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拉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拉鏈,尤其涉及通過對一對拉鏈牙鏈帶施加橫拉力來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拉頭分離的拉鏈。
背景技術:
作為以往的拉鏈,公知有如下結構:對拉頭的上翼板或下翼板賦予撓性,并且對從上翼板及下翼板延伸設置的凸緣進行改進,通過對左右一對的拉鏈牙鏈帶施加橫拉力來擴寬拉頭的帶穿插通路,從而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拉頭分離(以下,也稱作“拉脫”(snap))(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該專利文獻I中,提出有如下拉頭:上翼板及下翼板的一方的側緣部中的凸緣雙方形成為肩口側低于中央部的傾斜形狀、并使帶穿插通路的間隙從肩口側至后口側后端逐漸變窄的拉頭;以及一方的側緣部的凸緣以一方的側緣部的帶穿插通路的間隙大于另一方的側緣部的帶穿插通路的間隙且為固定間隙的方式從肩口側形成至后口側后端的拉頭。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0/113275號(圖13、圖17)
發明內容
然而,在左右一對的拉鏈帶的帶側緣部的下端部具有逆開件的拉鏈中,可以考慮至IJ,通過將專利文獻I那樣的拉頭作為上側及下側拉頭而設置兩個,能夠使上側及下側拉頭移動而從上側及下側將左右一對的拉鏈牙鏈帶分離開,并且能夠通過拉脫動作來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上側及下側拉頭分離。在這樣的拉鏈中,通過拉脫動作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下側拉頭分離后,繼續施加橫拉力,在上側拉頭移動至上方并因上止部而暫時停止后,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上側拉頭分離。此時,拉鏈鏈牙與上側拉頭的位于后口側后端的上側及下側凸緣接觸,可能會對拉鏈鏈牙造成損傷。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研發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拉鏈,能夠通過簡單的構造來抑制拉鏈鏈牙的損傷,并且能夠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上側拉頭分離。本發明的上述目的通過下述結構來實現。(I) 一種拉鏈,具有:一對拉鏈牙鏈帶,其沿一對拉鏈帶的相對的帶側緣部設置具有多個拉鏈鏈牙的拉鏈鏈牙列而成;上止部,其形成在一對拉鏈帶的帶側緣部的上端部;逆開件,其形成在一對拉鏈帶的帶側緣部的下端部;和上側拉頭及下側拉頭,其分別以能夠沿拉鏈鏈牙列滑動的方式安裝,分別使拉鏈鏈牙嚙合、分離,
上側拉頭及下側拉頭分別具有:主體,該主體具有:在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平行配置的上翼板及下翼板;將上翼板及下翼板在前端部連結起來的引導柱;沿上翼板的左右兩側緣向下方突出設置的上側凸緣;沿下翼板的左右兩側緣向上方突出設置的下側凸緣;設置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的拉攀安裝部;和相對于拉攀安裝部轉動自如地安裝的拉攀,在上側凸緣與下側凸緣之間,形成有供一對拉鏈牙鏈帶的拉鏈帶穿插弓丨導的帶穿插通路,通過對一對拉鏈牙鏈帶施加朝向拉鏈帶的寬度方向外側的橫拉力,能夠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各拉頭的主體的寬度方向一側的帶穿插通路分離,所述拉鏈的特征在于, 上側拉頭的主體的寬度方向一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的后端與上側拉頭的后口側后端相比位于前方。(2)如(I)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上側拉頭和下側拉頭具有相對于引導柱的寬度方向中心線左右翻轉的鏡面對稱的構造。(3)如(I)或(2)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在上側拉頭的主體上、且在寬度方向一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的后方,形成有切缺部,切缺部處的帶穿插通路的間隙大于拉鏈鏈牙的壁厚。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的拉鏈,由于上側拉頭的主體的寬度方向一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的后端與上側拉頭的后口側后端相比位于前方,所以在通過拉脫動作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下側拉頭分離后,在上側拉頭移動至上方并因上止部而暫時停止時,能夠不損傷拉鏈鏈牙地將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上側拉頭分離。因此,能夠通過簡單的構造來抑制拉鏈鏈牙的損傷,并且能夠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上側拉頭分離。
