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烘箱的制作方法
電烘箱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根據35 U.S.C. 119和35 U.S.C. 365要求韓國專利申請No. 10-2008-0030127 (2008年4月1日提交)的優先權,該專利申請通過引用整體 結合于此。
背景技術:
本公開涉及電烘箱的冷卻結構。
電烘箱一般用于通過用電加熱食物來烘或烤食物。電烘箱設置有通過門選 擇性地開和關的烹調室。電烘箱包括用于產生微波的電子元件和/或諸如用于產 生熱量的加熱器之類的熱源。因此,烹調室內的食物被電子元件所產生的微波 和/或加熱器所產生的熱量烹調。
近年來,為使烹調室的容量最大化,在空腔之上安裝了各種電子元件。然 而,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元件可能發生故障或失效。另外,不能有效地實現使 安裝電子元件的空間中所產生的熱量消散的氣流,因而電子元件無法有效地冷 卻。
發明內容
各實施例提供被設計為設置有空氣通道的電烘箱,其中空氣通道可增強對安裝 在空腔之上的各種電子元件的冷卻。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電烘箱,包括其一側具有外部進氣口的外殼;被 外殼圍住且在其中限定烹調室的空腔;可轉動地設置在空腔前表面的門;設置在空 腔頂面和外殼之間的支承板;支承板上的至少一個電子元件;以及安裝在空腔與外 殼的前端部分的控制面板,其表征為,電烘箱還包括用于使在支承板之下形成的 第一通道與在支承板之上形成的第二通道隔離的分隔構件。根據各實施例,從烹調室排出的高溫空氣和用于冷卻門的壓縮空氣流動所沿的 通道與用于冷卻電烘箱的元件的空氣流動所沿的通道被彼此分隔開。因此,可更有 效地冷卻電烘箱的元件,從而可提高產品的耐久性和操縱可靠性。
在附圖和以下描述中闡述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細節。根據這些描述和附圖以及 根據權利要求書,其它特征將是顯而易見的。
圖1是示出電烘箱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圖1的電烘箱的局部剖視立體圖; 圖3是圖2的部分A的放大視圖4是圖l和圖2所示的第二隔離板的前側立體圖;以及
圖5是示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電烘箱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在將詳細參考本公開的各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 圖1是示出根據實施例的電烘箱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參考圖l,電烘箱包括空腔IO、外殼20、控制面板30和門40。空腔IO 限定在其中烹調食物的烹調室11。門40選擇性地開和關烹調室11。外殼20 限定電烘箱的頂面和兩個側面。控制面板30接收用于操作電烘箱的各種操縱 信號以控制電烘箱并且顯示關于電烘箱的操作的各種信息。
另外,空腔10包括前板110、內空腔120和外空腔130。更詳細地,前板 IIO限定空腔IO的前表面。內空腔120實質上限定烹調室11的頂面、底面、 兩個側面和后表面。即,內空腔120包括頂板121、底板122、側板和后板123。 外空腔130以與內空腔120按一定距離間隔開的狀態密封內空腔120。 g卩,像 內空腔120—樣,外空腔130包括頂板131、底板、側板和后板133。
同時,開口 111由前板110的內周邊限定以向烹調室11裝填食物以及從 烹調室ll取出食物。即,前板110的前表面具有形成為由前板110的矩形內 周邊限定的矩形形狀的開口 111。第一進氣口 113在前板110的頂端上形成使 得流入門內的空氣可被引導到空腔10的外頂面。前板IIO覆蓋內空腔120和 外空腔130的前端部分并延伸到外空腔130之上。第一進氣口 113在前板110的一部分上形成,該部分被設置在外空腔130之上。門的排氣口43位于第一 進氣口113的前面,稍后將對其進行描述。
如上所述,因為外空腔130與內空腔120以一定距離間隔開,所以在內空 腔120和外空腔130之間可形成隔離層。可在隔離層中填充隔離材料。為簡單 起見,內空腔120的頂板121和后板123將分別被稱為第一頂板和第一后板123。 另外,外空腔130的頂板131和后板133將被稱為第二頂板131和第二后板133。
