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鋪設方形蠶蔟進行結繭和摘繭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鋪設方形蠶蔟進行結繭和摘繭的方法,鋪設蠶山的方法為:將第一、二安裝座放置在地鋪的相對兩側,先將方形蠶蔟排列狀固定在安裝支架上,通過推桿調節使得方形蠶蔟垂直于第一、二橫梁布置,將安裝支架兩端固定至第一、二安裝座上,調節安裝支架的高度使得方形蠶蔟上塑料條的下端搭設在地表上。上述提供技術方案可有效提高桑蠶養殖的便利性。
【專利說明】
一種鋪設方形香藤進行結繭和摘繭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生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鋪設方形蠶蔟進行結繭和摘繭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桑蠶為傳統農業經濟,在安徽岳西等地被廣泛的養殖。桑蠶養殖辛苦,特別是一些大種量的桑蠶養殖,每天需要摘成千公斤的桑葉,一般桑蠶為夏蠶最為廣泛養殖,夏蠶養殖季節天氣炎熱,因此大多采取將桑蠶平鋪在水泥地面(地鋪)的方式進行養殖,通過地面的低溫進行降溫,防止過熱使得桑蠶生病。由于桑蠶平鋪在地面,而且氣候炎熱,因此一般將桑葉的枝條和桑葉一起用剪刀剪下,這樣摘葉效率提高的同時可以對桑葉進行修剪。剪下枝條平鋪在地面上進行鋪葉以供桑蠶食用。桑蠶足齡(熟蠶)后將稻草秸桿編制的蠶山平鋪在桑蠶上,這樣足齡的桑蠶爬至蠶山上進行做繭。該方式雖然操作簡單,但是存在如下缺點。
[0003]1、桑蠶在做繭時會有部分生病,這些病死的蠶會在蠶山上腐爛,腐爛的氣味給摘繭帶來困難,其次腐爛的蠶尸會污染蠶繭,給后續的繅絲工作帶來困難。
[0004]2、其次,由于蠶山平鋪在地面上,地面上堆積的蠶糞和未食用的桑條、桑葉以及地面回潮作用會使得蠶繭潮濕,容易壞繭(剛結繭的蠶繭,桑蠶在蠶繭內壞死,導致蠶繭無用),潮濕的蠶繭摘繭后堆積在一起會變黃。
[0005]3、傳統蠶山的摘繭操作稻草秸桿容易刮破手,摘繭效率極低,特別是大批量的桑蠶養殖,摘繭時需要大量的人員在短時間內將蠶繭摘下,摘繭后手掌不容易清洗,殘留有異味,稻草秸桿組成的蠶山只能使用一次,無法反復利用,秸桿蠶山編織復雜,而且使用后的蠶山只能進行焚燒處理,污染環境。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技術方案,其至少能夠解決上述的一個問題,為大規模桑蠶養殖帶來方便。
[000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8]—種鋪設方形蠶蔟進行結繭和摘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
[0009]大眠醒后將桑蠶移至地鋪上進行飼養,對蠶床進行拆卸和清理,當桑蠶長成熟蠶時,對桑蠶進行聚攏,最后一次鋪設桑葉進行喂養,并在桑葉上噴灑催熟劑,鋪葉后開始在地鋪上排列狀鋪設蠶山,使得方形蠶蔟對桑蠶養殖區域進行覆蓋;熟蠶爬上方形蠶蔟進行做繭,熟蠶爬上方形蠶蔟3?4天后,推動推桿使得方形蠶蔟發生擺動,病變死亡的桑蠶落下,熟蠶爬上方形蠶蔟5天后將安裝支架抬升,使得方形蠶蔟與地表分離;熟蠶爬上方形蠶蔟8?9天后進行摘繭;
[0010]鋪設蠶山的方法為:將第一、二安裝座放置在地鋪的相對兩側,先將方形蠶蔟排列狀固定在安裝支架上,通過推桿調節使得方形蠶蔟垂直于第一、二橫梁布置,將安裝支架兩端固定至第一、二安裝座上,調節安裝支架的高度使得方形蠶蔟上塑料條的下端搭設在地表上;
[0011]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用于夾持固定方形蠶蔟的夾持機構,夾持機構的旁側設置有對方形蠶蔟上的蠶繭進行摘除的摘繭機構,方形蠶蔟立狀可拆卸式夾持固定在夾持機構上;方形蠶蔟包括立狀布置的矩形的邊框,邊框的一側表面鋪設有安裝網,安裝網的網孔為矩形,安裝網由交錯布置的縱絲桿和橫絲桿構成,縱絲桿和橫絲桿交接的網結點處分別設置塑料桿,安裝網的內側網面上鋪設用于桑蠶養殖的蠶網,蠶網和塑料桿分置于安裝網的兩側,蠶網和邊框組合構成淺槽狀的桑蠶養殖區,邊框由上、下水平布置的第一、二條桿和左、右豎直布置的第三、四條桿圍合構成,第二條桿位于第一條桿的下側,第二條桿上設置有斜向下延伸布置的供地面上的桑蠶爬上方形蠶蔟進行做繭的塑料條,塑料條沿第二條桿間隔設置;第一、二條桿的截面為矩形,第一條桿的上表面上設置導向凸條,第二條桿的下表面上開設導向凹槽,導向凹槽為燕尾槽,導向凸條的截面和導向凹槽的槽腔截面相一致;導向凸條的長度方向、導向凹槽的長度方向以及第一、二條桿的長度方向保持一致;
