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活性殼聚糖食品防腐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天然食品防腐劑的制備,具體地說是高活性殼聚糖食品防腐劑制備及其在食品工業(yè)中的應用。
食品防腐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目前市場上常用的防腐劑多為苯甲酸鈉、山梨酸鉀等化學品,過多攝入對人類會造成潛在傷害。為此人們開始關注尋求新的、無毒副作用的生物源防腐劑。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毒副作用、防腐性能好的高活性殼聚糖食品防腐劑的制備方法。
貝殼類等生物體內的殼聚糖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近來人們發(fā)現改變其結構,其防腐性能大大提高。結構適宜,其對大腸桿菌的抑菌作用可增強1000倍,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增強100倍??善裆袩o人查明殼聚糖的最適抑菌結構以及其制備方法,也無人將其應用到食品防腐上。
經對殼聚糖的抑菌機理和抑菌特性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查明了其高活性的存在形式。其主要技術特征是,將脫乙酰度達80%以上的高分子殼聚糖置于強度為2.5~5KGy/h的60Coγ源下,輻射劑量達10~100KGy。使其分子斷至3~15萬道爾頓,或用纖維素酶10~20單位/克殼聚糖部分水解,使其分子降至3~15萬道爾頓得裂(降)解物,經酸或膜進行純化去除干擾雜質后,視不同食品和需要,按0.01~0.2‰將其混于其中,經巴氏滅菌后即可獲預期防腐效果。
本技術可廣泛用于肉制品、果制品、奶制品以及多種飲料的防腐,其用量少(只為化學防腐劑的1/50~1/20),價格低廉(約為化學防腐劑的1/5~1/2),附加值高,每噸可創(chuàng)效益20萬元,國內外市場廣闊。無任何毒副作用,對改善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產生積極影響。將其應用于肉、豆、奶及果等食品防腐,為食品安全、無害防腐創(chuàng)出新路。
實施例1.將脫乙酰度達80%以上的高分子殼聚糖置于強度為2.5KGy/h的60Coγ源下,輻射劑量達10KGy,使其分子斷至3萬道爾頓,所獲產物(降解物)經酸進行純化后,視不同食品和需要,按0.01‰將其混于其中,經巴氏滅菌后即可獲預期防腐效果。
2.將脫乙酰度達80%以上的高分子殼聚糖置于強度為5KGy/h的60Coγ源下,輻射劑量達100KGy,使其分子斷至15萬道爾頓,所獲產物(降解物)經膜進行純化后,視不同食品和需要,按0.2‰將其混于其中,經巴氏滅菌后即可獲預期防腐效果。
3.將脫乙酰度達80%以上的高分子殼聚糖用纖維素酶10單位/克殼聚糖部分水解,使其分子降至3萬道爾頓得裂(降)解物,酸進行純化后,經巴氏滅菌后即可獲預期防腐效果。
4.將脫乙酰度達80%以上的高分子殼聚糖用纖維素酶20單位/克殼聚糖部分水解,使其分子降至15萬道爾頓得裂(降)解物,所獲產物膜純化后,經巴氏滅菌后即可獲預期防腐效果。
實施比較例1.將經放置過夜的肉末0.1克接入細菌培養(yǎng)基中(內含0.02g/l,分子量為9萬道爾頓的殼聚糖)。對照1為不加殼聚糖的肉末,對照2為加1g/l苯甲酸鈉的香腸。在28℃100rpm振蕩培養(yǎng)72小時,每隔24小時取樣檢測細菌生長,結果如下表1 殼聚糖與苯甲酸鈉對肉制品防腐作用比較 從表1看出培養(yǎng)72小時,未經殼聚糖處理的試樣菌數達1.39×109/ml。經殼聚糖處理的試樣菌數為3×103/ml,顯示出理想的防腐效果。與經苯甲酸鈉處理的試樣(菌數5×104/ml)相比亦顯出更好的趨勢。
2.將酵母菌Y14接于麥汁培養(yǎng)基(內含0.02g/l分子量為12萬道爾頓的殼聚糖),在28℃100rpm振蕩培養(yǎng)72小時,每隔24小時取樣測酵母生長。對照1為不加殼聚糖的麥汁,對照2為加1g/l苯甲酸鈉的麥汁。結果如下表2 殼聚糖與苯甲酸鈉對果汁防腐效果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經殼聚糖處理與經化學防腐劑處理二者的防腐效果十分相似。
權利要求
1.一種高活性殼聚糖食品防腐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脫乙酰度達80%以上的高分子殼聚糖置于強度為2.5~5KGy/h的60Coγ源下,輻射劑量達10~100KGy,使其分子斷至3~15萬道爾頓,獲產物酸或膜純化后,經巴氏滅菌后即可。
2.一種高活性殼聚糖食品防腐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脫乙酰度達80%以上的高分子殼聚糖用纖維素酶10~20單位/克殼聚糖部分水解,使其分子降至3~15萬道爾頓,所獲產物經酸或膜純化后,經巴氏滅菌后即可。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活性殼聚糖食品防腐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視不同食品需要按0.01~0.2‰高活性殼聚糖,分別應用于肉、奶、果、醬汁、飲料、低度酒以及需要經過巴氏滅菌的食品。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天然食品防腐劑,是高活性殼聚糖食品防腐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將脫乙酰度達80%以上的高分子殼聚糖經10~100KGy
文檔編號A23L3/3562GK1348722SQ0012306
公開日2002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00年10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0月12日
發(fā)明者張忠澤, 張成剛, 王勇, 孟玲, 馮樹, 王育英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