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通過輪作三葉菜和紅花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通過輪作三葉菜和紅花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本發明通過大量篩選,最終選擇抗逆性強、水土保持效果好、經濟效益明顯的三葉菜和紅花進行輪作,種植過程中以生物有機肥為主,充分利用光照、雨水、節地、種植季節時差以及植物間相互依存關系,采用輪作換茬、間歇歇田等高效生態模式,提高植物的郁閉度、減少水土流失、控制和減少氮磷的流失。同時提高了三葉菜和紅花的病蟲草害抗性,增加了產量,實現了較好的生態與經濟效益。
【專利說明】
一種通過輪作三葉菜和紅花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水土環境保護和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通過輪作三葉菜 和紅花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蓄水能力減弱,是農業面源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的 "源頭"。目前,國內外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分為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工程措施包 括修建攔水溝埂、山坡截流溝、坡面蓄水工程及梯田等,此種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攔土蓄水 達到水土防治的目的,但存在工程量大、費時耗力以及經濟和生態效益不理想等缺點。生態 措施又分為土壤措施和農業措施,土壤措施是指向土壤中施加土壤改良劑、固定劑等化學 合成品,達到改善土壤結構、固定土壤、降低水土流失的目的,此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 了工程措施費時耗力的缺點,但也存在人工成本高、生態風險大等問題;農業措施是在遵循 生態物質循環基礎上實施的水土防控措施,包括深耕、等高耕作、作物殘茬覆蓋、垅作區田 及植物蘺等。該類措施具有成本低,連續性強,生態效益好等優點,在旱坡地水土流失與面 源污染防治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推廣。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的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該方法采用輪作三葉菜 和紅花的農業措施,不僅有效地防治了坡地的水土流失和水體的富營養化,而且還產生了 較大的農作物經濟效益。
[0004] 本發明所提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5] 1)整地、施基肥:選擇土層肥沃、深厚、疏松、排灌方便,海拔800米以下的緩坡地, 耕深達27cm以上,整地,施基肥,按1000kg農家肥/畝施加,深埋入土,播種前再耙地一次,使 土壤細碎疏松,做畦,三溝配套;
[0006] 2)三葉菜播種、育苗、移栽定植:三葉菜于8月中上旬播種,每畝用種量為40克,播 種后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復合肥25公斤,然后用營養土覆蓋,再覆蓋稻草或麥桿保濕,出 苗后及時揭掉;幼苗至3葉時,進行間苗,當苗齡25-30天,苗高15cm,5-6片真葉時,移栽定植 大田;移栽定植的行距為50cm,株距40cm,挖窩定植;
[0007] 3)三葉菜田間管理:在定植后一周,進行追肥,或者在葉片長至10片葉時進行追 肥,一季追肥1次,當年追肥為畝施尿素 l〇kg,隔年追肥時,畝施尿素10k、過磷酸鈣20公斤, 以增進抗性;并按常規方法進行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0008] 4)三葉菜采收:11月中上旬采收,采后深翻炕土,耕深達到27cm以上,整地,施基 肥,按1000kg農家肥/畝施加;
[0009] 5)紅花播種: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進行條播,行距60cm,株距5~7cm,播種深 度3~5cm,播種量為3kg/畝;
