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鉤式茶葉揀梗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加工機械,尤其涉及ー種茶葉、茶梗分離裝置,應用于茶葉與茶梗的分揀作業。
背景技術:
在ー些茶葉產區,茶農將采收來的生茶經晾青、炒青、做青、包揉、烘焙后,在揀選中用手工將茶梗上連接的茶葉分開 。這種純手工的揀選方式不僅工作量大,產量低,而且手上分泌的汗液會滲入茶葉內,其衛生品質達不到要求。而且這樣的分揀方式既耗時又耗力、人員成本又高,不能滿足大批量、規模化生產的茶廠、茶葉批發店的需求。為了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確保茶葉品質。近年來ー些茶葉、茶梗分揀裝置紛紛出現,與手工分揀相比效率有了數倍的提高,但普遍存在揀梗不徹底,茶葉破碎率達不到要求的缺陷。直接影響了茶葉揀梗機的推廣和普及。如何將顆粒緊結的茶葉及茶梗分離并且將碎茶率降到最低,成為茶葉揀梗機技術突破的大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ー是提供一種鉤式茶葉揀梗機。根據本實用新型的ー個方面,提供的鉤式茶葉揀梗機包括機箱,設置有進料ロ、出茶ロ、出梗ロ ;揀梗帶,可轉動地設置于機箱內,其外側設置有用以鉤住茶梗的鉤子;毛刷輥筒,其外部設置有刷毛,該毛刷輥筒在機箱內與揀梗帶ー邊外側并排接觸,其中毛刷輥筒與揀梗帶反向運行,用以刷斷掛在鉤子上的與茶梗連接的茶葉,其中被刷斷的茶葉落入出茶ロ ;退梗輪,設置在揀梗帶另ー邊與毛刷輥筒相對應面,該退梗輪本體上設置有寬度恰好通過鉤子的退梗凹槽,用以阻擋茶梗繼續隨鉤前行,其中被退梗凹槽阻擋的茶梗隨退梗輪的旋轉掉入出梗ロ。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采摘后經晾青、炒青、做青、包揉、烘焙等エ序之后的茶葉經進料ロ倒入機箱內;在機箱內揀梗帶向前運轉,帶動設置在其外側的鉤子同時向前運行。在運行中鉤子遇到茶梗時,便會落入其鉤內被鉤齒卡住,屆時鉤子攜帯著茶梗前行至毛刷輥筒處,由于毛刷輥筒與揀梗帶并排設置且相互接觸,兩者間為反方向運行;揀梗帶攜帶鉤子往上運行,毛刷輥與其反向旋轉,將卡在鉤內帶茶梗的茶葉刷落,被刷落的茶葉落入出茶ロ處。剩下的茶梗隨著鉤子前行,被帶到揀梗帶的另ー側。鉤子通過設置在揀梗帶另ー邊上方的退梗凹槽吋,由于退梗凹槽對應鉤子設置,其寬度恰好可以通過對應的鉤子。屆時茶梗被退梗輪凹槽阻擋,使其脫離鉤子,被退梗凹槽從鉤子剝落的茶梗隨退梗輪旋轉掉到落出梗ロ。如此反復循環便可以將茶葉與茶梗快速分離干凈而且不碎茶。節省了大量人力,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可以保證產品的衛生品質;同時具有能耗低、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維護簡便的優點。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使鉤子不容易磨損和變形,通常采用硬度較大的鉄片或鋼片制造成型。[000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揀梗帶包括插軸和連接塊,所述的連接塊穿設在插軸上,多塊插軸和連接塊反復連接在一起圍設形成一揀梗帶,其中穿設在同一插軸上的鉤子間隔連接塊排列固定,相鄰插軸之間設置的鉤子交錯排列。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揀梗帶由鏈輪組驅動其運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鏈輪組分別設置于揀梗帶兩端內,鏈輪組的輪齒與插軸兩端
ロ四合。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插軸兩端套設有用以減少與鏈輪組摩擦的旋轉套環或軸承。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毛刷輥筒和其中ー鏈輪組為同一電機驅動,而兩者的運行速度不同。
