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由蒸茶架子、存茶臺和蒸茶箱組成,蒸茶箱底面上安裝有左右兩邊縱向軌道和兩端橫向軌道,蒸茶箱內有多個大小一致的蒸茶套箱置于軌道上并能在軌道上滑行,蒸茶箱兩端安裝有分設在兩直角邊的縱向油缸頂和橫向油缸頂,在蒸茶箱內設置有兩個進茶位置、兩個蒸茶位置和兩個出茶位置,在蒸茶箱的頂部安裝有兩個進茶斗,在蒸茶箱的底部連接有與外部蒸汽源連通的兩個出茶斗和兩個蒸汽斗,蒸茶套箱為長方體并在蒸茶箱內呈兩行排列,由油缸頂推進循環運行。本實用新型可自動循環連續蒸茶,準確控制氣蒸時間,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保證茯磚茶濕度及軟化程度的一致,提高茯磚茶的品質。
【專利說明】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產品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循環運行同時氣蒸兩盒茶料的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
【背景技術】
[0002]茯磚茶是安化黑茶中的一個茶品,約在1860年前后問世,為磚塊形緊壓黑茶。因早期只在伏天加工,故叫“伏茶”;又因其口感及藥效似土茯苓而被稱為“茯茶”。茯磚茶是以安化黑毛茶為原料,在安化獨特的氣候條件下經數十道工序加工而成。主要經毛茶精制、渥堆、汽蒸壓制、發花、干燥等工序,其中“發花”為關鍵工藝,優質茯磚中金花茂盛。
[0003]茯磚茶中黃色的點點,不是長霉,而是“金花”,且越多越好。“金花”是黑茶在特定環境條件下,通過“發花”工藝長成的自然益生菌體,命名為“冠突散囊菌”,具有較強的降脂降壓、調節糖類代謝等功效。有“黃金鉬金不如黑金”之說。金花顆粒的大小會隨著酵化而發生變化,茂盛的時候似“米蘭”,萎縮時會變小,甚至變成白色的小斑點,但不影響其品質和功效。
[0004]茯磚茶的功效主要是“消食去膩、降脂減肥、降三高”,主要是因為茯磚茶中含有獨特的“金花”,其降脂、降糖、降壓功效比一般的黑茶更為顯著,已得到醫學界、茶學界、食品界在理論上和臨床試驗方面的科學驗證,因而茯磚茶的消費近年來急劇增加,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茯磚茶由最早只供邊銷(國家管制,定點生產、定點銷售,保障供應邊疆少數民族的茶),轉向內地市場、國外市場,并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
[0005]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茯磚茶產銷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益陽茯茶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后,一定會有力推動茯磚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合理利用、傳承發展”,茯磚茶內、外銷市場前景可觀。從國際市場看,全世界50多個國家產茶,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億人飲茶,目前紅茶消費占主導地位。茯磚茶與紅茶同屬發酵茶,外形、湯色、滋味、口感等品質特征比較接近。功能作用、自然屬性也較綠茶、黃茶、白茶、花茶更占優勢。如適制性強、耐儲存等優點,會更受經銷商和消費者歡迎。從國內市場看,近年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我國人均茶葉消費水平快速提升,為茶產業發展拓展了空間。隨著廣大消費者對生命、健康的日益關注,對茯磚茶功能作用的進一步認識和推廣,對文化、交流、時尚、精神享受的日益追求,茯磚茶產品的消費市場會越來越大,但綜觀傳統茯磚茶壓制工藝,均由人工操作,效率低下,急需迅速發展,茯磚茶壓制工藝的改進實在必行。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實現自動循環連續蒸茶,準確控制氣蒸時間,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保證茯磚茶濕度及軟化程度的一致,提高茯磚茶的品質。
[0007]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0008]一種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由蒸茶架子、存茶臺和蒸茶箱組成,存茶臺和蒸茶箱連接固定在蒸茶架子上,所述的蒸茶箱為長方體,蒸茶箱內底面上安裝有左右兩邊縱向軌道和兩端橫向軌道,蒸茶箱內有多個大小一致的蒸茶套箱,蒸茶套箱置于軌道上并能在軌道上滑行,在蒸茶箱兩端安裝有縱向油缸頂和橫向油缸頂,縱向油缸頂和橫向油缸頂分設在蒸茶箱的兩直角邊,在蒸茶箱內設置有兩個進茶位置、兩個蒸茶位置和兩個出茶位置,與之相對應,在蒸茶箱的頂部安裝有兩個進茶斗,在蒸茶箱的底部連接有兩個出茶斗和兩個蒸汽斗,兩個蒸汽斗與外部蒸汽源連通,所述多個大小一致的蒸茶套箱為長方體,在蒸茶箱內呈兩行排列,由油缸頂推進循環運行。
[0009]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進茶斗與蒸茶箱內進茶位置上部連通,所述出茶斗與蒸茶箱內出茶位置底部連通,出茶斗下端與下茶通道連通,所述蒸汽斗與蒸茶箱內蒸茶位置底板連接,并在蒸茶位置底板上開有多個小孔。
[0010]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蒸茶箱頂部連接安裝有蒸汽罩,蒸汽罩的兩個下端罩口罩在蒸茶箱的蒸茶位置和出茶位置上。
[0011 ]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縱向油缸頂和橫向油缸頂由控制電路連接自動控制。
