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制茶機上連續自動的茶葉輸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輸送裝置,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制茶機上連續自動的茶葉輸送裝置。
目前,市場上使用的制茶機都是獨立作業,不僅費工、費時,操作人員多,同時,由于每臺機械之間沒有直接聯系,不能連續作業,在上一道工序到下一道工序之間需人工搬運,有時來不及制作,造成茶葉堆積,經常出現茶葉形變、質變現象。尤其是經過烘干機烘干出的茶葉再經人工搬運再次烘干的過程中,容易將茶葉弄碎,從而影響茶葉的形和質。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連接兩臺烘干機,實現連續自動烘干,且利于茶葉散熱與進一步對茶葉整形的輸送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茶葉輸送裝置是在支架上設有兩個傳動軸,其中一個傳動軸由電機驅動,輸送帶包圍在兩個傳動軸上;所述的輸送帶為網狀,在輸送帶兩側的框架上對應地設有U形槽,U形槽內放置壓形軸,且該壓形軸壓在輸送帶上。
由于采用上述結構,茶葉輸送裝置便可安置在兩臺烘干機之間,其一端可與第一臺烘干機的出葉口相連接,另一端與第二臺烘干的進葉口相連接,由第一臺烘干機烘出的茶葉通過輸送裝置直接進入第二臺烘干機進行復烘,無需人工來回搬運,不僅省工、省時,而且避免了對茶葉形質的損害。由于輸送帶設計為網狀,茶葉在輸送的過程中可散熱,由于速度慢,水份充分揮發與重新分配,并通過壓形軸自動壓形,茶葉可再次整形,茶葉更平直,形更美。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茶葉輸送裝置的俯視圖;圖2是
圖1所示茶葉輸送裝置A-A的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茶葉輸送裝置在制茶機上與兩臺烘干機的連接方式示意圖。
參見
圖1、圖2,本實用新型的茶葉輸送裝置包括支架1,輸送帶2,傳動軸3、4,傳動軸3、4安裝在支架1的前后端,在傳動軸4的一端還安有傳動齒輪5,該傳動齒輪5通過鏈條與變速后的電機的動力輸出端相連接。輸送帶2包圍在傳動軸3、4上,該輸送帶2為網狀,用金屬網制成。為了保證輸送帶2在輸送過程中不致于下陷,在輸送帶2的下方可設置一排排支撐桿,支撐桿兩端固定在輸送帶2兩側的鏈條6上,該鏈條6與傳動軸3、4兩側的齒輪7、8相互嚙合。這樣,在電動機的動力作用下,通過傳動齒輪5帶動傳動軸4轉動,同時帶動輸送帶2及傳動軸3做同向運動。在輸送帶2兩側的框架上,相對應的設有U形槽9,U形槽9內放置有壓形軸10,且該壓形軸10壓在輸送帶2上,U形槽9的數量可根據需要設置若干個。該壓形軸10通過自重對茶葉再次整形,根據茶形的需要,可以通過壓形軸數量的增減來調節。
由圖3可見,本實用新型的茶葉輸送裝置的一端與第一臺烘干機的出葉口11相連接,另一端與第二臺烘干機的進葉口12相連接,兩臺烘干機與茶葉輸送裝置共配一臺電動機,電動機變速后,因其動力輸出端分別與第一臺烘干機、第二臺烘干機的傳動輪以及茶葉輸送裝置的傳動齒輪5相連,從而帶動它們運動。茶葉經過殺青、理條、第一次烘干后,從第一臺烘干機的出葉口11自動撒落到輸送帶2上,茶葉在輸送帶2上自動向上緩慢運動并散發熱量,水份得到充分揮發,并通過壓形軸10自動壓形,茶葉更平直。然后茶葉再自動落入第二臺烘干機進行復烘,后由出葉口自動撒落下來,即屬成品茶。如果茶葉特別肥壯,芽頭含水量高,經兩次烘干后仍含有水份,則可在第二臺烘干機后面再接一個烘干機,中間同樣連接一臺本實用新型的茶葉輸送裝置。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制茶機上連續自動的茶葉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在支架上設有兩個傳動軸(3、4),其中一個傳動軸(4)由電機驅動,輸送帶(2)包圍在兩個傳動軸(3、4)上;所述輸送帶(2)為網狀,在輸送帶(2)兩側的框架上對應地設有U形槽(9),U形槽(9)內放置壓形軸(10),且該壓形軸(10)壓在輸送帶(2)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制茶機上連續自動的茶葉輸送裝置,它在支架上設有兩個傳動軸,其中一個傳動軸由電機驅動,輸送帶包圍在兩個傳動軸上;該輸送帶為網狀,在其兩側的框架上對應地設有U形槽,槽內放置壓形軸,且該壓形軸壓在輸送帶上。該茶葉輸送裝置不僅連接了兩臺烘干機,實現連續自動制茶,省工、省時,而且茶葉輸送過程中可散熱,水份得到充分揮發,同時茶葉可再次整形,制出的干茶形更美,質更優。
文檔編號A23F3/06GK2427975SQ002081
公開日2001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00年4月28日
發明者劉友林 申請人:劉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