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屬于茶生產領域。
背景技術: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恒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后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后,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綠茶是未經發酵制成的茶,因此較多的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葉綠素,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較多。綠茶中的這些天然營養成份,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綠茶是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綠茶是將采摘來的鮮葉先經高溫殺青,殺滅了各種氧化酶,保持了茶葉綠色,然后經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湯綠葉是綠茶品質的共同特點。綠茶是未經發酵的,中國產量最多,飲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茶。它的特點是湯清葉綠,營養豐富,可以防止疾病。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具體為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揀剔:挑選長橢園形或柳葉形茶樹良種的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二葉初展的嫩黃綠色鮮葉,按品種、批次分類攤放,并揀剔;攤放和揀剔時間為4-8h,保證鮮葉面不帶有雨水、露水等水分;
(2)殺青:采用平口鍋,保持鍋內清潔光滑,每次的投葉量為100-150g,鍋溫保持120-1400C,抖炒3-4min,至葉色暗綠,葉質柔軟,鮮葉減重20-25%時出鍋;
(3)做形:在殺青后降溫度至60-70°C時,用抓、甩、壓、捺等手法,將茶葉理順、壓扁和提毫,并同時抖開透氣;直至茶葉外形符合要求;做形手勢要輕,不能擠出葉汁;用理條機理條,并準備輕壓棒,槽鍋內應清潔光滑,每槽投葉量100-150g,槽鍋溫度先高后低維持在150-100°C,先抖炒1.5-2.0min,待芽葉基本成條手捏不粘時,將輕壓棒投入槽內滾壓0.5-1.0min后下機攤涼10_20min,散發水汽,茶葉減重35-40% ;
(4)初烘:采用竹炕烘茶,炭火烘焙,無煙氣無火舌,烘溫先高后低,以三鍋殺青葉為一
-Ht.卜/、
(5)攤涼:初烘后攤涼1-1.5h,不宜攤得太厚,以3-5cm為宜;
(6)復烘:仍采用竹炕烘茶,以初烘的2烘為一烘,開始烘溫為70-80°C,以后逐次降低,最后降至50-55°C;每8-lOmin翻到一次,烘至茶葉含水量小于4%,手捻成粉時下烘;最后按各級茶葉的外形色澤要求,揀去黃片、蕉葉等雜質,即得所需產品。所述的初烘,第一烘溫度為110_120°C,后3烘的溫度逐次降低10°C ;第一烘時間3-4min,以后每烘延長時間l_2min ;換翻3_4次,烘至鮮葉減重70-75%時下烘。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所提供的茶葉加工方法過程簡單,無任何大型機械設備,不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添加劑、輔助劑。同時采用多重烘茶的方法,與以往的只烘一次的方法相比,對茶葉所含的多種有益成分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揀剔:挑選長橢園形或柳葉形茶樹良種的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二葉初展的嫩黃綠色鮮葉,按品種、批次分類攤放,揀剔;攤放和揀剔時間為4-8h,保證鮮葉面不帶有雨水、露水等水分;
(2)殺青:
將鮮葉放入臭氧水中浸泡30-40 min,再將茶樹葉從臭氧水中取出,進行低溫真空干燥,溫度控制在25-30°C,至茶葉含水率達到35-40% ;放入鍋內進行鍋炒殺青,鍋底溫度110-120°C,至葉面失去光澤,葉色由鮮綠變暗綠,葉質變柔軟,青臭氣消失,清香透露;
停放12小時后,采用平口鍋進行二次殺青,保持鍋內清潔光滑,每次的投葉量為150g,鍋溫保持120°C,抖炒3min,至葉色暗綠,葉質柔軟,鮮葉減重25%時出鍋;
(3)做形:在殺青后降溫度至60°C時,用抓、甩、壓、捺等手法,將茶葉理順、壓扁和提毫,并同時抖開透氣;直至茶葉外形符合要求;做形手勢要輕,不能擠出葉汁;用理條機理條,并準備輕壓棒,槽鍋內應清潔光滑,每槽投葉量150g,槽鍋溫度先高后低維持在150-100°C,先抖炒2.0min,待芽葉基本成條手捏不粘時,將輕壓棒投入槽內滾壓1.0min后下機攤涼20min,散發水汽,茶葉減重35% ;
