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線引導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釣線引導器。課題是纏繞在釣魚的各種情況下發生,穿過了釣線引導器的導線環的釣線由于“釣線因魚觸動而搖動”等原因而向該導線環的后側回來,卷繞在釣線引導器上而成為纏繞,除了這種情況之外還有在剛剛甩桿后,穿過導線環之前的釣線卷繞在該釣線引導器上而成為纏繞的情況。解決方法是如下設計釣線引導器:從側面看,導線環(3)向桿前端側傾斜,且導線環(3)與側支腳(9)、(11)的接合角度是桿尾側比桿前端側小,從正面看,在導線環(3)與側支腳(9)、(11)之間不形成牽掛釣線折回的牽掛凹部。
【專利說明】釣線引導器
[0001 ]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08年8月28日,申請號為201410071934.4,發明名稱為“釣線引導器”,
【申請人】為富士工業株式會社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向外穿過用釣線引導器和釣桿。
【背景技術】
[0003]近年來,作為釣線被銷售有PE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多絲線),該PE線與現有的尼龍線和碳氟化合物線相比強度格外高,逐漸成為釣線主流。但與現有的單絲線不同,由于是所謂的編織線,所以沒有張力,格外柔軟,因此比現有的釣線容易產生纏繞,要求有某種防止纏繞的對策。
[0004]纏繞在釣魚的各種情況下發生,穿過了釣線引導器的導線環的釣線由于“釣線因魚觸動而搖動”等原因而向該導線環的后側回來,卷繞在釣線引導器上而成為纏繞,除了這典型的情況之外還有在剛剛甩桿后,穿過導線環之前的釣線卷繞在該釣線引導器上而成為纏繞的情況。
[0005]對于后者來說,以安裝有圖13所示直立式的釣線引導器101的釣桿為例詳細說明。在甩桿的瞬間如圖13(1)所示,沒有卷在卷軸的線軸上的直線狀釣線沒有問題地穿過導線環103,接著如圖13(2)所示,從線軸釋放拉出來的螺旋狀釣線被導線環103阻礙而大致成直線狀穿過。但當阻礙進行不順利時則穿過中的釣線速度下降,位于導線環103后方的螺旋狀釣線開始堆積。當堆積超過一定程度的量時,如圖13(3)所示,螺旋狀釣線從導線環103的一側冒出并向前方出來。在這種狀態時如圖13(4)所示,受到適當的風(這時是來自左側的風)的該冒出來的螺旋狀釣線被向另一側引導,進入到穿過后的釣線與釣線引導器101之間,進而如圖13(5)所示,有時把導線環103裹住。由于后續釣線的速度立刻下降,所以上述被裹住的釣線向桿尾側拉回,并一邊穿過導線環103—邊向桿前端側前進,在其拉回時,若被裹住的程度小,則從導線環103的外周滑脫而脫開。但如圖13(6)所示,若裹住的程度大,則卷繞在導線環103上成為纏繞。
[0006]為了消除纏繞,提出了如下消除纏繞的方案:把現有釣線引導器的一對側支腳向桿前端側傾斜。像甩動釣具那樣適當地振動竿體,而使卷繞在釣線引導器上的釣線沿該傾斜面順利地向上滑,最終從桿前端側向上方脫落。
[0007]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0-253778號公報
[0008]但在所謂單腳釣線引導器的情況下,側支腳向桿前端側傾斜的程度越大則纏繞越容易消除,但另一方面,由于從側支腳的根部到導線環的頂部的距離變長,所以支腳的根部受到的彎曲力矩大,釣線引導器容易產生變形。
[0009]由于釣線引導器通常由剛性大的材料(例如不銹鋼)形成,所以安裝釣線引導器的桿體部分變成剛性。因此,為了避免釣線引導器的變形而設置前支腳時,則在前后安裝部之間剛性就更加提高,側支腳向桿前端側傾斜的程度越大則越難于得到桿體整體的平滑的撓性。重量增加,有握持重量感。
【發明內容】
[0010]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形狀的釣線引導器,盡管側支腳向桿前端側傾斜的程度比現有品小,但也能夠謀求與現有品同樣的防止纏繞效果。
[0011]為了完成上述課題,本
【發明內容】
I發明的釣線引導器具備:導線環、從所述導線環的左右兩側出來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對側支腳、與所述側支腳的下端連接并被安裝在竿體上的安裝部,其中,從側面看,所述導線環向桿前端側傾斜,且所述導線環與所述側支腳的接合角度是桿尾側比桿前端側小,從正面看,在所述導線環與所述側支腳之間不形成牽掛釣線折回的牽掛凹部。
