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包括外殼、吸煙筒、葉片輪、電控箱、控溫器、溫度儀表、紫外線燈和出茶口,所述外殼內壁設有所述吸煙筒,所述吸煙筒內壁設有所述葉片輪,所述外殼外表面上部設有所述電控箱和所述控溫器,在一側則設有所述溫度儀表,所述外殼內部設有所述紫外線燈,外表面下部則設有所述出茶口,該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通過葉片輪,能夠使茶葉被翻炒的更徹底、均勻,在炒茶的過程中,通過吸煙筒,能夠將產生的煙氣吸收,防止其污染茶葉和空氣,通過紫外線燈,在翻炒的過程中,就對其進行滅菌,從而減少了之后的滅菌壓力,通過感應開關,能夠實現感應門的自動開合,方便茶葉的取出。
【專利說明】
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炒茶裝置,具體涉及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檟,茗,荈。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制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后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于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制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采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等。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留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0003]茶樹種植的自然條件包括地貌、氣候、土壤類型等。地形以丘陵為主,排水條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溫差小、日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光照條件好,這樣的氣候條件適宜各種類型的茶樹生長,尤其適合大葉種茶樹生長。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較多,夏秋雨多霧大(云南茶區),日照較少利于茶樹越冬和養分積累,利于夏秋茶的品質。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山地紅壤或山地黃壤、棕色森林土,這些土壤發育程度較深,結構良好,適合茶樹生。
[0004]茶葉加工又稱“制茶”,是將茶樹鮮葉經過各道加工工序,制成各種半成品茶或成品茶的過程。按加工過程不同,可分為初制(初加工)、精制(精加工)、再加工和深加工。加工工藝不同便形成不同的茶類,各茶類茶葉品質的形成取決于加工工序的協調配合;優質的鮮葉原料只有在精湛的加工條件下,生產出優質的各種茶葉。
[0005]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茶葉加工這個工藝也一直流傳了下來,現代工藝大多采用機械加工茶葉,代替傳統的手工藝,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整個茶葉加工過程需要多道工序而茶茶這道工序十分重要,現有的炒茶裝置雖然能夠滿足基本的炒茶需求,但在炒茶的過程中,沒有解決炒茶過程中產生的煙氣,以及在炒茶的過程中沒有對茶葉進行滅菌,因而加大了炒后滅菌的壓力,這些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出現的問題。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8]本實用新型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包括外殼、吸煙筒、葉片輪、電控箱、控溫器、溫度儀表、紫外線燈和出茶口,所述外殼內壁設有所述吸煙筒,所述吸煙筒內壁設有所述葉片輪,所述外殼外表面上部設有所述電控箱和所述控溫器,在一側則設有所述溫度儀表,所述外殼內部設有所述紫外線燈,外表面下部則設有所述出茶口。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外殼外表面上部設有感應開關,所述出茶口上設有感應門。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感應門和所述感應開關電性連接。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葉片輪的葉片帶有一定弧度,且傾角為30度。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葉片輪是采用耐高溫木質材料制成的所述葉片輪。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控溫器和所述溫度儀表相互連接,所述控溫器和所述電控箱電性連接。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通過葉片輪,能夠使茶葉被翻炒的更徹底、均勻,在炒茶的過程中,通過吸煙筒,能夠將產生的煙氣吸收,防止其污染茶葉和空氣,通過紫外線燈,在翻炒的過程中,就對其進行滅菌,從而減少了之后的滅菌壓力,通過感應開關,能夠實現感應門的自動開合,方便茶葉的取出。【附圖說明】
[0015]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1、外殼;2、吸煙筒;3、葉片輪;4、電控箱;5、控溫器;6、溫度儀表;7、感應開關;8、紫外線燈;9、出茶口; 10、感應門。【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9]實施例: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包括外殼1、吸煙筒2、葉片輪3、電控箱4、控溫器5、溫度儀表6、紫外線燈8和出茶口 9,所述外殼1內壁設有所述吸煙筒 2,所述吸煙筒2內壁設有所述葉片輪3,所述外殼1外表面上部設有所述電控箱4和所述控溫器5,在一側則設有所述溫度儀表6,所述外殼1內部設有所述紫外線燈8,外表面下部則設有所述出茶口9,通過葉片輪3,能夠使茶葉被翻炒的更徹底、均勻,在炒茶的過程中,通過吸煙筒2,能夠將產生的煙氣吸收,防止其污染茶葉和空氣,通過紫外線燈8,在翻炒的過程中,就對其進行滅菌,從而減少了之后的滅菌壓力,通過感應開關7,能夠實現感應門10的自動開合,方便茶葉的取出。
[0021]所述外殼1外表面上部設有感應開關7,所述出茶口 9上設有感應門10,實現了所述感應門10的自動開合,方便茶葉的取出。[〇〇22] 所述感應門10和所述感應開關7電性連接,所述控溫器5和所述溫度儀表6相互連接,所述控溫器5和所述電控箱4電性連接,實現對炒茶過程中對文對的控制,防止溫度過高,是茶葉炒焦。
[0023]所述葉片輪3的葉片帶有一定弧度,且傾角為30度,能夠使茶葉被翻炒的更徹底、均勻。
[0024]所述葉片輪3是采用耐高溫木質材料制成的所述葉片輪3,由于炒茶的過程中,所述葉片輪3要受熱,因此使其具備耐高溫的特性,而且木質的所述葉片輪3不會攪碎茶葉、破壞茶葉的形狀,保證了茶葉的使用價值。
[0025]具體的,使用時,在所述葉片輪3的轉動下,茶葉被來回翻炒,在此過程中,所述紫外線燈8會對茶葉進行滅菌,減少了之后的滅菌壓力,保證了茶葉的衛生,而所述控溫器5會控制溫度,防止溫度過高,茶葉被炒焦,而破壞了茶葉的使用價值,擋茶葉炒好時,所述感應開關7會打開,所述感應門10就會自動打開,此時就可以取出茶葉。
[0026]該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通過葉片輪3,能夠使茶葉被翻炒的更徹底、均勻,在炒茶的過程中,通過吸煙筒2,能夠將產生的煙氣吸收,防止其污染茶葉和空氣,通過紫外線燈8,在翻炒的過程中,就對其進行滅菌,從而減少了之后的滅菌壓力,通過感應開關7,能夠實現感應門1的自動開合,方便茶葉的取。
[0027]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包括外殼(1)、吸煙筒(2)、葉片輪(3)、電控箱(4)、控 溫器(5)、溫度儀表(6)、紫外線燈(8)和出茶口(9),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1)內壁設有所述 吸煙筒(2),所述吸煙筒(2)內壁設有所述葉片輪(3),所述外殼(1)外表面上部設有所述電 控箱(4)和所述控溫器(5),在一側則設有所述溫度儀表(6),所述外殼(1)內部設有所述紫 外線燈(8),外表面下部則設有所述出茶口(9)。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1)夕卜 表面上部設有感應開關(7),所述出茶口(9)上設有感應門(1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應門(10) 和所述感應開關(7 )電性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輪(3) 的葉片帶有一定弧度,且傾角為30度。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輪(3) 是采用耐高溫木質材料制成的所述葉片輪(3)。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吸煙且滅菌的炒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溫器(5) 和所述溫度儀表(6)相互連接,所述控溫器(5)和所述電控箱(4)電性連接。
【文檔編號】A23F3/06GK205648847SQ201620159159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日 公開號201620159159.2, CN 201620159159, CN 205648847 U, CN 205648847U, CN-U-205648847, CN201620159159, CN201620159159.2, CN205648847 U, CN205648847U
【發明人】傅培元
【申請人】傅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