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安全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按照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安全帽,包括 一個帽殼,它在使用時除臉面區外至少部分地包圍佩戴者頭部; 一個 下頦箍圏,它在使用時圍攏著佩戴者臉面區的下部;以及一個優選可 回轉地裝在帽殼上的護目鏡,用于覆蓋帽殼與下頦箍圏之間的視界開 孔,其中,下頦箍圏具有兩個彼此可相對運動的部分。
技術背景尤其是在摩托車發生:寧故時,這種安全帽可減輕或防止安全帽佩 戴者頭顱區受傷。在這方面可有多種不同的設計方案。例如在EP0433182中介紹了 一種有兩個可彼此相對運動的下頦箍 圏部分的安全帽,它們可移動地裝在帽殼上。在這種安全帽中,當朝 安全帽內部的方向單純移動下頦箍圏時可以對下方打開安全帽,但開 的口不太大。此外,既不能在下頦箍圏部分的打開位置也不能在其關 閉位置實現預緊。而且這種安全帽制造技術復雜,也沒有讓兩個下頦 箍圏部分之間鉸鏈連接。其結果是,下頦箍圏部分各自的運動過程不 能實現同步化。此外還已知這樣一些安全帽,它們在臉面區是敞開的(所謂"半 盔,,(Jet-Helme ))。這種安全帽盡管有提供新鮮空氣的優點,但是這 在下雨和天氣寒冷時則成為缺點。此外,在發生事故時對臉面和下頦 部分的保護不夠充分。尤其是在兩輪運動車領域中使用越野賽安全帽,它們同樣有比較 大的視孔,以保證在耗費大體力時重要的空氣供給。但與半盔 (Jet-Helme )不同,這些安全帽具有穩定的下頦箍圏,以便在時常發 生傾翻時提供足夠的保護。所謂的翻轉式或體系式安全帽(Klapp-bzw. Systemhelme)具有整體式大塊的下頦箍圏,在此下頦箍圏上大多還成形有護目鏡。下頦 箍圏可以通過一個基本上水平的回轉軸向上翻轉,從而使戴上和脫下 更加方便。此類型的安全帽雖然因為安全帽裝有可翻轉的下頦箍圏而 便于戴到安全帽內,但由于下頦箍圏只是水平地向下回轉,所以它在 下頦區內不能提供附加的配合準確度。還有,這種類型的安全帽不能 帶著眼鏡戴上或脫下。按另一種設計方案,釆用這樣的帽殼,在使用時它除臉面區之外幾乎完全包圍佩戴者的頭部; 一個下頦箍圏,它在使用時圍攏著佩戴 者臉面區的下部;以及一個優選可回轉地裝在帽殼上的護目鏡,用于 覆蓋帽殼與下頦箍圏之間的視界開孔。在佩戴者頭部的固定借助下頦 帶實現,當戴上安全帽后將該下頦帶扣緊在佩戴者的下頦區內。這種 類型的安全帽(所謂"整盔,,(Integralhelme ));故廣泛應用,但它們的 缺點是戴上和脫下不實用。尤其是在發生事故時安全帽難以摘脫,有 時,例如在頸部受傷的情況下,還會導致出現危險的狀況。此外,所有上述類型的安全帽都有這樣的缺點,即,盡管總是可 以提供不同尺寸的安全帽,以便針對不同的頭部尺寸選擇相應的最佳 適配型號,然而實際證明,以此方式只能有條件地達到安全帽的最佳 配合。消費者實際上往往面臨著在一個盡管提供了好的配合但難以穿 戴和脫下的安全帽,或一個易于戴上和脫下但只有不良配合的安全帽 之間進行選擇。此外,在此類安全帽中,為了將安全帽固定在佩戴者 的頭上大多需要下頦帶,它尤其在頜部和頸部提供的原本就已經是不 充分的固定,因此當安全帽配合不佳時使得這一問題更加嚴重。所述 的缺點尤其是在高速時使人能明顯感覺到,在那時作用有附加的風壓 力并且安全帽會向上飄移。此外,由于在安全帽與頸前部區之間沒有 閉合遮擋,在安全帽下方進入的氣流就影響到行駛舒適性,因為它們 會引起令人不舒服的風噪音和使人感到寒冷。下頦帶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它們有時難以操作,尤其在戴手 套的情況下。它們也很難能用單手進行操作。此外,為下頦帶提供了 多種多樣的鎖扣系統,它們的操作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有時會造成困難。實際中確實表明,例如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救護人員往往難以解開下頦帶的鎖扣系統而損失了寶貴的救助時間。