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包括控制室、水源池和地下滲水裝置;所述控制室包括水泵、過濾筒、鼓風機、配液池和營養池,所述水泵將水自水源池中抽出輸送到配液池中,所述過濾筒通過管路與配液池底的噴氣嘴連接,所述營養池與配液池連接,所述水泵將配液池中的水抽出輸送到輸水管;所述地下滲水裝置包括輸水管、滲水管和排污閥,所述滲水管的表面設有多個滲水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內循環土壤系統具有以下優點:通過高壓水塔持續供水和供給營養液,從地面下方的輸水管和滲水管自地下向土壤供水、空氣和營養液,同時利用水流自下而上的流動將土壤中的雜質帶出土壤,系統自動交替灌溉水分、空氣、營養液,使土壤形成穩定的內循環。
【專利說明】
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澆灌并防止土壤肥力下降的設備,特別涉及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現代農業種植土壤在使用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化肥和農藥在土壤中的累積會導致土壤本身肥力下降、毒素累積、透氣性下降等問題,導致土壤受污染而產量下降甚至無法再繼續種植,對土壤的改善方法也存在成本高、見效慢等缺點,在耕地的種植過程中,需要解決土壤中的養分流失、毒素積累,土壤中的空氣減少等問題。
[0003]因此,現有的農業種植土壤的改善方法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發明內容】
[0004](— )發明目的: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自動控制土壤施肥、澆水,并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土質變壞的內循環土壤系統。
[0005](二)技術方案: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中,包括控制室、水源池和地下滲水裝置;
[0006]所述控制室包括水栗、過濾筒、鼓風機、配液池和營養池,所述水栗將水自水源池中抽出輸送到配液池中,所述過濾筒通過管路與配液池底的噴氣嘴連接,所述營養池與配液池連接,所述水栗將配液池中的水抽出輸送到輸水管;
[0007]所述地下滲水裝置包括輸水管、滲水管和排污閥,所述輸水管包括至少兩根,所述滲水管設置在相鄰輸水管之間,所述滲水管的表面設有多個滲水孔。
[0008]優選的,所述控制室中的鼓風機、水栗通過太陽能電池供電,所述太陽能電池與鋪設在控制室頂部的太陽能電池板連接。
[0009]優選的,所述控制室中的鼓風機、水栗通過風能電池供電,所述風能電池與設置在控制室外的風力發電設備連接。
[0010]優選的,所述輸水管平行均勻排列,所述輸水管設置在土壤表面以下30-80厘米處,所述滲水管在相鄰輸水管之間垂直設置,所述滲水管均勻設置。
[0011]優選的,所述配液池為一水泥池,所述配液池深0.5-2米。
[0012]優選的,所述營養池中設有攪拌裝置。
[0013]優選的,所述配液池通過水栗將水抽到高壓水塔中,所述高壓水塔通過管路與輸水管連接,所述高壓水塔位于地面以上2-5米。
[0014]優選的,所述鼓風機通過管路與輸水管連接。
[0015]優選的,所述滲水管的滲水孔為設置在滲水管管壁上的倒喇叭狀開口。
[0016]優選的,所述輸水管的遠端設有排污閥。
[0017](三)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內循環土壤系統具有以下優點:通過高壓水塔持續供水和供給營養液,從地面下方的輸水管和滲水管自地下向土壤供水、空氣和營養液,同時利用水流自下而上的流動將土壤中的雜質帶出土壤,系統自動交替灌溉水分、空氣、營養液,使土壤形成穩定的內循環,有利于土壤土質的保持和植物的快速、健康生長,系統利用風能或太陽能,可進一步降低能耗。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的滲水孔的結構示意圖。
[0020]10-水源池;20-過濾筒;30-鼓風機;31-噴氣嘴;40-配液池;50-水栗;60-營養池;71-輸水管;72-滲水管;73-排污閥;74-滲水孔;80-控制室;81-太陽能電池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優選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闡述了更多的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顯然能夠以多種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作類似推廣、演繹,因此不應以此具體實施例的內容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22]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示意圖,需要注意的是,此附圖僅作為示例,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條件繪制的,并且不應該以此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實際要求保護范圍構成限制。