[0012]摘撿機構包括摘繭梳,摘繭梳沿鉛垂方向滑動安裝在活動支架上,活動支架上設置有驅動摘繭梳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活動支架沿水平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上,機架上設置有驅使活動支架水平移動的第二驅動機構;摘繭梳包括水平布置的梳板,梳板與夾持機構上夾持固定的方形蠶蔟相平行布置,梳板上間隔設置長條形的梳齒,梳齒在梳板上向下延伸設置,梳齒的個數與安裝網單行的網孔個數相一致,梳齒與安裝網的網孔對應布置,梳齒的長度大于方形蠶蔟的高度,摘繭梳處于兩種狀態,其一為,夾持機構上方形蠶蔟的安裝網和梳齒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相貼靠、第一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上、下移動的預備位;其二為:第二驅動機構驅使梳齒向遠離和靠近方形蠶蔟一側進行移動的摘繭位;
[0013]夾持機構包括夾持框架,機架上設置裝配滑軌,夾持框架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長條形的第一、二夾持件,第一、二夾持件的中部通過連接豎桿相固接,第一、二夾持件對方形蠶蔟的上、下邊部進行夾持固定,第一、二夾持件和連接豎桿呈H字狀布置,第一、二夾持件和連接豎桿圍合構成用于插入、固定方形蠶蔟的U型的第一、二夾持部,第一、二夾持部的夾口指向相反且均沿水平方向布置,方形蠶蔟沿第一、二夾持件的身長方向插入第一、二夾持部和從第一、二夾持部內抽出,夾持框架通過裝配滑軌滑動導向安裝在機架上,第一夾持件或第二夾持件上設置有用于鎖緊方形蠶蔟的鎖緊組件A,裝配滑軌上設置用于鎖緊裝配框架的鎖緊組件B,夾持框架處于兩種狀態,其一為:第一夾持部與摘繭機構相對應布置,摘繭機構對第一夾持部上夾持的方形蠶蔟進行摘繭的狀態A;其二為:第二夾持部與摘繭機構相對應布置,摘繭機構對第二夾持部上夾持的方形蠶蔟進行摘繭的狀態B;
[0014]活動支架包括豎直布置的第一、二導向桿和水平布置的導向板、底板,導向板位于底板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布置,導向板、底板的兩端分別與第一、二導向桿相連接,梳板位于導向板的上方,導向板上開設有供梳齒穿過的通孔,底板上設置有供梳齒的下端插入的沉孔,通孔、沉孔分別與梳齒上、下對應布置,通孔、沉孔的形狀與梳齒的水平截面形狀相一致,導向板的下板面高度與第一方形桿的上表面高度相一致,底板的上板面高度第二方形桿的下表面高度相一致,通孔距導向板邊部的間距以及沉孔距底板邊部的間距均為d2,導向限位凸條距第一、二方形桿邊部的間距為dl,dl=d2。
[0015]上述提供的技術方案至少能夠實現下述一個或者幾個優點:
[0016]1、上述方形蠶蔟其可以反復利用,避免桑蠶老熟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編織秸桿蠶山,降低桑蠶養殖的勞動強度,特別是大批量的養蠶。
[0017]2、桑蠶在蠶山上做繭,在熟蠶爬上方形蠶蔟3?4天時,通過推桿推動方形蠶蔟進行小幅度的擺動,這樣病死還未腐爛的蠶就會落下,這樣蠶山上就不會被腐爛的桑蠶污染,便于摘苗。
[0018]3、在桑蠶爬上蠶山5天后,將機架整體上移,使得方形蠶蔟與養蠶區地表相分離,這樣方形蠶蔟下部的空氣可以進行流通,避免蠶繭潮濕以及大大降低壞繭的概率。
[0019]4、摘繭時將方形蠶蔟取下,由于沒有桑蠶壞死在方形蠶蔟上,因此可以通過摘繭設備一次性摘繭,提高摘繭效率,特別是大批量的養蠶,勞動強度和成本被大大縮減。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蠶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 ]圖2為蠶梳在安裝支架上的裝配示意圖;
[0022]圖3為圖1的俯視圖;
[0023]圖4為圖1的側視圖;
[0024]圖5為圖1的主視圖;
[0025]圖6為推桿和安裝框的裝配示意圖;
[0026]圖7為方形蠶蔟和安裝框的裝配示意圖;
[0027]圖8為方形蠶蔟拼接作為桑蠶養殖的蠶床的示意圖;
[0028]圖9為方形蠶蔟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10為圖9的側視圖;
[0030]圖11為塑料條在第二條桿上的布置示意圖;
[0031]圖12為摘繭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13為圖12的主視圖;
[0033]圖14為圖12的側視圖;
[0034]圖15為圖12的俯視圖;
[0035]圖16為摘繭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17為圖16的側視圖;
[0037]圖18為夾持框架的剖視裝配示意圖;
