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
【背景技術】
[0002]在農業技術領域,溫室,即蔬菜大棚,的應用非常廣泛,溫室能夠用來調節農作物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通過有效的控制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品質量。
[0003]溫室,又稱暖房,指有防寒、加溫和透光等設施,供冬季培育喜溫植物的房間。在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季節,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產量,多用于低溫季節喜溫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0004]在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季節,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產量,多用于低溫季節喜溫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溫室的種類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溫條件等又可分為很多種類,如玻璃溫室、塑料聚碳酸脂溫室;單棟溫室、連棟溫室;單屋面溫室、雙屋面溫室;加溫溫室、不加溫溫室等。溫室結構應密封保溫,但又應便于通風降溫。現代化溫室中具有控制溫濕度、光照等條件的設備,用電腦自動控制創造植物所需的最佳環境條件。
[0005]溫室是以采光覆蓋材料作為全部或部分圍護結構材料,可在冬季或其它不適宜露地植物生長的季節供栽培植物的建筑。
[0006]現有的溫室大棚雖然向陽面能夠很好的接受陽光,并將熱量保存下來,利于大棚內農作物的生長。但是,也存在很大弊端:坡墻體結構必須墻體夠厚才能夠較好的保存熱量,這樣就造成墻體建造占地面積大,土地的利用率非常低,導致成本過高。
[0007]現在也出現了一種為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建造的雙面棚,大棚中間設置東西向的公共隔墻。但是,由于隔墻的作用,背陰面的大棚難以接受陽光照射,溫度很低,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因此比較難綜合利用。
[0008]因此,很有必要設計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
[0010]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包括:
[0011]—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包括陰陽棚主體,所述陰陽棚主體的中間設置有東西向的公共隔墻,所述公共隔墻的向陽面和背陰面均設置有大棚支架,所述大棚支架上覆蓋有保溫膜,從而形成陽面棚和陰面棚;所述公共隔墻的上部開設有若干連通所述陽面棚和陰面棚的熱量交換孔,所述熱量交換孔的孔徑為30-35厘米,且所述熱量交換孔間隔2.5-3.5米分布;所述公共隔墻的下部開設有若干連通所述陽面棚和陰面棚的二氧化碳交換孔,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的孔徑為25-30厘米,且所述熱量交換孔間隔2.5-3.5米分布;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內安裝有換氣扇;所述公共隔墻上還開設有運輸孔,所述運輸孔內安裝有連通所述陽面棚和陰面棚的菌棒運輸帶,所述菌棒運輸帶的連接至所述陽面棚的沖肥池。
[0012]本實用新型中,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熱量交換孔和二氧化碳交換孔的孔徑優選為30厘米。
[0013]本實用新型中,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熱量交換孔和二氧化碳交換孔內均安裝有PVC通風管道。
[0014]本實用新型中,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熱量交換孔的PVC通風管道內安裝有過濾網。
[0015]本實用新型中,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相鄰二氧化碳交換孔內換氣扇的出風口方向不同。
[0016]本實用新型中,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距地面高度為50cmo
[0017]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0018]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熱量交換孔,可以實現為陰面棚提溫。種植蔬菜的陽面棚溫度高,栽培食用菌的陰面棚的溫度低。當陰棚的溫度低于最佳食用菌栽培溫度時,通過熱量交換孔內的風機,使得陽面棚內的熱量進入陰面棚內,升高陰面棚的空間溫度。
[0019]2、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二氧化碳交換孔,實現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內部生態循環。蔬菜在生長過程中進行光合作用,吸收⑶2釋放出O2;食用菌在生產過程中,分解基質,吸收02釋放出C02。由于相鄰二氧化碳交換孔內風機的出風口方向不同,因此可以將陰面棚和陽面棚內的CO2和O2進行交換。
[0020]3、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菌棒運輸帶,實現栽培基質的循環使用。食用菌生產結束后,廢棄的菌棒(栽培基質)直接通過菌棒運輸帶輸送至陽面棚的沖肥池中,作為有機肥料進入陽面棚種植蔬菜使用。當然,也可以將菌棒在沖肥池內經過高溫發酵后,在陽棚內進行無土栽培蔬菜。
[0021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2]本實用新型設置有熱量交換孔,熱量交換孔的孔徑為30-35厘米,并在其中安裝過濾網。基于這種結構,在氣溫較低的冬季,陰面棚內溫度很低時,可以將陽面棚內的熱量輸送至陰面棚,將陰面棚內的溫度提升;而且安裝有過濾網,能夠將陽面棚空氣中的細菌消除,避免給陰面棚的食用菌種植帶來影響。
