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
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和實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脈動生物反應 器中的瓣膜培養腔。
二、 背景技術
背景技術中,由申請人自行研制的脈動反應器動力裝置主要由人工心臟輔 助裝置、瓣膜培養腔和儲液罐構成。各裝置之間通過醫用PVC管連接而成。動 力裝置在產生脈動氣流后,推動人工心臟輔助裝置中的隔膜做往返運動,然后 將搏動傳到液體部分,人工心臟輔助裝置有兩個方向相反的機械瓣膜,可以保 證液體的單向流動。當氣泵排出氣體時,液體流出人工心臟輔助裝置,流向瓣 膜培養腔和儲液罐。當氣泵回吸氣體時,液體由儲液罐回流入人工心臟輔助裝 置。其中瓣膜培養腔是構建的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置放瓣膜的裝置。通過文獻檢 索,國內外目前尚未見到此類產品設計。
三、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 安裝方便、密封性好、易于拆卸。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特征在于包括培養腔腔 體,腔體由左右兩部分連接構成,連接處設置有瓣膜固定器,腔體兩端分別為 進液口和出液口。
上述瓣膜固定器采用不銹鋼片制作,瓣膜固定器為中空的環狀結構,在 靠近內緣處開有等距的小孔。
上述瓣膜固定器的內徑為17ram、 19mm、 21腿、23匪nm或25mm,根據需要 還可以設計內徑為0-27mm內任何尺寸的瓣膜固定器。
上述培養腔腔體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作,進液口和出液口的內徑為lOram, 腔體的內徑為27mm。
上述培養腔腔體上開有內徑為4mm的側口,側口通過管道與壓力傳感器連接。
上述左右兩部分腔體采用不銹鋼螺絲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考慮了瓣膜大小、瓣膜置放等問題,具有安裝方便、密封性好、 易于拆卸等特點,能很方便的用于實驗中瓣膜固定。
-
圖l為本實用新型瓣膜培養腔正中矢狀切面圖; 圖2為瓣膜培養腔正中橫切面圖; 圖3為瓣膜固定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瓣膜培養腔左半部分,2-瓣膜培養腔右半部分,3-螺絲,4-側口,5-瓣膜固定器,6-小孔,7-螺口。
五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中整個培養腔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即瓣膜培
養腔左半部分1和瓣膜培養腔右半部分2,兩端開口內徑L0mm,易于連接管道, 而中間安置瓣膜的腔是考慮了人工心臟瓣膜的大小設計而成,內徑27mm,可 以滿足不同大小瓣膜的置入。兩部分之間通過不銹鋼螺絲3連接起來,連接起 來后中間留有一lmm厚的凹槽,放置瓣膜固定器5。在靠近右邊出口的地方, 開一個內徑為4ram的側口4,可以用來連接壓力傳感器,供測壓使用,參見圖 3,瓣膜固定器5由不銹鋼片制成,為一中空的環狀結構,在靠近內緣的地方, 打12個等距的小孔6,用來縫制瓣膜使用,瓣膜固定器5的內徑可以設置成 不同的大小如17、 19、 21、 23或25mm等,可以用來縫制不同大小的瓣膜。
實際使用時,先將瓣膜縫制到瓣膜固定器上,然后將瓣膜固定器置于培養 腔腔體的兩部分之間,再將兩部分腔體通過不銹鋼螺絲固定連接。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特征在于包括培養腔腔體,腔體由左半部分(1)和右半部分(2)兩部分連接構成,連接處設置有瓣膜固定器(5),腔體兩端分別為進液口和出液口。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固定器(5)采用不銹鋼片制作,瓣膜固定器(5)為中空的環狀結構,在靠近內緣處開有等距的小孔(6)。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特征 在于所述瓣膜固定器(5)的內徑為17mm、 19mm、 21mm、 23鵬腿或25mm。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特征 在于所述培養腔腔體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作,進液口和出液口的內徑為10mm, 腔體的內徑為27cm。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特征 在于所述培養腔腔體上開有內徑為4mm的側口 (4),側口 (4)通過管道與 壓力傳感器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特征 在于所述左右兩部分腔體采用不銹鋼螺絲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脈動生物反應器中的瓣膜培養腔,其安裝方便、密封性好、易于拆卸。本實用新型包括培養腔腔體,腔體由左右兩部分連接構成,連接處設置有瓣膜固定器,腔體兩端分別為進液口和出液口。瓣膜固定器采用不銹鋼片制作,瓣膜固定器為中空的環狀結構,在靠近內緣處開有等距的小孔。
文檔編號C12M3/00GK201280561SQ200820029549
公開日2009年7月29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3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3日
發明者劉維永, 進 王, 鄭奇軍 申請人:進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