發明內容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實現一種安全帽,它能方便地戴上和脫下, 以及,尤其是在頜部和頸部提供更好的固定。由此應首先避免例如在 發生事故的情況下安全帽經頭后部滑脫。按照針對本發明領域常用的表達方式,這也稱為"脫掉特性(Abstreifverhalten),,,因此在按本發 明的安全帽中這一特性應能得到改善。此外,本發明還應能實現有更 好的空氣動力學和氣動聲學特性,以及能更好地防風、防污染和防寒。 此目的通過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特征得以實現。權利要求1和 2分別涉及一種安全帽,包括 一個帽殼,它在使用時除臉面區外至 少部分地包圍佩戴者頭部; 一個下頦箍圏,它在使用時圍攏著佩戴者 臉面區的下部;以及一個優選可回轉地裝在帽殼上的護目鏡,用于覆 蓋帽殼與下頦箍圏之間的視界開孔,其中,下頦箍圏具有兩個彼此可 相對運動的部分。按本發明的權利要求1規定,兩個下頦箍圏部分中 的每一個都可回轉地設直在帽殼上,并且,各下頦箍圏部分在帽殼上的可回轉設置分別借助一個彈性板件實現,該彈性板件將帽殼與相應 的下頦箍圏部分連接起來。按本發明的權利要求2規定,兩個下頦箍 圏部分在它們各自的上部通過鉸鏈連接裝置互相連接。由此,即使用 雙手在這兩個下頦箍圏部分上施加不同的關閉壓力,也始終能實現兩 個下頦箍圏部分的同步閉合。釆取此措施,尤其是還可以單手完成下 頦箍圏部分的閉合。通過可回轉地設置下頦箍圏部分,首先可以在安全帽戴上和脫下 之前擴展安全帽開口,從而更易于穿戴和摘掉安全帽。這兩個下頦箍 圏部分配置成通常可以這樣一種方式回轉,即,兩個下頦箍圏部分的 每一個在打開時繞各自不同的軸線向下和向外回轉,從而使兩個下頦 箍圏部分在打開時彼此遠離。當下頦箍圏部分閉合時它們重新互相靠 攏,由此減小安全帽開口。但基于按本發明的措施也可以將下頦箍圏部分的結構設計為,使得戴上安全帽之后再進一步減小安全帽開口,由此顯著改善了尤其是 在下頦區內的固定,而通過下頦箍圏部分的可回轉性,已保證有足夠大的安全帽開口用于安全帽的戴和脫。例如按權利要求3可以規定, 兩個下頦箍圏部分分別在它們的下部區內有一個朝安全帽內部方向側 向伸出的下頦護面。由此,在下頦箍圏部分閉合時附加地減小安全帽 開口,其結果是,不僅改善了固定,而且也可以實現安全帽有更好的 空氣動力學和氣動聲學特性,以及能更好地防風、防污染和防寒,正 如下面還要詳細說明的那樣。在權利要求4中建議了一種特別有利的下頦箍圏部分實施形式。 權利要求4規定,下頦箍圏部分在它們面朝帽殼的端部分別有一個固 定區,并且在其背對帽殼的端部分別有一個帶封閉面的閉合區,其中, 這兩個封閉面在兩個下頦箍圏部分的打開位置相互拉開距離,而在可 通過回轉兩個下頦箍圏部分達到的閉合位置彼此相靠。在這方面權利要求5的特征是有利的,按權利要求5,在封閉面 的區域內設置一閉合機構,它將兩個下頦箍圏部分在空間上彼此靠緊 地固定在它們的閉合位置。所述閉合機構可以設置在閉合面的區域內 大體在向下定向的表面上,并例如設計為搭扣。權利要求6規定,封閉面之一具有一個槽,而另一個封閉面具有 一個與所述槽相配的榫,在閉合位置槽與榫互相嚙合。由此可以在受 沖擊的情況下更好地吸收兩個下頦箍圏部分的剪力以及減小鉸鏈連接 裝置和閉合機構的負荷。因此,閉合機構的規定的功能,在發生事故 并由此在下頦箍圏部分上引起負荷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得到保證。若按權利要求7,兩個下頦箍圏部分在它們的打開位置是預緊的, 則例如在打開閉合機構之后兩個下頦箍圏部分會自動回轉到打開位 置。預緊力可例如采取下述措施獲得在打開位置所述的板件處于其 無應力位置,而在關閉運動的過程中板件被置于有應力的狀態。按權利要求8規定,兩個下頦箍圏部分的固定區分別以一個面朝 帽殼的側面結束,在下頦箍圏部分的閉合位置,該側面貼靠在帽殼的 支承面上,而在下頦箍圏部分的打開位置,該側面與支承面拉開距離。通過在閉合位置將下頦箍圏部分支承在帽殼上,保證了當力從下面作用在下頦箍圏部分上時提供更好的保護。若尤其按權利要求9規定, 下頦箍圏部分固定區的側面和帽殼的支承面分別設計為臺階狀,以及 在下頦箍圏部分的閉合位置所述的臺階狀部分互相嚙合,則又可以更 好地吸收在下頦箍圏部分與帽殼之間的剪力。