[0038]圖19為夾持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0039]圖20為圖19的俯視圖;
[0040]圖21為圖19的側視圖;
[0041 ]圖22為第一夾持件的剖視示意圖;
[0042]圖23為導向板和底板的俯視圖;
[0043]圖24為摘繭梳的結構示意圖;
[0044]圖25為摘苗梳和方形香簾的布置不意圖;
[0045]圖26為圖25中的B處放大示意圖;
[0046]圖27為方形蠶蔟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7]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應當理解,以下文字僅僅用以描述本發明的一種或幾種具體的實施方式,并不對本發明具體請求的保護范圍進行嚴格限定。
[0048]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農業生產設備,是指提供一種桑蠶做繭的蠶山,具體如圖1、2、
3、4、5、6、7、9、10、11、12所示,包括蠶架10,蠶架10上設置有立狀布置的方形蠶蔟30以及用于夾持固定方形蠶蔟30的固定支架20,方形蠶蔟30與固定支架20構成可拆卸式連接配合,方形蠶蔟30排列狀安裝在固定支架20上,方形蠶蔟30包括立狀布置的矩形的邊框,邊框的一側表面鋪設有安裝網31A,安裝網31A的網孔為矩形,安裝網31A由交錯布置的縱絲桿和橫絲桿構成,縱絲桿和橫絲桿交接的網結點處分別設置塑料桿311,(塑料桿311的桿身全部位于邊框表面的外側,)安裝網31A的內側網面上鋪設用于桑蠶養殖的蠶網31B,蠶網31B和塑料桿311分置于安裝網31A的兩側,蠶網31B和邊框組合構成淺槽狀的桑蠶養殖區,邊框由上、下水平布置的第一、二條桿和左、右豎直布置的第三、四條桿圍合構成,第二條桿301位于第一條桿的下側,第二條桿301上設置有斜向下延伸布置的供地面上的桑蠶爬上方形蠶蔟30進行做繭的塑料條312,塑料條312沿第二條桿301間隔設置;第一、二條桿的截面為矩形,第一條桿的上表面上設置導向凸條30a,第二條桿301的下表面上開設導向凹槽30b,導向凹槽30b為燕尾槽,導向凸條30a的截面和導向凹槽30b的槽腔截面相一致;導向凸條30a的長度方向、導向凹槽30b的長度方向以及第一、二條桿的長度方向保持一致;
[0049]固定支架20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二橫梁201、202,第一、二橫梁201、202之間設置有用于固定方形蠶蔟30的“匚”字形安裝框21,安裝框21沿第一、二橫梁201、202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安裝框21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211為長條形的與導向凸條30a構成滑動導向配合的槽型件構成,第二固定件212為長條形的與導向凹槽30b構成滑動導向配合的條桿件構成,第一、二固定件的同側端部通過連接桿213連為一體,第一固定件211上設置有用于鎖緊方形蠶蔟30的鎖緊組件,第一固定件211的中部通過第一轉軸215與其上側的第一橫梁201構成轉動配合連接,第二固定件212的中部通過第二轉軸216與其下側的第二橫梁202構成轉動配合連接,第一、二轉軸沿同一鉛垂線布置,固定支架20上還設置有推桿40,推桿40平行于第一、二橫梁201、202布置,推桿40的桿身上均勻間隔設置裝配孔,各安裝框21上分別設置第一鉸接軸214,第一鉸接軸214沿鉛垂方向布置,各安裝框21分別通過第一鉸接軸214、裝配孔與推桿40鉸接連接。安裝網31A的網孔的大小能夠恰好滿足正常大小的蠶繭通過,塑料桿311與安裝網31A為一體(注塑)成形的塑料件構成,這樣在桑蠶老熟后,將蠶山鋪設在桑蠶養殖區的上方,使得塑料條312與桑蠶養殖區的地表相接處,這樣桑蠶沿著塑料條312往上爬,爬至方形蠶蔟30上進行做繭,上述提供的蠶山可以反復利用,不需要等到熟蠶時再編織蠶蔟,降低勞動強度、避免焚燒污染和減小養蠶成本以及便于后續的摘繭操作。塑料桿311和塑料條312均由彈性的塑料管構成,塑料管彎折后可以恢復(發生彈性形變)。鎖緊組件可為槽型件插入端的槽底上設置的限位銷,限位銷可以插入槽型件的槽腔內對方形蠶蔟30進行鎖緊和移出槽腔對方形蠶蔟30的移出進行避讓)。在熟蠶爬上方形蠶蔟30做繭3?4天后,通過推桿40推動方形蠶蔟30進行小幅度的擺動,使得病死的桑蠶落下,避免死蠶在蠶山上腐爛,污染蠶繭和影響后續的快速摘繭。蠶網31B是指傳統操作中用于桑蠶養殖的網,此處所用蠶網31B為網孔很小的篩網,蠶網31B的網孔至少無法使得第二次醒眠后的幼蠶穿過。