圖1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拉鏈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俯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拉頭的立體圖。圖3是圖2所示的拉頭的側視圖。圖4是將上側拉頭的上翼板切除后示出的拉頭的剖視圖。圖5是將在上側及下側拉頭內插入有逆開件的插管的狀態以切除上側及下側拉頭的上翼板的方式進行示出的拉鏈的放大俯視圖。圖6是將上側拉頭的上翼板切除后的狀態的拉鏈的放大俯視圖。圖7是表示對圖6所示的拉鏈施加橫拉力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8是表示圖7所示的分離側拉鏈牙鏈帶的鏈牙開始從拉頭脫出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9是表示圖8所示的鏈牙進一步從拉頭脫出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10是表示圖9所示的鏈牙完全從拉頭脫出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11的(a)是表示分離側拉鏈牙鏈帶的鏈牙和拉頭的凸緣的接觸狀態的局部剖視圖,(b)是表示該狀態的局部側視圖。圖12的(a)是表示圖11所示的鏈牙使上翼板及下翼板撓曲而從拉頭脫出的狀態的局部剖視圖,(b)是表示該狀態的局部側視圖。圖13是表示在上側拉頭中插入有上止碼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14是表示在圖13所示的拉鏈上施加有橫拉力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15是表示圖14所示的鏈牙開始從上側拉頭脫出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16是表示圖15所示的鏈牙進一步從上側拉頭脫出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17是表示圖16所示的鏈牙完成從上側拉頭脫出的狀態的放大俯視圖。圖18是表示本發明的變形例的拉頭的后部放大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拉鏈的一個實施方式。此外,在下文的說明中,關于拉鏈帶,“表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近前側,“背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里側,“上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上側,“下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下側,“左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左側,“右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右側,關于拉頭,“上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近前側,“下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里側,“前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上側,“后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下側,“左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左側,“右側”指的是相對于圖1的紙面的右側。另外,也將拉鏈帶及拉頭的左右方向稱作寬度方向。另外,也將拉鏈帶的上下方向稱作長度方向。如圖1及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拉鏈10具有:左右一對的拉鏈牙鏈帶11L、11R,其沿左右一對的拉鏈帶20的相對的帶側緣部20a設置具有多個拉鏈鏈牙31的拉鏈鏈牙列30而成;上側及下側拉頭40、90,其以能夠沿拉鏈鏈牙列30滑動的方式安裝,用于使拉鏈鏈牙31分別嚙合、分離;上止部12,其分別形成在左右一對的拉鏈帶20的帶側緣部20a的上端部;逆開件13,其形成在左右一對的拉鏈帶20的帶側緣部20a的下端部。同時如圖5所示,逆開件13具有:座管14,其形成在右側的拉鏈帶20的帶側緣部20a的下端部;插管16,其形成在左側的拉鏈帶20的帶側緣部20a的下端部,并能夠插入到上側及下側拉頭40、90內。而且,在具有該逆開件13的拉鏈10中,若使上側拉頭40向上方(遠離下側拉頭92的方向)移動,則分離狀態的左右一對的拉鏈鏈牙列30嚙合,若使上側拉頭40向下方(接近下側拉頭90的方向)移動,則嚙合狀態的左右一對的拉鏈鏈牙列30分離。