與烹調室互通的開口在第一頂板的一部分上形成。該開口用作將含有從食 物產生的水分的空氣排到外面的出口 。
可將上部加熱器115和對流單元117分別設置在第一頂板121的下表面和 第一后板123的前表面上。上部加熱器115用于利用輻射熱加熱烹調室11中 的食物,并且對流單元117用于利用對流熱加熱烹調室11中的食物。
同時,開口 135在第二頂板131上形成。而第二頂板131的開口 135實質 上與第一頂板121的開口互通。第二頂板131的開口 135可在第一頂板121的 開口正上方形成,這些開口的位置并未被特別地限制。更詳細地,開口135用 作通過第一頂板121的開口排出的空氣沿著第一通道P1流動所通過的通道, 稍后將描述第一通道P1。
另外,在 第二頂板131的后端部分設置多個第二互通開口 137。第二互通 開口 137是通過部分切割第二頂板131的后端部分形成的。第二互通開口 137 將第一通道Pl連接到第三通道P3。第三通道P3在第一后板123和第二后板 133之間形成。
同時,外殼20包括限定電烘箱頂面的頂板201和限定電烘箱兩個側面的 兩個側板203。此外,在頂板201和第二頂板131之間限定預定空間。另外, 側板203之一設置有第二進氣口 205,通過第二進氣口 205引入外部空氣。通 過第二進氣口 205引入的外部空氣沿著在頂板201和支承板140之間形成的第 二通道P2流動。
支承板140被設置在第二頂板131和頂板201之間限定的空間中。支承板 140與第二頂板131以一定距離間隔開以限定第一通道Pl的一部分。支承板 140的上部被頂板210覆蓋以限定第二通道P2。另外,支承板140的前后長度 比第二頂板131或頂板201的小。
根據上述結構,第一通道P1的上游側與門排氣口 43互通并且第一通道P1 的下游側與第二互通開口 137互通。第二通道P2的上游側與第二進氣口 205互通。因此,通過門排氣口 43引入的空氣沿著第一通道P1流動并且通過第二 進氣口 205引入的外部空氣沿著第二通道P2流動。
同時,支承部分141從支承板140的相對的側端部分伸出。支承部分141 可由相對的側端部分的彎曲部分形成。支承部分141的下端分別固定在第二頂 板131的相對的頂側端部上。第一互通開口 143在支承板140的側面上形成。 第一互通開口 143用作將第一通道P1連接到第二通道P2的通道。因此,沿著 第二通道P2流動的空氣通過第一互通開口 143與沿著通道P1流動的空氣結合。
在此,第一互通開口 143可在第二進氣口 205的相對側上形成。因此,當 通過第二進氣口 205引入的外部空氣流向第一互通開口 143時其冷卻控制面板 30的各元件,稍后將予以說明。
另外,分隔板145在支承板140的后端上形成。更詳細地,分隔板145從 支承板140的后端向上延伸以緊密接觸頂板201的下表面。在該實施例中,可 通過向上彎曲支承板140的后端部形成分隔板145。然而,本公開不限于該配 置。即, 一單獨板(separate plate)可被固定在支承板140的后端上作為分隔 板145。
根據上述結構,分隔板145用于使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彼此分隔(或 隔離)。g卩,分隔板145使第一通道P1被形成為在電烘箱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并且使第二通道P2被形成為在電烘箱的橫向上延伸。分隔板145防止沿著第 一通道P1流動的空氣向第二通道P2回流。
此外,諸如高壓變壓器147和繼電器基板149之類的各種元件可安裝在支 承板140的頂面上。因此,安裝在支承板140頂面上的元件被沿著第二通道P2 流動的空氣冷卻。
除了在支承板140的側面上設置第一互通開口 143之外,人們注意到在分 隔板145的預定位置上可設置第一互通開口 145a。此外,人們注意到,在支承 板140的側面以及分隔板145的預定位置上可設置一對第一互通開口 143、 145a。
在第一后板123和第二后板133之間限定第三通道P3。第三通道P3的上 游側通過第二互通開口 137連接到第一通道P1的下游側。因此,沿著第一通 道P1流動的空氣沿第三通道P3向下流動。
此外,在第二頂板131的后端部分安裝風扇組件150。風扇組件150產生 氣流使得空氣可沿著第一到第三通道P1、 P2和P3以及稍后將描述的門冷卻通道P4流動。風扇組件150包括風扇馬達151和由風扇馬達151驅動的風扇153。 在該實施例中,風扇153的進氣口向前定向并且風扇153的排氣口被定向為與 第二互通開口 137之一互通。