按權利要求10,下頦護面在其面朝安全帽內部的那一側設有可拆 除的襯墊。通過可拆性,例如可以使用有不同厚度的襯墊,從而使安 全帽可以更好地與不同的頭部尺寸相互協調。由此改善了安全帽的配 合。此外,可拆的襯墊還可以使清洗更加方便。權利要求11規定,固定區的側面沿其縱向延伸經過一個終端面平 接地過渡到下頦護面,以及在下頦箍圏部分的閉合位置,終端面支承 在帽殼的支托上。由此可以使安全帽更好地吸收從正面作用在下頦箍 圏部分上的力。此外,若按權利要求12,兩個下頦箍圏部分在它們的閉合位置被 護目鏡搭接或者貼靠在護目鏡的底邊上,則下頦箍圏部分可以獨立于 護目鏡打開和關閉。
下面借助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其中圖1 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一種實施形式的透視側視圖,下頦箍 圏部分處于閉合位置;圖2 圖1所示實施形式的透視側視圖,下頦箍圏部分處于打開 位置;圖3圖1所示實施形式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透視前視圖,下頦箍圏部分處于閉合位置;圖4圖1所示實施形式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透視前視圖,下頦箍圏部分處于打開位置;圖5 按圖4的剖視圖,其中下頦箍圏部分處于打開位置; 圖6 按圖3的剖視圖,其中下頦箍圏部分處于閉合位置; 圖7 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帽殼的一種實施形式的透視圖;圖8 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下頦箍圏部分的一種實施形式的透 視圖,其處于閉合位置;以及圖9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圖1所示實施形式從下面看的局部 透視詳圖。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參見圖1,它表示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一種實施形式的透視 側視圖,包括帽殼3和下頦箍圏部分la、 lb (在圖1中只能看到下頦 箍圏部分la),其中后者處于它們的閉合位置。按圖示的實施形式, 下頦箍圏部分la、 lb分別通過一個彈性板件2固定在帽殼3上。板件 2用 一種持久彈性、抗斷裂和抗拉的材料例如POM (聚曱醛 (Polyoxymethylen/Polyaceta1))或PC制造,并通過粘接、鉚接或卡 接分別固定在帽殼3的外表面上。圖1舉例表示借助鉚接5進行固定。 優選地,為了改善氣動力學性能,板件2也可以埋入帽殼3內,從而 形成一種無臺階的外表面。優選地,在帽殼3上還可回轉地安裝護目 鏡4。此外,在帽殼3內部通常加設有襯墊12。板件2在帽殼3和相應的下頦箍圏部分la、 lb上這樣展開,使得 在下頦箍圏部分la、lb回轉運動時只形成與回轉軸線正交的平行應力 線。因此就不會發生板件2的變形,所述板件并非用于導引下頦箍圏 部分la、 lb。從而減小板件2的材料應力。此外,在板件2與帽殼3或下頦箍圏部分la、 lb之間的固定件5 的負荷也較小。優選地,這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在它們的打開位 置的預緊的。為獲得這種預緊,在打開位置使板件2處于其無應力狀 態,而在閉合運動過程中板件被置于應力狀態。但也可以設想其他將 下頦箍圏部分la、 lb可回轉地設置在帽殼3上的實施方案,只要這些 實施方案能在從閉合位置向打開位置的過渡過程中保證下頦箍圏部分 la、 lb的可回轉性以增大安全帽開口 ,以及確保下頦箍圏部分la、 lb 在帽殼3上的可靠固定。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通常可回轉地配置,具體方式是,這兩 個下頦箍圏部分la、lb的每一個在打開時分別繞不同的軸線向下和向外回轉,從而^f吏這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lb的重心在打開時彼此遠離。 