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清火解暑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飲料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清火解暑茶。
背景技術:
盛夏時節,環境溫度過高,空氣濕度大,人體內熱量不易散發,熱量積存過多,容易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控而發生中暑,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嘔吐、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體溫升高等癥狀。防暑、解暑除了注意物理降溫之外,還可在飲食方面進行調理。目前市場上防暑、解暑的保健涼茶種類繁多,如公開號為CN101040649,名稱為《清暑參茶》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具有較好解暑效果的清暑參茶及其制備方法。該清暑參茶是以各種原料經清洗、浸泡、過濾、加熱,最后加純凈水配制而成,其中原料含西洋參I 5g、麥門冬I 5g、菊花I 5g、山楂I 5g、蜂蜜10 50g、食鹽0. 5 2g、苯甲酸鈉0. I 0. 3g、糖2 8g。該清暑參茶營養豐富、可抗疲勞、對人體保健有積極效果,又有解暑防暑功能,是一種新型的解暑保健食品茶。但其原料中添加了食品防腐劑苯甲酸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劑、具有很好的防暑、解暑效果的清火解暑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清火解暑茶,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茅根50 70、金銀花50 70、菊花30 50、夏枯草30 50、藿香20 40、竹葉15 30、決明子10 30、綠茶20 40、紫蘇葉10 30、山楂15 30、陳皮8 18、麥冬10 25、薄荷葉5 15。
上述配方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優選為
茅根55 65、金銀花55 65、菊花32 48、夏枯草32 48、藿香22 35、竹葉16 28、決明子15 25、綠茶22 36、紫蘇葉15 25、山楂18 27、陳皮10 16、麥冬12 22、薄荷葉6 13。
各原料更為優選的重量配比為
茅根58 63、金銀花58 62、菊花35 45、夏枯草35 45、藿香25 30、竹葉20 25、決明子18 23、綠茶25 32、紫蘇葉18 22、山楂20 25、陳皮12 15、麥冬15 20、薄荷葉8 12。
各原料最佳的重量配比為
茅根60、金銀花60、菊花42、夏枯草40、藿香28、竹葉22、決明子20、綠茶28、紫蘇葉20、山楂22、陳皮13、麥冬16、薄荷葉9。
本發明清火解暑茶的制備方法可為按配方分別稱取原料茅根、金銀花、菊花、夏枯草、藿香、竹葉、決明子、綠茶、紫蘇葉、山楂、陳皮、麥冬、薄荷葉,置于50 65°C條件下烘干,粉碎,混合均勻后滅菌,分裝,即得。
其中,所述粉碎的粒度為30 50目為宜。
分裝時以10克/袋為好。
本發明清火解暑茶的服用方法為取I袋清火解暑茶,用200 300克50 70°C水泡2 5分鐘,即可飲用,中暑癥狀嚴重者可取2袋清火解暑茶泡水飲用;還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冰糖進行調味。
本發明清火解暑茶配方中
茅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作用,可用于吐血,尿血,熱淋,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熱病煩渴,胃熱嘔卩歲,咳嗽。
金銀花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其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 達又可祛邪,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種熱性病,如身熱、發疹、發斑、熱毒瘡癰、咽喉腫痛等證。
菊花具有鎮解、散風清熱,平肝明目之功效,可用于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
夏枯草具有清肝明目、清熱散結之功效。
藿香具有祛暑解表;化濕和胃的作用。
竹葉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功效,可治暑熱消渴,胸中熱痰。
決明子味苦、甘而性涼,具有清肝火、祛風濕、益腎明目等功能。
綠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鎮靜作用,可減輕疲勞。
紫蘇葉可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癥。
山楂具有開胃消食、平喘化痰、消除疲勞及鎮靜作用。
陳皮可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
麥冬可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
薄荷葉有疏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止癢、消炎鎮痛的作用。
本發明清火解暑茶精選茅根、金銀花、菊花等13種天然植物進行科學配方,可起到很好的清熱祛濕、生津止渴、提神醒腦、降火解暑之功效,既對預防中暑及因中暑引起的口渴、心煩、多汗、頭痛、頭暈、疲憊、嘔吐等各種癥狀均有很好的療效,也適宜于當作清火降熱飲料飲用。而且本發明清火解暑茶以天然原料制備而成,無任何添加劑,安全無副作用,服用方便,是一種天然的綠色防暑及解暑飲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以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I
