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調查待整治區域的氣候條件和水資源條件;步驟2:進行現場踏勘及室內分析;步驟3:根據步驟1、2的調查結果,選擇若干種可種植的作物;計算區域供水能力和作物需水量,并核算水利條件,確定待種植作物;步驟4:對待整治區域的土體重構并培肥。本發明的方法中,對河道灘地或沙洲進行犁底層和耕作層構建,有效改善其土壤理化性質,培肥地力,降低水土流失風險,抑制土地沙化;結合河道、灘地或沙洲水土資源優勢,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專利說明】
一種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土地整治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我國人均耕地資源、耕地后備資源少,耕地質量退化嚴重。2016年中央1號文件強 調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持占多補 多、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為了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為國家增添耕地資源,應用土體重構 技術手段將未利用地、難利用地進行土地開發成為一種有效途徑。
[0003] 針對沿黃地區淤積性游蕩型的河道,因河道水勢變化危及部分高岸和灘地,使防 汛壓力逐年加大,危及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防止河道持續坍塌、侵蝕,保護沿 河村莊及耕地,常用技術即是對問題河段進行河道整治,調整河勢和河岸護坡。這種方式雖 然解決了水的問題,但并沒有在此基礎上對河道灘地或沙洲加以利用和改造,不僅浪費了 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對當地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發明內容】
[0004]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未對河道灘地或沙洲加以利用和改造的問題,本發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該方法適用于對夾沙河流改道區域進行防洪 控導后,利用普探技術充分掌握河道灘地或沙洲基本情況,根據普探結果推薦作物種植,并 進行土地工程土體重構施工及培肥,將整治區域內的未利用地整治為農用地。
[0005] 本發明應用土地工程技術不僅僅通過工程建設進行防洪控導,還要通過土地綜合 整治恢復治理河道灘地或沙洲,開發或恢復為耕地。
[0006]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個如下技術方案予以解決:
[0007] -種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8] 步驟1:調查待整治區域的氣候條件和水資源條件;
[0009] 步驟2:進行現場踏勘及室內分析;
[0010] 步驟3:根據步驟1、2的調查結果,選擇若干種可種植的作物;計算區域供水能力和 作物需水量,并核算水利條件,確定待種植作物。
[0011] 步驟4:對待整治區域的土體重構并培肥。
[0012]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的對待整治區域的土體重構并培肥,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0013] 步驟41:將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進行平整;
[0014] 步驟42:用泥水澆灌平整后的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形成泥土層;
[0015]步驟43:晾曬泥土層并在其上覆蓋黃土后夯實,形成人造犁底層;
[0016]步驟44:采用鏟高墊低方式對人造犁底層進行平整;
[0017]步驟45:在平整后的人造犁底層上覆蓋黃土,形成人造耕作層;
[0018]步驟46:對人造耕作層進行細平;
[0019]步驟47:對人造耕作層進行培肥。
[0020]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1的將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進行平整包括如下步驟:
[0021] 采用工程方法對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進行平整,在河道灘地或沙洲上采用格田形 式分為面積均勻的長方形的田塊,田塊依地勢從高向低方向為長邊,短邊方向與長邊垂直, 起壟方向與長邊一致;起壟形成的田塊長寬比宜為2:1~4:1。