當下頦箍圏部分la、 lb閉合時,它們重新互相靠攏,由此減小安全帽 開口。因此,通過帽殼3、下頦箍圏部分la、 lb和板件2確定的回轉 軸線分別傾斜地定向,就圖1而言它們大體是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 圖2表示圖l所示實施形式在下頦箍圏部分la、lb處于打開位置 時的透視側視圖。如已提及的那樣,基于按本發明的措施,下頦箍圏 部分la、 lb的結構可以設計為,在安全帽戴上之后再進一步減小安全 帽開口,由此尤其明顯改善了安全帽在下頦區的配合,而通過下頦箍 圏部分的可回轉性,便保證有足夠大的安全帽開口用于安全帽的戴和 脫。由圖2例如可以看出,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分別在它們的下 部區內有一個朝安全帽內部方向側向伸出的下頦護面6。由此在下頦 箍圏部分la、 lb閉合時附加地減小安全帽開口 ,因為下頦護面6互相 靠攏,并且最后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位置處于互相對齊的狀 態。其結果^:,不僅改善了安全帽的配合,而且也可以達到使安全帽 有更好的空氣動力學和氣動聲學特性,以及能更好地防風、防污染和 防寒。下面將下頦箍圏部分la、lb分成一個處于面朝帽殼3的端部的固 定區7和一個處于背對帽殼3的端部的閉合區13。閉合區13各有一 個封閉面8,在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打開位置,這兩個封閉面 8相互拉開距離,而在可通過回轉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達到的閉 合位置彼此相靠。封閉面8也還可以設有橡膠的表面密封裝置(圖1 至9沒有表示),用于防止風和水的入侵。此外,這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在它們各自閉合區13的上部 通過鉸鏈連接裝置IO互,連接。由此,即使用雙手在這兩個下頦箍圏 部分la、 lb上施加不同的關閉壓力,也始終能實現兩個下頦箍圈部分 la、 lb的同步閉合。如已提及的那樣,采取此措施尤其是還可以單手 完成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這是因為,通過鉸鏈連接裝置10 可以將例如第一個下頦箍圏部分la的運動傳給第二個下頦箍圏部分 lb。在封閉面8的區域內也可以設置一個閉合機構11、 14,它將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在空間上彼此靠緊地固定在它們的閉合位置。在 圖2中表示出了這種借助與銷釘ll配合作用的杠桿14的閉合機構11、 14的一種可能的實施形式。,在這里,抬起杠桿14便釋放銷釘11,以 及,這兩個下頦箍圏部務'la、 lb在板件2的預緊力作用下回轉到它們 的打開位置。這種杠桿14也可以單手操作,這是特別有利的,因此在 選擇閉合機構11、 14時也應對此加以考慮。據此,鉸鏈連接裝置IO應設在各自閉合區13的上部,因為優選 的是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每一個在打開時應向下和向外回轉,以 使這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在打開時彼此遠離。此外由圖2可以看出,封閉面8之一具有一個槽9,而另一個封 閉面8具有一個與所述槽9相配的榫15(例如見圖4),在閉合位置槽 9與榫15互相嚙合。由此可以在受沖擊的情況下更好地吸收兩個下頦 箍圏部分la、 lb的剪力以及減小鉸鏈連接裝置IO和閉合機構11、 14 的負荷。因此閉合機構U、 14的規定的功能,在發生事故并由此在下 頦箍圏部分la、 lb上引起負荷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得到保證。