[0050]更進一步的方案為,如圖4、5、6、7、8所示,蠶架10包括位于固定支架20兩側的第一、二安裝座,第一、二安裝座包括底座11和底座11上設置的立柱12,立柱12上設置有沿鉛垂方向布置的滑槽,固定支架20的兩端部設置有滑塊203,滑塊203與滑槽沿鉛垂方向構成滑動導向配合,滑槽的槽底部還設有插孔121,插孔121沿槽底部間隔設置,插孔121內插設用于支撐固定滑塊203的限位銷122。這樣在桑蠶爬上蠶山5天后,將固定支架20整體上移,使得方形蠶蔟30與養蠶區地表相分離,這樣下部的空氣可以進行流通,避免蠶繭潮濕,壞繭率降低80%以上。
[0051]如圖11所示,做繭時,為保證熟蠶可靠的爬上方形蠶蔟30,調控塑料條312與地面的夾角為30?45°,這樣便于桑蠶爬上方形蠶蔟30,避免有些熟蠶無法爬上蠶山做繭。塑料條312的表面設置有刻痕,增加桑蠶的附著力。另外,蠶網31B的設置使得方形蠶蔟30可以兩用,在幼蠶期,如圖7、8所示,拼接方形蠶蔟作為蠶床用于第二次醒眠后的幼蠶養殖,減少竹匾蠶床的數量,降低成本,拼接操作是將一個方形蠶蔟上的導向凸條與另一方形蠶蔟上的導向凹槽進行裝配。熟蠶后可將拼接的蠶床拆卸作為蠶山供熟蠶做繭,一物兩用,節約成本。同時蠶網31B的設置,可以避免桑蠶在安裝網31A網孔中做繭和利于熟蠶在方形蠶蔟上的附著,便于后續的快速摘繭。
[0052]如圖8所示,方形蠶蔟30的高度(第三、四條桿之間的間距)不應設置的較大,因此作為蠶床時,將水平布置的方形蠶蔟30的兩端分別搭設在兩蠶架10的第一橫梁上,相鄰的方形蠶蔟30通過導向凹槽30b和導向凸條30a咬合拼接為一體,然后將幼蠶平鋪在方形蠶蔟30上的桑蠶養殖區進行養殖。
[0053]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摘繭裝置,具體如圖12、13、14、15、16所示,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用于夾持固定方形蠶蔟30的夾持機構60,夾持機構60的旁側設置有對方形蠶蔟30上的蠶繭進行摘除的摘繭機構70,方形蠶蔟30立狀可拆卸式夾持固定在夾持機構60上;方形蠶蔟30包括立狀布置的矩形的邊框,邊框的一側表面鋪設有安裝網31A,安裝網31A的網孔為矩形,安裝網31A由交錯布置的縱絲桿和橫絲桿構成,縱絲桿和橫絲桿交接的網結點處分別設置塑料桿311,安裝網31A的內側網面上鋪設用于桑蠶養殖的蠶網31B,蠶網31B和塑料桿311分置于安裝網31A的兩側,蠶網31B和邊框組合構成淺槽狀的桑蠶養殖區,邊框由上、下水平布置的第一、二條桿和左、右豎直布置的第三、四條桿圍合構成,第二條桿301位于第一條桿的下側,第二條桿301上設置有斜向下延伸布置的供地面上的桑蠶爬上方形蠶蔟30進行做繭的塑料條312,塑料條312沿第二條桿301間隔設置;第一、二條桿的截面為矩形,第一條桿的上表面上設置導向凸條30a,第二條桿301的下表面上開設導向凹槽30b,導向凹槽30b為燕尾槽,導向凸條30a的截面和導向凹槽30b的槽腔截面相一致;導向凸條30a的長度方向、導向凹槽30b的長度方向以及第一、二條桿的長度方向保持一致;
[0054]摘繭機構70包括摘繭梳77,摘繭梳77沿鉛垂方向滑動安裝在活動支架上,活動支架上設置有驅動摘繭梳77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第一驅動機構可為立狀布置的氣缸構成。活動支架沿水平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上,機架50上設置有驅使活動支架水平移動的第二驅動機構;摘繭梳77包括水平布置的梳板771,梳板771與夾持機構60上夾持固定的方形蠶蔟30相平行布置,梳板771上間隔設置長條形的梳齒772,梳齒772在梳板771上向下延伸設置,梳齒772的個數與安裝網31A單行的網孔個數相一致,梳齒772與安裝網31A的網孔對應布置,梳齒772的長度大于方形蠶蔟30的高度,摘繭梳77處于兩種狀態,其一為,夾持機構上方形蠶蔟30的安裝網31A和梳齒772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相貼靠(緊鄰貼靠)、第一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77上、下移動(沿圖25中的方向f2進行移動)的預備位;其二為:第二驅動機構驅使梳齒772向遠離和靠近方形蠶蔟30—側進行移動(沿圖25中的方向f 3進行移動)的摘繭位。(第二驅動機構可以為氣缸、絲桿螺母驅動機構、鏈驅動機構等等構成);通過設置上述摘繭設備,這樣將結滿繭的方形蠶蔟30插置在夾持機構60上,通過第一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77下行,梳齒772插至塑料桿311之間并且使得梳齒772與邊框相緊鄰貼靠,梳齒772下行到位后,第二驅動機構驅使梳齒772向遠離夾持機構60的一側移動,從而將方形蠶蔟30上的蠶繭摘下,實現快速摘繭。