[0012]本
【發明內容】
2的發明是在本
【發明內容】
I記載的釣線引導器中,從側面看,導線環向桿前端側傾斜10°以上。
[0013]本
【發明內容】
3的發明是在本
【發明內容】
I或2記載的釣線引導器中,從正面看,以被右切線和左切線包圍的區域為基準,使所述左側支腳的外側輪廓線位于所述區域的左側輪廓線上或與其相比更位于外側,且使所述右側支腳的外側輪廓線位于所述區域的右側輪廓線上或與其相比更位于外側,所述右切線以左側安裝部與左側支腳的分界點為始點、以導線環右側外周上的切點為終點,所述左切線以右側安裝部與右側支腳的分界點為始點、以所述導線環左側外周上的切點為終點。
[0014]本
【發明內容】
4的發明是在本
【發明內容】
I到3任一項記載的釣線引導器中,從側面看,導線環與側支腳的接合角度在桿尾側是175°以下。
[0015]本
【發明內容】
5的發明是在本
【發明內容】
I到4任一項記載的釣線引導器中,從側面看,所述導線環向桿前端側的傾斜角度在25°以下。
[0016]本
【發明內容】
6的發明是在本
【發明內容】
I到5任一項記載的釣線引導器中,側支腳由向桿尾側鼓出的彎曲框架所形成。
[0017]本
【發明內容】
7的發明是釣桿,安裝著本
【發明內容】
I到6任一項記載的釣線引導器。
[0018]本發明的釣線引導器一邊是防止纏繞的形式,一邊使側支腳向桿前端側傾斜的程度比現有品小。因此,在謀求維持強度的同時且無損釣竿的格調和使用感,能夠消除纏繞。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釣線引導器的立體圖;
[0020]圖2是圖1釣線引導器的側視圖;
[0021]圖3是圖1釣線引導器的主視圖;
[0022]圖4(1)-(3)是圖1釣線引導器的消除纏繞機制的說明圖;
[0023]圖5(4)-(6)是圖1釣線引導器的消除纏繞機制的說明圖;
[0024]圖6(1)-(2)是比較品(釣線引導器)纏繞問題的說明圖;
[0025]圖7是比較品(釣線引導器)纏繞問題的說明圖;
[0026]圖8是比較品(釣線引導器)纏繞問題的說明圖;
[0027]圖9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釣線引導器的主視圖;
[0028]圖10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釣線引導器的側視圖和主視圖;
[0029]圖11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釣線引導器的側視圖和主視圖;
[0030]圖12(1)-(2)是本發明第五、第六實施例釣線引導器的立體圖;
[0031]圖13(1)-(6)是纏繞產生機制的說明圖。
[0032]符號說明
[0033]I釣線引導器(第一實施例)3導線環5保持環
[0034]7引導環9、11側支腳10、12外側輪廓線13安裝部
[0035]51釣線引導器(第二實施例)53、55側支腳
[0036]61釣線引導器(第三實施例)63前支腳
[0037]71釣線引導器(第四實施例)73、75側支腳
[0038]81釣線引導器(第五實施例)83安裝部
[0039]91釣線引導器(第六實施例)93安裝部
[0040]r桿體S釣線Si卷繞部分s2后續部分s3脫出部分[0041 ]A右側的折回部位B左側的折回部位T拉力
[0042]Tl上拉分力Θ1導線環的傾斜角度
[0043]Θ2桿尾側的導線環與側支腳的接合角度
[0044]Pl安裝部的左側與左側支腳的外側輪廓線上的分界點
[0045]P2安裝部的右側與右側支腳的外側輪廓線上的分界點
[0046]LI右切線L2左切線X灰色區域
【具體實施方式】
[0047]按照圖1?圖13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I。
[0048]首先概略說明釣線引導器I的整體形狀。
[0049]如圖1所示,釣線引導器I從一塊金屬制平面的板狀材料而形成一體的框架狀。首先利用沖壓加工沖壓成規定的框架形狀,然后進行彎曲加工而成形為規定的立體形狀,釣線引導器I具備有導線環3、一對側支腳9、11和安裝部13。
[0050]導線環3由保持環5和嵌入其內的引導環7構成。保持環5的內周是大致正圓形,其內周面內嵌有正圓狀的引導環7。引導環7由陶瓷等耐磨損性優良的硬質材料形成。
[0051]一對側支腳9、11考慮到平衡而呈現對稱形狀。側支腳9、11分別從保持環5桿尾側的左右兩側朝向竿體(r)延伸,在適當的高度匯合,其下端與安裝部13連接。
