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按重量百分比計包括以下組分:噻苯隆8.85?11.80%;乙烯利85.54?90.1%;吐溫20 0.88?2.68%。本發明脫葉催熟劑能夠使棉花脫葉率達95%以上,吐絮率可達90%以上,實現機械采收。
【專利說明】
一種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作物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城市化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農業生產主要以老人和婦女為主,種植和收獲需輕簡化已成為現代化生產的必然,因此,長江流域營養缽育苗移栽的精耕細作植棉技術難以為繼。就其原因,主要是該種植體系花工多,勞動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其中收獲環節持續時間最長,達3個月左右,且主要以人工采收,用工多,達8-10個。為此應用機械代替人力,并實現機械化播種和采收已成為棉花生產實現現代化生產的核心技術。除通過高密度直播縮短結鈴期外,提早促進棉花的葉片脫落和棉鈴吐絮是實現機采的關鍵,為此應用化學脫葉催熟劑又成為實現脫葉催熟的主要輔助技術。在我國新疆和黃河流域棉區化學脫葉催熟劑研制已獲成功,并在生產上應用。但我國長江流域棉花主要種植在沿海、沿湖等灘涂地帶,由于該流域溫度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應用新疆或黃河流域脫葉催熟劑效果達不到機械采收的要求。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實現長江流域濕地棉花機采對脫葉催熟的要求。
[0004]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的一種技術方案是:
一種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按重量百分比計包括以下組分:
噻苯隆8.85-11.80%;
乙烯利85.54-90.1%;
吐溫200.88-2.68% ο
[0005]本發明脫葉催熟劑的使用方法是在麥油后棉吐絮率達30%時,日最高溫度達20°C以上持續4小時時,將本發明催熟劑加水稀釋35-40倍,混勻后噴灑棉株。
[0006]由于以上技術方案的采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脫葉催熟劑在麥油后棉吐絮率達30%時,日最高溫度達20°C以上時施用,經25-30天,脫葉率在95-98%,吐絮率可達90%以上,可實現棉花集中吐絮,既可使用機械一次采收,也可人工1-2次集中采收,節省了時間和用工投入,提高了收獲效率和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0007]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0008]實施例1
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按重量百分比計包括以下組分:
噻苯隆8.85%;
乙烯利88.47%; 吐溫202.68% ο
[0009]實施例2
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按重量百分比計包括以下組分:
噻苯隆9.02%;
乙烯利90.1%;
吐溫200.88% ο
[0010]實施例3
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按重量百分比計包括以下組分:
噻苯隆10.27%;
乙烯利88.25%;
吐溫201.48%。
[0011]以實施例1為試驗驗證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按實施例1中的配比將各組分混配形成乳化液,得到本發明脫葉催熟劑。采用大田對比試驗,田塊I (5畝)按每畝300mL總量使用本發明制品,使用時加水稀釋35-40倍,混勻后于棉株吐絮達30%時,日溫度在20 0C以上持續4小時使用,田塊2(5畝)未使用本發明制品。
[0012]年田塊I和田塊2對比試驗,以早熟棉品種中棉所50(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提供)為材料,6月4日播種,密度5700株/畝,田塊I于1月9日(20 °C以上溫度持續5.1小時),應用本發明脫葉催熟劑,施用后3-5天,葉片開始萎蔫,15-20天葉片枯萎,25-30天葉片從棉株上脫落,脫葉率達96.8%,比田塊2提高2.1%;施用脫葉催熟劑后15天左右,棉鈴開始加速開裂,至20天時有60%左右的吐絮率,25-30天吐絮率達90%以上,即早熟品種鈴齡在35天以上的基本上都能正常吐絮比田塊2提高35.7%,達到了機采脫葉率95%以上、吐絮率90%的要求。
[0013]上述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脫葉催熟劑能夠使棉花脫葉率達95%以上,吐絮率可達90以上。
[0014]以上對本發明做了詳盡的描述,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領域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專用于濕地棉花脫葉催熟劑,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計包括以下組分:噻苯隆8.85-11.80%;乙烯利85.54-90.1%;吐溫200.88-2.68% ο
【文檔編號】A01N47/36GK105901010SQ201610385645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6月3日
【發明人】張祥, 陳德華, 宋美珍, 陳源, 張西嶺
【申請人】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