[0010] 6)紅花田間管理:第1次中耕在出苗現行后進行,中耕深度為4~6 cm;第2次中耕在 蓮座葉叢期進行,深度為12~14cm;第3次中耕在伸長期進行,深度為16~20cm;人工除草, 并按常規方法進行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0011] 7)紅花采收:第二年6月中旬采收花絨和種子。
[001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3] 本發明通過大量篩選,最終選擇抗逆性強、水土保持效果好、經濟效益明顯的三葉 菜和紅花進行輪作,種植過程中以生物有機肥為主,充分利用光照、雨水、節地、種植季節時 差以及植物間相互依存關系,采用輪作換茬、間歇歇田等高效生態模式,提高植物的郁閉 度、減少水土流失、控制和減少氮磷的流失。同時提高了菜(三葉菜)、藥(紅花)的病蟲草害 抗性,增加了產量,實現了較好的生態與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0014] 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地說明。
[0015] 實施例1
[0016] 1)整地、施基肥:選擇土層肥沃、深厚、疏松、排灌方便,海拔800米以下的緩坡地, 耕深達27cm以上,整地,施基肥,按1000kg農家肥/畝施加,深埋入土,播種前再耙地一次,使 土壤細碎疏松,做畦,三溝配套;
[0017] 2)三葉菜播種、育苗、移栽定植:三葉菜于8月中上旬播種,每畝用種量為40克,播 種后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復合肥25公斤,然后用營養土覆蓋,再覆蓋稻草或麥桿保濕,出 苗后及時揭掉;幼苗至3葉時,進行間苗,當苗齡25-30天,苗高15cm,5-6片真葉時,移栽定植 大田;移栽定植的行距為50cm,株距40cm,挖窩定植;
[0018] 3)三葉菜田間管理:在定植后一周,進行追肥,或者在葉片長至10片葉時進行追 肥,一季追肥1次,當年追肥為畝施尿素 l〇kg,隔年追肥時,畝施尿素10k、過磷酸鈣20公斤, 以增進抗性;并按常規方法進行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0019] 4)三葉菜采收:11月中上旬采收,采后深翻炕土,耕深達到27cm以上,整地,施基 肥,按1000kg農家肥/畝施加;
[0020] 5)紅花播種: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進行條播,行距60cm,株距5~7cm,播種深 度3~5cm,播種量為3kg/畝;
[0021] 6)紅花田間管理:第1次中耕在出苗現行后進行,中耕深度為4~6cm;第2次中耕在 蓮座葉叢期進行,深度為12~14cm;第3次中耕在伸長期進行,深度為16~20cm;人工除草, 并按常規方法進行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0022] 7)紅花采收:第二年6月中旬采收花絨和種子。
[0023] 試驗例 [0024] 1.數據采集
[0025]在十堰市鄖縣安陽鎮余咀村示范基地進行三葉菜+紅花輪作,間作工程于2013年 啟動,運行至2015年7月30日;空白玉米為對照,種植時間與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相一致。 整個試驗期間,采集每次自然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并記錄降雨量、降雨時間、徑流量等數 據。
[0026]地表徑流水樣釆集方法:單次降雨結束后,取集流槽與日記式水位計之間的塑料 集水盆中的清液,三次重復混合樣600ml,加入4ml濃硫酸,終止微生物活動,用于測定氮素 養分;每次產流過程中,在產流初期、中期及后期分3次徑流樣,3次混合樣600mL,用于測定 泥沙含量。
[0027] 地表徑流固相(泥沙)采集:單次降雨結束,采集水樣后,用塑料管將集流池中上清 夜吸至快干時,將池中的泥聚態樣品收集至塑料桶,靜止,待澄清后,棄去清夜,收集泥沙, 45 °C供干保存,用于測定氮素養分。
[0028] 水樣及泥沙氮養分測定:水樣中的總氮(WTN)采用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 度法(GB11894-89)測定,可溶性總氮(WDN)是將水樣經0.45mi濾膜過濾后,采用國標法 GB11894-89測定,確氮(WAN)與按氮(WNN)是將水樣經0.45wii濾膜過濾后,采用流動注射分 析法測定,顆粒態氮(WPN) = WTN-WDN。泥沙樣總氮(STN)、有效氮(SEN),稍氮(SAN)與按氮 (SNN)測定釆用2MkCl浸提,流動注射分析法。
