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包括傳感器結構、樁、繩索、電池組、水泵、升降機構、旋流除砂器、電機、葉輪、泡沫底板、噴頭、主控制器和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傳感器結構包括傳感器主體、溫度傳感器和氧氣傳感器。該裝置采用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太陽能發電,達到環保的目的,降低了能耗;該裝置采用溫度傳感器、氧氣傳感器和主控制器共同作用,可以實時監測氧含量,根據含氧量調整位置,太陽能電池板輔助發電推動電機作用,提高水中的含氧量,使用效果好;該裝置改進了葉輪的結構,減小了水的阻力;采用了旋流除砂器和噴頭,可以自動過濾泥沙和對太陽能電池板進行清洗,延長了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
一種可移動太陽能増氧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增氧系統,具體是一種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背景技術】
[0002]氧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必需物品,也是魚類賴以生存和生長發育必備條件之一。水體的溶氧濃度很不穩定,大起大落,變化很大,尤其是夏季的時候,這種現象更明顯,這很值得引起漁業養殖戶的重視。目前,大多數漁業養殖戶對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判斷主要來自人們的經驗,即通過觀察陽光、氣溫、氣壓以及魚有無浮頭等現象,判斷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并控制增氧機是否開機增氧,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魚類的生長,增加了養殖的成本。由于水中含氧量受水深及方位影響較大,沒有裝置可以實時監測水中的含氧量,也不能根據含氧量調整位置進而提高水中的含氧量,這就為漁業養殖戶帶來了不便。【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種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包括傳感器結構、粧、繩索、電池組、水栗、升降機構、 旋流除砂器、電機、葉輪、泡沫底板、噴頭、主控制器和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傳感器結構包括傳感器主體、溫度傳感器和氧氣傳感器,繩索包括橫向繩索和縱向繩索,溫度傳感器和氧氣傳感器均安裝在傳感器主體上,用于防震的泡沫底板的內部安裝有電池組、水栗、升降機構、旋流除砂器和電機,升降機構內部設置有牽引電機,電機與繩索的一端相連,繩索的另一端與粧相連,泡沫底板的一側設置有葉輪,升降機構的上端安裝有抬升桿,泡沫底板的上端覆蓋有鋼化玻璃,鋼化玻璃上設置有導流槽并且太陽能電池板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導流槽相連,主控制器安裝在抬升桿的頂端,抬升桿頂端的兩側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噴頭位于太陽能電池板的四角。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葉輪包括輪轂和葉片,葉輪的直徑為115-120mm, 葉輪中的螺距為40-45mm,葉片的數量為三片,輪轂的形狀為圓筒形并且輪轂內部設置有內螺紋。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太陽能電池板的數量為四塊。
[000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裝置設計合理,可拆卸性好,便于安裝和更換,故障率低,使用安全性和運行穩定性好;該裝置采用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太陽能發電,達到環保的目的,降低了能耗;該裝置采用溫度傳感器、氧氣傳感器和主控制器共同作用,可以實時監測氧含量,根據含氧量調整位置,太陽能電池板輔助發電推動電機作用,提高水中的含氧量,使用效果好;該裝置改進了葉輪的結構,減小了水的阻力;采用了旋流除砂器和噴頭,可以自動過濾泥沙和對太陽能電池板進行清洗,延長了使用壽命。【附圖說明】
[0009]圖1為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中太陽能電池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3為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中葉輪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4為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中旋流除砂器的結構示意圖。[0〇13] 其中:卜傳感器主體,2-溫度傳感器,3-氧氣傳感器,4-粧,5-繩索,6-電池組,7-水栗,8-升降機構,9-旋流除砂器,10-電機,11-葉輪,12-泡沫底板,13-鋼化玻璃,14-噴頭, 15-抬升桿,16-主控制器,17-太陽能電池板,18-導流槽,19-葉片,20-輪轂。