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混合行走杖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混合行走杖。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具有附加支承結構的混合行走杖。還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具有當需要時能被致動和鎖定就位的附加支承結構的混合行走杖。
背景技術:
存在許多人具有妨礙運動的疾病或虛弱的問題。通常,這些人需要用于輔助行走和其它任務的醫療輔助裝置,諸如拐杖、手杖、助步器等。這種醫療輔助裝置通常包括單個豎直柱或桿,該柱或桿在一端具有手柄并且在另一端具有止動件。雖然這種醫療輔助裝置允許人容易地移動,但是一些用戶可能需要或更喜歡用于更好地平衡支承的附加支承結構。為了解決該問題,本領域技術人員已設計出固定到立桿的底端的三腳架結構。三腳架提供附加支承和穩定性。然而,三腳架結構妨礙用戶并且阻止用戶容易地移動。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不斷努力設計改進的行走杖,以允許患有疾病和/或虛弱的人在行走時容易操縱,并且當需要時還提供附加的支承和穩定性。
發明內容
借助根據本發明的混合行走杖解決了上述和其它問題,并且實現了本領域的進步。根據本發明的混合行走杖的第一優點在于該混合行走杖能被用作單桿行走杖或多支承行走杖。根據本發明的混合行走杖的第二優點在于附加的支承結構向該混合行走杖提供附加強度。根據本發明的混合行走杖的第三優點在于該混合行走杖能通過按壓和推動操作在單桿行走杖和多支承行走杖之間轉換。根據本發明的混合行走杖的第四優點在于該混合行走杖給用戶提供以在利用允許用戶容易地操縱的具有單個立桿的混合行走杖和給予較好的支承和穩定性的具有附加支承結構的混合行走杖之間選擇的選擇自由。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混合行走杖被以下述方式構造。所述混合行走杖包括管狀構件、桿構件、操作桿、多個支柱以及多個撐桿。所述管狀構件具有開口端和限定在該管狀構件的側壁內的開口。所述桿構件被收納在所述管狀構件內,該桿構件的一部分延伸通過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端。所述桿構件設置成能在所述管狀構件內在收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操作桿伸出所述桿構件的一側并且延伸通過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以用于使所述桿構件在所述收回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支柱以可樞轉的方式聯接到所述管狀構件。所述撐桿將每個支柱均連接到所述桿構件。每個撐桿均具有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其中一個支柱的第一端和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所述桿構件的延伸通過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端的一部分的第二端。所述桿構件、所述支柱、所述撐桿被設置成使得:響應于所述桿構件處于所述收回位置,所述支柱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桿構件;并且響應于所述桿構件處于所述伸展位置,所述撐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桿構件并且每個支柱的底部末端均與所述桿構件的底端齊平。所述操作桿和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被設置成將所述桿構件鎖定在所述收回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中的一個。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被限定在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內的所述開口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連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長形部。根據這些實施方式中的一些,當處于所述收回位置時,所述操作桿位于所述開口的所述第二端,當處于所述伸展位置時,所述操作桿位于所述開口的所述第一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述混合行走杖還包括用于向所述收回位置偏壓所述桿構件的彈性裝置。根據這些實施方式中的一些,所述操作桿包括彈性構件、錐形部以及位于所述彈性構件和所述錐形部之間的基座部。這有助于用戶借助在所述操作桿上簡單地施加壓力而容易地、不費力地且有效地將所述桿構件從所述伸展位置收回到所述收回位置。根據這些實施方式中的一些,所述基座部包括用于將所述操作桿固定到所述桿構件的一對阻隔件。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當所述操作桿的所述錐形部與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對齊時,所述桿構件被解鎖。根據這些實施方式中的一些,當所述操作桿的所述基座部與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對齊時,所述桿構件被鎖定。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述混合行走杖包括連接到所述操作桿的所述錐形部的捏手。該捏手作為把手或手柄設置以允許用戶移動所述操作桿。根據這些實施方式中的一些,設置從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端的相反端部伸出的手柄。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述混合行走杖包括第一樞轉附接構件、第二樞轉附接構件以及第三樞轉附接構件。所述第一樞轉附接構件附裝到所述桿構件。而且,每個第一樞轉附接構件均適于以可樞轉的方式將每個支柱的頂端連接到所述管狀構件。所述第二樞轉附接構件附裝到所述管狀構件。而且,每個第二樞轉附接構件均適于以可樞轉的方式將每個撐桿的所述第二端連接到所述桿構件。所述第三樞轉附接構件附裝到每個支柱。而且,每個第三樞轉附接構件均適于以可樞轉的方式將每個撐桿連接到每個支柱。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每個支柱均繞所述管狀構件的公共軸線均勻地彼此間隔開。根據這些實施方式中的一些,設置有至少三個支柱。`