[0052]安裝部13被省略了圖示,但呈現向后側前端細的舌片形狀,以與竿軸大致平行取向的狀態與竿體(r)的外表面抵觸。安裝部13由固定線纏繞而安裝在竿體(r)上。
[0053]下面詳細說明釣線引導器I各部分的形狀和各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
[0054]首先根據側視圖(圖2)說明側面看的形狀。
[0055]為了方便說明,把釣線引導器I配置在竿體(r)的上方。
[0056](側面看條件I)
[0057]導線環3向桿前端側傾斜。
[0058]使導線環3相對釣線(S)的拉拽方向傾斜地來安裝釣線引導器I,在振動竿體(r)并甩動釣具時,即使發生了纏繞,釣線(S)也如箭頭所示那樣被朝向桿前端側的力(T)所拉拽,因此對于導線環3有向上方的上拉分力(Tl)。本發明利用該上拉分力(Tl)使釣線(S)滑動來消除纏繞。
[0059]釣線(S)的實際滑動也受導線環3表面性狀的影響,但在使用現在市場銷售的釣線引導器的材料和加工技術來制造該釣線引導器I時,把引導環7向桿前端側傾斜10° (α)以上時,被確認能夠得到需要大小的上拉分力(Tl)。
[0060]但對一般的旋轉卷軸來說,繞線軸比桿面更位于上方,所以為了使釣線(S)靠近桿面而把該線軸相對桿面傾斜4?5°左右。因此,剛剛從該線軸拉出來的釣線(S)向桿前端側傾斜4?5°左右。因此在把釣線引導器I安裝在與該卷邊卷軸靠近部分的竿體(r)上時,考慮釣線(S)的傾斜角度,優選把導線環3的傾斜角度(Θ1)設定在15°以上。
[0061]優選把導線環3的傾斜角度(Θ1)設定在25°以下。該釣線引導器I把導線環3的傾斜角度(Θ1)設定在25°以下。
[0062]無論是桿尾側還是桿前端側在從桿軸方向看時,當導線環3傾斜,則內嵌的引導環7的插入孔正圓形狀在縱方向上收縮而外觀上成為橢圓形,由于釣線(S)的插入范圍狹窄,所以釣線(S)的摩擦阻力變大。因此,通過把內嵌有引導環7的導線環3的傾斜角度(Θ1)控制在25°以下,則即使使用容易制造的正圓形的引導環7,也能夠設計阻止上述摩擦阻力問題的明顯化的引導器。
[0063]若導線環3的傾斜角度(Θ1)超過25°,后面有詳細敘述,但在關于與導線環3和側支腳9、11的接合角度設定條件的關系上,還有可能出現釣線引導器I變形問題明顯化,因此,優選把導線環3的傾斜角度(Θ1)設定在25°以下。
[0064](側面看條件2)
[0065]導線環3與側支腳9、11的接合角度被設定成桿尾側比桿前端側小。即,桿尾側的接合角度(Θ2)被設定成不到180°。從上限方向優選設定成175°以下,該釣線引導器I中被設定成175°以下。
[0066]由此,特別是,即使在穿過引導環7之前的釣線(S)由上述的原因卷繞在該釣線引導器I上而成為纏繞的情況時,后面有詳細敘述,如(圖4)中的折回部位A也能夠順利地移動而消除纏繞。只要把桿尾側的接合角度(Θ2)設定在175°以下,纏繞就更加可靠地被消除,所以是優選的。
[0067]另一方面,桿尾側的接合角度(Θ2)在側支腳的形狀是直線狀的情況下優選設定為150°以上。若成為150°以下,則側支腳9、11過于傾倒,有可能出現釣線引導器I變形問題明顯化。
[0068]但如圖11所示那樣把側支腳向桿尾側鼓出的情況則不受此限制。
[0069]下面根據正面圖(圖3)說明(從桿尾側看)正面看的形狀。
[0070](正面看條件)
[0071]在保持環5與側支腳9、11之間不形成牽掛釣線(S)折回的牽掛凹部。
[0072]以具體的形狀說明時,以安裝部13的左側與左側支腳9的外側輪廓線上的分界點(Pl)為始點、以保持環5的右側輪廓線外周上的切點為終點描繪右切線(LI),以安裝部13的右側與右側支腳11的外側輪廓線上的分界點(P2)為始點、以保持環5的左側輪廓線外周上的切點為終點描繪左切線(L2)。假想被右切線(LI)和左切線(L2)左右包圍的灰色區域(X)。灰色區域(X)的左側輪廓線成為在右切線(LI)與左切線(L2)的交點之上是左切線(L2)、在該交點之下是右切線(LI)。同樣地,灰色區域(X)的右側輪廓線成為在右切線(LI)與左切線(L2)的交點之上是右切線(LI)、在該交點之下是左切線。
[0073]左側支腳9的外側輪廓線10位于灰色區域(X)的左側輪廓線上或與其相比更位于外側,并且,右側支腳11的外側輪廓線12位于灰色區域(X)的右側輪廓線上或與其相比更位于外側。
[0074]由此,特別是穿過引導環7之前的釣線(S)由上述的原委而成為纏繞在該釣線引導器I上的纏繞時,后面有詳細敘述,但(圖4)中的折回部位A順利地移動而能夠消除纏繞。