[0055]進一步的方案,如圖19、20、21、22、23所示,夾持機構包括夾持框架,機架上設置裝配滑軌(裝配滑軌由上下相互平行、槽口相對布置的兩U槽型導軌91、92構成,U槽型導軌的寬度與第一、二方形桿的寬度一致),夾持框架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長條形的第一、二夾持件61、62,第一、二夾持件61、62的中部通過連接豎桿69相固接,第一、二夾持件61、62對方形蠶蔟30的上、下邊部進行夾持固定,第一、二夾持件61、62和連接豎桿69呈H字狀布置,第一、二夾持件61、62和連接豎桿69圍合構成用于插入、固定方形蠶蔟30的U型的第一、二夾持部6111、6112,第一、二夾持部6111、6112的夾口指向相反且均沿水平方向布置,方形蠶蔟30沿第一、二夾持件6111、6112的身長方向(圖14中的方向fl 1、fl2)插入第一、二夾持部6111、6112和從第一、二夾持部6111、6112內抽出,夾持框架通過裝配滑軌滑動導向安裝在機架50上,第一夾持件6111或第二夾持件6112上設置有用于鎖緊方形蠶蔟30的鎖緊組件A(鎖緊組件A可為第二夾持件端部設置的限位銷,限位銷可以對插入第一、二夾持部內的方形蠶蔟進行鎖緊限位和對方形蠶蔟的移出進行避讓),裝配滑軌上設置用于鎖緊裝配框架的鎖緊組件B,夾持框架處于兩種狀態,其一為:第一夾持部6111與摘繭機構相對應布置,摘繭機構對第一夾持部6111上夾持的方形蠶蔟30進行摘繭的狀態A;其二為:第二夾持部6112與摘繭機構相對應布置,摘繭機構對第二夾持部6112上夾持的方形蠶蔟30進行摘繭的狀態B。上述夾持機構60能夠快速的插入待摘繭的方形蠶蔟30和將摘繭后的方形蠶蔟30取下,提高摘繭效率。鎖緊組件A、B的實施,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還可根據其功能選取目前已經存在的對卡槽內的板件進行鎖緊的其他方案進行實施。鎖緊組件B可為第一夾持件61端部的上表面上設置的立狀布置的鎖緊銷61a,裝配滑軌的端部設置與鎖緊銷61a相適配的空缺狀的彈性卡口 91a,彈性卡口 91a可以發生彈性形變,鎖緊銷61b可隨著夾持框架的移動插入彈性卡口 91a和移出彈性卡口 91a,從而實現對夾持框架的鎖緊,鎖緊后摘繭機構進行摘繭。裝配滑軌的長度與方形蠶蔟30的長度相一致,第一、二夾持件61、62的長度為裝配滑軌的2倍,這樣一個方形蠶蔟30在進行摘繭時,另一個摘過繭的方形蠶蔟30就可卸下、并裝上未摘繭的方形蠶蔟30,這樣節約操作工時,提高摘繭效率。夾持框架上還設置有用于推動夾持框架進行移動的推桿61b。
[0056]如圖16、17、18所示,第一夾持件61位于第二夾持件62的上方,第一夾持件61包括截面為矩形的第一方形桿,第二夾持件62包括截面為矩形的第二方形桿,第一方形桿的上表面和第二方形桿的下表面上分別設置有導向限位凸條611a,導向限位凸條611a的長度方向與第一、二方形桿的長度方向相一致,導向限位凸條611a的寬度小于第一、二方形桿的寬度;第一方形桿的下表面設置與導向凸條30a構成滑動導向配合的導向槽611b,第二方形桿的上表面設置與導向凹槽30b構成滑動導向配合的導向條62a;第一、二條桿的寬度與第一、二方形桿的寬度相一致,導向凸條30a的中心線、導向凹槽30b的中心線、導向限位凸條611a的中心線、導向槽61 Ib的中心線、導向條62a的中心線、第一、二桿件的中心線以及第一、二方形桿的中心線均位于同一鉛垂面上。鎖緊機構可為導向槽611b插入端的槽底上設置的限位銷,限位銷可以插入導向槽611b的槽腔內對方形蠶蔟30進行限位和移出槽腔對方形蠶蔟30的移出進行避讓。上述夾持機構60能夠快速的插入待摘繭的方形蠶蔟30和將摘繭后的方形蠶蔟30取下,提高摘繭效率。鎖緊機構、鎖緊組件的實施,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還可根據其功能選取目前已經存在的對卡槽內的板件進行鎖緊的其他方案進行實施。
[0057]活動支架的設置具體如圖15、16、17、18、21、22、23、24、25、26所示,活動支架包括豎直布置的第一、二導向桿7 9和水平布置的導向板7 5、底板7 6,導向板7 5位于底板7 6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布置,導向板75、底板76的兩端分別與第一、二導向桿79相連接,梳板771位于導向板75的上方,導向板75上開設有供梳齒772穿過的通孔,底板76上設置有供梳齒772的下端插入的沉孔,通孔、沉孔分別與梳齒772上、下對應布置,(通孔沿導向板75的中心線依次間隔設置,沉孔沿底板76的中心線依次間隔設置),通孔、沉孔的形狀與梳齒772的水平截面形狀相一致,導向板75的下板面高度與第一方形桿的上表面高度相一致,底板76的上板面高度與第二方形桿的下表面高度相一致,通孔距導向板75邊部(平行于第一、二夾持件61、62長度方向的邊部)的間距以及沉孔距底板76邊部(平行于第一、二夾持件61、62長度方向的邊部)的間距均為d2,導向限位凸條611a距第一、二方形桿邊部(平行于第一、二方形桿長度方向的邊部)的間距為dl,dl=d2。