圖3表示圖1所示實施形式的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下頦箍圏部分 la、 lb處于閉合位置時的透視前視圖。在這里還可以在下頦箍圏部分 la、 lb的前部看到通風縫23,它們保證安全帽內部的充分通風并防止 護目鏡蒙上潮氣薄翳。圖4表示圖l所示實施形式的按本發明的安全 帽下頦箍圏部分la、 lb處于打開位置的透視前視圖,其中還可看見與 槽9 (見圖2 )配合作用的榫15。圖5和6分別表示按圖4的剖視圖,其中,在圖5中下頦箍圏部 分la、 lb處于打開位置,而在圖6中它們處于閉合位置。此外,圖5 和6還表示出了帽殼3的內部加層。在這里帽殼3本身意味著是在最 外面的護套,在受沖擊時其將力量分散。對于帽殼3的制造,推薦采 用熱固性塑料、埋入塑料一的玻璃纖維材料(GFK),或者熱塑性塑 料,例如聚碳酸酯(PC )、聚酰胺(PA )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 )。 襯墊12可以由保護墊12a和舒適墊12b組成,前者在安全帽內部吸收 沖擊時釋放的能量并例如用聚苯乙烯(Styropor-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商品名))制成,后者將安全帽牢固和舒適地固定在佩戴者頭部并例如用泡沫材料制成。下頦箍圏部分la、 lb及其下頦護面6在面朝安全 帽內部的表面上也設有保護墊12a和舒適墊12b。在這方面有利的是, 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打開位置,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襯墊12 無臺階地延續帽殼3的襯墊12,為的是使安全帽更易于戴上和脫下(見 圖5)。但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位置,下頦箍圏部分la、 lb 的襯墊12緊挨著佩戴者的耳朵下面,不過為了戴著舒適和不限制聽 覺,在耳朵本身的區域內提供有足夠的空隙。在這里也允許方便而舒 適地佩戴眼鏡(圖6)。此外,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及其下頦護面6 的襯墊12優選地可以取下。通過所述的可拆性,例如可以使用有不同 厚度的襯墊12,從而使安全帽可以更好地與不同的頭部尺寸相互協 調。由此改善了安全帽的配合。此外,可拆的襯墊12還可以使清洗更 加方便。優選地,帽殼3還具有一個帶有相應的襯墊的護頸(圖l至 9中未表示)。由圖5和6還可以看出,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固定區7 分別以一個面朝帽殼3:的,側面16結束,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 合位置,側面16貼靠在帽殼3的支承面17上(圖6),以及,在下頦 箍圏部分la、 lb的打開位置,它與支承面17拉開距離(圖5)。通過 在閉合位置將下頦箍圏部分la、 lb支承在帽殼3上,保證當力從下面 作用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上時提供更好的保護。尤其是下頦箍圏部 分la、lb固定區7的側面16和帽殼3的支承面17可以分別設計為臺 階狀,從而在側面16內形成一個折槽21,以及在支承面17內形成一 個支承條22。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位置,所述的臺階狀部 分通過將支承條22置入折槽21內而互相嚙合(圖6)。由此再次可以 更好地承受下頦箍圏部分la、 lb與帽殼3之間的剪力(圖6)。圖7表示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帽殼3的一種實施形式的透視圖, 其中取走了襯墊12。尤丼可以看出支承面17的臺階狀結構,同時形 成了支承條22。