在下 特征以及優點
圖1
圖2
圖3 視圖;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構的立體 圖9
圖10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穿過圖9的X-X平面的剖視圖;圖1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處于折疊操作的混合行走杖的前視圖;以及圖1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穿過圖11的Y-Y平面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涉及混合行走杖。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具有附加支承結構的混合行走杖。還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具有當需要時能被致動的附加支承結構的混合行走杖。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混合行走杖100的實施方式。該混合行走杖100包括:管狀構件120,該管狀構件120用作基座以連接混合行走杖的各個部件;手柄110 ;以及底部支承結構200。在管狀構件120和手柄110之間可包括延長桿115。該延長桿115可通過管狀構件120的頂部開口端124插入并且可相對于管狀構件120移動。延長桿115包括突起118,該突起適于被插入任何一個孔117中以將手柄110調節到所選擇的高度。這允許用戶將混合行走杖120調節到合適的長度。管狀構件120還包括槽170,該槽170允許操作桿260在伸出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移動。下面將進一步描述底部支承結構200。雖然圖中所示的管狀構件120的橫截面是圓形的,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管狀構件120能是具有任何其他幾何形狀的任何中空結構,并且確切構造被留作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選擇。圖2示出了當操作桿260位于伸出位置時處于展開操作的底部支承結構200。如圖2所示,底部支承結構200旨在為用戶提供附加支承和穩定性。此外,底部支承結構200還向混合行走杖100提供附加強度,并且允許該混合行走杖100在底部支承結構200處于展開操作時自由站立。底部支承結構200包括桿構件210、支柱240和撐桿250。桿構件210位于管狀構件120內,該桿構件210的一部分延伸通過管狀構件120的底部開口端122。桿構件210能相對于管狀構件120移動。桿構件210在管狀構件120內的運動改變該桿構件210的伸出底部開口端122的部分的量以如下所述改變支柱240和撐桿250的位置。為了提供更好的支承和強度,桿構件210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整體實心桿。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桿構件210也可以由除了金屬之外的材料制成,只要該材料足夠硬即可,以向混合行走杖提供支承和強度。此外,代替實心桿,桿構件210的結構也可以是中空的,而不脫離本發明。操作桿260聯接到桿構件210。下面將參照圖3和圖4描述操作桿260的更多細節和操作桿260的操作。每個支柱240均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第一托架230。該第一托架230固定到管狀構件120的靠近底部開口端122的側壁或與該側壁形成為一體。支柱240優選地繞管狀構件120彼此相等地間隔開。第一托架230包括多個第一樞轉附接構件232,用于允許每個支柱240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第一托架230。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代替在第一托架230上設置第一樞轉附接構件232,每個第一樞轉附接構件232還可以被修改成直接附裝到管狀構件120,并且確切構造留作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選擇。此外,第一樞轉附接構件232可以是適于將支柱240以可樞轉的方式附接到管狀構件120的任何構造,并且確且構造留作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選擇。設置撐桿250以將每個支柱240連接到第二托架220。第二托架220被附裝到桿構件210的伸出管狀構件120的底端122的部分或者與該部分形成為一體,而與桿構件210在管狀構件120中的位置無關。第二托架220包括多個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用于允許撐桿250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第二托架220。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代替在每個第二托架220上設置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每個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可以被修改成直接附裝到桿構件210,并且確且構造留作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選擇。