[0058]快速摘繭的關鍵是保證梳齒772能夠緊靠安裝網31A的網面插入方形蠶蔟30內。導向限位凸條61 Ia的設置,使得活動支架能夠在水平移動時準確定位。第一、二桿體的寬度與第一、二方形桿的寬度相一致,這樣梳齒772貼靠第一、二方形桿下行時,不會使得梳齒772的下端插癟蠶繭、推動蠶繭下行阻止梳齒772的下端落至沉孔內以及拉亂塑料桿使得蠶絲、蠶繭在方形蠶蔟30上打結。通過上述定位配合和連接關系的設置,梳齒772的厚度較小,避免了蠶繭位于梳齒772正下方的可能性,梳齒772插入方形蠶蔟30內時,蠶繭會被梳齒772推動向外側移動,使得梳齒772的下端可靠的落至沉孔內,提高摘繭的可靠性。同時,上述結構的活動支架,能夠長期維持梳齒772的直條狀,避免梳齒772受外力影響發生傾斜或形變導致下行無法到位。
[0059]活動支架還包括導向板75的上方設置的安裝板,梳板771位于安裝板和導向板75之間,第一驅動機構由安裝板上設置的立狀布置的第一驅動氣缸構成,第一驅動氣缸的活塞桿與梳板771相連接。第一、二導向桿79相同,第一導向桿由上、下布置的第一桿體段791和第二桿體段792構成,第一桿體段791的直徑大于第二桿體段792的直徑,梳板771的兩端(通過其上設置的導向孔773)與第二桿體段構成滑動導向配合連接,第一桿體段與導向板75下板面之間的間距和梳齒772的高度保持一致。第一桿體段和第二桿體段構成的導向桿可以對梳齒772的上行進行限位,避免梳齒772下端從通孔中脫離對梳齒772的準確上下行產生影響。
[0060]另外,機架上設置有由上至下依次布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滑軌組51、第二滑軌組52、第三滑軌組53,第一、二、三滑軌組上分別設置與各自構成滑動導向配合連接的第一、
二、三滑塊組,安裝板74的兩端固定在第一滑塊組71上,導向板75的兩端固定在第二滑塊組72上,底板76的兩端固定在第三滑塊組73上。可在機架50上設置兩組夾持機構60,兩組夾持機構60的外側分別設置摘繭機構(活動支架)。這樣一次可以對兩個方形蠶蔟30同行進行摘繭,提高摘繭效率。同時活動支架的移動更加平穩,不會因為摘繭操作而發生晃動。
[0061 ]導向凸條、導向條、第二固定件的截面形狀相一致;導向凹槽、第一固定件、導向槽三者的槽腔截面形狀相一致。
[0062]另外,可在機架50上設置控制裝置,夾持機構60上設置對方形蠶蔟30進行檢測的檢測傳感器(檢測傳感器可為光電檢測開光),控制裝置接收檢測傳感器輸入的信號進行分析處理并依據分析處理的結構調控第一、二驅動機構的運行狀態。
[0063]梳齒772由炭化竹片構成,炭化竹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取得到:將切割好的竹片放入防霉液中浸泡I?2d,浸泡好的竹片取出晾干,然后放入炭化爐內,打開蒸汽閥,使壓力達到
0.16MPa左右,炭化2h,炭化后將竹片烘干使得含水率降至8 %以內,烘干后進行拋光處理;防霉液中含有5?8 %的焦亞硫酸鈉、I?1.5 % (重量百分比)的防霉劑。上述構成的梳齒772,其強度好可以避免運動過程中發生形變,且具有防霉的效果,可以長期使用。另外上述梳齒772的外表面順滑,這樣對蠶絲的保護性好,避免斷絲對后續的蠶繭繅絲產生影響。
[0064]采用上述摘繭裝置進行摘繭相對于傳統摘繭方式可以提高摘繭效率10倍以上,有效解決需要集中短時摘繭的難題,降低勞動強度。
[0065]采用上述設備進行桑蠶養殖的方法為:將蠶子在白紙上進行孵化,用雞毛將孵化的蟻蠶移至另一張白紙上,摘取幼嫩的桑葉剪碎喂養直至蟻蠶長成幼蠶進行小眠,醒小眠后將幼蠶移至竹匾內,摘取幼嫩的桑葉并將桑葉撕裂平鋪在蠶床上進行喂養直至幼蠶進行第二次休眠;
[0066]第二次休眠醒后將幼蠶移至方形蠶蔟30拼接的蠶床上,摘取桑葉直接鋪設在蠶床上進行喂養直至幼蠶進行第三次休眠,第三次休眠醒后摘取桑葉鋪設喂養直至桑蠶進行大眠;
[0067]大眠醒后將桑蠶移至地鋪(鋪設有石灰的地面)上進行飼養,對蠶床進行拆卸和清理,當(部分)桑蠶長成熟蠶時,對桑蠶進行聚攏,最后一次鋪設桑葉進行喂養,并在桑葉上噴灑催熟劑(又稱催老劑),鋪葉后開始在地鋪上排列狀鋪設蠶山,使得方形蠶蔟30對桑蠶養殖區域進行覆蓋;熟蠶爬上方形蠶蔟30進行做繭,熟蠶爬上方形蠶蔟3?4天后,推動推桿40使得方形蠶蔟30發生擺動,病變死亡的桑蠶落下,熟蠶爬上方形蠶蔟5天后將安裝支架抬升,使得方形蠶蔟30與地表分離;熟蠶爬上方形蠶蔟8?9天后進行摘繭;
[0068]熟蠶的判斷表征為:食欲減退,蠶頭部透明,蠶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做繭場所。