另外,在下文中將描述電烘箱中由風扇組件150所產生的氣流。 沿門冷卻通道P4上升的空氣通過第一進氣口 113以沿第一通道P1向后流 動。通過第二進氣口 205引入的外部空氣沿著第二通道P2流動并通過第一互 通開口 143。通過第一互通開口 143的外部空氣在第一通道P1結合在一起。所 結合的空氣沿著第一通道P1流動并通過第二互通開口 137。接著,空氣沿第三 通道P3向下流動。盡管在附圖中未示出,但是第三通道P3可連接到在空腔10 的下表面上形成的通道。因此,沿第三通道P3流動的空氣可從電烘箱向前排 出。
同時,控制面板30被安裝在空腔IO的前部的上端部上。更詳細地,控制 面板30包括限定控制面板30的外部的控制箱31、安裝在控制箱31內的控制 板33以及安裝在控制板33上的主印刷電路板35與顯示印刷電路板37。用于 控制電烘箱的操作的多個電子元件被安裝在主印刷電路板35上。用于顯示關 于電烘箱的操作的各種信息的多個電子元件被安裝在顯示印刷電路板37上。 主印刷電路板35和顯示印刷電路板37被安裝在控制板33的后表面的左部和 右部。此外,主印刷電路板35和顯示印刷電路板37暴露于第二通道P2。因此, 主印刷電路板35和顯示印刷電路板37被沿第二通道P2流動的空氣冷卻。
此外,門40不僅用于選擇性地開關烹調室11而且防止烹調室11內產生 的熱量被傳遞到門的外側。為實現該目的,門40包括門板410、前玻璃420、 門框430、內部玻璃441、隔離板以及門把手480。
圖2是圖1的電烘箱的局部剖視立體圖,并且圖3是圖2的部分A的放大圖。
參考圖2和圖3,門板410限定門40的前表面、頂面和兩個側面。窗口 411在門板410中形成。窗口 411被形成為使用戶能識別烹調室11中的食物的 烹調狀態。前玻璃420緊密接觸門板410的后表面以覆蓋窗口 411。即,前玻 璃420屏蔽門板410的窗口 411以大體上限定門40的前部的一部分。
門框430限定門40的后框架。門框430被形成為與門40相同的矩形形狀。 門框的內周邊限定具有與窗口 411相同大小的開口。如上所述,門排氣口 43在門40的后表面即門框430的頂面上形成。沿門 40的內側上升的空氣通過門排氣口 43被排到第一通道P1。當門40關閉烹調 室11時門排氣口與第一進氣口 113互通。
后玻璃440關閉由門框430的內周邊限定的開口并且限定門40的內表面 的外部的一部分。為實現該目的,后玻璃440被設置在門框430的前表面上。
在前玻璃420和后玻璃440之間限定內部玻璃441。因此,前玻璃420和 后玻璃440之間的內部空間被內部玻璃441分隔為前空間和后空間。
內部玻璃441和后玻璃440的邊緣部分由玻璃部件(glass pack) 450支承。 更詳細地,玻璃部件450設置有插槽451,內部玻璃441和后玻璃440插入其 中。插槽451彼此間隔開。
在門框430的前面設置隔離板以在玻璃440和441的邊緣部分上形成隔離 層。此外,隔離板包括第一隔離板470和設置在第一隔離板470的內側上的第 二隔離板460。
第一隔離板470的外邊緣部分471附連到門框430并且第一隔離板470的 內邊緣部分附連到內部玻璃441的前表面。此外,第二隔離板460的外邊緣部 分461附連到門框430的前表面并且第二隔離板460的內邊緣部分462緊密接 觸第一隔離板470的后表面。在這里,第二隔離板460的外邊緣部分461被設 置在第一隔離板470的外邊緣部分471之下預定間隔處。如圖所示,第二隔離 板460在三個位置彎曲使得第二隔離板460的一部分可表面接觸第一隔離板 470的后表面。然而,第二隔離板460不限于該配置。例如,第二隔離板460 可僅在兩個位置彎曲使得內邊緣部分462可大致地線接觸第一隔離板470的后 表面。
隔離層被限定在第一隔離板470和門框430之間并且第二隔離板460插入 該隔離層。因此,隔離層被分隔為第一隔離層47和第二隔離層49。結果,顯 著地減少烹調室中產生的熱量向外側的傳遞。
此外,門40中限定的空間被分為在前玻璃420和內部玻璃441之間形成 的門冷卻通道P4、在內部玻璃441和后玻璃440之間形成的主隔離層45以及 在門框430之前形成的子隔離層。在此,子隔離層包括在內部玻璃441與后玻 璃440的邊緣部分上形成的第一隔離層47與第二隔離層49。
另外,在與門板410的窗口 411之上的部分相對應的門板410的前上端部 分上設置門把手480。門把手480是用戶抓握以開和關門40的部分。同時,門冷卻通道P4的下端部分與在門40的下表面上形成的門進氣口 41 互通。門冷卻通道P4的上端部分與門排氣口 43互通。因此,通過門進氣口41 引入的空氣沿門冷卻通道P4上升并通過門排氣口 43排出。