此外,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可以是適于將撐桿250以可樞轉的方式附接到桿構件210的任何構造,并且確切構造留作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選擇。每個支柱240均包括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用于允許撐桿250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每個支柱240。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設置在支柱240上,使得當混合行走杖100處于展開操作時,撐桿250基本上垂直于桿構件210。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可以是適于將支柱240以可樞轉的方式附接到撐桿250的任何構造,并且確切構造留作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選擇。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雖然在圖2示出了四(4)個支柱,但是能使用任何數量的支柱,只要當操作桿處于伸出位置時支柱形成允許混合行走杖自由站立的結構即可。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將認識到,支承和穩定性隨著所用支柱的數量的增加而提高。此外,支柱數量的增加還將增大混合行走杖的強度。因此,所用的支柱的確切數量留作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選擇。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將識到,類似于延長桿115,桿構件210還可被修改成允許該桿構件210可調節,并且確切構造留作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選擇。圖3示出了由操作桿260和槽170的組合形成的鎖定機構的分解圖。槽170是形成在管狀構件120的側壁處的長形開口。槽170具有第一端180、第二端190和連接部175。第一端180和第二端190的尺寸比連接部175大。操作桿260具有基座部262、錐形部264、捏手266、一對阻隔部267以及彈性構件268。基座部262具有這樣的尺寸:使基座部262止靠在第一端180或第二端190但是阻止該基座部262進入連接部175。錐形部264具有這樣的尺寸:允許操作桿260沿著連接部175自由地移動。這些尺寸的比例允許操作桿260能在第一端180和第二端190之間移動。捏手266被設置為把手或手柄以允許用戶移動操作桿260。阻隔部267將操作桿260固定到桿構件210中的孔211 (圖4所示)。操作桿260構造成被鎖定在第一端180或第二端190處,并且將參照圖4在下面描述操作桿260的操作。圖4包括圖4a、圖4b、圖4c和圖4d并且示出了操作桿260的操作。圖4a示出當基座部262與管狀構件120的側壁121對齊時操作桿260被鎖定在第一端180處。在該鎖定位置,混合行走杖100處于展開操作。圖4b示出了沿由箭頭410所示的方向在操作桿260上施加壓力,當沿由箭頭410所示的方向在操作桿260上施加壓力時,彈性構件268收縮并且錐形部264與管狀構件120的側壁121對齊。該對齊解鎖操作桿260并且允許該操作桿260能在第一端180和第二端190之間移動。圖4c示出了沿由箭頭420所示的方向移動操作桿260并且將操作桿260停止在第二端190處。沿由箭頭420所示的方向移動操作桿260導致桿構件210進一步延伸出管狀構件120的底端122。在該位置處,混合行走杖處于折疊操作。圖4d示出了操作桿260被鎖定在管狀構件120的第二端190處。釋放操作桿260上沿由箭頭410所示的方向的壓力允許彈性構件268膨脹并使基座部262與管狀構件120的側壁121對齊。因此,操作桿260被鎖定在管狀構件120的第二端190處。圖5示出了當混合行走杖100處于折疊操作時支柱240被聯接到桿構件210和管狀構件120的側視圖。撐桿250由支柱240部分隱藏。在折疊操作中,支柱240基本上平行于桿構件210。此外,第二托架220附裝到桿構件210的伸出管狀構件120的底端122的部分或與該部分形成為一體。第二托架220定位在桿構件210的伸出管狀構件120的底端122的部分上,使得當處于折疊操作時,第二托架220位于支柱240的底部末端245以及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之間。支柱240可以設有將該支柱240推離桿構件210的彈性部249。這進一步有助于將混合行走杖從折疊操作改變到展開操作。圖6示出了具有撐桿250的支柱240的前視圖。支柱240具有縱向孔241,在混合行走杖100處于如圖6所示的折疊操作時該縱向孔241允許撐桿250裝配在支柱240內。為了確保在處于折疊操作時支柱240基本上平行于桿構件210,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構造成使得該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裝配在支柱240的縱向孔241間。圖6還示出了支柱240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第一樞轉附接構件232。此外,撐桿250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以及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為了輔助將混合行走杖100從折疊操作變成展開操作,撐桿250不能平行于桿構件210。因此,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以及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設置成使得當處于折疊操作時撐桿250不平行于桿構件210。