[0075]上述的纏繞按照釣線向旋轉卷軸的卷繞方向而朝向導線環3的卷繞部分(Si)被向左右任何一處分配,但與灰色區域(X)有關的設定條件與卷繞部分(Si)的部位有關。因此,有卷繞部分(Si)的部位一側雖然只要位于灰色區域(X)的任一輪廓線上或與其相比更位于外側就足夠了,但由于旋轉卷軸的卷繞方向并不一定,所以設定滿足“和(和O)”的條件。
[0076]下面根據圖4、圖5說明釣線引導器I中穿過引導環7之前的釣線(S)由上述的原委而成為纏繞在該釣線引導器I上的纏繞時,消除纏繞的機制。
[0077]為了方便視認,在各階段描繪釣線引導器I從桿尾側看的正面圖、側視圖和立體圖。
[0078]振動竿體(r)并甩動釣具時,釣線(S)被向桿前端側拉拽。即,被作用有朝向箭頭方向的拉力(張力)(T)。因此,纏繞在釣線引導器I上成為纏繞的釣線(S)中向導線環3纏繞的卷繞部分(Si)受到上拉分力(Tl),如圖4(1)的箭頭所示,由于釣線(S)被向桿前端側拉拽而卷繞部分(s I) —邊在保持環5上向導線環3的頂部滑動一邊被上拉。
[0079]卷繞部分(Si)有在其跟前側被保持環5和右側支腳11折回而架設在釣線引導器I的桿尾側面并進而被左側支腳9折回的后續部分(s2),如圖4(2)箭頭所示,該后續部分(s2)也隨著卷繞部分(si)的移動而被上拉。這時,由于作用有拉力(T),所以后續部分(s2)通過最短距離而再次返回倒桿前端側。因此,靠近卷繞部分(Si)側的右側的折回部位(A)(圖中以被?包圍表示)經常一邊保持靠近卷繞部分(Si)的位置一邊滑動地被上拉。
[0080]如圖4(3)箭頭所示,當卷繞部分(Si)到達導線環3的頂部或其附近時,后續部分(s2)的折回部位(A)則越過卷繞部分(Si)而朝向左側。于是如圖5(4)所示,后續部分(s2)從保持環5的頂部與左側部之間被向桿前端側脫落出。接著,這次如圖5(5)的箭頭所示,該脫出部分(s3)被向桿尾側拉拽后穿過插入孔,這時如圖5(6)所示,最終從保持環5的頂部與右側部之間向桿尾側脫落,與卷繞部分(Si)共同進入到穿過插入孔。
[0081]相反,如圖6的釣線引導器21那樣,在導線環3與右側支腳11之間形成牽掛釣線S折回的牽掛凹部23時,具體說就是右側支腳11的外側輪廓線12'位于灰色區域(X)的右側輪廓線內側時,就陷于以下的狀態。
[0082]相對于釣線引導器I中釣線(S)從圖4(1)向圖4(2)迀移而如上述那樣設定釣線引導器21時,是從圖6(1)向圖6(2)所示的迀移。即隨著卷繞部分(Si)的滑動而后續部分(s2)也被上拉,但其折回部位(A)被牽掛凹部23所牽掛而留置在那里,不能與卷繞部分(Si)—起被上拉。因此,纏繞不被消除。
[0083]如圖7的釣線引導器31那樣,導線環3與右側支腳11的接合角度是桿尾側比桿前端側大的情況下,后續部分(s2)為了通過最短距離而再次返回到桿前端側,而右側的折回部位(A)想保持在左側的折回部位(B)的近旁位置。因此右側的折回部位(A)不能與卷繞部分
(Si)—起被上拉,纏繞不被消除。
[0084]如圖8的釣線引導器41那樣,導線環3與右側支腳11的接合角度是桿前端側與桿尾側相同時,有時不出現產生上述現象的情況,但防止纏繞的目的不能夠充分達到。
[0085]如上述比較說明的那樣,本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I能夠把釣線(S)插入引導環7之前產生的復雜纏繞順利消除。
[0086]所謂“釣線因魚觸動而搖動”引起纏繞的情況由于也利用上述的上拉分力(Tl)而把向桿尾側回來的釣線(S)上拉,所以能夠被順利消除。
[0087]根據圖9的正面圖說明第二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51。與第一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I不同之處在于由側支腳53、55進一步向外側鼓出的框架所形成。
[0088]由于這樣鼓出而釣線(S)的被上拉更加順利,所以纏繞被更加迅速消除。
[0089]根據圖10的側面圖和正面圖說明第三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61。與第一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I不同之處在于具備前支腳(桿前端側支腳)63。該釣線引導器61屬于所謂的雙腳。
[0090]前支腳63的存在實質上并不影響纏繞時釣線(S)的移動軌跡。因此,該釣線引導器61也能夠得到與釣線引導器I同樣的纏繞消除效果。且通過具備前支腳63而使釣線引導器61難于變形。由于側支腳9、11比現有傾斜式的釣線引導器上立,所以即使具備前支腳63也能夠把向桿體(r)安裝的長度抑制得比現有品短,給桿體整體撓性帶來的損害少。
