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料乙醇的生產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以馬鈴薯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發展燃料乙醇產業不僅有助于保證我國能源供應安全,改善生態環境,而且還能拓寬農業服務領域,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因此,進一步發展燃料乙醇產業,對于構建我國能源安全新體系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原料問題是我國燃料乙醇產業發展必需解決的首要問題。由于受成本高、環境污染嚴重等因素限制,纖維素燃料乙醇的產業化前景還不明朗,糖質和淀粉質原料仍是生產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
馬鈴薯又名土豆、山藥蛋等,是一種古老的茄科一年生植物。馬鈴薯在我國分布廣泛,北起黑龍江,南至南海諸島,東抵沿海之濱和臺灣省,西到青藏高原和新疆,均有種植。馬鈴薯屬于高產作物,畝產可達2-4噸。塊莖中含豐富的淀粉,高則可達其鮮重的30%以上。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2005年總產量為7377萬噸,約占全世界的23%。此外,馬鈴薯在我國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國南方現有水稻種植地約3億畝,在冬季,除了少部分用于種植油菜外,其余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如果利用這些冬閑地,假設為1億畝,來種植馬鈴薯,則可使我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較目前的總面積還多得多。按畝產2噸計算,則可生產馬鈴薯2億噸。如能利用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則可為燃料乙醇的生產開辟重要的原料來源。
目前淀粉質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工藝一般是原料粉碎→配料→蒸煮→液化→糖化→發酵→脫水。這種方法存在操作工序多,能耗大,建廠和生產成本都較高等問題。近年來,生料一步法發酵技術引起了整個乙醇業的極大關注。有專家認為,這項技術的工業化應用是對乙醇工業的一次革命,將成為乙醇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到目前為止,該項技術在乙醇生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已有多篇關于用玉米、稻谷、小麥、木薯等生料生產乙醇的文獻發表,但由于存在生淀粉水解酶用量過大、工藝不盡合理等問題,國內外真正在工業化生產上采用這種技術的還寥寥無幾。而利用較難糖化的生馬鈴薯淀粉生產燃料乙醇,尚未見文獻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序簡單,能耗低,生產成本低,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其包括以下步驟(1)將馬鈴薯粉碎,過≥60目篩;(2)將馬鈴薯粉均勻混于30-35℃水中,料水比為1∶1.8~2.8,然后添加復合菌種進行發酵,復合菌種添加量為0.5~5g/kg馬鈴薯粉,發酵溫度為26-35℃,自然pH值,發酵時間為4-8d,制得乙醇含量≥10%(V/V)的燃料乙醇發酵液。
所述復合菌種由曲霉(Aspergillus niger)、根霉(Rhizopus chinensis)和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構成,三種菌的配比不限,較優選的配比為曲霉30-40%,根霉10-20%,酵母菌40-60%;更優選的配比為曲霉35%,根霉15%,酵母菌50%。
所述復合菌種也可采用處于對數生長期,菌落濃度在1×107~1×109cfu/ml的培養液,各菌種的組成比例同上,總體積為糖化發酵液總體積的1-10%。
所述曲霉、根霉、酵母菌為公知常用微生物,均可從市場購得(見1983年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菌種目錄》第324和390頁)。所述曲霉、根霉也可以是用公知方法從土壤中分離篩選而得的土壤樣品→篩選培養基→單菌落→初選(生淀粉平板碘顯色法)→復選(馬鈴薯淀粉糖化法)。