另外,若使下側拉頭90向上方(接近上側拉頭40的方向)移動,則嚙合狀態的左右一對的拉鏈鏈牙列30分離,若使下側拉頭90向下方(遠離上側拉頭40的方向)移動,則分離狀態的左右一對的拉鏈鏈牙列30嚙合。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有插管16的左側的拉鏈牙鏈帶IlL是能夠從拉頭40、90分離的分離側拉鏈牙鏈帶,設有座管14的右側的拉鏈牙鏈帶IlR是不能從拉頭40、90分離的固定側拉鏈牙鏈帶。拉鏈鏈牙列30由多個拉鏈鏈牙31構成,關于該拉鏈鏈牙31,例如,使用聚酰胺、聚縮醛、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合成樹脂并注塑成形在拉鏈帶20的帶側緣部20a上。如圖2 圖6所示,上側拉頭40是帶有自動停止功能的拉頭,具有:主體50、拉攀75、停止爪體70、以及拉攀保持罩80。
主體50具有:在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平行配置的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 ;將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在前端部且在寬度方向中央部連結起來的引導柱53 ;沿上翼板51的左右兩側緣向下方突出設置的上側凸緣54L、54R ;沿下翼板52的左右兩側緣向上方突出設置的下側凸緣55L、55R。由此,在主體50的前部形成有通過引導柱53而分離的左右的肩口 56,在主體50的后部形成有后口 57。而且,在上翼板51與下翼板52之間,形成有連通左右的肩口 56與后口 57而成的大致Y字狀的鏈牙引導通路58,該鏈牙引導通路58用于供左右一對的拉鏈鏈牙列30穿插。另外,如圖3所示,在主體50的左右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及54R、55R之間,分別形成有帶穿插通路59。關于左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如下詳細說明那樣,設定得比右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大從而能夠供左側的拉鏈牙鏈帶IlL從拉頭40分離。如圖2及圖5所示,在上翼板51的上表面的與引導柱53的寬度方向中心線CL相比的右側(固定側拉鏈牙鏈帶IlR側),在前后方向上并列地立起設置有用于安裝拉攀保持罩80的前部安裝柱60F及后部安裝柱60R。而且,在前部安裝柱60F與后部安裝柱60R之間,收納有拉攀75的連接部76及停止爪體70,拉攀保持罩80覆蓋在前部安裝柱60F及后部安裝柱60R上,并通過將設置在前后端的未圖示的爪部分卡合在前部及后部安裝柱60F、60R上而固定。另外,如圖3所示,在上翼板51上,從上翼板51的上表面貫穿鏈牙引導通路58地形成有用于使停止爪體70的停止爪71插入的爪插入孔51b。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前部安裝柱60F、后部安裝柱60R、停止爪體70、以及拉攀保持罩80構成了拉攀安裝部。像這樣,由于前部安裝柱60F及后部安裝柱60R形成在上翼板51的與引導柱53的寬度方向中心線CL相比的右側,所以位于引導柱53的左側的上翼板51的剛性稍低,左側的上翼板51容易撓曲。另外,由于停止爪體70與前部安裝柱60F及后部安裝柱60R —起也配置在上翼板51的與引導柱53的寬度方向中心線CL相比的右側,所以,如圖5所示,停止爪體70的停止爪71插入在固定側拉鏈牙鏈帶IlR側的拉鏈鏈牙31之間。由此,在將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側的拉鏈鏈牙31從鏈牙引導通路58通過帶穿插通路59脫出時,停止爪71不會與該拉鏈鏈牙31接觸,因此,能夠防止停止爪71對拉鏈鏈牙31造成損傷。另外,如圖2 圖4所示,在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上,分別形成有從引導柱53的左側的前部側面53a向寬度方向外側(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側)延伸的切缺部51a、52a。這些切缺部5la、52a形成為,在從引導柱53的左側的前部側面53a與后部側面53b的邊界向寬度方向外側且向后方斜向延伸后,在中途彎曲并向寬度方向外側且向前方斜向延伸。根據這樣的結構,主體50的左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前后方向長度比主體50的右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R、55R短,因此,使得位于引導柱53的左側的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的剛性稍微降低,左側的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變得容易撓曲。另外,形成左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上側凸緣54L和下側凸緣55L的相對面在其后端側部分分別具有突起部62a、62b,另外,在除突起部62a、62b所位于的前后方向位置以夕卜,具有相互平行的平直部54a、55a。而且,如圖3所示,平直部54a、55a處的左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的上下方向尺寸G1、以及突起部62a、62b處的左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的上下方向尺寸G2設定得比右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的上下方向尺寸g大,另外,突起部62a、62b處的左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的上下方向尺寸G2設定得比平直部54a、55a處的左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的上下方向尺寸Gl小。
