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食用菌出菇套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食用菌出菇套環。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食用菌栽培方式有袋式培養和瓶式培養。食用菌生長后期出菇階段的栽培情況直接影響到產品質量,所以在食用菌出菇后需要對食用菌芽體進行套環工作,改善食用菌的生活環境。套環的作用是保證緊湊的菇型,提高出菇質量,增加產量。
[0003]專利授權公開號為CN202364603U公開了一種食用菌套環,該套環結構復雜,沒有對菇型進行限制,難以提高出菇的質量;適用范圍小,只適用于袋式培養的食用菌;透氣性和透光性不足,對于食用菌的生長極其不利。因此,急需提供一種適于瓶式培養、提高出菇質量和產品的食用菌套環。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適用于瓶式培養,出菇質量和產量較高的食用菌出菇套環。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6]—種食用菌出菇套環,所述套環包括一體成型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下部是用于與栽培瓶套接的圓錐狀敞口結構,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栽培瓶的瓶口結構相匹配,所述上部是弧狀敞口結構,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口徑由外向內逐漸收縮。
[0007]其中,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上端內徑大于下端內徑,圓錐狀敞口結構的錐度是8-12。 。
[0008]其中,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最小內徑為64mm-66mm,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最大內徑為96mm-98mm,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最大內徑和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最小內徑相等,均為 74mm-76mm0
[0009]其中,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連接處平滑過渡。
[0010]其中,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壁厚為1.5mm-l.6mm,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壁厚為lmm-1.1mm0
[0011]其中,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深度為25mm-28mm,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深度為29mm-32mm0
[0012]其中,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交界處呈圓周方向分布有上下兩排透氣孔,上排透氣孔和下排透氣孔等間距錯位分布。
[0013]其中,每個透氣孔的直徑為3mm,相鄰兩個透氣孔的間距為10mm。
[0014]其中,所述套環是PP材料的套環。
[0015]其中,所述套環是藍色的套環。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使用時,將圓錐狀敞口結構套在栽培瓶的瓶口上,由于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栽培瓶的瓶口結構相匹配,套環能夠很好地固定在栽培瓶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當菇叢長至套環口齊時,由于弧狀敞口結構的由外向內逐漸收縮的特性,套環內二氧化碳濃度稍高,使周邊長出小菇缺氧而無法繼續生長,一定程度上減少有效菇根數,使食用菌的叢狀子實體在光照的誘導下直立向上生長,菇型更緊湊,減少或遮擋中間小芽,可以改變和營造局部小環境,約束菇朵生長使菇朵更加緊湊,從而改善出菇品質,提高出菇質量,提高A級品率,增加產量。
【附圖說明】
[0017]利用附圖對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以下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食用菌出菇套環的正視圖。
[0019]附圖標記包括:圓錐狀敞口結構1、弧狀敞口結構2、透氣孔3。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1]本實施例的一種食用菌出菇套環,包括一體成型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下部是用于與栽培瓶套接的圓錐狀敞口結構1,圓錐狀敞口結構I與栽培瓶的瓶口結構相匹配,所述上部是弧狀敞口結構2,所述弧狀敞口結構2的口徑由外向內逐漸收縮。
[0022]本實用新型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在食用菌長出瓶口時,將圓錐狀敞口結構I套在栽培瓶的瓶口上,由于圓錐狀敞口結構I與栽培瓶的瓶口結構相匹配,套環能夠很好地固定在栽培瓶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當菇叢長至套環口齊時,由于弧狀敞口結構2的由外向內逐漸收縮的特性,套環內二氧化碳濃度稍高,使周邊長出小菇缺氧而無法繼續生長,一定程度上減少有效菇根數,使食用菌的叢狀子實體在光照的誘導下直立向上生長,菇型更緊湊,減少或遮擋中間小芽,可以改變和營造局部小環境,約束菇朵生長使菇朵更加緊湊,從而改善出菇品質,提高出菇質量,提高A級品率,增加產量。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食用菌出菇套環,結構簡單,操作簡便。
[0023]本實施例的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上端內徑大于下端內徑,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錐度是8-12°,能夠很好地約束菇型,提高出菇品質。