分別稱取茅根70克、金銀花50克、菊花50克、夏枯草50克、藿香40克、竹葉30克、決明子30克、綠茶40克、紫蘇葉30克、山楂30克、陳皮18克、麥冬25克、薄荷葉15克,置于65°C條件下烘I小時,粉碎至50目,混合均勻后滅菌,分裝成10克/袋,即得。
實施例2
分別稱取茅根50克、金銀花50克、菊花30克、夏枯草30克、藿香20克、竹葉15克、決明子10克、綠茶20克、紫蘇葉10克、山楂15克、陳皮8克、麥冬10克、薄荷葉5克,置于50°C條件下烘I小時,粉碎至30目,混合均勻后滅菌,分裝成10克/袋,即得。
實施例3
分別稱取茅根55克、金銀花65克、菊花32克、夏枯草32克、藿香22克、竹葉28克、決明子25克、綠茶22克、紫蘇葉25克、山楂18克、陳皮16克、麥冬22克、薄荷葉13克,置于60°C條件下烘I小時,粉碎至40目,混合均勻后滅菌,分裝成10克/袋,即得。
實施例4
分別稱取茅根65克、金銀花55克、菊花48克、夏枯草48克、藿香35克、竹葉16克、決明子15克、綠茶36克、紫蘇葉15克、山楂27克、陳皮10克、麥冬12克、薄荷葉6克,置于55°C條件下烘I小時,粉碎至40目,混合均勻后滅菌,分裝成10克/袋,即得。
實施例5
分別稱取茅根60克、金銀花60克、菊花42克、夏枯草40克、藿香28克、竹葉22克、決明子20克、綠茶28克、紫蘇葉20克、山楂22克、陳皮13克、麥冬16克、薄荷葉9克,置于60°C條件下烘I小時,粉碎至40目,混合均勻后滅菌,分裝成10克/袋,即得。
實施例6
分別稱取茅根58克、金銀花58克、菊花45克、夏枯草35克、藿香25克、竹葉20克、決明子18克、綠茶25克、紫蘇葉18克、山楂20克、陳皮12克、麥冬15克、薄荷葉8克,置于60°C條件下烘I小時,粉碎至40目,混合均勻后滅菌,分裝成10克/袋,即得。
實驗例
以下通過實驗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清火解暑茶的有益效果。
I、實驗人群
分為A、B兩個實驗組
A組輕度及中度中暑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0-45歲;出現輕度或中度的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中暑癥狀。
B組重度中暑患者55例;其中男26例,女29例,年齡16-40歲;出現較嚴重的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嘔吐、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體溫略有升高等中
暑癥狀。
2、服用方法
A組實驗者取I袋清火解暑茶,用200克70°C水泡3分鐘后飲用。
B組實驗者取2袋清火解暑茶,用300克70°C水泡5分鐘后飲用。
3、療效評定
無效服用本發明清火解暑茶2小時后,癥狀無緩解或效果不明顯。
有效服用本發明清火解暑茶2小時后,中暑癥狀大幅度緩解,效果明顯。
治愈服用本發明清火解暑茶2小時后,中暑癥狀消失,痊愈。
4、治療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清火解暑茶,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茅根50 70、金銀花50 70、菊花30 50、夏枯草30 50、藿香20 40、竹葉15 30、決明子10 30、綠茶20 40、紫蘇葉10 30、山楂15 30、陳皮8 18、麥冬10 25、薄荷葉5 15。
2.根據權利要求
I所述的清火解暑茶,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茅根55 65、金銀花55 65、菊花32 48、夏枯草32 48、藿香22 35、竹葉16 28、決明子15 25、綠茶22 36、紫蘇葉15 25、山楂18 27、陳皮10 16、麥冬12 22、薄荷葉6 13。
3.根據權利要求
2所述的清火解暑茶,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茅根58 63、金銀花58 62、菊花35 45、夏枯草35 45、藿香25 30、竹葉20 25、決明子18 23、綠茶25 32、紫蘇葉18 22、山楂20 25、陳皮12 15、麥冬15 20、薄荷葉8 12。
4.根據權利要求
3所述的清火解暑茶,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茅根60、金銀花60、菊花42、夏枯草40、藿香28、竹葉22、決明子20、綠茶28、紫蘇葉20、山楂22、陳皮13、麥冬16、薄荷葉9。
5.根據權利要求
1、2、3或4所述的清火解暑茶,其特征在于它的制備方法為按配比分別稱取原料茅根、金銀花、菊花、夏枯草、藿香、竹葉、決明子、綠茶、紫蘇葉、山楂、陳皮、麥冬、薄荷葉,置于50 65°C條件下烘干,粉碎,混合均勻后滅菌,分裝,即得。
6.根據權利要求
5所述的清火解暑茶,其特征在于粉碎的粒度為30 50目。
專利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清火解暑茶,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茅根50~70、金銀花50~70、菊花30~50、夏枯草30~50、藿香20~40、竹葉15~30、決明子10~30、綠茶20~40、紫蘇葉10~30、山楂15~30、陳皮8~18、麥冬10~25、薄荷葉5~15。本發明清火解暑茶精選茅根、金銀花、菊花等13種天然植物進行科學配方,可起到很好的清熱祛濕、生津止渴、提神醒腦、降火解暑之功效,既對預防中暑及因中暑引起的口渴、心煩、多汗、頭痛、頭暈、疲憊、嘔吐等各種癥狀均有很好的療效,也適宜于當作清火降熱飲料飲用,是一種天然的綠色防暑及解暑飲料。
文檔編號A23F3/14GKCN102283298 B發布類型授權 專利申請號CN 201110272876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5日
發明者李雄驥, 龍強 申請人:李雄驥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專利引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