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第一樞轉附接構件232、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和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的構造可以不同于所述的實施方式。然而,第一樞轉附接構件232、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和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必須構造成當操作桿260在第一端180和第二端190之間移動時允許在撐桿250和支柱240之間轉換旋轉運動。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將認識到,代替具有縱向孔241,支柱240可以具有適于接納第二樞轉附接構件222、第三樞轉附接構件242和撐桿250的凹部的實心材料件,使得當處于折疊操作時支柱240基本上平行于桿構件210。圖7和圖8示出了底部支承結構200從操作桿260位于第一端180的伸出模式朝向操作桿260位于第二端190的收回模式的運動。當底部支承結構200處于伸出模式時,支柱240的底部末端245與桿構件210的底端215齊平。此外,撐桿250基本上垂直于桿構件210。當底部支承結構200朝向收回模式移動時,桿構件210進一步伸出底部開口端122外,如箭頭810所示。桿構件210的如箭頭810所示的運動轉變成如箭頭820所示的撐桿250的向上運動,這導致支柱240的底部末端245朝向桿構件210收回。下面將參照圖9至12描述混合行走杖100的零件的更詳細的運動。現在參照圖9至12如下描述混合行走杖100的零件的運動。圖9示出了處于展開操作的混合行走杖100。在展開操作中,操作桿260位于第一端180處并且底部支承結構處于伸出模式。圖10示出了沿著圖9的X-X的剖視圖。圖11示出了處于折疊操作的混合行走杖100。在折疊操作中,操作桿260位于第二端190處并且底部支承結構處于收回模式。圖12示出了沿著圖11的Y-Y的剖視圖。如圖10和圖12所示,彈性構件520和止動件510設置在管狀構件120內。混合行走杖100能被以如下方式從展開操作變到折疊操作。將壓力沿如730所示的方向施加于操作桿260。彈性構件268響應于被施加于操作桿260的壓力而收縮。當錐形部264與管狀構件120的側壁對齊時,彈性構件268的收縮解鎖所述鎖定機構。桿構件210由于彈性構件520而被迫沿由箭頭740所示的方向向下。施加于操作桿260的壓力被釋放并且鎖定機構將底部支承結構200鎖定在折疊操作中,如圖11和圖12所示。彈性構件520和止動件510的使用允許用戶容易地、不費力地且有效地通過沿如730所示的方向簡單地施加壓力于操作桿260而將底部支承構件從伸出模式收回到收回模式。混合行走杖100能被以如下方式從折疊操作變到展開操作。將壓力沿如710所示的方向施加于操作桿260。彈性構件268響應于被施加于操作桿260的壓力而收縮。當錐形部264與管狀構件120的側壁對齊時,彈性構件268的縮回解鎖所述鎖定機構。為了沿由箭頭720所示的方向向上收回桿構件,能將力如箭頭750所示向下施加于手柄110。施加于操作桿260的壓力被釋放并且鎖定機構將底部支承結構200鎖定在伸出模式中。混合行走杖100旨在供具有妨礙運動的疾病或虛弱的人使用。通常,這些人具有通過容易地采取較大的步伐而行走一定距離的能力。如果混合行走杖處于展開操作,那么支柱240可能妨礙或阻礙用戶。因此,他們將使用處于折疊操作的混合行走杖,因為它更易于操縱。然而,在一定距離之后,他們可能感到疲勞并將采取較小的步伐。因此,他們將更喜歡使用處于展開操作的混合行走杖,因為這提供更好的支承和穩定性。此外,當用戶疲勞時,用戶通常沿如750所示的方向在手柄110上施加更多的壓力以遏制用戶的重量施加在他或她的腿上。因此,彈性構件520和止動件510如圖10和圖12所示設置在桿構件210上方以僅輔助用戶容易地、不費力地且有效地借助如上所述簡單地在操作桿上施加壓力而將底部支承構件從伸出模式回到收回模式。以上是根據本發明的混合行走杖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說明,可預見到,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并且將基于本公開內容設計侵犯如所附權利要求所闡述的本發明的另選系統。
權利要求
1.一種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包括: 管狀構件,該管狀構件具有開口端和被限定在所述管狀構件的側壁內的開口; 桿構件,該桿構件位于所述管狀構件內,該桿構件的一部分延伸通過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端,其中所述桿構件能在所述管狀構件內在收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間移動; 操作桿,該操作桿伸出所述桿構件的一側并且延伸通過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的所述開口,用于使所述桿構件在所述收回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之間移動; 多個支柱,所述多個支柱的頂端以可樞轉的方式聯接到所述管狀構件;以及 多個撐桿,所述多個撐桿將所述多個支柱連接到所述桿構件,其中:所述多個撐桿均具有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所述多個支柱中的一個的第一端和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到所述桿構件的延伸通過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端的所述部分的第二端,從而:響應于正處于所述收回位置的所述桿構件,所述多個支柱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桿構件;響應于正處于所述伸展位置的所述桿構件,所述多個撐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桿構件并且所述多個支柱中的每個的底部末端均與所述桿構件的底端齊平,并且其中所述操作桿和被限定在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內的所述開口被設置成將所述桿構件鎖定在所述收回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中的一個位置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被限定在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內的所述開口具有第一端 