111和112。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的突出部44a和44b分別設置在凸起被跟隨表面111和112的內表面上。由于墊圈部分107的直徑在圖8中順時針地逐漸減小,因此用作第三止擋部分的臺階部分113在墊圈部分107的外表面上形成。為此,用作止擋表面的抵接部分113由臺階部分形成。另一方面,設置為與導向突出壁92的一個端部處的第一接合棘爪85面對的用作第三止擋部分的抵接部分114在圖10中所示的防護板4上形成。當已經升高到某種程度的防護板4通過升高下巴防護部6而被設定在最上狀態(換言之,其中防護板已經升高80°的狀態)中時,抵接部分114抵靠抵接部分113以防止防護板4進一步升高。3.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操作防護板4至少能夠采取下述中的每一個(a)圖1、圖3和圖11中所示的最下狀態;(b)圖13中所示的防護板4已經升高1°的狀態;(c)圖14中所示的防護板4已經升高2°的狀態;(d)圖15中所示的防護板4已經升高4°的狀態;(e)圖16中所示的防護板4已經升高8。的狀態;(f)圖17中所示的防護板4已經升高16°的狀態;(g)圖12中所示的防護板4已經升高48°的狀態(換言之,處于下巴防護部6的最下狀態中的防護板4的最上狀態);以及(h)圖2、圖4和圖18中所示的防護板4已經升高80°的最上狀態。當頭盔佩戴者等執行適當操作時,防護板4能夠從(a)中所述的狀態持續升高到(h)中所述的狀態。另外,當頭盔佩戴者等執行適當操作時,防護板4能夠從(h)中所述的狀態持續降低到(a)中所述的狀態。下巴防護部6至少能夠采取下述中的每一個(i)圖1、圖3、圖9、圖11和圖12中所示的最下狀態;( j)圖13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6已經升高1°的狀態;(k)圖14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6已經升高2°的狀態;(I)圖15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6已經升高4°的狀態;(m)圖16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6已經升高8。的狀態;(n)圖17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6已經升高16°的狀態;以及(o)圖2、圖4和圖18中所示的下巴防護部6已經升高80°的狀態。當頭盔佩戴者等執行適當操作時,下巴防護部6能夠從(i)中所述的狀態持續升高到(0)中所述的狀態。另外,當頭盔佩戴者等執行適當操作時,下巴防護部6能夠從(0)中所述的狀態持續降低到(i)中所述的狀態。如上所述,將在下面參照附圖依序描述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 (A)如圖1、圖3、圖9和圖11中所示的、其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中的每一個處于最下位置中的狀態;(B)如圖13中所示的、其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中的每一個已經升高1°的狀態;(C)如圖14中所示的、其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中的每一個已經升高2°的狀態;(D)如圖15中所示的、其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中的每一個已經升高4°的狀態;(E)如圖16中所示的、其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中的每一個已經升高8°的狀態;(F)如圖17中所示的、其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中的每一個已經升高16°的狀態;(G)如圖2、圖4和圖18中所示的、其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中的每一個已經升聞80°的狀態;以及(H)參考附圖如圖12中所示的、其中下巴防護部6位于最下位置而僅僅防護板4已經升高48°的狀態。(A)其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處于最下位置中的狀態在(A)中所述的狀態中,鎖定裝置(未示出)(例如下巴防護部6的鎖定棘爪)與圖
2、圖4和圖5中所示的主盔蓋本體5的鎖定銷19相接合,從而將下巴防護部6保持在圖1、圖3、圖9和圖11中所示的最下位置中。在這種狀態下,如由圖13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由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的軸部分106的外表面形成的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111部分地接觸由防護基部24的開口 66的邊緣形成的凹入環形跟隨表面65。更具體地,如圖13A和圖13B中所示,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111包括在二維觀察時具有大致圓形形狀的被跟隨表面主體部分123、以及從主體部分123向外突出以彼此面對的一對大致山形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和125。凹入環形跟隨表面65包括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6,其布置為裝配到、接合于或接觸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并且具有與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基本對應的大致山形;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7,其布置為接觸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5并且構造為沿周向方向比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5長很多(換言之,更寬);以及跟隨表面部分131,其具有彎曲形狀并且布置在成對的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6與127之間的一側上以接觸具有大致圓形形狀的被跟隨表面主體部分123。注意到,總共三個部分(即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6和127以及具有彎曲形狀的跟隨表面部分131)以足夠的間距進行布置。如圖13A中所示,當下巴防護部6位于由圖13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最下位置中時,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111在(i)至(iii)中所述的三個部分處接觸凹入跟隨表面部分 126 (i)當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的周表面與包括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6的周表面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相對接合時,表面彼此接觸;