與圖8(其表示了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一種實施形 式的透視圖)相比較,可以看出,支承條22是如何與支承面16的折槽21相配的,因此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位置,支承條22 被折槽21接納。在此位置,側面16與支承面17互相靠攏。此外,圖 7還表示,為了改善空氣動力學特性,板件2可以在帽殼3和下頦箍 圏部分la、 lb的一個成階梯形的區域18內下沉,從而形成帽殼3的 無臺階外表面。此外可由圖8看出,固定區7的側面16沿其縱向延伸經過一個終 端面20平接地過渡到下頦護面6。由圖7也可看出,帽殼3具有一個 支托19。尤其是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位置,終端面20支承 在帽殼3的支托19上。由此可以使安全帽更好地吸收從正面作用在下 頦箍圏部分la、 lb上的力。此外圖8還清楚地表示,下頦箍圏部分 la、lb及其下頦護面6是如何在面朝安全帽內部的表面上設置襯墊12 的。下頦護面6的襯墊12為了與不同大小的頭部相配可以設計為各種 厚度以及優選地可以取下。此外, 一般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內側 面上也加設襯墊12,但其在圖8中并沒有畫上。圖9表示按本發明的安全帽的圖1所示實施形式從下面看的局部 透視詳圖。在此尤其可見封閉面8及閉合機構11、 14的一種可能的設 計方案。如已提及的那樣,,其中一個封閉面8有槽9而另一個封閉面 8有與該槽9相配的榫lS (也可見圖2和圖4),在閉合位置,槽9與 榫15互相嚙合。此外還可以清楚看出鉸鏈連接裝置10。閉合機構11、 14在圖示的實施形式中包括與銷釘11配合作用的杠桿14。在這里, 抬起杠桿14便釋放銷釘11,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在板件2的預 緊力作用下回轉到它們的打開位置。但也可以設想閉合機構11、 14 的其他實施形式,但它們無論如何應當堅固耐用和能便于操縱。因此借助本發明實現了一種安全帽,它能方便地戴上和脫下,以 及尤其在頜部和頸部提供更好的配合。由此尤其是也優化了脫掉特性 (Abstreifverhalten )。此外,按本發明的安全帽具有卓越的空氣動力學 和氣動聲學特性,并保證更好地防風、防污染和防寒。依據申請人的 初步試驗,證明了本發明的安全帽是目前所能提供的最輕聲的全面遮 護安全帽。
權利要求
1.一種安全帽,包括一個帽殼(3),該帽殼在使用時除臉面區外至少部分地包圍佩戴者頭部;一個下頦箍圈(1),該下頦箍圈在使用時圍攏著佩戴者臉面區的下部;以及一個優選可回轉地裝在帽殼(3)上的護目鏡(4),用于覆蓋帽殼(3)與下頦箍圈(1)之間的視界開孔,其中,下頦箍圈(1)具有兩個彼此可相對運動的部分(1a、1b),其特征為兩個下頦箍圈部分(1a、1b)中的每一個都可回轉地設置在帽殼(3)上,并且,各下頦箍圈部分(1a、1b)在帽殼(3)上的可回轉設置分別借助一個彈性板件(2)實現,該彈性板件將帽殼(3)與相應的下頦箍圈部分(1a、1b)連接起來。
2. —種安全帽,包括 一個帽殼(3),該帽殼在使用時除臉面區 外至少部分地包圍佩戴者頭部; 一個下頦箍圏(1),該下頦箍圏在使 用時圍攏著佩戴者臉面區的下部;以及一個優選可回轉地裝在帽殼(3 ) 上的護目鏡(4),用于覆蓋帽殼(3)與下頦箍圏(1)之間的視界開 孔,其中,下頦箍圏(1)具有兩個彼此可相對運動的部分(la、 lb), 其特征為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中的每一個都可回轉地設置 在帽殼(3)上,并且,這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在它們各自的 上部通過一鉸鏈連接裝置(10)互相連接。
3. 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兩個下頦箍圏 部分(la、 lb)分別在它們的下部區具有一個朝安全帽內部方向側向 伸出的下頦護面(6)。