另外,突起部62a、62b以從平直部54a、55a平滑地連續延伸的方式具有傾斜面地突出。該突起部62a、62b處的左側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的上下方向尺寸G2、以及突起部62a、62b的前后方向長度以不會阻礙左側的拉鏈牙鏈帶IlL的拉鏈鏈牙31從拉頭40分離的方式設定。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對左右一對的拉鏈牙鏈帶IlLUlR施加朝向寬度方向外側的橫拉力的圖7所示的狀態下,平直部54a、55a與后述的第2拉鏈鏈牙31b的作為前后方向后端的主體部角部31bl相比在前后方向一直延伸至后口側。因此,在圖7所示的狀態下,突起部62a、62b與第2拉鏈鏈牙31b的該主體部角部3 Ib I相比在前后方向位于后口側。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將位于上側及下側拉頭40、90內的拉鏈鏈牙31從肩口側向后口側按順序稱作第I 第3拉鏈鏈牙31a、31b、31c。而且,如圖2及圖4所示,主體50的左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寬度方向內側面分別形成為壁厚隨著從寬度方向內側趨向于外側而逐漸增大的傾斜面61a、61b。因此,如圖11所示,施加有橫拉力的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的拉鏈鏈牙31的上下的角部分別抵接在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傾斜面61a、61b上,因此,橫拉力經由傾斜面61a、61b高效地傳遞至上翼板51以及下翼板52。由此,如圖12所示,能夠容易地壓擴上側與下側凸緣54L、55L間的帶穿插通路59。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后端與拉頭40的后口側后端相比位于前方,在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后方,形成有與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的內表面成為同一平面的切缺部63a、63b。S卩,切缺部63a、63b分別由左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后端、和位于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后方的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的內表面形成。切缺部63a、63b的前后方向長度設定為,當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從上側拉頭40分離時,拉鏈鏈牙31不會接觸。具體而言,首先,在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從下側拉頭90分離后,繼續對左右一對的拉鏈牙鏈帶IlLUlR施加朝向寬度方向外側的橫拉力,使得上側拉頭40移動至上方。然后,進一步施加橫拉力,由此,如圖14所示,在上側拉頭40被上止部12定位的狀態下,第3拉鏈鏈牙31c以抵接在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上的第2拉鏈鏈牙31b為支點旋轉并被向左側拉拽。切缺部63a、63b的前后方向長度以此時第3拉鏈鏈牙31c的主體部不與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接觸的方式設定。另外,切缺部63a、63b處的帶穿插通路59的間隙G3 (參照圖3)設定得比拉鏈鏈牙31的壁厚H(參照圖11)大。由此,當上述的第3拉鏈鏈牙31c —邊旋轉一邊被向左側拉拽時,能夠允許順暢的旋轉。此外,下側拉頭90具有將上側拉頭40相對于引導柱53的寬度方向中心線CL左右翻轉的鏡面對稱的構造。因此,如圖5所示,下側拉頭90的具有突起部62a、62b及平直部54a、55a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以及切缺部63a、63b與上側拉頭40同樣地位于左側。另外,在該逆開件13中,在處于下側拉頭90與座管14的下端部的止擋部14a接觸、且上側拉頭40與該下側拉頭90的后端接觸的狀態時,上側拉頭40的停止爪71配置在避開座管14的上表面的位置,即配置在不與座管14接觸的位置。