[0029] 2.數據計算與分析
[0030] 1)水、土流失量計算方法
[0031 ]單次次降雨地表徑流量測定與計算:每次產流過程結束后,測定集流池中的地表 徑流的深度,再用此深度值乘以集流池橫截面面積得到單次次降雨的地表徑流量。
[0032] 土壤流失量測定與計算:每次產流過程中,在產流初期、中期及后期分3次取樣,采 用過濾供干法測定徑流中泥沙含量,由泥沙含量平均值與徑流量的乘積得到單次次降雨的 土壤侵燭量。
[0033]年地表徑流量計算:匯總年度內單次地表徑流量之和除以徑流小區面積得到 m
[0034] M - ^\ OMj IA i=j
[0035] 式中,M:年度內地表徑流量(m3/hm2),A:徑流小區面積(m2)
[0036]年土壤流失量計算:匯總年度內單次土壤流失量之和除以徑流小區面積得到,計 算式如下: m 12345678910111213 W=-Y}mWJ!A M 2
[0038] 式中,W:年度內地表徑流量(t/km2) 3 Wj:第j次次降雨土壤流失量(kg),j = l,2,3"_. .m 4 A:徑流小區面積(m2) 5
[0041 ] 2)年總氮、總磷流失負荷計算方法 6 A.單次次降雨徑流總氮或總磷流失量計算: 7 Rj=Mj ? Cj/1000 8 式中,Rj:單次次降雨徑流小區徑流總氮或總磷流失量(kg) 9 Ci :第j次次降雨地表徑流總氮或總磷濃度(kg/L) 10 B.年徑流總氮或總磷流失負荷計算: m 11 穴=[啊"乂 i=j 12 式中,R:年徑流總氮或總磷失負荷(kg/hm2) 13 C.單次次降雨泥沙總氮或總磷流失量計算:
[0050] Gj =Mj ? 9 j
[0051] 式中,Rj:單次次降雨徑流小區泥沙總氮或總磷流失量(kg)
[0052] 0j:第j次次降雨泥沙總氮及總磷濃度(g/kg)
[0053] D.年泥沙總氮或不同形態氮流失負荷計算: m
[0054] G = H
[0055] 式中,G:年泥沙總氮或不同形態氮流失負荷(kg/hm2)
[0056] F.年總氮或不同形態氮流失負荷:
[0057] T = R+G
[0058] 式中,T:年總氮或不同形態氮流失負荷(kg/hm2)
[0059] 3.運作過程分析
[0060]輪作工程于2013年開始動工建設,運行至2015年7月30日,自然降雨條件下鄖縣安 陽鎮余咀村示范工程試驗點分別產生地表徑30次,其中,2013年試驗期間11次,2014年試驗 期間12次,2015年7次。各處理產生次降雨的日期及降雨量見表1。
[0061 ]表1試驗期產流的降雨時間和降雨量
[0063] 4.坡耕地水土流失效應分析
[0064] (1)控制地表徑流的效應分析
[0065]由表2可知,由于三葉菜+紅花模式于2013年11月份開始進行播種,因此,2013年沒 有進行檢測。2014年開始進行地表徑流監測。盡管三葉菜和紅花均為一年生草本植物,但兩 種植物具有播種和生長的季節性差異,從種植結果可看出,兩種植物生長狀況良好,莖葉的 地表覆蓋度較高,有利于地表徑流控制。從2014年監測數據亦可以看出,三葉菜+紅花輪作 處理下,其在種植第一年內,就表現出了較好的地表徑流控制效應,這表明三葉菜+紅花輪 作模式在地表徑流控制方面,不僅效果好,也見效快。
[0066]表2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對地表徑流的影響
[0068] 注:表示比對照少,效應為正,"+"表示比對照多,效應為零,下同。
[0069] (2)控制土壤流失的效應分析
[0070] 由表3可知,由于三葉菜和紅花輪作下可以常年保持試驗小區內有植物種植。從全 年范圍內可以看出,三葉菜+紅花處理下,土壤流失遠低于玉米對照處理。這些數據表明,三 葉菜+紅花輪作模式是一種快速控制土壤流失的種植模式。
[0071] 表3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控制土壤流失的效應
[0073] (3)對氮磷阻控的效應分析
[0074]①對徑流中總氮、總磷濃度的影響
[0075]為探討間作工程對坡耕地氮磷的控制效應,根據降雨數據,選取2013年、2014年、 2015年代表性降雨徑流研究其地表徑流中的總氮、總磷含量變化。由表1可以看出,輪作工 程所處區域主要徑流產生時間主要在每年的5-8月份,因此,重點選取每年的5-8月份地表 徑流中氮磷濃度加以分析。從表4可以看出,在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下,地表徑流中的總氮 含量不斷降低。從三年地表徑流中總氮濃度的平均值也可以看出,與種植常規農作物相比, 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徑流中的氮含量。
