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半導體溫差電致冷組件應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專利號為99249150.9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半導體冷熱兩用摩托車安全頭盔,解決了人們在嚴寒、酷暑佩戴頭盔時,頭部寒冷或悶熱的感覺,但當佩帶時,由于該頭盔上的溫差電致冷組件位于腦門正前方,并且散熱器為剛性金屬,因此尚存在安全隱患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安全、舒適,可調節頭盔溫度的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
本實用新型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采用的技術方案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包括外殼、固定在外殼內帶有凹槽的發泡襯膽、位于襯膽凹槽上的散熱片、固定在散熱片基板下面的半導體溫差電致冷組件和導熱塊,其特點是襯膽的凹槽位于左右兩側;散熱片和導熱塊均為柔性波紋狀鋁箔。
本實用新型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上述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其特點是左右導熱塊之間連接有銅網。
上述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其特點是導熱塊與銅網由導熱膠粘為一體。
上述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其特點是導熱塊之一側面固定有溫度繼電器。
上述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其特點是外殼前面與左右散熱片對應位置分別設有集風口,外殼后面與左右散熱片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出氣孔。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采用左右兩側放置致冷組件,選用柔性的波紋裝鋁箔作為散熱片和導熱塊,使得撞擊緩沖性能良好,解決了安全隱患問題,因而頭盔的安全性得以保證。本實用新型設計科學合理,佩帶舒適安全,產品質量穩定。
圖1是本實用新型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的剖視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的側面外形圖;圖3是圖1中柔性波紋狀鋁箔散熱片示意圖;圖4是圖3中柔性波紋狀鋁箔散熱片剖視圖。
圖中的標號分別為1是外殼,2是襯膽,3是散熱片,3.1波紋狀鋁箔,3.2基板,4是溫差電致冷組件,5是導熱塊,6是銅網,7是溫度繼電器,8是集風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發明內容、特點及功效,茲列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請參照附圖,頭盔外殼1是用玻璃鋼加工而成一個整體,頭盔襯膽2是用硬質聚苯乙烯塑料發泡而成,厚約35mm。弧形散熱片3由波紋狀鋁箔3.1和基板3.2組成,其弧形與頭盔外殼的內面相吻合,如圖3所示。在襯膽2兩側相應位置預先制作弧形凹槽,將散熱片3嵌入其中,使散熱片3的外沿與塑料襯膽2外表面持平;導熱塊5由波紋狀鋁箔和基板組成,波紋狀鋁箔和基板之間采用低溫釬焊連接。導熱塊5基板和散熱片3基板之間用不銹鋼螺釘聯接,將半導體溫差電致冷組件4夾在中間。在導熱塊5波紋狀鋁箔上用導熱膠粘接一層銅網6,銅網6把左右兩側的熱通道連起來,有利于頭盔內部的熱量傳輸。在導熱塊5的側面固定一個溫度繼電器7,將其開關串入半導體溫差電致冷組件的電源電路中。當頭盔隨車駕駛時,迎面的氣流經喇叭型集風口8,吹到弧形散熱片3上,由頭盔后部的出氣孔排出,形成強制冷卻的風道,散熱效果明顯。
本實用新型的動作原理為當溫差電致冷組件通以正向電流時,其致冷面從導熱塊上吸收熱量,降低頭盔內部溫度;當溫差電致冷組件通以反向電流時為導熱塊加熱,因而升高頭盔內部溫度。導熱塊溫度由溫度繼電器控制。
權利要求1.一種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包括外殼、固定在外殼內帶有凹槽的發泡襯膽、位于襯膽凹槽上的散熱片、固定在散熱片基板下面的半導體溫差電致冷組件和導熱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襯膽的凹槽位于左右兩側,所述散熱片和導熱塊均為柔性波紋狀鋁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導熱塊之間連接有銅網。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塊與銅網由導熱膠粘為一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塊之一側面固定有溫度繼電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前面與左右散熱片對應位置分別設有集風口,所述外殼后面與左右散熱片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出氣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半導體溫差電致冷組件應用技術領域。安全的半導體冷熱頭盔,包括外殼、固定在外殼內帶有凹槽的發泡襯膽、位于襯膽凹槽上的散熱片、固定在散熱片基板下面的半導體溫差電致冷組件和導熱塊,其特點是襯膽的凹槽位于左右兩側;散熱片和導熱塊均為柔性波紋狀鋁箔。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左右兩側放置致冷組件,選用柔性的波紋裝鋁箔作為散熱片和導熱塊,使得撞擊緩沖性能良好,解決了安全隱患問題,因而頭盔的安全性得以保證。本實用新型設計科學合理,佩帶舒適安全,產品質量穩定。
文檔編號A42B3/00GK2674897SQ2003201308
公開日2005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29日
發明者劉曉光 申請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