[0069]鋪設蠶山的方法為:將第一、二安裝座放置在地鋪的相對兩側,先將方形蠶蔟30排列狀固定在安裝支架上,(方形蠶蔟30上塑料條312的懸置端與相鄰方形蠶蔟30上的蠶網3IB相貼靠),通過推桿40調節使得方形蠶蔟30垂直于第一、二橫梁201、202布置,將安裝支架兩端固定至第一、二安裝座上,調節安裝支架的高度使得方形蠶蔟30上塑料條312的下端搭設在地表上。
[0070]摘繭的方法為:將方形蠶蔟30從蠶山上取下然后插至摘繭設備上的第一、二夾持部6111、6112內,推動夾持框架使得夾持框架處于狀態A,第一、二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機構執行摘繭操作對第一夾持部6111內的方形蠶蔟30進行摘繭;摘繭結束后,推動夾持框架由狀態A轉至狀態B,第一、二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機構執行摘繭操作對第二夾持部6112內的方形蠶蔟30進行摘繭,同時將第一夾持部6111內的摘過繭的方形蠶蔟30卸下,換上未摘繭的方形蠶蔟;摘繭結束后,推動夾持框架由狀態B轉至狀態A,第一、二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機構執行摘繭操作對第一夾持部6111內的方形蠶蔟30進行摘繭,同時將第二夾持部6112內的摘過繭的方形蠶蔟30卸下,換上未摘繭的方形蠶蔟;摘繭結束后,推動夾持框架由狀態A轉至狀態B;如此重復上述操作,直至所有方形蠶蔟上的蠶繭都被摘下。摘繭操作為第一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77先向下移動、然后第二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77向遠離夾持機構60—側移動對方形蠶蔟30進行摘繭,摘繭后第一、二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77反向移動恢復至初始狀態為下一次摘苗操作做準備。
[0071]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獲知本發明中記載內容后,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其作出若干同等變換和替代,這些同等變換和替代也應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鋪設方形蠶蔟進行結繭和摘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 大眠醒后將桑蠶移至地鋪上進行飼養,對蠶床進行拆卸和清理,當桑蠶長成熟蠶時,對桑蠶進行聚攏,最后一次鋪設桑葉進行喂養,并在桑葉上噴灑催熟劑,鋪葉后開始在地鋪上排列狀鋪設蠶山,使得方形蠶蔟對桑蠶養殖區域進行覆蓋;熟蠶爬上方形蠶蔟進行做繭,熟蠶爬上方形蠶蔟3?4天后,推動推桿使得方形蠶蔟發生擺動,病變死亡的桑蠶落下,熟蠶爬上方形蠶蔟5天后將安裝支架抬升,使得方形蠶蔟與地表分離;熟蠶爬上方形蠶蔟8?9天后進行摘繭; 鋪設蠶山的方法為:將第一、二安裝座放置在地鋪的相對兩側,先將方形蠶蔟排列狀固定在安裝支架上,通過推桿調節使得方形蠶蔟垂直于第一、二橫梁布置,將安裝支架兩端固定至第一、二安裝座上,調節安裝支架的高度使得方形蠶蔟上塑料條的下端搭設在地表上;將方形蠶蔟從蠶山上取下然后插至摘繭設備上的第一、二夾持部內,推動夾持框架使得夾持框架處于狀態A,第一、二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機構執行摘繭操作對第一夾持部內的方形蠶蔟進行摘繭;摘繭結束后,推動夾持框架由狀態A轉至狀態B,第一、二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機構執行摘繭操作對第二夾持部內的方形蠶蔟進行摘繭,同時將第一夾持部內的摘過繭的方形蠶蔟卸下,換上未摘繭的方形蠶蔟;摘繭結束后,推動夾持框架由狀態B轉至狀態A,第一、二驅動機構驅使摘苗機構執行摘苗操作對第一夾持部內的方形蠶簾進行摘苗,同時將第二夾持部內的摘過繭的方形蠶蔟卸下,換上未摘繭的方形蠶蔟;摘繭結束后,推動夾持框架由狀態A轉至狀態B;如此重復上述操作,直至所有方形蠶蔟都被摘繭; 摘繭操作為:第一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先向下移動、然后第二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向遠離夾持機構一側移動對方形蠶蔟進行摘繭,摘繭后第一、二驅動機構驅動使摘繭梳反向移動恢復至初始狀態為下一次摘繭操作做準備; 