4. 按照權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下頦箍圏 部分(la、 lb)在它們面朝帽殼(3)的端部分別具有一個固定區(7), 以及在它們背對帽殼(3)的端部分別具有一個帶有封閉面(8)的閉 合區(13),其中,這兩個封閉面(8)在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 的打開位置相互拉開距離,而在可通過回轉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達到的閉合位置彼此相靠。
5. 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在封閉面(8)的區域內設置一閉合機構(11、14),該閉合機構將兩個下頦箍圏部分(la、 lb)在空間上彼此靠緊地固定在它們的閉合位置。
6. 按照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封閉面(8) 之一具有一個槽(9),而另一個封閉面(8)具有一個與所述槽(9) 相配的榫(15),在閉合位置,槽(9)與榫(15)互相嚙合。
7. 按照權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兩個下頦 箍圏部分(la、 lb)在它們的打開位置是預緊的。
8. 按照權利要求4至7之一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兩個下頦 箍圏部分(la、 lb)的固定區(7)分別以一個面朝帽殼(3)的側面 (16)結束,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位置,該側面貼靠在帽 殼(3)的一支承面(17)上,而在下頦箍圈部分(la、 lb)的打開位 置,該側面與支承面(17)拉開距離。
9. 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所述下頦箍圏部分 (la、 lb)的固定區(7)的側面(16)和所述帽殼(3)的支承面(17) 分別設計為臺階狀,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位置,各臺階 狀部分互相嚙合。
10. 按照權利要求3至9之一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下頦護 面(6)在其面朝安全帽內部的那一側設有可拆除的襯墊(12)。
11. 按照權利要求4至IO之一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固定區 (7)的側面(16)沿其縱向延伸經過一個終端面(20)平接地過渡到 下頦護面(6),并且,在下頦箍圏部分(la、 lb)的閉合位置,所述 終端面(20)支承在帽殼(3)的一支托(19)上。
12. 按照權利要求1至IO之一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為,兩個下 頦箍圏部分(la、 lb)在它們的閉合位置被護目鏡(4)搭接或者貼靠 在護目鏡(4)的底邊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安全帽,包括一個帽殼(3),它在使用時除臉面區外至少部分地包圍佩戴者頭部;一個下頦箍圈(1),它在使用時圍攏著佩戴者臉面區的下部;以及一個優選可回轉地裝在帽殼(3)上的護目鏡(4),用于覆蓋帽殼(3)與下頦箍圈(1)之間的視界開孔,其中,下頦箍圈(1)具有兩個彼此可相對運動的部分(1a、1b)。本發明規定,兩個下頦箍圈部分(1a、1b)中的每一個都可回轉地設置在帽殼(3)上,并且,各下頦箍圈部分(1a、1b)在帽殼(3)上的可回轉設置分別借助一個彈性板件(2)實現,該彈性板件將帽殼(3)與相應的下頦箍圈部分(1a、1b)連接起來。
文檔編號A42B3/32GK101242751SQ200680029806
公開日2008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21日
發明者馬克·瓦勒貝格 申請人:馬克·瓦勒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