[0024]本實施例的套環是PP材料的藍色套環,改變光照反射,能夠營造良好的光照環境。
[0025]本實施例的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最小內徑為64mm-66mm,所述弧狀敞口結構2的最大內徑為96mm-98mm,優選地,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最小內徑為65mm,所述弧狀敞口結構2的最大內徑為97mm。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最大內徑和所述弧狀敞口結構2的最小內徑為74mm-76mm,優選地,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最大內徑和所述弧狀敞口結構2的最小內徑相等,均為75mm。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I與所述弧狀敞口結構2的連接處平滑過渡。套環結構簡單,與一般的食用菌栽培瓶能夠很好地接合,使套環輕松地固定在栽培瓶上,使用方便。
[0026]本實施例的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深度為25mm-28mm,所述的弧狀敞口結構2的深度為29mm-32mm,優選地,所述的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深度為26.5mm,所述的弧狀敞口結構2的深度為30.5mm。當菇叢長至套環口齊時,套環內二氧化碳濃度稍高,使周邊長出小菇缺氧而無法繼續生長,進而約束菇型,提高食用菌出菇品質。
[0027]本實施例的弧狀敞口結構2的壁厚為1.5mm-1.6mm,優選地,所述弧狀敞口結構2的壁厚為1.55_。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壁厚為lmm-1.1_,優選地,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I的壁厚為1.05_。因此套環結構強度高,不容易變形。
[0028]本實施例的圓錐狀敞口結構I與所述弧狀敞口結構2的交界處呈圓周方向分布有上下兩排透氣孔,上排透氣孔和下排透氣孔等間距錯位分布,有利于增加套環內部的透氣性,營造良好的氣體氛圍,促進食用菌生長。具體地,每個透氣孔3的直徑為3mm,相鄰兩個透氣孔3的間距為10mm。使用時,圓錐狀敞口結構I與栽培瓶的瓶口套接,栽培瓶的瓶口位于下排透氣孔下方,透氣孔3保證了套環的透氣性,確保食用菌生產良好,營造良好的氣體氛圍。
[0029]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環包括一體成型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下部是用于與栽培瓶套接的圓錐狀敞口結構,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栽培瓶的瓶口結構相匹配,所述上部是弧狀敞口結構,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口徑由外向內逐漸收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上端內徑大于下端內徑,圓錐狀敞口結構的錐度是8-12°。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最小內徑為64mm-66mm,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最大內徑為96mm-98mm,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最大內徑和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最小內徑相等,均為74mm-76m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連接處平滑過渡。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壁厚為1.5mm-1.6mm,所述圓維狀敞口結構的壁厚為lmm-1.1mm。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的深度為25mm-28mm,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深度為29mm-32mm。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交界處呈圓周方向分布有上下兩排透氣孔,上排透氣孔和下排透氣孔等間距錯位分布。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每個透氣孔的直徑為3mm,相鄰兩個透氣孔的間距為10mm。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環是PP材料的套環。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出菇套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環是藍色的套環。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食用菌出菇套環,所述套環包括一體成型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下部是與栽培瓶套接的圓錐狀敞口結構,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栽培瓶的瓶口結構相匹配,所述上部是弧狀敞口結構,所述弧狀敞口結構的口徑由外向內逐漸收縮。本實用新型的食用菌出菇套環,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出菇質量和產量較高,使用時,將圓錐狀敞口結構套在栽培瓶的瓶口上,由于圓錐狀敞口結構與栽培瓶的瓶口結構相匹配,套環能夠很好地固定在栽培瓶上;當菇叢長至套環口齊時,弧狀敞口結構的由外向內逐漸收縮的特性,可以改變和營造局部小環境,約束菇朵生長使菇朵更加緊湊。
【IPC分類】A01G1/04
【公開號】CN204907249
【申請號】CN201520519978
【發明人】鄭列宜, 方金強, 李兵敬, 李田林, 劉帥
【申請人】東莞市味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