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刺梨花茶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食品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刺梨花茶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刺梨為高原野生植物,四至六月開粉紅色、紅或深紅色的花,夏花秋實。果實多為扁圓球形,橫徑一般為2?4厘米,8-9月果實成熟,黃色,有時帶紅暈。果肉脆,成熟后有濃郁芳香味。果皮上密生小肉刺,俗稱之為〃刺梨〃。刺梨的果肉目前已被深加工為刺梨干、刺梨糕、刺梨酒等產品,但是刺梨花卻還沒有得到人們進一步的認識。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直接供人們泡茶飲用的刺梨花茶的制備方法。
[0004]—種刺梨花茶的制備方法,其具體制備步驟為:
(O萎凋:將采集新鮮的刺梨花進行萎凋,含水量控制在85?90% ;
(2)殺青:將萎凋后的刺梨花進行殺青,溫度控制在200?230°C;
(3)攤晾:將殺青過后的刺梨花進行攤晾,攤晾約8?10分鐘,使其熱氣充分散發;
(4)烘培:
第一次烘培水分控制在70?80%,溫度控制在180?200°C,攤晾6?7分鐘散發熱氣;
第二次烘培水分控制在60?70%,溫度控制在170?180°C,攤晾7?8分鐘散發熱氣;
第三次烘培水分控制在50?60%,溫度控制在160?170°C ;攤晾8?9分鐘散發熱氣,
第四次烘培控制水分在40?50%,溫度控制在150?160°C ;攤晾9?10分鐘散發熱氣,
第五次烘培水分控制在30?40%,溫度控制在140?150°C;攤晾10?11分鐘散發熱氣;
第六次烘培水分控制在20?30%,溫度控制在130?140°C;攤晾11?12分鐘散發熱氣;
第七次烘培水分控制在10?20%,溫度控制在120?130°C ;攤晾12?I 3分鐘散發執氣.J、、■> M ,
第八次烘培水分控制在5?10%,溫度控制在110?120°C ;攤晾13?14分鐘散發熱氣;
第九次烘培水分控制在O?5%,攤晾30分鐘,溫度控制在100?120°C提香,獲得獨特的刺梨花茶的香氣,成品刺梨花茶成金黃色的玉米花;
(5)產品檢驗:按刺梨花的顆粒大小、顏色、均勻的質量標準進行檢驗;
(6)花茶拼配:將檢驗合格的刺梨花與遵義紅茶按1:1的比例混合均勻,即得刺梨花茶;
(7)將刺梨花茶產品稱量、包裝、入庫。
[0005]本發明刺梨花茶是根據貴州獨特的生長資源研制所得,刺梨具有排毒養顏,防癌抗癌、防衰老的作用,在貴州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深得人的喜愛。本發明將刺梨花制成干花與遵義紅茶進行拼配食用,不僅使用方便,而且提升了刺梨花的經濟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0006]刺梨是云貴高原及四川西部高原特有的野生資源,以貴州、湖南為主,云南次之,四川西部涼山地區、川北地區也有分布,另外,重慶的潼南縣桂林鎮也有很長的繁殖歷史,至今仍廣泛分布山區中,被當地人稱為“刺李子”。這一綠色資源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是對大自然無私饋贈的一個極大冷落。貴州的畢節、六盤水、銅仁是刺梨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安順現種植一種無籽刺梨,很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省會貴陽的周邊分布亦廣。可以說,刺梨在貴州作為藥食兩用品種已有很久的歷史。人們把它作為水果來吃,或者用于泡酒已成為習慣。到了每年的8月?9月產新季節,大街小巷都能看見有刺梨干果和鮮果出售,并且有廠家把它視為“炎黃圣果”進行開發,生產成飲料進入超市。刺梨果肉的深加工目前已經產生很大的經濟價值。但是刺梨花卻還未得到人們的認識。
[0007]—種刺梨花茶的制備方法,其具體步驟為:
(O萎凋:將采集新鮮的刺梨花進行萎凋,含水量控制在85?90% ;
(2)殺青:將萎凋后的刺梨花進行殺青,溫度控制在200?230°C;
(3)攤晾:將殺青過后的刺梨花進行攤晾,攤晾約8?10分鐘,使其熱氣充分散發;
(4)烘培:
第一次烘培水分控制在70?80%,溫度控制在180?200°C,攤晾6?7分鐘散發熱氣;
第二次烘培水分控制在60?70%,溫度控制在170?180°C,攤晾7?8分鐘散發熱氣;
第三次烘培水分控制在50?60%,溫度控制在160?170°C ;攤晾8?9分鐘散發熱氣,
第四次烘培控制水分在40?50%,溫度控制在150?160°C ;攤晾9?10分鐘散發熱氣,
第五次烘培水分控制在30?40%,溫度控制在140?150°C;攤晾10?11分鐘散發熱氣;
第六次烘培水分控制在20?30%,溫度控制在130?140°C;攤晾11?12分鐘散發熱氣;
第七次烘培水分控制在10?20%,溫度控制在120?130°C ;攤晾12?I 3分鐘散發執氣.J、、■> M ,
第八次烘培水分控制在5?10%,溫度控制在110?120°C ;攤晾13?14分鐘散發熱氣;
第九次烘培水分控制在O?5%,攤晾30分鐘,溫度控制在100?120°C提香,獲得獨特的刺梨花茶的香氣,成品刺梨花茶成金黃色的玉米花; (5)產品檢驗:按刺梨花的顆粒大小、顏色、均勻的質量標準進行檢驗;