[0022]進一步的,在田塊內部區域存在坡度時,采用鏟高墊低的方法對該田塊區域進行 平整,平整后使橫向坡降<1/2000、縱向坡降<1/1500,田面高度差±2.5~3cm。
[0023]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2的用泥水澆灌平整后的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形成泥土層, 包括如下步驟:
[0024] 使用噴漿機將泥水混合物均勻澆灌在平整后的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晾曬至表層 沒有積水,使形成的泥土層厚度達到4~5mm。
[0025]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3的晾曬泥土層并在其上覆蓋黃土后夯實形成人造犁底層, 包括如下步驟:
[0026]晾曬泥土層至其含水率達到18 %~19%,在泥土層上覆蓋黃土并夯實,使夯實的 黃土干容重達到1.6~1.7g/cm3,最終夯實的黃土層厚度達到2.0~3.0cm,得到人造犁底 層。
[0027]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4中,所述人造犁底層進行平整后,田面高度差為±2.5cm。
[0028]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5中包括如下步驟:
[0029] 將黃土均勻地覆蓋在平整后的人造犁底層上,得到人造耕作層,人造耕作層干容 重范圍為1.2~1.3g/cm3,覆蓋厚度為24~25cm。
[0030]進一步的,所述覆蓋黃土時,以步驟41中劃分的格田為一個施工單元進行,覆土前 根據每車土的運輸方量計算出單車覆土面積,在田面上用白灰劃出方格網,使每個方格網 面積和單車覆土面積相等,做到每個方格網剛好使用一車土。
[0031]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中,如果待種植作物為水生作物,則在步驟47之后還包括:對 人造耕作層灌水、打漿和整平,得到打漿層。
[0032]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3] 1、土體重構中構造了農田犁底層結構,減少工程量,降低了覆土厚度,同時保證犁 底層保水保肥性能。
[0034] 2、對河道灘地或沙洲進行犁底層和耕作層構建,有效改善其土壤理化性質,培肥 地力,降低水土流失風險,抑制土地沙化。
[0035] 3、結合河道灘地或沙洲水土資源優勢,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有 效耕地面積。緩解人地矛盾,提高糧食自給率;增加農民收入,健全農村基礎設施體系,促進 農村城鎮化發展。
[0036] 4、通過進行土地工程,種植生態防護林,服務、改善區域內生態大環境,形成生態 屏障,兼顧過濾農田排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功效,使原有土地生態系統更加有序化,增加生態 環境效益。
【附圖說明】
[0037]圖1是土體重構方式示意圖。
[0038]圖2是旱地作物的土體重構示意圖。
[0039] 圖3是水生作物的土體重構示意圖。
[0040] 圖中標號含義如下:1-河道灘地或沙洲;2-泥水層;3-人造犁底層;4-人造耕作層, 5-打漿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41]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0042] 本發明的思路是,利用普探結果,種植適合作物并對待整治區域進行土體重構及 培肥,將河道灘地或沙洲等未利用地整治為農用地。
[0043]本發明提供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44] 步驟1:調查待整治區域的氣候條件和水資源條件。其中,氣候條件包括氣候類型、 積溫、地溫、降雨、光照、無霜期、風和氣壓;水資源條件包括地下水水位、地表水水量以及 水質。
[0045] 步驟2:進行現場踏勘及室內分析。
[0046] 步驟21:采用遙感影像結合GPS定位技術確定待整治區域范圍、地形、高程變化,利 用普探技術掌握土層厚度變化情況,并對當地種植作物的種類及產量進行調查。本著隨機、 多點、混合,覆蓋所有土壤類型的原則,根據《HJ/T 166-2004土壤監測技術規范》對待整治 區域內土壤樣品及所有類型的水樣進行采集。
[0047]步驟22:對待整治河道灘地或沙洲及可潛在利用的土進行土質分析,分析項目及 分析原因如下表1所示:
[0048]表1 土質分析項目及原因
[0049]
[0050] 將指標進行室內測定后與我國《土壤養分含量分級標準》見表2、3進行比較,確定 土質各養分含量狀態。將土壤重金屬含量與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相 比較,確定區域土體是否適合于農田作物種植。