(ii)當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5的周表面與包括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7的沿周向方向的周表面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相對接合時,表面彼此接觸;以及(iii)當在被跟隨表面主體部分123的一側上的在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與125之間具有大致圓形形狀的一部分123a接觸具有彎曲形狀的跟隨表面部分131時,表面彼此接觸。因此,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通過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在下文將稱為“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將開口 66保持在預定的位置。注意到,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基本不管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的上位置而總是存在。防護板4沿降低方向的位置通過凸緣構件(未示出)(例如沿著下巴防護部6的下巴蓋6a的上端部延伸的凸緣橡膠)進行調節。防護板4沿升高方向的位置通過使防護板4的卡齒部分102與圖7中所示的樞轉構件主體75的卡齒部分101相接合而進行調節。鎖定桿(未示出)能夠如所需地設置。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操作鎖定桿而鎖定防護板4,從而強有力地防止防護板4升高。當鎖定桿被操作至解鎖狀態時,防護板4能夠被手動地升高。防護板4也能夠被手動地升高和降低,同時將下巴防護部6保持在最下位置中。(B)防護板4和下方防護部6已經升高1°的狀態為了將由圖13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A)中所述狀態(換言之,圖13A中所示的狀態)改變到由圖13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虛線表示的(B)中所述的狀態(換言之,圖13B中所示的狀態),圖2中所示的解鎖操作按鈕18被大致向下迫壓。通過這種迫壓操作,下巴防護部6的鎖定裝置與主盔蓋本體5的鎖定銷19脫離。另外,下巴防護部6被手動地升高1°。為此,防護基部24的開口 66在圖13中相對于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的軸部分106順時針地略微樞轉。開口 66的凹入環形跟隨表面65將相對于軸部分106的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111略微升高,并且由此傾斜向前運動同時略微升高。在這種情況下,與下巴防護部6一體聯接的防護樞轉構件25在該時刻與防護基部24 —體地運動。為此,位于由圖13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位置中的防護板4與下巴防護部6基本一體地運動,正如由圖13中交替的一長兩短虛線表示的。軸部分106相對于開口 66的線性運動通過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而被阻止。為此,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中的每一個從由圖13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位置升高到由圖13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虛線表示的位置,并且也向前運動。圖19圖示了一個參考實例,其中附接軸121(其是圖13中所示的頭盔I的下巴防護部6的樞轉部)假定為設定在固定位置中。圖19示出了其中下巴防護部6已經被手動地形成為從最下狀態沿升高方向樞轉1°的狀態。注意到,當下巴防護部6樞轉1°時,防護板4伴隨下巴防護部6也沿升高方向樞轉1°。在這種情況下,防護板4僅僅沿升高方向類似于下巴防護部6樞轉。由于特別地防護板4的上端部的內表面接觸位于主盔蓋本體6的側部上的凸緣構件122 (例如凸緣橡膠)并且摩擦,因此防護板4和/或凸緣構件122易于損壞。但是,在圖13等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中的每一個不但沿升高方向樞轉而且向前運動,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損壞。(C)防護板4和下方防護部6已經升高2°的狀態為了將由圖13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換言之,圖14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B)中所述狀態改變到由圖14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虛線表示的(C)中所述的狀態,下巴防護部6被進一步手動地升高1°。為此,如在(B)中所述的情況下,開口 66在圖13中相對于軸部分106順時針地略微樞轉。因此,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111的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將與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6略微脫離。由此,位于由圖14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中的防護板4與下巴防護部6基本成一體地進一步運動,正如由圖14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軸部分106相對于開口 66的線性運動通過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而被阻止。為此,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中的每一個從由圖14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位置升高到由圖14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并且也向前運動。