[0023]耕地土壤在長期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I,肥力下降,持續施肥導致土壤板結,土壤含氧量下降,肥料無法被土壤吸收,導致農產品產量下降甚至無法耕種;2,土壤中肥料、農藥等有害物質聚集,受損土壤很難自我修復和凈化;3,土壤施肥澆水費時費力,地表澆水的方式對水的利用率低,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0024]為了設計一種持續改善土壤土質,并形成一種可自動為土壤提供水、氧氣、養分的內循環系統,本技術方案涉及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中,包括控制室80、水源池10和地下滲水裝置;
[0025]所述控制室80包括水栗50、過濾筒20、鼓風機30、配液池40和營養池60,所述水栗50將水自水源池10中抽出輸送到配液池40中,所述過濾筒20通過管路與配液池40底的噴氣嘴31連接,所述營養池60與配液池40連接,所述水栗50將配液池40中的水抽出輸送到輸水管71;
[0026]所述地下滲水裝置包括輸水管71、滲水管72和排污閥73,所述輸水管71包括至少兩根,所述滲水管72設置在相鄰輸水管71之間,所述滲水管72的表面設有多個滲水孔74。
[0027]過濾筒20可過濾水源池10中的水分,防止雜質進入輸水管71和滲水管72造成系統堵塞,鼓風機30向配液池40中持續打氣,提尚水中的氧氣含量,為土壤提供尚含氧量的水和營養液,水栗50將水輸送到輸水管71和滲水管72中,滲水管72中始終保持一定水壓,可提高灌溉效率。
[0028]所述控制室80中的鼓風機30、水栗50通過太陽能電池供電,所述太陽能電池與鋪設在控制室80頂部的太陽能電池板81連接。
[0029]所述控制室80中的鼓風機30、水栗50通過風能電池供電,所述風能電池與設置在控制室80外的風力發電設備連接。
[0030]所述輸水管71平行均勻排列,所述輸水管71設置在土壤表面以下30-80厘米處,所述滲水管72在相鄰輸水管71之間垂直設置,所述滲水管72均勻設置。
[0031 ] 所述配液池40為一水泥池,所述配液池40深0.5-2米。
[0032]所述營養池60中設有攪拌裝置。營養池60中可以混入不同的化肥、微生物液等,通過攪拌裝置可以將各種養分充分攪拌均勻。
[0033]所述配液池40通過水栗50將水抽到高壓水塔中,所述高壓水塔通過管路與輸水管71連接,所述高壓水塔位于地面以上2-5米,利用高壓水塔的水壓實現自動澆灌,能耗較低,也容易控制。
[0034]所述鼓風機30通過管路與輸水管71連接,可通過鼓風機30直接對土壤提供空氣,改善土壤的土質。
[0035]所述滲水管72的滲水孔74為設置在滲水管72管壁上的倒喇叭狀開口,倒喇叭開口可以防止土壤落入滲水管72,同時可以增強滲水孔74的出水壓力,增強滲水效果。
[0036]所述輸水管71的遠端設有排污閥73,通過排污閥73將輸水管71中的污水和游泥排出,保證輸水管71和滲水管72內通暢,不易出現堵塞。
[0037]以上內容是對本發明創造的優選的實施例的說明,可以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充分地理解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但是,這些實施例僅僅是舉例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創造的【具體實施方式】僅限于這些實施例的說明。對本發明創造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和變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室、水源池和地下滲水裝置; 所述控制室包括水栗、過濾筒、鼓風機、配液池和營養池,所述水栗將水自水源池中抽出輸送到配液池中,所述過濾筒通過管路與配液池底的噴氣嘴連接,所述營養池與配液池連接,所述水栗將配液池中的水抽出輸送到輸水管; 所述地下滲水裝置包括輸水管、滲水管和排污閥,所述輸水管包括至少兩根,所述滲水管設置在相鄰輸水管之間,所述滲水管的表面設有多個滲水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中的鼓風機、水栗通過太陽能電池供電,所述太陽能電池與鋪設在控制室頂部的太陽能電池板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中的鼓風機、水栗通過風能電池供電,所述風能電池與設置在控制室外的風力發電設備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水管平行均勻排列,所述輸水管設置在土壤表面以下30-80厘米處,所述滲水管在相鄰輸水管之間垂直設置,所述滲水管均勻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液池為一水泥池,所述配液池深0.5-2米。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營養池中設有攪拌目.ο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液池通過水栗將水抽到高壓水塔中,所述高壓水塔通過管路與輸水管連接,所述高壓水塔位于地面以上2-5米。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風機通過管路與輸水管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滲水管的滲水孔為設置在滲水管管壁上的倒喇叭狀開口。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內循環土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水管的遠端設有排污閥。
【文檔編號】A01B77/00GK205510740SQ201620092950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31日
【發明人】周全
【申請人】廣州美光環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