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荔枝蒂蛀蟲卵收集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于昆蟲飼養領域,具體設及一種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慕枝蒂蛙蟲是慕枝和龍眼上的頭號害蟲,W幼蟲蛙果實為害,防治難度大,給慕枝 龍眼高產穩產造成威脅。慕枝蒂蛙蟲自1941年首次報道至今,已有70多年的研究歷史。但由 于該蟲飼養技術受季節限制,不足W提供長期穩定的試驗蟲源,其研究進展緩慢。例如慕枝 蒂蛙蟲卵的收集,必須W慕枝或龍眼果實為材料,制成產卵介質,W便讓慕枝蒂蛙蟲成蛾在 其表面產卵。慕枝和龍眼果期每年僅持續2~3個月,按現行的飼養技術操作,在慕枝和龍眼 沒有掛果的時候,便無法收集蟲卵。
【發明內容】
:
[0003]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合理、操作簡單W及無需使用慕枝或龍眼果實 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
[0004]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W下技術方案予W實施的:
[0005] 本實用新型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盛放筒、集卵卡、筒套和 裝填物,所述盛放筒的頂面和底面都開口,所述的集卵卡為200~400目尼龍篩網或衛生紙, 集卵卡蓋于盛放筒頂面開口上,所述筒套的底面封閉而頂面開口,筒套套于盛放筒底面開 口上,所述裝填物為慕枝老葉或慕枝嫩葉,裝填物位于盛放筒內。
[0006] 優選,所述盛放筒為圓柱形,內尺寸為直徑4cm,高5~9cm,材料厚度為0.02~ 0.03cm。
[0007] 優選,所述集卵卡形狀為正方形,邊長10cm,用于罩蓋盛放筒頂面開口,可W用橡 皮筋扎緊固定。
[000引優選,所述筒套為圓柱形,內尺寸為直徑4.06cm,高1cm,材料厚度為0.02~ 0.03cm,用于套衷盛放筒底面開口。
[0009] 所述裝填物為慕枝老葉或慕枝嫩葉,重量為15~30克,裝放于盛放筒內。
[0010] 本實用新型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的使用方法為:
[0011] 在收集慕枝蒂蛙蟲卵時,將慕枝老葉或慕枝嫩葉裝填于盛放筒內并用筒套套裹盛 放筒底面開口。然后用集卵卡罩蓋盛放筒頂面開口,并用橡皮筋扎緊固定。再將卵收集裝置 放入養有慕枝蒂蛙蟲成蛾的養蟲籠中,筒套朝下,集卵卡朝上。每日更換裝填物,待慕枝蒂 蛙蟲成蛾在集卵卡上產卵后,每日更換集卵卡。
[0012]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
[0013] 1、克服了慕枝蒂蛙蟲卵的收集受慕枝或龍眼果期限制的問題。慕枝為常綠喬木, 其葉片四季常綠。本實用新型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W慕枝嫩葉或老葉為裝填物就可 使用,即使在沒有慕枝或龍眼果實供應的時候,也可對慕枝蒂蛙蟲卵進行收集。
[0014] 2、可收集大量慕枝蒂蛙蟲卵。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慕枝蒂蛙蟲成蛾在本實用新 型的卵收集裝置上的產卵量,與該蟲直接在慕枝果實上的產卵量相當,兩者無明顯差異。
【附圖說明】:
[0015]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在分離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16]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在組合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17] 其中1、盛放筒;2、集卵卡;3、筒套;4、裝填物;5、橡皮筋。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W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說明,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19]實施例1