(D)防護板4和下方防護部6已經升高4°的狀態為了將由圖14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換言之,圖15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C)中所述狀態改變到由圖15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D)中所述的狀態,下巴防護部6被進一步手動地升高2°。為此,如在(C)中所述的情況下,開口 66在圖14中相對于軸部分106順時針地略微樞轉。因此,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將與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6進一步略微脫離。由此,位于由圖15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位置中的防護板4與下巴防護部6基本成一體地進一步運動,正如由圖15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軸部分106相對于開口 66的線性運動通過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而被阻止。為此,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中的每一個從由圖15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位置升高到由圖15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并且也向前運動。(E)防護板4和下方防護部6已經升高8°的狀態為了將由圖15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換言之,圖16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D)中所述狀態改變到由圖16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E)中所述的狀態,下巴防護部6被進一步手動地升高4°。為此,如在(D)中所述的情況下,開口 66在圖15中相對于軸部分106順時針地樞轉一定程度。因此,基本整個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將與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6脫離。由此,位于由圖16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位置中的防護板4與下巴防護部6基本成一體地進一步運動,正如由圖16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軸部分106相對于開口 66的線性運動通過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而被阻止。為此,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中的每一個從由圖16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位置升高到由圖16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并且也向前運動。(F)防護板4和下方防護部6已經升高16°的狀態為了將由圖16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E)中所述的狀態改變到由圖17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F)中所述的狀態,下巴防護部6被進一步手動地升高8°。為此,如在(E)中所述的情況下,開口 66在圖16中相對于軸部分106順時針地樞轉一定程度。因此,整個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與凹入跟隨表面部分126相對完全脫離,并且與具有大致環形形狀的跟隨表面主體部分128接觸。由此,位于由圖16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中的防護板4與下巴防護部6基本成一體地進一步運動,正如由圖17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軸部分106相對于開口 66的線性運動通過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而被阻止。為此,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中的每一個從由圖16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升高到由圖17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并且也向前運動。(G)防護板4和下方防護部6已經升高80°的狀態為了將由圖17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F)中所述的狀態改變到由圖18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G)中所述的狀態,下巴防護部6被進一步手動地升高64°。為此,如在(F)中所述的情況下,開口 66在圖17中相對于軸部分106順時針地較大樞轉。因此,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124在圖17中沿著具有大致環形形狀的跟隨表面主體部分128相對逆時針地運動。由此,位于由圖17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中的防護板4與下巴防護部6基本成一體地運動,正如由圖18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軸部分106相對于開口 66的線性運動通過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而被阻止。為此,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中的每一個從由圖17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升高到由圖18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而不會顯著向前運動。注意到,由圖18中的交替的一長兩短的虛線表示的位置是對于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板4中的每一個的最上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防護基部24的管狀突出部33在支承板21的三角棱柱狀突出部35上爬行并且隨后抵靠止擋突出部36,因此防止下巴防護部6從最上位置升高。