(4)初烘:采用竹炕烘茶,炭火烘焙,無煙氣無火舌,烘溫先高后低,以三鍋殺青葉為一烘;第一烘溫度為110-120°C,后3烘的溫度逐次降低10°C ;第一烘時間3min,以后每烘延長時間2min ;換翻3次,烘至鮮葉減重75%時下烘。(5)攤涼:初烘后攤涼lh,厚度為4cm ;
(6)復烘:仍采用竹炕烘茶,以初烘的2烘為一烘,開始烘溫為70°C,以后逐次降低,最后降至50°C ;每IOmin翻到一次,烘至茶葉含水量小于4%,手捻成粉時下烘;最后按各級茶葉的外形色澤要求,揀去黃片、蕉葉等雜質,即得所需產品。實施例2
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揀剔:挑選長橢園形或柳葉形茶樹良種的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二葉初展的嫩黃綠色鮮葉,按品種、批次分類攤放,揀剔;攤放和揀剔時間為4-8h,保證鮮葉面不帶有雨水、露水等水分;
(2)殺青:采用平口鍋對萎凋的茶葉進行殺青,保持鍋內清潔光滑,每次的投葉量為150g,鍋溫保持120°C,抖炒3min,至葉色暗綠,葉質柔軟,鮮葉減重25%時出鍋;
(3)做形:在殺青后降溫度至60°C時,用抓、甩、壓、捺等手法,將茶葉理順、壓扁和提毫,并同時抖開透氣;直至茶葉外形符合要求;做形手勢要輕,不能擠出葉汁;用理條機理條,并準備輕壓棒,槽鍋內應清潔光滑,每槽投葉量150g,槽鍋溫度先高后低維持在150-100°C,先抖炒2.0min,待芽葉基本成條手捏不粘時,將輕壓棒投入槽內滾壓1.0min后下機攤涼20min,散發水汽,茶葉減重35% ;
(4)初烘:采用竹炕烘茶,炭火烘焙,無煙氣無火舌,烘溫先高后低,以三鍋殺青葉為一烘;第一烘溫度為110-120°C,后3烘的溫度逐次降低10°C ;第一烘時間3min,以后每烘延長時間2min ;換翻3次,烘至鮮葉減重75%時下烘。(5)攤涼:初烘后攤涼lh,厚度為4cm ;
(6)復烘:仍采用竹炕烘茶,以初烘的2烘為一烘,開始烘溫為70°C,以后逐次降低,最后降至50°C ;每IOmin翻到一次,烘至茶葉含水量小于4%,手捻成粉時下烘;最后按各級茶葉的外形色澤要求,揀去黃片、蕉葉等雜質,即得所需產品。
權利要求
1.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揀剔:挑選長橢園形或柳葉形茶樹良種的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二葉初展的嫩黃綠色鮮葉,按品種、批次分類攤放,揀剔;攤放和揀剔時間為4-8h,保證鮮葉面不帶有雨水、露水等水分; (2)殺青:采用平口鍋,保持鍋內清潔光滑,每次的投葉量為100-150g,鍋溫保持120-1400C,抖炒3-4min,至葉色暗綠,葉質柔軟,鮮葉減重20-25%時出鍋; (3)做形:在殺青后降溫度至60-70°C時,用抓、甩、壓、捺等手法,將茶葉理順、壓扁和提毫,并同時抖開透氣,至茶葉外形符合要求;做形手勢要輕,不能擠出葉汁;用理條機理條,并準備輕壓棒,槽鍋內應清潔光滑,每槽投葉量100-150g,槽鍋溫度先高后低維持在150-100°C,先抖炒1.5-2.0min,待芽葉基本成條手捏不粘時,將輕壓棒投入槽內滾壓0.5-1.0min后下機攤涼10_20min,散發水汽,茶葉減重35-40% ; (4)初烘:采用竹炕烘茶,炭火烘焙,無煙氣無火舌,烘溫先高后低,以三鍋殺青葉為一-Ht.卜/、 (5)攤涼:初烘后攤涼1-1.5h,不宜攤得太厚,以3-5cm為宜; (6)復烘:仍采用竹炕烘茶,以初烘的2烘為一烘,開始烘溫為70-80°C,以后逐次降低,最后降至50-55°C;每8-lO min翻到一次,烘至茶葉含水量小于4%,手捻成粉時下烘;最后按各級茶葉的外形色澤要求,揀去黃片、蕉葉等雜質,即得所需產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所述的初烘,第一烘溫度為110-120°C,后3烘的溫度逐次降低10°C;第一烘時間3-4min,以后每烘延長時間l_2min ;換翻3-4次,烘至鮮葉減重70-75%時下烘。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主要由鮮葉揀剔、殺青、做形、初烘、攤涼、復烘、干茶揀剔等步驟組成。本發明所提供的茶葉加工方法過程簡單,無任何大型機械設備,不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添加劑、輔助劑。同時采用多重烘茶的方法,與以往的只烘一次的方法相比,對茶葉所含的多種有益成分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
文檔編號A23F3/06GK103190491SQ201310074859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1日
發明者潘劍虎 申請人:郎溪縣雪甌茶葉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