[0051 ]表2我國土壤養分分級標準(大量元素)
[0052]
[0054]表3我國土壤養分分級標準(中、微量元素)
[0056] 步驟23:對可利用土源進行調查,重復步驟22,對可用土壤進行全面采樣分析。將 土壤重金屬含量與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相關指標限值比較,確定能 否將其作為人造耕作層覆土土源。根據土壤粒徑分布的不同,在土體重構施工時,用于構建 不同的客土層。如可用土源粘粒含量較高,可用于人造犁底層土體重構。對照土源養分含 量,選擇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用于人造耕作層的重構。
[0057] 步驟24:采集的水樣類型主要包括河水、地下水及河道水,測定其pH值、全鹽含量 及重金屬鉻、銅、鋅、砷、硒、鎘、鉛的含量,指標測定結果與我國《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05)相比較,選擇合適的灌溉水源。
[0058] 步驟3:根據步驟1、2的調查結果,選擇若干種可種植的作物。初步選定可種植的作 物后,計算區域供水能力和作物需水量,核算水利條件,確定待種植作物。
[0059]步驟31:區域供水能力分析
[0060] 3.1.1根據區域當地多年平均降雨量,根據降雨-徑流關系曲線,推算出地表徑流 量。
[0061] 3.1.2地下徑流補充量采用地下徑流模數法計算,選擇待整治區域的滲透系數,依 據達西定律計算,平均每年地下徑流補給量。查閱《水文手冊》,確定區域地下水可開采模數 P,計算出區域內地下水年可采量。
[0062] 3.1.3將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量進行疊加,計算出區域供水能力。
[0063]步驟32:作物需水量分析
[0064]確定區域灌溉總面積,主要作物種類,規劃水平年作物灌溉及耕作制度,并結合區 域《作物需水量及分區灌溉模式》和《行業用水定額》,確定作物的綜合灌溉定額。
[0065] 3.2.1選取灌溉設計保證率
[0066]作物的灌溉設計保準率根據氣象水文、水土資源、作物組成、灌區規模、灌水方法 及經濟效益,《灌溉與排水工程技術規范》(GB50288-99)等確定。根據項目區水資源充沛時, 可適度提高灌溉保證率,以旱作物不宜超過75%,水稻不宜超過85%為原則,結合區域地理 位置、水資源狀況、作物種植類型以及當地社會經濟情況綜合考慮,確定灌溉設計保證率P。 [0067] 3.2.2確定灌溉面積與種植結構。
[0068] 3.2.3根據《節水灌溉技術規范》(SL207-98),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和灌溉經驗, 規劃水平年作物的灌溉制度。綜合以上情況,擬定種植作物的綜合灌溉定額。
[0069] 3.2.4農業灌溉需水量計算
[0070]按照公式:
[0071] Μ 需=Μ·Α/
[0072]式中:Μ需一灌概需水量(m3);
[0073] Μ-灌溉定額(m3/畝);
[0074] A-灌區面積;
[0075] 一灌溉水利用系數(取0.65~0.75)。
[0076]通過灌溉渠系、節水措施的配套完善,預計區域內灌溉水利用系數可達到0.65~ 0.75,按此計算得區域內作物的綜合毛灌溉定額。
[0077] 3.2.5將區域內所有作物需水量進行疊加,計算作物需水量。
[0078]步驟33:根據步驟31、32,將區域供水能力和每種待選作物需水量進行比較,確定 待種植作物。
[0079]步驟4:對待整治區域土體重構并培肥。
[0080] 施工方式如圖1所示。
[0081 ]將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進行平整,具體實施如下:
[0082]步驟41:采用工程方法對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進行平整,在河道灘地或沙洲上采 用格田形式分為面積均勻的長方形的田塊,田塊依地勢從高向低方向為長邊,短邊方向與 長邊垂直,起壟方向與長邊一致。起壟形成的田塊長寬比宜為2:1~4:1,優選3:1。
[0083]對于內部區域存在坡度的田塊,采用鏟高墊低的方法對該田塊區域進行平整,平 整后使橫向坡降<1/2000、縱向坡降<1/1500,田面高度差控制在±2.5~3cm。
[0084]步驟42:泥水澆灌平整后的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形成泥土層。具體步驟如下: [0085]將黃土與水按照體積比1:1~1:2的比例進行混合、攪拌,得到泥水混合物;使用噴 漿機將泥水混合物均勻澆灌在平整后的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晾曬至表層沒有積水,使形 成的泥土層厚度達到4~5_,如果一次澆灌未達到,可以考慮多次澆灌直至達到該標準;黃 土與水的體積比優選1:1.3~1:1.5。