[0091]根據圖11的側面圖和正面圖說明第四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71。與第二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51不同之處在于由側支腳73、75的框架向桿尾側鼓出地彎曲。
[0092]通過這樣設定,即使導線環與桿尾側的接合角度在150°以下,也能夠縮短各側支腳73、75端部之間的前后距離(d),釣線引導器71難于變形。
[0093]根據圖12的立體圖說明第五、第六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81、91。這些釣線引導器81、91的安裝部83、93是環狀(所謂套筒(只1;/7°才V))。這種形狀的安裝部83、93只要滿足上述側面圖和正面圖中的形狀條件,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釣線引導器I同樣的效果。
[0094]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本發明的具體結構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不脫離本發明要旨范圍的設計變更也包含在本發明內。
[0095]例如,釣線的導線環是把不同部件即硬質的引導環內嵌在保持環的內周面處,但只要確保希望的強度、硬度、耐磨損性,則也可以由單一的部件構成。
[0096]本發明在所謂高腳的情況下更有用,但并不限定于此。
[0097]除了本
【發明內容】
的事項之外,現有的或將來提案的形狀、原料和制造方法都能被
任意組合。
[0098]只要使用安裝有本發明釣線引導器的釣竿,則即使使用PE線,也能防止纏繞,同時確保強度,且無損釣竿的風格和使用感。
[0099]因此,本發明的釣線引導器是垂釣人期盼的商品。
【主權項】
1.一種釣線引導器,具備:導線環、從所述導線環的左右兩側出來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對側支腳、與所述側支腳的下端連接并被安裝在竿體上的安裝部,所述導線環的外周以不與所述竿體相接的方式形成,該釣線引導器的特征在于, 從側面看,所述導線環向桿前端側傾斜,且所述導線環與所述側支腳的接合角度是桿尾側比桿前端側小, 從正面看,以被右切線和左切線包圍的區域為基準,使所述左側支腳的外側輪廓線位于所述區域的左側輪廓線上或與其相比更位于外側,且使所述右側支腳的外側輪廓線位于所述區域的右側輪廓線上或與其相比更位于外側,所述右切線連接安裝部左側與左側支腳的分界點和導線環右側外周上的切點,所述左切線連接安裝部右側與右側支腳的分界點和所述導線環左側外周上的切點。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線引導器,其特征在于, 從側面看,導線環向桿前端側傾斜10°以上。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釣線引導器,其特征在于, 從側面看,導線環與側支腳的接合角度在桿尾側是175°以下。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釣線引導器,其特征在于, 從側面看,所述導線環向桿前端側的傾斜角度在25°以下。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釣線引導器,其特征在于, 側支腳以向桿尾側鼓出的方式由彎曲框架形成。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釣線引導器,其特征在于, 從正面看,所述側支腳從所述導線環的中心的下方朝向所述竿體延伸。7.—種釣竿,其特征在于,安裝有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釣線引導器。
【文檔編號】A01K87/04GK105850922SQ201610248268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08年8月28日
【發明人】大村仁, 大村一仁
【申請人】富士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