[0012]工作原理:
[0013]工作時,先由人工稱茶計量后,通過兩個進茶斗,將茶倒入兩個不同位置的蒸茶套箱,此時,兩頭對角直邊油缸同時各推動一個蒸茶套箱長度,進入蒸茶位置,蒸茶時,由人工通過進茶斗,再次將茶倒入兩個不同位置的蒸茶套箱。第一次蒸茶完成后,第二次蒸茶開始,橫向對角兩邊的橫向油缸同時各推動一個蒸茶套箱,進入直邊軌道,縱向油缸再各推動一個蒸茶套箱長度,第二次的兩個蒸茶套箱進入蒸茶位置。第一次兩個蒸茶套箱進入出茶位置,茶掉入出茶斗,如此循環運行。
[0014]隨著茯磚茶市場的不斷擴大,傳統的以人工為主的茯磚茶生產工藝顯然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本實用新型主要針對傳統茯磚茶制作過程中的氣蒸工藝進行改進,蒸茶的目的是使茶胚變軟便于壓制成形,實際生產中往往用手工特制茶盒從底部用高溫蒸汽氣蒸,氣蒸時間人為操作控制,在操作上難免出現氣蒸得過久或蒸氣不透,過久造成干燥困難,蒸氣不透而造成脫面掉邊影響品質,同時還更容易造成濕度不一致,影響下一工藝如壓制、退模、發花等質量。而且,人工操作的蒸茶工藝每次只能蒸茶一盒,工人處于流水生產線上,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下。本實用新型能自動循環蒸茶,不但能準確控制氣蒸時間,而且能實現連續蒸茶,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保證茯磚茶濕度及軟化程度的一致,提聞了獲磚茶的品質。
[0015]優點效果:
[0016]I可以同時氣蒸軟化兩盒茶料,提高氣蒸效率;
[0017]2連續循環運行蒸茶,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強度;
[0018]3氣蒸時間自動精準可控,避免人工操作時間誤差造成氣蒸過久或蒸氣不透的現象出現,保證茯磚茶濕度、軟化程度的一致而提高茯磚茶的品質。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蒸茶箱外結構圖;[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蒸茶箱內結構圖。
[0022]附圖標注說明:
[0023]1-蒸茶架子,2-存茶臺,3-蒸茶箱,4-面板,5-下茶通道,6_蒸汽斗,7_進茶斗,8-蒸汽罩,9-蒸茶套箱,10-出茶斗,11-橫向油缸頂,12-縱向油缸頂,13-進茶位置,14-蒸茶位置,15-出茶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參見圖1一圖3,本實用新型的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由蒸茶架子1、存茶臺2和蒸茶箱3組成,存茶臺2和蒸茶箱3連接固定在蒸茶架子I上,所述的蒸茶箱3為長方體,蒸茶箱3內底面上安裝有左右兩邊縱向軌道和兩端橫向軌道,蒸茶箱3內有多個大小一致的蒸茶套箱9,蒸茶套箱9置于軌道上并能在軌道上滑行,在蒸茶箱3兩端安裝有縱向油缸頂12和橫向油缸頂11,縱向油缸頂12和橫向油缸頂11分設在蒸茶箱3的兩直角邊,在蒸茶箱3內設置有兩個進茶位置13、兩個蒸茶位置14和兩個出茶位置15,與之相對應,在蒸茶箱3的頂部安裝有兩個進茶斗7,在蒸茶箱3的底部連接有兩個出茶斗10和兩個蒸汽斗6,兩個蒸汽斗6與外部蒸汽源連通,所述多個大小一致的蒸茶套箱9為長方體,在蒸茶箱3內呈兩行排列,由油缸頂推進循環運行。
[0025]上述的進茶斗7與蒸茶箱3內進茶位置上部連通,所述出茶斗10與蒸茶箱3內出茶位置底部連通,出茶斗10下端與下茶通道5連通,所述蒸汽斗6與蒸茶箱內蒸茶位置14底板連接,并在蒸茶位置14底板上開有多個小孔。
[0026]上述的蒸茶箱3頂部連接安裝有蒸汽罩8,蒸汽罩8的兩個下端罩口罩在蒸茶箱的蒸茶位置14和出茶位置15上。
[0027]上述的縱向油缸頂12和橫向油缸頂11由控制電路連接自動控制。
【權利要求】
1.一種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其特征在于:由蒸茶架子、存茶臺和蒸茶箱組成,存茶臺和蒸茶箱連接固定在蒸茶架子上,所述的蒸茶箱為長方體,蒸茶箱內底面上安裝有左右兩邊縱向軌道和兩端橫向軌道,蒸茶箱內有多個大小一致的蒸茶套箱,蒸茶套箱置于軌道上并能在軌道上滑行,在蒸茶箱兩端安裝有縱向油缸頂和橫向油缸頂,縱向油缸頂和橫向油缸頂分設在蒸茶箱的兩直角邊,在蒸茶箱內設置有兩個進茶位置、兩個蒸茶位置和兩個出茶位置,與之相對應,在蒸茶箱的頂部安裝有兩個進茶斗,在蒸茶箱的底部連接有兩個出茶斗和兩個蒸汽斗,兩個蒸汽斗與外部蒸汽源連通,所述多個大小一致的蒸茶套箱為長方體,在蒸茶箱內呈兩行排列,由油缸頂推進循環運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茶斗與蒸茶箱內進茶位置上部連通,所述出茶斗與蒸茶箱內出茶位置底部連通,出茶斗下端與下茶通道連通,所述蒸汽斗與蒸茶箱內蒸茶位置底板連接,并在蒸茶位置底板上開有多個小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茶箱頂部連接安裝有蒸汽罩,蒸汽罩的兩個下端罩口罩在蒸茶箱的蒸茶位置和出茶位置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茯磚茶循環雙向蒸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縱向油缸頂和橫向油缸頂由控制電路連接控制。
【文檔編號】A23F3/06GK203492699SQ201320594946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6日
【發明者】徐迪軍, 劉杏益, 文衛 申請人:益陽茶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