[0086]步驟43:晾曬泥土層并在其上覆蓋黃土后夯實,形成人造犁底層;具體實施如下: [0087]晾曬泥土層至其含水率達到18 %~19%,在泥土層上覆蓋黃土并夯實,使夯實的 黃土干容重達到1.6~1.7g/cm3,最終夯實的黃土層厚度達到2.0~3.0cm,即得到了人造犁 底層。人造犁底層厚度最好是3cm,以減少漏水漏肥。
[0088]步驟44:采用鏟高墊低方式對步驟3形成的人造犁底層進行平整,保證田面高度差 控制在±2.5cm〇
[0089]步驟45:在平整后的人造犁底層上覆蓋黃土,形成人造耕作層;具體實施如下:
[0090] 將黃土均勻地覆蓋在平整后的人造犁底層上,得到人造耕作層,人造耕作層干容 重范圍為1.2~1.3g/cm3,覆蓋厚度為20~30cm。在上述操作中,人造耕作層的黃土直接均 勻覆蓋在平整后的人造犁底層之上,不進行壓實動作。
[0091] 優選的操作方式是:覆蓋黃土時,以步驟41中劃分的格田為一個施工單元進行,覆 土前根據每車土的運輸方量計算出單車覆土面積,在田面上用白灰劃出方格網,使每個方 格網面積和單車覆土面積相等,做到每個方格網剛好使用一車土,以保證人造耕作層厚度 均勻。
[0092]步驟46 :對人造耕作層進行細平,使人造耕作層內部各處的黃土厚度差不大于 lcm〇
[0093] 步驟47:對人造耕作層進行施肥。
[0094] 由于人造耕作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效硼等養分含量較低,不適合常 規作物種植,需要施加部分肥料進行土壤肥力改善。因此,對人造耕作層進行養分含量測 定,確定地力水平,根據區域作物產量水平下所需的土壤養分的含量,補充人造耕作層的 施肥用量,對其進行施肥進行土質養分調節。
[0095]經過土質養分調節后,可使田塊中各土質成分達到可供作物正常生長的水平。后 續經過一定年限的連續耕作,可將新增耕地的土質調節至高產田的標準。在農田多年養分 設計中,遵循高肥效、穩增產的原則,逐步提升土體養分含量,經過3~5年的耕作,最終達到 高產田的土壤質量標準。具體操作如下:
[0096]新增耕地首年種植可能發生作物產量較低或者極低的現象,為保證大規模種植中 良好的產投比和土體養分的快速調節,在首年作物收獲前,宜選擇代表性田塊對作物進行 測產,如果作物每畝產量低于正常產量1/4,則不再進行大規模采收,進行就地還田,增加土 壤有機質含量,為次年種植做準備。
[0097]在農田長期施肥管理中,有機肥的施入和秸桿的還田效應,都會緩慢釋放出氮、 磷、鉀等養分元素,結合化學肥料的施用,土體養分會發生動態變化,不斷改善。為針對性地 補充不同階段內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 量,并節省勞力,節支增收,在多年施肥管理中,宜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手段,逐步調整土體養 分至高產田標準。
[0098]農田有機質的養分設計,主要以秸桿原地還田配合適當施用有機肥手段實現:在 種植的前2~3年內,每年收獲期對田間耕層有機質進行取樣測定,如果有機質含量達到作 物高產需求含量,則僅將作物秸桿就地還田;若有機質含量較低(<2%),則在下一季作物 種植前,每畝適當撒入0.5~1方(約400~1000kg)腐熟有機肥,以配合土體養分提升需求。 [0099]田間動態監測中,隨時觀察作物長勢,如果出現任何缺素癥狀,應及時追肥。在作 物關鍵生育期,采集作物全株,進行養分分析,并參照植株臨界養分含量,根據需要追肥。 [0100]農田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和硼、硅、鈣等中微量元素的養分設計,主要以測土配方 施肥實現,具體操作如下:
[0101] a) 土樣采集:每年作物收獲后采集土樣,采樣地點以及所采土樣應具有代表性,取 樣深度一般在20cm。取樣以100畝面積為一個單位,以梅花形取樣,去掉表土覆蓋物,按標準 深度挖成剖面,按土層均勻取土。然后,將采得的各點土樣混勻,用四分法逐項減少樣品數 量,最后留lkg左右。
[0102] b) 土壤化驗:將土壤樣品進行全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pH值和質地等指標的 化驗。化驗數據并登記造冊,裝入地力檔案,輸入計算機,建立土壤數據庫。
[0103] c)確定配方:根據土體養分設計和一定產量指標的農作物需肥量、土壤的供肥量, 以及不同肥料的當季利用率,選定肥料配比和施肥量。
[0104] 化肥施肥量的計算根據產量指標、土壤肥力、肥料類型等綜合資料確定,公式如 下:
[0105] 化肥施用量=(計劃產量的養分吸收量-土壤供肥量-有機肥供肥量)/肥料含養分 百分率(%)X肥料利用率(%)
[0106] d)科學用肥:根據選定肥料配比和施肥量進行購買和配肥。并掌握好施肥深度,控 制好肥料與種子的距離,盡可能有效滿足作物苗期和生長發育中、后期對肥料的需要。e)修 訂配方:按照每年測土數據和田間動態監測的情況,修改確定肥料配方,使平衡施肥的技術 措施更切合實際,更具有科學性。