[0020] 本發明人發現,慕枝蒂蛙蟲成蛾只有在感受到慕枝果實氣味刺激之后,才會產卵, 而慕枝果實氣味的化學成分與慕枝老葉和嫩葉的氣味相似。為了比較慕枝老葉、嫩葉和果 實對慕枝蒂蛙蟲成蛾的產卵刺激作用,我們進行W下試驗,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取4個為容 量為500ml的S角瓶,加入400ml水,再將新鮮采摘的慕枝老梢和慕枝嫩梢枝條(2小時前采 摘)插入=角瓶,老梢枝條和嫩梢枝條各插2瓶,每瓶2根枝條。然后將插有枝條的=角瓶和2 粒新鮮慕枝果實作為產卵介質,放入養蟲籠,隨機排列。然后接入4~5日齡的慕枝蒂蛙蟲成 蛾,每籠15對,放置10%的蜜糖水做補充營養。24h后調查并記錄慕枝蒂蛙蟲成蛾在每個產 卵介質上的落卵量,調查3天,每天更換新的產卵介質,重復3次。
[0021] 測定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慕枝蒂蛙蟲成蛾在慕枝果實上的產卵最多,在慕枝嫩 葉上的產卵較少,嫩葉上的產卵量還不到果實的18%;而成蛾則幾乎不在慕枝老葉上產卵, 老葉上的產卵量最多不超過果實的2%。
[0022] 運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按照W往的認識,可就此下結論,慕枝老葉和嫩葉 對慕枝蒂蛙蟲的產卵刺激作用明顯比慕枝果實弱,將二者作為慕枝果實的替代物刺激成蛾 產卵W收集慕枝蒂蛙蟲卵,不會有理想的效果,也很難滿足昆蟲飼養的需求。
[0023] 根據我們前期就產卵介質顏色、形狀W及表面結構等因素對慕枝蒂蛙蟲成蛾產卵 影響的研究結果,產卵介質的表面粗糖度可影響慕枝蒂蛙蟲成蛾的產卵選擇,成蛾喜歡在 表面有致密網紋的介質上產卵。即使產卵介質對成蛾有強烈的產卵刺激作用,但由于表面 過于光滑,也會減少成蛾的產卵量。慕枝蒂蛙蟲成蛾在慕枝老葉和嫩葉上的產卵量小,很有 可能是因為兩者表面過于光滑。為了驗證運一推斷,我們進行了下一步研究。
[0024] 表1慕枝蒂蛙蟲在慕枝老葉、嫩葉和果實上的產卵量(粒)
[00%]同列數據后的相同字母表示數據差異不顯著P = O.05
[0027] 實施例2
[0028] 為了進一步驗證慕枝老葉和嫩葉對慕枝蒂蛙蟲的產卵刺激作用,我們將慕枝老 葉、嫩葉和果實作為產卵介質,并通過W下方法使=者的表面粗糖度一致。將透明塑料卡紙 制成直徑4cm,高9cm的圓筒,底面封閉,頂面開口。然后分別將1粒慕枝新鮮果實、20g新鮮慕 枝嫩葉和20g新鮮慕枝老葉作為裝填物,裝入圓筒內,每種各裝1筒。再W衛生紙罩蓋圓筒頂 面開口,并用橡皮筋扎緊固定,作為產卵介質。將上述巧巾產卵介質同時放入養蟲籠,每種各 2個,隨機排列。然后接入4~5日齡的慕枝蒂蛙蟲成蛾,每籠30對,放置10%的蜜糖水做補充 營養。24h后調查并記錄慕枝蒂蛙蟲成蛾在每個產卵介質上的產卵量,調查3天,每天更換新 的產卵介質,重復3次。
[0029] 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當產卵介質的表面粗糖度一致時,慕枝蒂蛙蟲成蛾在慕枝 老葉、嫩葉和果實上的產卵量均無明顯差異。說明=者氣味對慕枝蒂蛙蟲的產卵刺激作用 強度相當。該測定結果也表明,只要保證產卵介質表面具有細密網紋,慕枝老葉和嫩葉可W 作為果實的替代物刺激成蛾產卵,并能收集到與使用慕枝果實時數量相當的慕枝蒂蛙蟲 卵。
[0030] 表2慕枝蒂蛙蟲在裝有慕枝老葉、嫩葉和果實的產卵介質上的產卵量(粒)
[0032] 同列數據后的相同字母表示數據差異不顯著P = O.05
[0033] 實施例3