、第二端以及連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長形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當處于所述收回位置時,所述操作桿位于所述開口的所述第二端,當處于所述伸展位置時,所述操作桿位于所述開口的所述第一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還包括: 用于向所述收回位置偏壓所述桿構件的彈性裝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所述操作桿包括: 彈性構件; 錐形部;以及 位于所述彈性構件和所述錐形部之間的基座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所述基座部包括用于將所述操作桿固定到所述桿構件的阻隔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當所述操作桿的所述錐形部與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對齊時,允許所述桿構件在所述收回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之間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當所述操作桿的所述基座部與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對齊時,阻止所述桿構件在所述收回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之間移動。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還包括連接到所述操作桿的所述錐形部的捏手。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還包括: 從所述管狀構件的一端伸出的手柄,所述一端與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端相對。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還包括: 位于所述手柄和與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開口端相反的所述一端之間的延長桿,所述延長桿具有適于插入所述管狀構件的所述側壁上的多個孔中的一個的突起。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還包括:附裝到所述桿構件的多個第一樞轉附接構件,其中,所述多個第一樞轉附接構件均適于以可樞轉的方式將所述多個支柱中的每個的所述頂端連接到所述管狀構件。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還包括: 附裝到所述管狀構件的多個第二樞轉附接構件,其中,所述多個第二樞轉附接構件均適于以可樞轉的方式將所述多個撐桿中的每個的所述第二端連接到所述桿構件。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還包括: 附裝到所述多個支柱中的每個的多個第三樞轉附接構件,其中,所述多個第三樞轉附接構件均適于以可樞轉的方式將所述撐桿均連接到所述多個支柱中的每個。
1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所述多個支柱均繞所述管狀構件的公共軸線均勻地彼此間隔開。
1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設置有至少三個支柱,并且所述至少三個支柱均繞所述管狀構件的公共軸線均勻地分布。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所述操作桿包括: 彈性構件; 錐形部;以及 位于所述彈性構件和所述錐形部之間的基座部。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混合行走杖,其中,所述基座部包括用于將所述操作桿固定到所述桿構件的阻隔裝置 。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混合行走杖。該混合行走杖包括管狀構件、桿構件、操作桿、多個支柱以及多個撐桿。桿構件位于管狀構件內,該桿構件的一部分延伸通過管狀構件的開口端。桿構件還設置成能在管狀構件內在收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間移動。操作桿伸出桿構件的一側并延伸通過管狀構件的側壁的開口。操作桿構造成使桿構件在收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間移動。支柱以可樞轉的方式聯接到管狀構件。撐桿將每個支柱均連接到桿構件。將桿構件移動到收回位置導致支柱基本上平行于該桿構件,而將桿構件移動到伸展位置導致撐桿基本上垂直于桿構件且每個支柱的底部末端與桿構件的底端齊平。操作桿和管狀構件的開口設置成將桿構件鎖定在收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中的一個位置中。
文檔編號A45B9/00GK103181663SQ201210214058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9日
發明者詹孝桐 申請人:南洋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