(6)花茶拼配:將檢驗合格的刺梨花與遵義紅茶按1:1的比例混合均勻,即得刺梨花茶;
(7)將刺梨花茶產品稱量、包裝、入庫。
[0008]本發明刺梨花茶是將制備好的刺梨花干花與現有的遵義紅茶按相應的比例進行拼配,所得的刺梨花茶不僅具有刺梨花的功效,還具有紅茶的功效,適用于所有不同的季節飲用。本發明刺梨花茶的有益效果如下:
(0.刺梨花含膳食纖維較高,有助于排毒養顏。
[0009](2).增強機體對傳染的抵抗力;刺梨的營養非常豐富,據研究,Vc可促進抗體的形成,發揮抗炎、抗過敏作用。
[0010](3).防癌抗癌;據刺梨專家謝惠民等研究,維生素C與亞硝酸胺類等具有烷化劑物質相互作用,使亞硝酸失去致癌作用。
[0011](4).治療壞血病;當維生素C缺乏時,膠原蛋白等細胞間質的合成即會發生障礙,細胞間質增大,對快速增長的膠原組織(如傷口愈合時)的影響更大,就會出創口愈合不良:骨骼、牙齒容易斷脫落:毛細血管增大,引起皮下、粘膜、肌肉出血等壞血病。攝入豐富的維生素C可使壞血病得以治療,故維生素C稱抗血酸。
[0012](5).抗衰老;刺梨中含有豐富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0D),食用刺梨鮮果及加工品可提高人體內SOD的活動,降低過氧化脂質(LP0),有明顯的抗衰老作用。
[0013](6).治療腳氣病;維生素BI (硫胺酸)是人體必須的六種維生素之一,人的正常生長與代謝不可缺少;缺乏維生素BI時,出現腳氣病,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影響周圍神經炎,在器官與組織發生病變
(7).治療口腔炎癥;維生素B2 (核黃素)是中國人食譜中最缺乏的維生素之一。當缺乏B2時,常患唇炎和舌炎。男成人日需量1.8mg,女成人日需量1.3mg,刺梨汁含Vb20為
0.3mg/100g,服一定理的刺梨汁后,可治療口炎癥。
[0014](8).促進人體正常發育及治療夜盲癥;胡蘿卜素是維生素A的前身并具其生理活性,缺乏時,會導致兒童生長發育不良,導致夜盲癥。服用刺梨汁可治療維生素A的缺乏癥。
[0015](9).刺梨花茶性溫,擅溫中驅寒,溫胃驅寒,能化痰、消食、開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脾胃不好的人飲用刺梨花茶,對健康有明顯幫助。
[0016](10).降三高;S0D進入備注中將沉積的自由基清除,使沉淀的脂蛋白重新變成游離狀態,血管通暢了疾病自然減輕或痊愈。SOD對心腦血管病癥,預防老年性癡呆有效。
【主權項】
1.一種刺梨花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梨花茶的具體制備步驟為: (O萎凋:將采集新鮮的刺梨花進行萎凋,含水量控制在85?90% ; (2)殺青:將萎凋后的刺梨花進行殺青,溫度控制在200?230°C; (3)攤晾:將殺青過后的刺梨花進行攤晾,攤晾約8?10分鐘,使其熱氣充分散發; (4)烘培: 第一次烘培水分控制在70?80%,溫度控制在180?200°C,攤晾6?7分鐘散發熱氣; 第二次烘培水分控制在60?70%,溫度控制在170?180°C,攤晾7?8分鐘散發熱氣; 第三次烘培水分控制在50?60%,溫度控制在160?170°C ;攤晾8?9分鐘散發熱氣, 第四次烘培控制水分在40?50%,溫度控制在150?160°C ;攤晾9?10分鐘散發熱氣, 第五次烘培水分控制在30?40%,溫度控制在140?150°C;攤晾10?11分鐘散發熱氣; 第六次烘培水分控制在20?30%,溫度控制在130?140°C;攤晾11?12分鐘散發熱氣; 第七次烘培水分控制在10?20%,溫度控制在120?130°C ;攤晾12?I 3分鐘散發執氣.J、、■> M , 第八次烘培水分控制在5?10%,溫度控制在110?120°C ;攤晾13?14分鐘散發熱氣; 第九次烘培水分控制在O?5%,攤晾30分鐘,溫度控制在100?120°C提香,獲得獨特的刺梨花茶的香氣,成品刺梨花茶成金黃色的玉米花; (5)產品檢驗:按刺梨花的顆粒大小、顏色、均勻的質量標準進行檢驗;(6)花茶拼配:將檢驗合格的刺梨花與遵義紅茶按1:1的比例混合均勻,即得刺梨花茶; (7)將檢驗合格的刺梨花茶產品稱量、包裝、入庫。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刺梨花茶的制備方法,其具體制備步驟為:(1)萎凋:將采集新鮮的刺梨花進行萎凋,含水量控制在85~90%;(2)殺青:將萎凋后的刺梨花進行殺青,溫度控制在200~230℃;(3)攤晾:將殺青過后的刺梨花進行攤晾,攤晾約8~10分鐘,使其熱氣充分散發;經過9次烘培,然后按刺梨花的顆粒大小、色澤進行檢驗;最后進行花茶拼配,將刺梨花茶稱量、包裝、入庫。本發明刺梨花茶是根據貴州獨特的生長資源研制所得,刺梨具有排毒養顏,防癌抗癌、防衰老的作用,在貴州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深得人的喜愛。本發明將刺梨干花與遵義紅茶進行拼配制得刺梨花茶,不僅使用方便,還提升了刺梨花的經濟價值。
【IPC分類】A23F3/34
【公開號】CN105124075
【申請號】CN201510622160
【發明人】張仕權, 劉小艷
【申請人】張仕權
【公開日】2015年12月9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