因此,在具有該逆開件13的拉鏈10中,拉鏈鏈牙31能夠從上側及下側拉頭40、90雙方的、插管16的插入側(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側)的上側與下側凸緣54L、55L間的帶穿插通路59分離。在這樣構成的拉鏈10中,從圖6所示的狀態對上側拉頭40的上側的左右一對的拉鏈牙鏈帶IlLUlR施加朝向寬度方向外側的橫拉力(參照圖7),位于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IL的鏈牙引導通路58內的最靠近肩口 56側但未嚙合的第I拉鏈鏈牙31a (拉鏈鏈牙31),分別抵接在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傾斜面61a、61b上(參照圖11),壓擴上側與下側凸緣54L、55Lb間的間隙(參照圖12),并且使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的與引導柱53相比靠左側的部分撓曲(參照圖8、圖9),從而從拉頭40脫出。此時,繼第I拉鏈鏈牙31a之后,第2拉鏈鏈牙31b也與第I拉鏈鏈牙31a同樣地從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平直部54a、55a脫出。而且,第3拉鏈鏈牙31c不被突出部62a、62b阻礙地也從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脫出(參照圖10)。因此,將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從拉頭40分離的拉脫動作不會在中途停止而順暢地進行。另一方面,在上側或下側拉頭40、90中,即使在強力施加使拉攀75在主體50上逆時針旋轉那樣的扭轉動作的情況下,第3拉鏈鏈牙31c也會抵接在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突起部62a、62b上,防止左側的帶穿插通路59橫跨左右的拉鏈牙鏈帶IlLUlR的拉鏈鏈牙31,從而能夠防止拉頭40、90傾斜并停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從下側拉頭90分離后,繼續對上側拉頭40的下側的左右一對的拉鏈牙鏈帶11L、I IR施加朝向寬度方向外側的橫拉力,上側拉頭40移動至上方。然后,如圖14所示,在上側拉頭40因上止部12而暫時停止的狀態下,進一步施加橫拉力,由此,第3拉鏈鏈牙31c以抵接在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上的第2拉鏈鏈牙31b為支點旋轉并被向左側拉拽。此時,第3拉鏈鏈牙31c的主體部的角部位于切缺部63a、63b內,且不與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接觸,因此,第3拉鏈鏈牙31c的主體部的角部不會損傷。然后,第2拉鏈鏈牙31b分別抵接在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傾斜面61a、61b上,壓擴上側與下側凸緣54L、55Lb間的間隙,并使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的與引導柱53相比靠左側的部分撓曲,由此,第2拉鏈鏈牙31b從上側拉頭40脫出(參照圖15 圖17)。另外,與第2拉鏈鏈牙31b從上側拉頭40脫出幾乎同時,第I拉鏈鏈牙31a也從上側拉頭40脫出。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拉鏈10,由于上側拉頭40的主體50的左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后端與上側拉頭40的后口側后端相比位于前方,所以在通過拉脫動作使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從下側拉頭90分離后,在上側拉頭40移動至上方并因上止部12而暫時停止時,能夠在第3拉鏈鏈牙31c即使因橫拉力受到拉拽也由于切缺部63a、63b而不會與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接觸的情況下將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從上側拉頭40分離。因此,能夠通過簡單的構造來抑制拉鏈鏈牙31的損傷,并能夠使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L容易地從上側拉頭40分離。另外,上側拉頭40和下側拉頭90具有相對于引導柱53的寬度方向中心線CL左右翻轉的鏡面對稱的構造。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下側拉頭90的切缺部63a、63b也與上側拉頭40的切缺部63a、63b同樣地位于左側。這樣的一組上側拉頭40及下側拉頭90也能夠在無需變更構造的情況下適用于逆開件13,從而能夠謀求部件的共用化并實現上述效果,其中,逆開件13在左側的拉鏈帶20的帶側緣部20a的下端部配有座管14、在右側的拉鏈帶20的帶側緣部20a的下端部配有插管16。