[0107] 步驟48:如果待種植作物為水生作物,則需要對人造耕作層灌水、打漿和整平,得 到打漿層。具體操作如下:在水生植物播種或插秧前,對人造耕作層進行灌水、打漿和整 平。打漿前,往田內灌入8~10cm深度的田面水,經打漿機均勻打漿并整平,在耕作層上形成 5~10cm深度的打漿層,打漿層可直接用于種植。
[0108]另外,水田每年收獲后都進行排水冬閑,保證土壤中還原與氧化條件交替進行,疏 松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質,促進土壤潛在肥力有效化。
[0109]旱地作物的土體重構示意圖見圖2,水生作物的土體重構示意圖見圖3。
[0110] 實施例:
[0111]以陜西黃河龍門段某項目為例,項目區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 平均降水量555.2mm,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7~9月平均降水量達306mm。多年平均氣溫13.7 °C,全年氣溫日較差平均10.3°C。多10°C積溫為4626 °C,持續209天,明顯優于暖溫帶上界指 標(暖溫帶積溫3400°C~4500°C );彡20°C積溫為2718°C,持續107天。年平均日照2436小時, 太陽輻射總量達121.24kcal/(cm 2 · a),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08天。氣壓多年平均96.3X 103Pa,風速年平均2.5m/s。
[0112] 根據現場踏勘調查,項目區沙洲地下水位埋深1.5~2m,河道灘地地下水位埋深 0.2~lm。項目區內河段年內豐水期7~10月份徑流量約為152.4億m 3,占年徑流量的60 %左 右;枯水期1~2月份徑流量約為24.8億m3,占年徑流量的9%左右。
[0113] 項目區沙洲土土壤質地為砂壤土;河道灘地土壤質地為壤砂土。沙洲土和河道灘 地土的pH屬弱堿性,氧化還原電位適宜作物生長。沙洲土的有機質含量處于缺乏狀態,河道 灘地土的交換性鈣處于極豐富水平,有機質含量處于中等水平。沙洲和河道灘地土的全氮、 有效磷、速效鉀、有效硼等含量均處于缺乏至極缺乏水平,有效硅含量中等。沙洲和河道灘 地土中的重金屬鉻、鎳、銅、鋅、砷、鎘、鉛等平均含量均符合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中的II級標準,可用于農田作物種植。
[01 Μ] 對項目區土場土質地為粉砂壤土。3號土場0~2m處與1號土場2m以下土層的土壤 粘粒含量較高,經碾壓后可用于人造犁底層。
[0115] 土場土的pH值,氧化還原電位適宜作物生長。土場有機質含量處于中等至豐富水 平,各土場交換性鈣均處于極豐富水平,全氮含量處于缺乏至極缺乏水平,有效磷、速效鉀、 有效硼的含量均處于缺乏至極缺乏狀態,有效硅含量中等至豐富。土場土中重金屬鉻、鎳、 銅、鋅、砷、鎘、鉛等的平均含量均符合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的II級標準,可用于農田 作物種植,用于人造耕作層覆土。
[0116] 黃河水、地下水、河道水等均可用于灌溉。
[0117] 根據區域供水能力及作物需水量,確定沙洲可種植水稻,河道種植蓮藕。
[0118] 為將項目區沙洲地和河道灘地分別建設為高標準水稻田和蓮藕田,在項目區進行 土體重構,具體方法如下:
[0119] (1)項目區內沙洲地勢較為平坦,由北向南整體坡降1%。。從南向北將沙洲整體劃 分為3大田塊,面積約為在154公頃左右,河道灘地總體劃分為4大田塊,面積約在120公頃左 右。大田塊內部采用格田形式分為面積較為均勻的小田塊,格田內田面高度差控制在土 2.5cm。格田形狀規劃為長方形,并依地勢從高向低以東北-西南方向為長邊,短邊方向與之 垂直,起壟方向與長邊一致。項目格田大小設計為40m X 120m,格田內進行平整。
[0120] (2)項目區沙洲地下水位符合水稻生長要求,將土場黃土與水按照體積比1:1.3 (土 :水)的比例進行混合、攪拌,然后使用噴漿機將泥水混合物均勻地澆灌在平整后的沙 洲表層,在此基礎上構造3cm人造犁底層。覆土 25cm構建人造耕作層,水稻田土體重構共計 覆土28cm,人造耕作層干容重約1.25g/cm3。水稻全生育期內保證田面水深度2~10cm(分蘗 期水層2~3cm,拔節孕穗期水層6~10cm);田面水與耕作層之間保持3~5cm左右的泥面層, 為水稻土氧化還原提供緩沖作用。
[0121]項目區河道灘地經小范圍平整后直接種植蓮藕,無需進行覆土或土層剝離回填。 蓮藕田在耕作中通過淹水形成具30~40cm厚度齡泥層和保持5~30cm深度田面水。
[0122] (3)根據人造耕作層土質分析,水稻田和蓮藕田尿素的首次施用量均為每畝40kg。 水稻田首年每畝施入羊糞約600kg,蓮藕田每畝1600kg。
[0123] 水稻田在秧苗移栽5天后每畝追施尿素6kg,插秧后13~15天結合耕田每畝施尿素 5kg,抽穗前25~30天左右每畝追施尿素和氯化鉀各5kg。同時噴施兩次鋅、錳、硼等微量元 素:第一次在分蘗盛期,第二次在幼穗分化完成期。鋅、錳、硼肥的施用量為每畝100-125g, 沖水濃度為:鋅為千分之一;錳、硼各為萬分之五,選陰天或晴天下午噴施葉面。