此外,主隔離層45由后玻璃440、內部玻璃441和玻璃部件450形成。第 一隔離層47和第二隔離層49分別在門框430的前表面上并且沿著內部玻璃441 和后玻璃440的邊緣部分形成。另外,第二隔離層49可由第二隔離板460在 第一隔離層47之上形成。
通過子隔離層結構,可使熱量經由玻璃440與441的邊緣部分和門框430 向門40的外側的傳遞最小化。
圖4是第二隔離板的前側立體圖。
參考圖4,第二隔離板460被形成為矩形形狀并且設置有由內周邊限定的 開口 463。
更詳細地,第二隔離板460的外邊緣部分461緊密接觸門框430的前表面 并且第二隔離板460的內邊緣部分462緊密接觸第一隔離板470的后表面。第 二隔離板460根據其形狀部分地表面接觸第一隔離板470。如上所述,內邊緣 部分461可線接觸第一隔離板470。
下面將更詳細地描述電烘箱的門的操作。
首先,當用戶通過控制面板30輸入操縱信號時,電烘箱根據所輸入的操 縱信號操作來烹調裝填在烹調室中的食物。g卩,上部加熱器115和/或對流單元
117被驅動以加熱烹調室11中的食物。另外,當電烘箱操作時,風扇組件150
被驅動以在電烘箱中產生氣流。
更詳細地,當風扇組件150被驅動時,外部空氣通過門進氣口 43被引入 到門冷卻通道P4中。此外,外部空氣還通過第二進氣口 205被引入到第二通 道P2中。被引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氣通過第一互通開口 143被引導到第一通 道P1。被引入到門冷卻通道P4中的空氣通過門排氣口 43和第一進氣口 113 被排到第一通道P1。被引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氣通過第二互通開口 137被風 扇組件150引導到第三通道P3。
同時,在烹調食物的過程中在烹調室11中產生水分和/或油。水分和/或油 與烹調室11中的空氣一起被風扇組件150通過在第一頂板121和第二頂板131 上形成的開口 135排到第一通道P1,并且隨后與沿著第一通道P1流動的空氣 一起被引導到第三通道P3。同時,通過第二進氣口 205引入到第二通道P2中的空氣在其沿第二通道 P2流動時不僅冷卻控制面板的各元件而且冷卻安裝在支承板140的頂面上的高 壓變壓器147與繼電器基板149。
在此,第二通道P2通過分隔板145與第一通道Pl完全隔離并且僅通過第 一互通開口 143與第一通道P1互通。因此,第二通道P2中的氣流速率增大從 而可快速冷卻電子元件和控制面板元件。
圖5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電烘箱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在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將用于指代相同的部分,其描述 將在本文中省略。
參考圖5,根據該第二實施例,第二通道P2被進一步分隔為控制面板側通 道和電子元件側通道。
更詳細地,可在第二通道P2中設置導氣構件(air guide) 146。即,導氣 構件146可沿第二通道P2中的氣流方向設置并且在后面與控制面板30間隔開。
導氣構件146使通過第二進氣口 205引入到第二通道P2中的空氣能被分 開以流經在支承板140的頂面上限定的電子元件區域和控制面板30的元件區 域。因此,安裝在支承板140的頂面上的元件和控制面板30的元件可被更有 效地冷卻。
更詳細地,導氣構件146在第二通道P2中的氣流方向上即在電烘箱的左 右方向上延伸一定長度。因此,通過第二進氣口 205引入到第二通道P2中的 空氣的一部分用于冷卻高壓變壓器147和繼電器基板149并且隨后通過第一互 通開口 143被引導到第一通道P1。通過第二進氣口 205引入到第二通道P2中 的其余空氣用于冷卻主印刷電路板35和顯示印刷電路板37,并且隨后通過第 一互通開口 143被引導到第一通道P1。
如圖1所述,另一第一互通開口 145a可在分隔板145的預定位置上形成, 而不是第一互通開口 143在支承板140的側邊上形成。此外, 一對第一互通開 口 143、 145a可分別在支承板140以及分隔板145上形成。
盡管參考許多示例性實施例描述了各實施例,但是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技 術人員可設計出許多其它修改和實施例,而這些變型和實施例將落入本公開的 原理的精神和范圍內。更具體地,在本公開、附圖以及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 內,主題組合安排的元件部分和/或安排中可能有各種變型和修改。除了元件部分和/或安排中的變型和修改之外,替換使用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也將是顯而易 見的。