向所述發酵液中添加20-30u/g馬鈴薯粉的復合輔酶,效果更佳;所述復合輔酶可由果膠酶、纖維素酶和酸性蛋白酶組成,三者配比不限,優選配比為果膠酶30-40%,纖維素酶30-40%,酸性蛋白酶25-35%,更優選配比為果膠酶35%、纖維素酶35%、酸性蛋白酶30%。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1)解決了馬鈴薯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問題,擴大了燃料乙醇產業發展的原料來源;(2)操作簡單,原料經粉碎過篩后即進行同步糖化發酵,發酵好后,即得燃料乙醇發酵液;所述復合菌種僅由三種菌構成,制造方法非常簡單;免去了高溫蒸煮工藝,可節能30-40%;(3)省去了蒸煮和糖化兩個工序,因此在新廠建設中就不需要與其相關的設備及附屬配套設備,大大節約了設備投資;(4)同時也節省了動力、水、人工、維修等方面的消耗,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5)直接利用微生物生產燃料乙醇,省去了糖化酶、淀粉酶的生產過程,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6)燃料乙醇制備后的糟液可用于生產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飼料。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1)將馬鈴薯粉碎,過60目篩;(2)將馬鈴薯粉均勻混于30℃水中,料水比為1∶2.2,然后添加復合菌種(其構成為曲霉35%、根霉15%、酵母菌50%)進行發酵,復合菌種添加量為1g/kg馬鈴薯粉,發酵溫度為30℃,發酵時間為6d,制得乙醇含量為11%(V/V)的燃料乙醇發酵液。
實施例2(1)將馬鈴薯粉碎,過70目篩;(2)將馬鈴薯粉均勻混于32℃水中,料水比為1∶2.0,然后添加復合菌種(其構成為曲霉35%、根霉15%、酵母菌50%)進行發酵,復合菌種添加量為2g/kg馬鈴薯粉,復合輔酶(含果膠酶35%、纖維素酶35%、酸性蛋白酶30%)添加量為20u/g馬鈴薯粉,發酵溫度為32℃,發酵時間為5d,制得乙醇含量為13.6%(V/V)的燃料乙醇發酵液。
實施例3(1)將馬鈴薯粉碎,過80目篩;(2)將馬鈴薯粉均勻混于30℃水中,料水比為1∶1.9,然后添加復合菌種(其構成為曲霉35%、根霉15%、酵母菌50%)進行發酵,復合菌種添加量為1.5g/kg馬鈴薯粉,復合輔酶(其中含果膠酶35%、纖維素酶35%、酸性蛋白酶30%)添加量為30u/g馬鈴薯粉,發酵溫度為30℃,發酵時間為5d,制得乙醇含量為14.2%(V/V)的燃料乙醇發酵液。
權利要求
1.一種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將馬鈴薯粉碎,過≥60目篩;(2)將馬鈴薯粉均勻混于30-35℃水中,料水比為1∶1.8~2.8,然后添加復合菌種進行發酵,復合菌種添加量為0.5~5g/kg馬鈴薯粉,發酵溫度為26-35℃,自然pH值,發酵時間為4-8d,制得乙醇含量≥10%(V/V)的燃料乙醇發酵液;所述復合菌種由曲霉(Aspergillus niger)、根霉(Rhizopus chinensis)和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菌種的配比為曲霉30-40%、根霉10-20%、酵母菌40-6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菌種的配比為曲霉35%、根霉15%、酵母菌50%。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酵液中還添加有復合輔酶,復合輔酶添加量為20-30u/g馬鈴薯粉;所述復合輔酶由果膠酶、纖維素酶和酸性蛋白酶構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輔酶中,果膠酶、纖維素酶和酸性蛋白酶的配比為果膠酶30-40%,纖維素酶30-40%,酸性蛋白酶25-35%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輔酶中,果膠酶、纖維素酶和酸性蛋白酶的配比為果膠酶35%、纖維素酶35%、酸性蛋白酶30%。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1)將馬鈴薯粉碎,過≥60目篩;(2)將馬鈴薯粉均勻混于30-35℃水中,料水比為1∶1.8~2.8,然后添加復合菌種進行發酵,復合菌種添加量為0.5~5g/kg馬鈴薯粉,發酵溫度為26-35℃,自然pH值,發酵時間為4-8d,制得乙醇含量≥10%(V/V)的燃料乙醇發酵液。本發明工序簡單,免去了高溫蒸煮工藝,可節能30-40%,設備投資少,生產成本低。
文檔編號C12R1/685GK101041849SQ20071003481
公開日2007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26日
發明者熊興耀, 蘇小軍, 譚興和 申請人:湖南南方馬鈴薯產業化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