[0076]表4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對徑流水中總氮濃度的影響
[0078]表5為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對地表徑流中總磷濃度的影響。從結果可以看出,三 葉菜+紅花的輪作模式對徑流中總磷也表現出了明顯的控制力。2014年和2015年結果證實, 三葉菜和紅花輪作模式下徑流中的總磷含量低于玉米對照處理。
[0079]表5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對徑流水中總磷濃度的影響
[0081]②對氮磷流失總量的影響
[0082]表6為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對坡耕地氮、磷流失總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 2014年,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總氮流失量比玉米對照處理降低18.17kg/hm2,降低幅度為 55.9%〇
[0083] 表6表明,三葉菜+紅花輪作處理下,土壤中總磷流失量遠遠低于玉米對照處理,盡 管其均為一年生植物,但已具有較好的總磷流失量控制效果。
[0084]表6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對坡耕地氮、磷流失總量的影響
[0085]
[0086] 5.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下的經濟效益評估
[0087]根據單位產量及中藥材市場價格,可評估其經濟效益。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2013 年玉米對照處理產值為3.2萬/hm2,2014年為3.4萬/hm2。與玉米對照處理相比,2014年三葉 菜+紅花輪作的經濟產值遠高于同期對照的玉米處理,經濟產值提高約84.8%。由此可以看 出,三葉菜+紅花輪作模式的經濟效益要遠遠高于普通農作物種植。
【主權項】
1. 一種通過輪作三葉菜和紅花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 整地、施基肥:選擇土層肥沃、深厚、疏松、排灌方便,海拔800米以下的緩坡地,耕深 達27cm以上,整地,施基肥,按1000kg農家肥/畝施加,深埋入土,播種前再耙地一次,使土壤 細碎疏松,做畦,三溝配套; 2) 三葉菜播種、育苗、移栽定植:三葉菜于8月中上旬播種,每畝用種量為40克,播種后 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復合肥25公斤,然后用營養土覆蓋,再覆蓋稻草或麥桿保濕,出苗后 及時揭掉;幼苗至3葉時,進行間苗,當苗齡25-30天,苗高15cm,5-6片真葉時,移栽定植大 田;移栽定植的行距為50cm,株距40cm,挖窩定植; 3) 三葉菜田間管理:在定植后一周,進行追肥,或者在葉片長至10片葉時進行追肥,一 季追肥1次,當年追肥為畝施尿素l〇kg,隔年追肥時,畝施尿素10k、過磷酸鈣20公斤,以增進 抗性;并按常規方法進行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4) 三葉菜采收:11月中上旬采收,采后深翻炕土,耕深達到27cm以上,整地,施基肥,按 1000kg農家肥/畝施加; 5) 紅花播種: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進行條播,行距60cm,株距5~7cm,播種深度3~ 5cm,播種量為3kg/畝; 6) 紅花田間管理:第1次中耕在出苗現行后進行,中耕深度為4~6cm;第2次中耕在蓮座 葉叢期進行,深度為12~14cm;第3次中耕在伸長期進行,深度為16~20cm;人工除草,并按 常規方法進行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7) 紅花采收:第二年6月中旬采收花絨和種子。
【文檔編號】A01G1/00GK105850416SQ201610208953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6日
【發明人】李濤, 戢正華, 閆仁凱, 周彩珍, 汪建敏, 高明, 王華玲, 黃曉珊, 蔣艷
【申請人】十堰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