[0023]本實用新型設置有二氧化碳交換孔,孔徑為25-30厘米,內部安裝換氣扇,相鄰二氧化碳交換孔內風機的出風口方向不同,即換氣扇的方向交錯分布,基于這種結構,可以實現陰面棚和陽面棚內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內部生態循環,提高食用菌和蔬菜的產量。
[0024]本實用新型設置菌棒運輸帶,能夠方便的將廢棄的菌棒(栽培基質)作為有機肥料進入陽面棚種植蔬菜使用,實現了綜合利用。
[0025]總之,本實用新型實現了蔬菜和食用菌共生,能夠對陰陽棚實現綜合利用,降低了生產的成本。
【附圖說明】
[0026]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中:1.公共隔墻,2.陽面棚,3.陰面棚,4.熱量交換孔,5.二氧化碳交換孔,6.風機,7.運輸孔,8.菌棒運輸帶,9.PVC通風管道,10.過濾網。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29]如附圖1所示,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包括陰陽棚主體,所述陰陽棚主體的中間設置有東西向的公共隔墻1,所述公共隔墻I的向陽面和背陰面均設置有大棚支架,所述大棚支架上覆蓋有保溫膜,從而形成陽面棚2和陰面棚3;所述公共隔墻I的上部開設有若干連通所述陽面棚2和陰面棚3的熱量交換孔4,所述熱量交換孔4的孔徑為30-35厘米,且所述熱量交換孔4間隔2.5-3.5米分布;所述公共隔墻I的下部開設有若干連通所述陽面棚2和陰面棚3的二氧化碳交換孔5,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5的孔徑為25-30厘米,且所述熱量交換孔5間隔2.5-3.5米分布;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5內安裝有換氣扇6;所述公共隔墻I上還開設有運輸孔7,所述運輸孔7內安裝有連通所述陽面棚2和陰面棚3的菌棒運輸帶8,所述菌棒運輸帶8的連接至所述陽面棚2的沖肥池,利用菌棒運輸帶8能夠方便的將廢棄的菌棒(栽培基質)作為有機肥料進入陽面棚種植蔬菜使用,實現了綜合利用。
[0030]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熱量交換孔4和二氧化碳交換孔5的孔徑優選為30厘米,所述熱量交換孔4和二氧化碳交換孔5內均安裝有PVC通風管道9,所述熱量交換孔4的PVC通風管道9內安裝有過濾網10,所述相鄰二氧化碳交換孔5內換氣扇6的出風口方向不同,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5距地面高度為50cm。在氣溫較低的冬季,陰面棚內溫度很低時,可以將陽面棚內的熱量輸送至陰面棚,將陰面棚內的溫度提升;而且安裝有過濾網,能夠將陽面棚空氣中的細菌消除,避免給陰面棚的食用菌種植帶來影響。
[0031]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以上任何實施例的討論僅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開的范圍(包括權利要求)被限于這些例子;在本實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實施例或者不同實施例中的技術特征之間也可以進行組合,步驟可以以任意順序實現,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實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許多其它變化,為了簡明它們沒有在細節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包括陰陽棚主體,所述陰陽棚主體的中間設置有東西向的公共隔墻,所述公共隔墻的向陽面和背陰面均設置有大棚支架,所述大棚支架上覆蓋有保溫膜,從而形成陽面棚和陰面棚;其特征是,所述公共隔墻的上部開設有若干連通所述陽面棚和陰面棚的熱量交換孔,所述熱量交換孔的孔徑為30-35厘米,且所述熱量交換孔間隔2.5-3.5米分布;所述公共隔墻的下部開設有若干連通所述陽面棚和陰面棚的二氧化碳交換孔,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的孔徑為25-30厘米,且所述熱量交換孔間隔2.5-3.5米分布;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內安裝有換氣扇;所述公共隔墻上還開設有運輸孔,所述運輸孔內安裝有連通所述陽面棚和陰面棚的菌棒運輸帶,所述菌棒運輸帶的連接至所述陽面棚的沖肥池。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其特征是,所述熱量交換孔和二氧化碳交換孔的孔徑優選為30厘米。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其特征是,所述熱量交換孔和二氧化碳交換孔內均安裝有PVC通風管道。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其特征是,所述熱量交換孔的PVC通風管道內安裝有過濾網。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其特征是,所述相鄰二氧化碳交換孔內換氣扇的出風口方向不同。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其特征是,所述二氧化碳交換孔距地面高度為50cmo
【專利摘要】一種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態陰陽棚,包括陰陽棚主體,陰陽棚主體的中間設置有東西向的公共隔墻,公共隔墻的向陽面和背陰面均設置有大棚支架,大棚支架上覆蓋有保溫膜,從而形成陽面棚和陰面棚;公共隔墻的上部開設有若干連通陽面棚和陰面棚的熱量交換孔;公共隔墻的下部開設有若干連通陽面棚和陰面棚的二氧化碳交換孔;二氧化碳交換孔內安裝有換氣扇;公共隔墻上還開設有運輸孔,運輸孔內安裝有連通陽面棚和陰面棚的菌棒運輸帶,菌棒運輸帶的連接至陽面棚的沖肥池。本實用新型實現了蔬菜和食用菌共生,能夠對陰陽棚實現綜合利用,降低了生產的成本。
【IPC分類】A01G9/18, A01G1/04, A01G9/14
【公開號】CN205305505
【申請號】CN201520968028
【發明人】劉安輝
【申請人】湖南安邦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5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