【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0015]請參閱圖1-4,一種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包括傳感器結構、粧4、繩索5、電池組 6、水栗7、升降機構8、旋流除砂器9、電機10、葉輪11、泡沫底板12、噴頭14、主控制器16和太陽能電池板17,所述傳感器結構包括傳感器主體1、溫度傳感器2和氧氣傳感器3,繩索5包括橫向繩索和縱向繩索,溫度傳感器2和氧氣傳感器3均安裝在傳感器主體1上,用于防震的泡沫底板12的內部安裝有電池組6、水栗7、升降機構8、旋流除砂器9和電機10,升降機構8內部設置有牽引電機,電機10與繩索5的一端相連,繩索5的另一端與粧4相連,泡沫底板12的一側設置有葉輪11,升降機構8的上端安裝有抬升桿15,泡沫底板12的上端覆蓋有鋼化玻璃 13,鋼化玻璃13上設置有導流槽18并且太陽能電池板17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導流槽18相連, 主控制器16安裝在抬升桿15的頂端,抬升桿15頂端的兩側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17,噴頭14 位于太陽能電池板17的四角。葉輪11包括輪轂20和葉片19,葉輪11的直徑為115-120mm,葉輪11中的螺距為40-45mm,葉片19的數量為三片,輪轂20的形狀為圓筒形并且輪轂20內部設置有內螺紋。太陽能電池板17的數量為四塊。
[0016]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裝置運轉時,根據魚的密度設置氧氣濃度下限,氧氣傳感器3將檢測結果傳輸到傳感器節點,反饋到主控制器16,系統進行自動調整,驅動或者關閉該裝置,實現全自動化操作,而且氧氣的溶解量和溫度有很大關聯,將溫度傳感器2與氧氣傳感器3配合使用,確保了監測結果的可靠性。葉輪11把它下部的貧氧水吸起來,再向四周推送出去,使死水變成活水,在葉輪11下面的水受到葉片19和管子的強烈攪拌,在水面激起水躍和浪花,形成能裹入空氣的水幕,不僅擴大了氣液界面的表面積,而且氣液間的雙膜變薄,并不斷更新,促進了空氣中氧氣的溶解速度,由于葉輪11在旋轉過程中,在攪水管的后部形成負壓,使空氣能夠通過攪水管吸入水中,而且立即被攪成微氣泡進入葉輪11壓力區,所以也有利于提高空氣中氧氣的溶解速度,提高增氧效率。太陽能電池板17分為四塊, 兩塊為一組。電機10連接橫向和縱向的兩條繩索5控制一側的太陽能電池板17往一邊移動。 如池塘的右側為貧氧區,電機10連接橫向的兩條繩索5,控制兩塊右側的太陽能電池板17向右側移動。若太陽能電池板17上部氧含量下降,電機10連接的繩索5立即切換到縱向的兩條繩索5,控制上兩塊太陽能電池板17向上部移動。泡沫底板12具有重量輕、易切割、結構強度大的特點,為整個太陽能電池板17和控制系統提供足夠的強度,達到降低鋼化玻璃13厚度, 取消鋁合金框架的目的,更減輕了電池組6的重量。池塘中含有一定量的泥沙,如果不過濾直接清洗會對太陽能電池板17造成一定影響,所以旋流除砂器9除去水中砂土,當水流在一定的壓力下,從旋流除砂器9進口以切向進入設備后,產生強烈的旋轉運動,由于沙水密度不同,在離心力、向心浮力和流體拽力的作用下,因受力不同,從而使密度低的清水上升,由溢流口排出,以達到除砂的目的,在一定范圍和條件下,旋流除砂器9水壓越大,除砂率越高,并可多臺并聯使用。電機10抽取池中水經過旋流除砂器9,通過水管注入噴頭14,噴頭14 分布在太陽能電池板17的四角。需要清洗時,升降機構8將太陽能電池板17的中部抬起,兩邊的太陽能電池板17隨之升起,噴頭14向太陽能電池板17噴射過濾后的水,水沿太陽能電池板17流下,進入導流槽18排入池塘,從而完成清洗。[〇〇17]該裝置設計合理,可拆卸性好,便于安裝和更換,故障率低,使用安全性和運行穩定性好;該裝置采用太陽能電池板17,利用太陽能發電,達到環保的目的,降低了能耗;該裝置采用溫度傳感器2、氧氣傳感器3和主控制器16共同作用,可以實時監測氧含量,根據含氧量調整位置,太陽能電池板17輔助發電推動電機10作用,提高水中的含氧量,使用效果好; 該裝置改進了葉輪11的結構,減小了水的阻力;采用了旋流除砂器9和噴頭14,可以自動過濾泥沙和對太陽能電池板17進行清洗,延長了使用壽命。
[0018]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
【主權項】
1.一種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傳感器結構、粧、繩索、電池組、水栗、 升降機構、旋流除砂器、電機、葉輪、泡沫底板、噴頭、主控制器和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傳感器 結構包括傳感器主體、溫度傳感器和氧氣傳感器,繩索包括橫向繩索和縱向繩索,溫度傳感 器和氧氣傳感器均安裝在傳感器主體上,用于防震的泡沫底板的內部安裝有電池組、水栗、 升降機構、旋流除砂器和電機,升降機構內部設置有牽引電機,電機與繩索的一端相連,繩 索的另一端與粧相連,泡沫底板的一側設置有葉輪,升降機構的上端安裝有抬升桿,泡沫底 板的上端覆蓋有鋼化玻璃,鋼化玻璃上設置有導流槽并且太陽能電池板的兩端分別與兩個 導流槽相連,主控制器安裝在抬升桿的頂端,抬升桿頂端的兩側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噴頭 位于太陽能電池板的四角。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葉輪包括輪轂和葉 片,葉輪的直徑為115-120mm,葉輪中的螺距為40-45mm,葉片的數量為三片,輪轂的形狀為 圓筒形并且輪轂內部設置有內螺紋。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移動太陽能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電池板 的數量為四塊。
【文檔編號】A01K63/04GK205596921SQ201620405696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發明人】林子豪, 徐廣超, 馮元宵
【申請人】林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