當防護板4已經變為最上位置時,由于防護板4的抵接部分114抵靠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的止擋表面113,因此防止防護板4進一步升高。(H)下巴防護部6處于其最下位置而僅僅防護板4已經升高48°的狀態在(H沖所述的狀態下,如在(A沖所述的情況下,下巴防護部6被保持在圖12中所示的最下位置。當防護板4從由圖11中的實線和圖13中的交替的長短虛線表示的位置升高到由圖12中的實線表示的位置時,當下巴防護部6被保持在圖12中所示的最下位置時防護板4達到最上位置。在這種情況下,防護板4的第一和第二接合棘爪85和86由防護樞轉構件25的樞轉構件主體75的第一和第二接合棘爪87和88以及解鎖操作構件76的接合棘爪82引導。另外,由于防護板4的跟隨突出部105沿著防護基部24的凸起被跟隨表面71從下側向上運動,因此防護板4不但僅僅升高而且略微向前運動。這防止防護板4的內表面不必要地接觸主盔蓋本體5的外表面。當防護板4已經升高48°到上位置同時將下巴防護部6保持在最下位置時,通過其中用作防護板4的第二接合棘爪86的第一被止擋部分的被止擋前端部分86a抵靠用作解鎖操作構件76的第一止擋部分的第一止擋表面109的第一抵接而防止防護板4進一步升高。當防護板4已經如上所述地升高48°到上位置時,通過其中用作防護板4的第二導向突出壁92b的第一被止擋部分的被止擋前端面110抵靠用作第一止擋部分的第二止擋表面79的第二抵接而也防止防護板4進一步升高。在這種情況下,防護板4能夠構造為使得其升高主要由第一抵接和第二抵接中的至少一個(例如,第一抵接)阻止。注意到,當通過使解鎖操作構件76向前運動而解開防護板4時,第一止擋表面109向前運動到不會抵靠被止擋前端部分86a的位置。 如圖2、圖4和圖18中所示,下巴防護部6從最下位置向最上位置的樞轉角度(換言之,第二預定角度)為80°。如圖12中所示,當僅僅防護板4從最下位置樞轉而同時將下巴防護部6保持在最下位置中時防護板4到最上位置的樞轉角度(換言之,第一預定角度)為48。。因此,如果下巴防護部6樞轉到最上位置而同時將防護板4保持在最上位置,則防護板4可以從最下位置樞轉128°。但是,如上所述,由于防護板4的抵接部分114抵靠帶有墊圈的軸構件27的止擋表面113,因此防護板4的最上部分被調節到從最下位置升高80°的位置。為此,即使當下巴防護部6升高而同時保持防護板4為升高時,防護板4的最上位置與當下巴防護部6和防護部4一體地升高時的最上位置基本相同。S卩,使a作為下巴防護部6從最下位置到最上位置的樞轉角度。當a范圍為從0°至32°時,防護板4從最下位置到最上位置的樞轉角度的最大值為48° +a。當a范圍為從32°至80°時,防護板4從最下位置到最上位置的樞轉角度的最大值為80°。已經參照附圖描述了本發明的特定優選實施例,但是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不限于這些準確的實施例,并且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在其中實施多種變化和變型而不偏離在所附權利要求中限定的本發明的范圍和精神。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環形被跟隨表面111形成為凸起形狀,而環形跟隨表面65形成為凹入形狀。但是,相反地,環形被跟隨表面111可以形成為凹入形狀,而環形跟隨表面65可以形成為凸起形狀。在上述實施例中,凹入環形跟隨表面65由開口 66的邊緣形成。但是,凹入環形跟隨表面65不需要總是由開口 66的邊緣形成。凹入環形跟隨表面65可以由凹槽的邊緣,或者部分地包括凹槽和開口的凹入部分的邊緣形成。在上述實施例中,環形被跟隨表面111和環形跟隨表面65中的每一個形成為完整的環形。但是,只要在三個部分處的接觸被滿意地形成,環形被跟隨表面111和環形跟隨表面65中的每一個就僅僅需要形成為大致環形形狀。在文中,“環形跟隨表面65跟隨環形被跟隨表面111”意為使形成為大致環形形狀的環形跟隨表面65大致與形成為大致環形形狀的環形被跟隨表面111部分接觸地運動(例如,大致樞轉),同時將該接觸關系保持為與凸輪從動件和凸輪的接觸關系相同。因此,跟隨表面65或105與被跟隨表面111或71的組合與凸輪從動件和凸輪的關系基本相同。在上述實施例中,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中的每一個從最下位置到最上位置的樞轉角度(換言之,第二預定角度)為80°。但是,樞轉角度不需要總為80°。從實用性角度而言,每個樞轉角度優選地范圍為從60°至100°,并且更優選地范圍為從70°至90°。防護板4和下巴防護部6不需要總是具有彼此基本相同的樞轉角度。在上述實施例中,當僅僅防護板4從最下位置樞轉而同時將下巴防護部6保持在最下位置時防護板4到最上位置的樞轉角度(換言之,第一預定角度)為48°。但是,樞轉角度不需要總為48°。從實用性角度而言,樞轉角度優選地范圍為從36°至60°,并且更優選地范圍為從40°至56°。
權利要求
1.一種頭盔,包括設置在主盔蓋本體上的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以及下巴防護部,所述下巴防護部的包括左端部和右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分別可樞轉地附接到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上; 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中的每ー個包括固定到所述主盔蓋本體上的第一固定側構件、以及固定到所述下巴防護部上的第一活動側構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中的每ー個還包括固定到所述第一固定側構件上的第二固定側構件; 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上; 能夠在跟隨所述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和向后樞轉的凹入或凸起環形跟隨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上;并且 當所述下巴防護部從下位置沿升高方向向前樞轉時,所述環形跟隨表面在跟隨所述環形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樞轉,以使所述下巴防護部在向前運動的同時升高。