圖I是本實用新型ー實施方式連接塊ー側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所示的連接塊的另ー側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ー實施方式中金屬鉤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ー實施方式部分插軸與連接塊、金屬鉤連接示意圖。圖5圖4插軸穿設于連接塊和金屬鉤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ー實施方式中部分揀梗帶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ー實施方式中揀梗帶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ー實施方式中毛刷輥筒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ー實施方式中退梗輪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ー實施方式中鉤式茶葉揀梗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詳細的說明。圖I至圖10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鉤式茶葉揀梗機。如圖所示,該鉤式茶葉揀梗機包括機箱50、揀梗帶40、毛刷輥筒5和退梗輪15。機箱50包括設置在機箱上部的進料ロ 51、分別設置在機箱下部左右兩側的出茶53和出梗52。揀梗帶40包括連接塊I、插軸2、金屬鉤3。其中連接塊I可以由塑料或金屬制成。該連接塊I橫向設置有兩個與插軸2對應的空腔11。插軸2可以為鐵條或不銹鋼條,其始端具有直徑大于空腔11直徑的插軸頭。金屬鉤3采用硬度較大的鉄片或鋼片制造成型,其橫向設置有兩個與連接塊空腔11對應的連接孔31。金屬鉤3上還設置有2個或3個用以勾住茶梗的鉤齒32。其中的連接塊I和金屬鉤3通過空腔11和連接孔31穿設在插軸上,如圖4至圖7所示。將多條插軸2和多個連接塊I以及金屬鉤3順序連接在一起圍設成揀梗帶40,其中穿設在同一插軸2上的金屬鉤3之間是間隔ー連接塊I固定排列,相鄰插軸2之間設置的金屬鉤3為交錯排列。為了更好的勾住茶梗,金屬鉤3在揀梗帶外側的安裝方向一致,其鉤齒32向上。毛刷輥筒5,其外部均勻的設置有刷毛6,該毛刷輥筒5通過傳動帶7連接,可旋轉地安裝在機箱50內,與揀梗帶40 —邊外側并排且接觸。[0028]退梗輪15,設置在與毛刷輥筒5相対的所述揀梗帶40另ー邊,通過電機驅動其轉動。該退梗輪15本體上設置有寬度恰好通過金屬鉤3的退梗凹槽16,退梗凹槽16用以阻擋茶梗繼續隨金屬鉤3前行,其中被退梗凹槽16阻擋的茶梗隨退梗輪15的旋轉而掉落出梗ロ處。參考圖4和圖5 ;為了減少鏈輪4和41與插軸2兩端之間的摩擦,在插軸2兩端套設有旋轉套環或軸承21。裝配時,先將套環或軸承套21套入插軸2上,插軸2沿連接塊空腔11穿入,然后插軸2再沿金屬鉤連接孔31穿入。以此方式用插軸2、在連接塊I、金屬鉤3之間反復有序地穿設,其中穿設在同一插軸2上的金屬鉤3間隔連接塊固定排列,相鄰插軸2之間設置的金屬鉤3交錯排列。金屬鉤3的鉤齒32安裝方向一致。最后在插軸2末端套上旋轉套環或軸承套21,并采用鎖扣裝置22將穿設插軸2上的連接塊I、金屬鉤3以及旋轉套環或軸承套21卡鎖定在插軸2上。多個插軸2、連接塊I、金屬鉤3反復有序的連接在一起圍設形成環形揀梗帶40。鏈輪組4和41分別設置于揀梗帶40兩端內,鏈輪組4和41的輪齒與插軸2兩端 嚙合。揀梗帶40由鏈輪組4和41通過傳動帶9連接電機8驅動其運行,毛刷輥筒5的轉軸10通過傳動帶7連接鏈輪組4外側的轉軸用以驅動毛刷輥筒5旋轉,其中毛刷輥筒5與揀梗帶40為反向運行。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采摘后經晾青、炒青、做青、包揉、烘焙等エ序之后的茶葉經進料ロ 51倒入機箱50內。在機箱50內揀梗帶40向前運轉,帶動設置在其外側的金屬鉤3同時向前運行。在運行中茶梗遇到金屬鉤3時便會落入其鉤齒32內被鉤住,屆時金屬鉤3攜帶著茶梗前行至毛刷輥筒5處。由于毛刷輥筒5與揀梗帶40并排而且接觸;揀梗帶40攜帯金屬鉤3往上運行,毛刷輥5與其反向旋轉,將卡在金屬鉤3內帶茶梗的茶葉刷斷,被刷斷的茶葉落入出茶ロ處53。剩下的茶梗隨著金屬鉤3前行,被帶到揀梗帶40的另ー側。金屬鉤3通過設置在揀梗帶40另ー邊上方的退梗輪15吋,由于梗輪15上的退梗凹槽16對應金屬鉤3設置,退梗凹槽16的寬度恰好可以通過對應的金屬鉤3,屆時茶梗被退梗輪凹槽16阻擋,使其脫離鉤齒32,井隨退梗輪15旋轉掉落到出梗ロ。如此反復循環便可以將茶葉與茶梗快速分離干凈而且不碎茶。本實用新型節省了大量人力,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可以保證產品的衛生品質,同時具有能耗低、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維護簡便的優點。