例如,在這些實施例中,盡管外部空氣示例性地通過門進氣口 41和第二
進氣口 205引入,但是本公開不限于該配置。即,外部空氣可通過限定電烘箱 外部的外殼20的裝配線所形成的縫隙引入。
權利要求
1.一種電烘箱,包括其側面具有外部進氣口的外殼;被所述外殼圍住且在其中限定烹調室的空腔;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空腔的前表面上的門;設置在所述空腔的頂面與所述外殼之間的支承板;所述支承板上的至少一個電子元件;以及安裝在所述空腔與所述外殼的前端部分上的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烘箱還包括用于使在所述支承板之下形成的第一通道與在所述支承板之上形成的第二通道隔離的分隔構件。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包括使所述第二通 道能與所述第一通道互通的至少一個互通開口。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的端部被彎曲以形 成所述分隔構件。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構件是在與所述支承 板的端部相交的方向上耦合到所述端部的板。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和分隔板的邊緣部 分緊密接觸所述外殼的內周邊。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所述支承板之上的導 向構件,其將所引入的外部空氣分為流經控制面板區域的空氣和流經電子元件區域的空氣。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構件在所述空腔的左 右方向上延伸。
8.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通開口被限定在所述電 烘箱的與所述外部進氣口相對的側面位置周圍,使得所述第二通道中的氣流方向與 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氣流方向相交。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所述門中的、與所述 第一通道互通的冷卻通道。
10.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構件被設置在與被安 裝在所述空腔之前的所述控制面板間隔開的位置,使得所引入的外部空氣的第一部 分冷卻所述控制面板并且第二部分冷卻被安裝在所述支承板上的所述至少一個電 子元件。
11.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所述空腔頂面上的、 使所述第一通道能與所述烹調室互通的開口。
1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通道的下游側附近的風扇組件。
1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通道流動的空氣從所述空腔的前側流到所述空腔的后側,并且沿所述第二通道流動的空氣在所述空腔 的橫向上流動。
1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烘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限定在所述分隔構 件中的互通開口。
全文摘要
電烘箱具有被設計為有效地冷卻電子元件的空氣通道結構。該空氣通道結構使用從烘箱外部引入的空氣快速冷卻空腔頂面上的各種電子元件。烘箱具有一系列通道和開口以使空氣能經過電子元件并穿過烘箱有效運動。
文檔編號A21B3/00GK101548689SQ20091012640
公開日2009年10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4月1日
發明者南賢植, 梁在卿, 趙晟浩, 郭東星, 金完洙 申請人:Lg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