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防護板,所述防護板的包括左端部和右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分別可樞轉地附接到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上; 其中,所述左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和所述右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中的每ー個還包括第ニ活動側構件,所述第二活動側構件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基本沿向前和向后的方向向前和向后運動; 第二被跟隨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上; 能夠在跟隨所述第二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和向后運動的第二跟隨表面設置在所述防護板上;并且 當所述防護板從所述下位置相對于所述下巴防護部沿升高方向向前樞轉時,所述第二跟隨表面在跟隨所述第二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運動,以使所述防護板在向前運動的同時升高。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動側構件上的第一止擋部分、和設置在所述防護板上以能夠抵靠所述第一止擋部分的第一被止擋部分; 設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側構件上的第二止擋部分、和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上的第ニ被止擋部分;以及 設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上的第三止擋部分、和設置在所述防護板上的第三被止擋部分; 其中,當所述防護板相對于所述下巴防護部以第一預定角度升高時,所述第一被止擋部分抵靠所述第一止擋部分以防止所述防護板進ー步升高; 當所述下巴防護部相對于所述主盔蓋本體以比所述第一預定角度大的第二預定角度升高時,所述第二被止擋部分抵靠所述第二止擋部分以防止所述下巴防護部進一歩升高;并且 當所述防護板相對于所述主盔蓋本體以所述第二預定角度顯著升高時,所述第三被止擋部分抵靠所述第三止擋部分以防止所述防護板進ー步升高。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定角度范圍為從30°至60°。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定角度范圍為從40°至56°。
6.根據權利要求3、4或5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預定角度范圍為從60°至 100° 。
7.根據權利要求3、4或5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預定角度范圍為從70°至 90°。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入或凸起環形跟隨表面基本不管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的向前和向后樞轉位置而總是在彼此間隔開的三個部分處接觸所述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并且 在所述三個部分處的接觸防止所述第一活動側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的不必要的線性向前和向后的運動。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干, 所述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包括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 所述凹入或凸起環形跟隨表面包括凹入環形跟隨表面;并且 在所述三個部分處的接觸包括 (i)介于所述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的第一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與所述凹入環形跟隨表面的、包括具有與所述第一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基本相同形狀的第一凹入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之間的接觸; (ii)介于所述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的第二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與所述凹入環形跟隨表面的、包括沿周向方向比所述第二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長的第二凹入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之間的接觸;以及 (iii)介于所述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的、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與所述第ニ凸起被跟隨表面部分之間的、具有大致圓形形狀的被跟隨表面主體部分的周表面與所述凹入環形跟隨表面的具有彎曲形狀的跟隨表面部分的周表面之間的接觸。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干, 所述凸起或凹入環形被跟隨表面包括凸起環形被跟隨表面;并且 所述凹入或凸起環形跟隨表面包括凹入環形跟隨表面。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環形跟隨表面由在所述第ー活動側構件中形成的開ロ的邊緣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包括第一和第二固定側構件、以及固定到所述下巴防護部上的活動側構件。當所述下巴防護部從下位置沿升高方向向前樞轉時,設置在所述活動側構件上的環形跟隨表面在跟隨設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側構件上的環形被跟隨表面的同時向前樞轉,以使所述下巴防護部在向前運動的同時升高。可能的是提供一種頭盔,所述頭盔容許可較精良升高/降低所述下巴防護部的所述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具有簡單的結構,容許平滑地操作所述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消除使位于包括所述下巴防護部(包括所述下巴防護部支承機構)的端部及其鄰近區域在內的區域中的結構體積龐大的必然性,并且消除使所述頭盔的寬度尺寸較大的必然性。
文檔編號A42B3/00GK103027422SQ20121036245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3日
發明者二村拓 申請人:株式會社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