權利要求1.鉤式茶葉揀梗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機箱,設置有進料ロ、出茶口和出梗ロ ; 揀梗帶,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機箱內,其外側設置有用以鉤住茶梗的鉤子; 毛刷輥筒,其外部設置有刷毛,所述毛刷輥筒在所述機箱內與所述揀梗帶ー邊外側并排接觸,所述毛刷輥筒與揀梗帶反向運行以刷斷掛在鉤子上的茶梗連接的茶葉,所述被刷斷的茶葉落入所述出茶ロ; 退梗輪,設置在與所述毛刷輥筒相対的所述揀梗帶另ー邊,所述的退梗輪本體上設置有寬度恰好通過鉤子的退梗凹槽,以阻擋茶梗繼續隨鉤子前行,并使被阻擋的茶梗隨退梗輪的旋轉掉入出梗ロ。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鉤式茶葉揀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子為金屬鉤。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鉤式茶葉揀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揀梗帶包括插軸和連接塊,所述的連接塊穿設在所述插軸上,多個插軸和連接塊有序連接在一起圍設形成揀梗帶,其中穿設在同一所述插軸上的鉤子間隔ー連接塊排列固定,所述揀梗帶中相鄰插軸之間設置的鉤子交錯排列。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鉤式茶葉揀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揀梗帶由鏈輪組驅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鉤式茶葉揀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鏈輪組分別設置于所述揀梗帶兩端內,鏈輪組的輪齒與插軸兩端分別嚙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鉤式茶葉揀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軸兩端套設有旋轉套環或軸承。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鉤式茶葉揀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毛刷輥筒和所述鏈輪組之一由同一電機驅動,而運行速度不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鉤式茶葉揀梗機,包括機箱,設置進料口、出茶口、出梗口;揀梗帶,轉動設置于機箱內,其外側設置有用以鉤住茶梗的鉤子;毛刷輥筒,其外部設置有刷毛,該毛刷輥筒在機箱內與揀梗帶一外側并排接觸,其中毛刷輥筒與揀梗帶反向運行,用以刷斷掛在鉤子上的茶梗連接的茶葉,其中被刷斷的茶葉落入出茶口;退梗輪,與毛刷輥筒對應面設置,該退梗輪本體上設置有恰好通過鉤子的退梗凹槽,用以阻擋茶梗繼續隨鉤前行,其中被退梗凹槽阻擋的茶梗隨退梗輪的旋轉掉落出梗口。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鉤式茶葉揀梗機不僅節省大量人力,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保證產品的衛生品質;同時具有能耗低、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維護簡便的優點。
文檔編號A23F3/06GK202635492SQ2012203086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8日
發明者李明法, 林瑞程 申請人:李明法, 林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