此外,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例示的結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適當變更。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主體50的左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相對面上設有突起部62a、62b,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圖18所示,也可以是在下側凸緣55L的相對面上不具有突起部的結構。另外,還可以是在左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雙方的相對面上均不具有突起部的結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將本發明應用于帶有自動停止功能的拉頭的情況,但不限于此,本發明也能夠適用于不具有停止爪體的不帶有自動停止功能的拉頭。該情況下,用于安裝拉攀75的拉攀安裝柱將前部安裝柱60F的上端和后部安裝柱60R的上端一體連接而構成。附圖標記說明10 拉鏈IlL 拉鏈牙鏈帶(分離側拉鏈牙鏈帶)IlR 拉鏈牙鏈帶(固定側拉鏈牙鏈帶)20 拉鏈帶20a 帶側緣部30 拉鏈鏈牙列31 拉鏈鏈牙40 上側拉頭(拉頭)50 主體51 上翼板51a 切缺部52 下翼板52a 切缺部53 引導柱54L、54R 上側凸緣55L、55R 下側凸緣54a、55a 平直部59 帶穿插通路60F 前部安裝柱(拉攀安裝部)60R 后部安裝柱(拉攀安裝部)62a,62b 突起部63a>63b 切缺部70 停止爪體(拉攀安裝部)75 拉攀80 拉攀保持罩(拉攀安裝部)90 下側拉頭CL 引導柱的寬度方向中心線
權利要求
1.一種拉鏈(10),具有: 一對拉鏈牙鏈帶(IlLUlR),其沿一對拉鏈帶(20)的相對的帶側緣部(20a)設置具有多個拉鏈鏈牙(31)的拉鏈鏈牙列(30)而成; 上止部(12),其形成在所述一對拉鏈帶的帶側緣部的上端部; 逆開件(13),其形成在所述一對拉鏈帶的帶側緣部的下端部;和 上側拉頭(40)及下側拉頭(90),其分別以能夠沿所述拉鏈鏈牙列滑動的方式安裝,分別使所述拉鏈鏈牙嚙合、分離, 所述上側拉頭及下側拉頭分別具有: 主體(50),該主體具有:在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平行配置的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將所述上翼板及所述下翼板在前端部連結起來的引導柱(53);沿所述上翼板的左右兩側緣向下方突出設置的上側凸緣(54L、54R);沿所述下翼板的左右兩側緣向上方突出設置的下側凸緣(55L、55R);設置在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的拉攀安裝部(60F、60R、70、80);和 相對于所述拉攀安裝部轉動自如地安裝的拉攀(75), 在所述上側凸緣與所述下側凸緣之間,形成有供所述一對拉鏈牙鏈帶的拉鏈帶穿插引導的帶穿插通路(59), 通過對所述一對拉鏈牙鏈帶施加朝向所述拉鏈帶的寬度方向外側的橫拉力,能夠使一方的所述拉鏈牙鏈帶(IlL)從所述各拉頭的所述主體的寬度方向一側的所述帶穿插通路分離, 所述拉鏈(10)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側拉頭(40)的所述主體的寬度方向一側的所述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后端與所述上側拉頭的后口側后端相比位于前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拉頭和所述下側拉頭具有相對于引導柱(53)的寬度方向中心線(CL)左右翻轉的鏡面對稱的構造。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鏈(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側拉頭(40)的所述主體上、且在寬度方向一側的所述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后方,形成有切缺部(63a、63b), 所述切缺部處的所述帶穿插通路的間隙(G3)大于所述拉鏈鏈牙的壁厚(H)。
全文摘要
一種拉鏈(10),通過對一對拉鏈牙鏈帶(11L、11R)施加朝向拉鏈帶(20)的寬度方向外側的橫拉力,能夠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11L)從各拉頭(40、90)的主體(50)的寬度方向一側的帶穿插通路(59)分離,上側拉頭(40)的主體(50)的寬度方向一側的上側及下側凸緣(54L、55L)的后端與上側拉頭(40)的后口側后端相比位于前方。因此,能夠通過簡單的構造來抑制拉鏈鏈牙的損傷,并能夠使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上側拉頭分離。
文檔編號A44B19/28GK103153120SQ20118004931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1日
發明者佐藤秀樹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