摘繭設備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用于夾持固定方形蠶蔟的夾持機構,夾持機構的旁側設置有對方形蠶蔟上的蠶繭進行摘除的摘繭機構,方形蠶蔟立狀可拆卸式夾持固定在夾持機構上;方形蠶蔟包括立狀布置的矩形的邊框,邊框的一側表面鋪設有安裝網,安裝網的網孔為矩形,安裝網由交錯布置的縱絲桿和橫絲桿構成,縱絲桿和橫絲桿交接的網結點處分別設置塑料桿,安裝網的內側網面上鋪設用于桑蠶養殖的蠶網,蠶網和塑料桿分置于安裝網的兩側,蠶網和邊框組合構成淺槽狀的桑蠶養殖區,邊框由上、下水平布置的第一、二條桿和左、右豎直布置的第三、四條桿圍合構成,第二條桿位于第一條桿的下側,第二條桿上設置有斜向下延伸布置的供地面上的桑蠶爬上方形蠶蔟進行做繭的塑料條,塑料條沿第二條桿間隔設置;第一、二條桿的截面為矩形,第一條桿的上表面上設置導向凸條,第二條桿的下表面上開設導向凹槽,導向凹槽為燕尾槽,導向凸條的截面和導向凹槽的槽腔截面相一致;導向凸條的長度方向、導向凹槽的長度方向以及第一、二條桿的長度方向保持一致; 摘撿機構包括摘繭梳,摘繭梳沿鉛垂方向滑動安裝在活動支架上,活動支架上設置有驅動摘繭梳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活動支架沿水平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上,機架上設置有驅使活動支架水平移動的第二驅動機構;摘繭梳包括水平布置的梳板,梳板與夾持機構上夾持固定的方形蠶蔟相平行布置,梳板上間隔設置長條形的梳齒,梳齒在梳板上向下延伸設置,梳齒的個數與安裝網單行的網孔個數相一致,梳齒與安裝網的網孔對應布置,梳齒的長度大于方形蠶蔟的高度,摘繭梳處于兩種狀態,其一為,夾持機構上方形蠶蔟的安裝網和梳齒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相貼靠、第一驅動機構驅使摘繭梳上、下移動的預備位;其二為:第二驅動機構驅使梳齒向遠離和靠近方形蠶蔟一側進行移動的摘繭位; 夾持機構包括夾持框架,機架上設置裝配滑軌,夾持框架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長條形的第一、二夾持件,第一、二夾持件的中部通過連接豎桿相固接,第一、二夾持件對方形蠶蔟的上、下邊部進行夾持固定,第一、二夾持件和連接豎桿呈H字狀布置,第一、二夾持件和連接豎桿圍合構成用于插入、固定方形蠶蔟的U型的第一、二夾持部,第一、二夾持部的夾口指向相反且均沿水平方向布置,方形蠶蔟沿第一、二夾持件的身長方向插入第一、二夾持部和從第一、二夾持部內抽出,夾持框架通過裝配滑軌滑動導向安裝在機架上,第一夾持件或第二夾持件上設置有用于鎖緊方形蠶蔟的鎖緊組件A,裝配滑軌上設置用于鎖緊裝配框架的鎖緊組件B,夾持框架處于兩種狀態,其一為:第一夾持部與摘繭機構相對應布置,摘繭機構對第一夾持部上夾持的方形蠶蔟進行摘繭的狀態A;其二為:第二夾持部與摘繭機構相對應布置,摘繭機構對第二夾持部上夾持的方形蠶蔟進行摘繭的狀態B; 活動支架包括豎直布置的第一、二導向桿和水平布置的導向板、底板,導向板位于底板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布置,導向板、底板的兩端分別與第一、二導向桿相連接,梳板位于導向板的上方,導向板上開設有供梳齒穿過的通孔,底板上設置有供梳齒的下端插入的沉孔,通孔、沉孔分別與梳齒上、下對應布置,通孔、沉孔的形狀與梳齒的水平截面形狀相一致,導向板的下板面高度與第一方形桿的上表面高度相一致,底板的上板面高度第二方形桿的下表面高度相一致,通孔距導向板邊部的間距以及沉孔距底板邊部的間距均為d2,導向限位凸條距第一、二方形桿邊部的間距為dl,dl=d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鋪設方形蠶蔟進行結繭和摘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活動支架還包括導向板的上方設置的安裝板,梳板位于安裝板和導向板之間,第一驅動機構由安裝板上設置的立狀布置的第一驅動氣缸構成,第一驅動氣缸的活塞桿與梳板相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鋪設方形蠶蔟進行結繭和摘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二導向桿相同,第一導向桿由上、下布置的第一桿體段和第二桿體段構成,第一桿體段的直徑大于第二桿體段的直徑,梳板的兩端與第二桿體段構成滑動導向配合連接,第一桿體段與導向板下板面之間的間距和梳齒的高度保持一致。
【文檔編號】A01K67/04GK105918264SQ201610322251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6日
【發明人】王月蘭
【申請人】王月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