[0124] 蓮藕生長期間追肥3次,第一次在出現1~2片立葉時進行,每畝施或尿素15kg,以 促進立葉生長;第二次在荷葉封行前進行,每畝施復合肥50kg;第三次在結藕前進行,每畝 施復合肥20kg和硫酸鉀15kg。
[0125] 首年每畝水稻產量約400kg,稻谷的秕谷率約11 % ;蓮藕產量在700kg,均正常采 收。以3~5年后水稻產量達到600kg/畝(稻草量1000~1500kg/畝)、蓮藕達到2000kg/畝為 目標產量。
【主權項】
1. 一種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調查待整治區域的氣候條件和水資源條件; 步驟2:進行現場踏勘及室內分析;確定待整治區域范圍、地形、高程及土層厚度變化, 調查當地種植作物種類及產量;采集土壤樣品及水樣進行室內分析; 步驟3:根據步驟1、2的調查結果,選擇若干種可種植的作物;計算區域供水能力和作物 需水量,并核算水利條件,確定待種植作物; 步驟4:對待整治區域的土體重構并培肥。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的對待整治區域 的土體重構并培肥,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41:將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進行平整; 步驟42:用泥水澆灌平整后的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形成泥土層; 步驟43:晾曬泥土層并在其上覆蓋黃土后夯實,形成人造犁底層; 步驟44:采用鏟高墊低方式對人造犁底層進行平整; 步驟45:在平整后的人造犁底層上覆蓋黃土,形成人造耕作層; 步驟46:對人造耕作層進行細平; 步驟47:對人造耕作層進行培肥。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1的將河道灘地或 沙洲表層進行平整包括如下步驟: 采用工程方法對沙洲表層進行平整,在河道灘地或沙洲上采用格田形式分為面積均勻 的長方形的田塊,田塊依地勢從高向低方向為長邊,短邊方向與長邊垂直,起壟方向與長邊 一致;起壟形成的田塊長寬比宜為2:1~4:1。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田塊內部區域存在坡度 時,采用鏟高墊低的方法對該田塊區域進行平整,平整后使橫向坡降<1/2000、縱向坡降< 1/1500,田面高度差±2.5~3cm。5.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2的用泥水澆灌平 整后的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形成泥土層,包括如下步驟: 使用噴漿機將泥水混合物均勻澆灌在平整后的河道灘地或沙洲表層;晾曬至表層沒有 積水,使形成的泥土層厚度達到4~5mm。6.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3的晾曬泥土層并 在其上覆蓋黃土后夯實形成人造犁底層,包括如下步驟: 瞭曬泥土層至其含水率達到18 %~19 %,在泥土層上覆蓋黃土并窮實,使窮實的黃土 干容重達到1.6~1.7g/cm3,最終夯實的黃土層厚度達到2.0~3. Ocm,得到人造犁底層。7.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4中,所述人造犁 底層進行平整后,田面高度差為± 2.5cm。8.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5中包括如下步 驟: 將黃土均勻地覆蓋在平整后的人造犁底層上,得到人造耕作層,人造耕作層干容重范 圍為1.2~1.3g/cm3,覆蓋厚度為24~25cm。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蓋黃土時,以步驟41 中劃分的格田為一個施工單元進行,覆土前根據每車土的運輸方量計算出單車覆土面積, 在田面上用白灰劃出方格網,使每個方格網面積和單車覆土面積相等,做到每個方格網剛 好使用一車土。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土地工程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中,如果待種植 作物為水生作物,則在步驟47之后還包括:對人造耕作層灌水、打漿和整平,得到打漿層。
【文檔編號】A01B79/02GK105900555SQ201610196319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1日
【發明人】韓霽昌
【申請人】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