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促進貝類體內麻痹性貝毒排出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貝類水產品生物毒素脫毒的技術方法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促進貝類體內麻痹性貝毒排出的方法。
技術背景
[0002]近年來,有害赤潮在全球近岸海域頻繁暴發,已經成為全球范圍的重大海洋生態災害之一。其中部分有毒赤潮可產生藻毒素,并通過食物鏈傳遞至貝類體內后經生物轉化生成成分更復雜的貝毒素,潛在威脅貝類水產品食用安全和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麻痹性貝毒是一類毒性強、分布廣、衍生物多的貝毒素,曾多次引發消費者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嚴重威脅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并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麻痹性貝毒成為貝類水產品進出口貿易中的必檢項目之一。
[0003]貝類養殖在我國海水養殖企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我國沿海近年來多次發生較大規模有毒甲藻赤潮,海水養殖環境受到藻毒素的污染,直接威脅貝類養殖業的持續發展。我國渤海、北黃海、東海等海域養殖的蝦夷扇貝、紫貽貝、厚殼貽貝等經濟貝類中均曾檢出高濃度的麻痹性貝毒。我國福建寧德、莆田、廈門、江蘇鹽城等地區均發生過麻痹性貝毒中毒事件,導致多人死亡。
[0004]目前國內外研宄人員嘗試了不同的方法脫除貝類體內麻痹性貝毒,主要是將沾染毒素的貝類放于清潔海水中自凈,并輔助溫度刺激、臭氧處理、氯化處理等方法,以提高貝類的脫毒效率。但這些方法均不完善,有些方法效率低,耗時長;有些方法凈化不徹底,貝類體內毒素殘留量較大;有些經濟可行性差;有些甚至存在不安全隱患。因此,亟需研發一種有效去除貝類麻痹性貝毒的技術,以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貝類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促進貝類體內麻痹性貝毒排出的方法,用于染毒貝類樣品上市或深加工處理之前的脫毒凈化,從而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
[0006]本發明的方法,是在沾染麻痹性貝毒的貝類的養殖水體中投放活性炭顆粒來完成的。
[0007]所述的活性炭顆粒,其粒徑優選為38?48 μ m ;
[0008]上述活性炭顆粒的制備方法,是將木質活性炭粉碎、研磨,用300?400目網孔的篩子分選,獲得粒徑為38?48 μ m的活性炭顆粒。
[0009]本發明的促進貝類體內麻痹性貝毒排出的方法,一種具體操作如下:
[0010]將沾染麻痹性貝毒的貝類放于潔凈的海水中,并進行曝氣供氧,添加活性炭顆粒到貝類培養海水中,并每隔約3?4小時再添加活性炭顆粒,添加活性炭顆粒的質量與培養水體的體積比約為50mg/L。
[0011]本發明所采用的木質活性炭是以小薪材為原料,經炭化和高溫蒸汽活化,再經去雜除鐵等工藝生產而成,價格低廉,活性炭顆粒的研磨、篩選過程簡單,添加活性炭顆粒的質量可根據貝類培養水體的體積適當增減、操作簡便,可明顯促進貝類的脫毒效率,且在摘除貝類內臟團后食用或深加工,不影響產品的品質。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通過具體的實驗結果對發明的技術方法作進一步說明。
[0013]實施例1:不同材質的活性炭對麻痹性貝毒的吸附
[0014]實驗步驟:
[0015]1.選取10中不同材質的活性炭,即99-3椰殼活性炭、椰殼加強型活性炭、99_1型棗殼活性炭、99-2型杏殼活性炭、糖用活性炭、木質活性炭、II型原煤活性炭、煤質溶劑回收活性炭、竹炭、玉米芯活性炭。將這些活性炭粉碎、研磨并過100目篩網,分裝在10個不同的自封袋中密封保存。其中本實施例所用的木質活性炭購買自煙臺通用活性炭有限公司。
[0016]2.分別稱取0.0lg不同材質活性炭顆粒加入到40mL麻痹性貝毒藻提取液中,震蕩30so
[0017]3.用ImL的針管吸取震蕩后的溶液,過0.22 μ m水系濾膜,采用AOAC頒布的標準方法(AOAC method 959.08)測定溶液麻痹性貝毒的毒性大小。通過分析活性炭吸附麻痹性貝毒前后的毒性變化,計算出不同材質活性炭吸附麻痹性貝毒的能力。
[0018]實驗結果:
[0019]不同材質的活性炭對麻痹性貝毒的吸附結果見圖1所示,其中木質活性炭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達到65.0% ;而玉米芯的吸附效果最差,吸附率為47.9%。
[0020]實施例2:不同粒徑的木質活性炭對麻痹性貝毒的吸附
[0021]實驗步驟:
[0022]1.根據實施例1,選取吸附麻痹性貝毒能力最強的木質活性炭進行粉碎、研磨,再分別過100目、200目、300目和400目篩網,獲得粒徑為75?150 μm、48?75 μm、38?48 μ m和小于38 μ m的活性炭顆粒。
[0023]2.按照實施例1中的操作步驟操作,計算出不同粒徑的木質活性炭吸附麻痹性貝毒的能力。
[0024]實驗結果:
[0025]不同粒徑的木質活性炭對麻痹性貝毒的吸附結果如圖2所示,其中粒徑為38?48 μ m的木質活性炭對麻痹性貝毒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達到58.0%。
[0026]實施例3:好夷扇貝的脫毒效果分析
[0027]實驗步驟:
[0028]1.將木質活性炭粉碎、研磨,分別過孔徑為300目和400目的篩網,獲得粒徑為38?48 μ m的活性炭顆粒,密封保存。
[0029]2.向蝦夷扇貝培養箱內投喂麻痹性貝毒的產毒藻(塔瑪亞歷山大藻),連續喂食一周,獲得麻痹性貝毒的染毒貝類樣品。隨機取5只蝦夷扇貝,用小鼠生物測試法測得的毒性值約為4300MU/100g。
[0030]3.取40只染毒的蝦夷扇貝,分別隨機放入四個5L的燒杯中,每個燒杯中放10只扇貝,并加入4L的0.45 y m濾膜過濾的新鮮海水。其中兩只燒杯添加活性炭顆粒,另兩只燒杯不添加活性炭顆粒(對照組),均曝氣供氧。添加活性炭顆粒的實驗組分別于每日8:00、11:30、15:00及18:30加入約0.2g活性炭顆粒,于22:00加入0.4g活性炭顆粒,并用玻璃棒攪拌均勻。在脫毒進行至24h和72h時,分別從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取出10只扇貝,進行毒性測定。
[0031]4.將蝦夷扇貝去殼解剖,取出消化腺組織,瀝水,用勻漿器充分勻漿,加入一定量0.1N HCl (每Ig消化腺加入ImL 0.1N HCl),攪拌并調節其pH〈4,繼而加熱煮沸5min,待冷卻后于3000rpm轉速條件下離心5min,取其上清液,采用AOAC頒布的標準方法(A0ACmethod 959.08)測定麻痹性貝毒的毒性大小。
[0032]實驗結果:
[0033]扇貝經活性炭顆粒處理24h和72h后,消化腺組織內殘留的毒性與對照組樣品中殘留的毒性相比,分別降低了 28.5%和24.6%。這說明應用活性炭顆粒可以有效地促進扇貝排出麻痹性貝毒毒性的過程。
[0034]實施例4:紫貽貝的脫毒效果分析
[0035]實驗步驟:
[0036]1.和實施例3的處理過程相同,獲得38?48 μ m的木質活性炭顆粒,并密封保存。
[0037]2.向紫貽貝培養箱內投喂麻痹性貝毒的產毒藻(塔瑪亞歷山大藻),連續喂食一周,獲得麻痹性貝毒的染毒貝類樣品。隨機取10只紫貽貝,用小鼠生物測試法測得的毒性值約為 2300MU/100g。
[0038]3.取60只染毒的紫貽貝,分別隨機放入四個5L的燒杯中,每個燒杯中放15只貽貝,并加入4L的0.45 μ m濾膜過濾的新鮮海水。其中兩只燒杯添加活性炭顆粒,另兩只燒杯不添加活性炭顆粒(對照組),均曝氣供氧。添加活性炭顆粒的實驗組分別于每日8:00、11:30、15:00及18:30加入約0.2g活性炭顆粒,于22:00加入0.4g活性炭顆粒,并用玻璃棒攪拌均勻。在脫毒進行至24h和72h時,分別從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取出15只貽貝,進行毒性測定。
[0039]4.將紫貽貝去殼解剖,取出消化腺組織,用實驗一中相同的方法測定麻痹性貝毒的毒性大小。
[0040]實驗結果:
[0041]紫貽貝經活性炭顆粒處理24h和72h后,消化腺組織內殘留的毒性與對照組樣品中殘留的毒性相比,分別降低了 41.4%和77.0%。這說明應用活性炭顆粒可以有效地促進紫貽貝排出麻痹性貝毒毒性的過程。比較蝦夷扇貝和紫貽貝的脫毒效果可見,應用木質活性炭顆粒能更有效地促進紫貽貝排出麻痹性貝毒的過程,脫毒效果更好。
【主權項】
1.一種促進貝類體內麻痹性貝毒排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是在沾染麻痹性貝毒的貝類的養殖水體中投放活性炭顆粒來完成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炭顆粒,其粒徑為38?48μπι。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炭顆粒,是將木質活性炭粉碎、研磨,用300?400目網孔的篩子分選,獲得粒徑為38?48 μ m的顆粒。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的操作如下: 將沾染麻痹性貝毒的貝類放于潔凈的海水中,并進行曝氣供氧,添加活性炭顆粒到貝類培養海水中,添加活性炭顆粒的質量與培養水體的體積比為50mg/L。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添加活性炭顆粒到貝類培養海水中后,每隔約3?4小時再次添加活性炭顆粒。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木質活性炭顆粒促進蝦夷扇貝和紫貽貝排出體內麻痹性貝毒的方法。從10種不同材質的活性炭中,篩選出一種高效吸附麻痹性貝毒的木質活性炭。將其研磨后過篩,獲得粒徑為38~48μm的活性炭顆粒;每隔一段時間向沾染麻痹性貝毒的貝類培養體系中添加一定量的活性炭顆粒,并攪拌均勻;應用小鼠生物測試法監測貝類體內殘留毒素的毒性。結果表明:與染毒貝類在0.45μm濾膜過濾的海水中自然凈化的對照組相比,添加活性炭顆粒的實驗組中蝦夷扇貝在暴露24h和72h后的脫毒效率分別提高28.5%和24.6%,紫貽貝在暴露24h和72h后的脫毒效率分別提高41.4%和77.0%。
【IPC分類】A23L1-015, A22C29-00
【公開號】CN104621228
【申請號】CN201510036506
【發明人】李愛峰, 邱江兵, 樊華, 梁夏, 劉婷
【申請人】中國海洋大學
【公開日】2015年5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