[0034] 如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包括盛放筒1、集卵卡2、筒套3 和裝填物4。所述的盛放筒為圓柱形,底面和頂面都開口,其外尺寸為直徑4cm,高9cm,材料 厚度為0.02~0.03cm;所述的集卵卡為衛生紙(也可W為200-400目的尼龍篩網),邊長 IOcm,用于罩蓋盛放筒頂面開口,并用橡皮筋扎緊固定;所述筒套為圓柱形,底面封閉,頂面 開口,內尺寸為直徑4.06cm,高1cm,材料厚度為0.02~0.03cm,用于套裹盛放筒底面開口; 所述的裝填物為慕枝老葉,重量為20克。將筒套套裹于盛放筒底面開口處,然后在盛放筒裝 入20g慕枝老葉作為裝填物,再將衛生紙(集卵卡)罩蓋盛放筒頂面開口,用橡皮筋5扎緊固 定,形成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
[0035] 將此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放入養蟲籠,筒套朝下,集卵卡朝上。并往養蟲籠中接 入5對4~5日齡的慕枝蒂蛙蟲成蛾,并放置10%的蜜糖水做補充營養。每日更換衛生紙和慕 枝老葉。1天后,慕枝蒂蛙蟲成蛾在衛生紙上產卵18粒;2和3天后,分別產卵22和12粒卵。
[0036] 為了與現行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方法的收集效果做對比,取新鮮慕枝果實1粒,直 接W衛生紙包裹后,將其放入養蟲籠,然后將5對4~5日齡的慕枝蒂蛙蟲成蛾接入養蟲籠, 并放置10 %的蜜糖水做補充營養。每日更換衛生紙和慕枝果實。1天后,慕枝蒂蛙蟲成蛾在 衛生紙上產卵20粒;2和3天后,分別產卵25和10粒卵。本實用新型的慕枝蒂蛙蟲卵收集裝置 的卵收集效果與現行收集方法的效果相差無幾。
【主權項】
1. 一種荔枝蒂蛀蟲卵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盛放筒、集卵卡、筒套和裝填物,所述 盛放筒的頂面和底面都開口,所述的集卵卡為200~400目尼龍篩網或衛生紙,集卵卡蓋于 盛放筒頂面開口上,所述筒套的底面封閉而頂面開口,筒套套于盛放筒底面開口上,所述裝 填物為荔枝老葉或荔枝嫩葉,裝填物位于盛放筒內。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荔枝蒂蛀蟲卵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筒為圓柱形, 內尺寸為直徑4cm,高5~9cm,材料厚度為0 · 02~0 · 03cm。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荔枝蒂蛀蟲卵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卵卡形狀為正方 形,邊長10cm,罩蓋盛放筒頂面開口,用橡皮筋扎緊固定。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荔枝蒂蛀蟲卵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套為圓柱形,內 尺寸為直徑4.06cm,高lcm,材料厚度為0 · 02~0 · 03cm 〇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荔枝蒂蛀蟲卵收集裝置。它包括盛放筒、集卵卡、筒套和裝填物,所述盛放筒的頂面和底面都開口,所述的集卵卡為200~400目尼龍篩網或衛生紙,集卵卡蓋于盛放筒頂面開口上,所述筒套的底面封閉而頂面開口,筒套套于盛放筒底面開口上,所述裝填物為荔枝老葉或荔枝嫩葉,裝填物位于盛放筒內。本實用新型克服了荔枝蒂蛀蟲卵的收集受荔枝或龍眼果期限制的問題。荔枝為常綠喬木,其葉片四季常綠。本實用新型的荔枝蒂蛀蟲卵收集裝置,以荔枝嫩葉或老葉為裝填物就可使用,即使在沒有荔枝或龍眼果實供應的時候,也可對荔枝蒂蛀蟲卵進行收集。
【IPC分類】A01K67/033, A01M1/02
【公開號】CN205250179
【申請號】CN201520829578
【發明人】陳炳旭, 董易之, 徐淑, 姚瓊, 徐海明, 馮日碧
【申請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公開日】2016年5月25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